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在各路諸侯中,曹操無疑是其中文武兼備,理論與實踐結合,最全能的一位雄主。
而且,在軍事上,曹操一向以軍法嚴明著稱,最注重軍紀。
比如在民間流傳非常廣的「割發代首」的典故,就是說的曹操嚴守軍紀的故事。
當時軍隊經過一片麥田,曹操下令:嚴禁踩踏損毀麥田,犯者處死!
於是將士們全都下馬步行,小心翼翼地保護麥田。
可是,曹操的馬卻突然受驚,踩踏了一小片麥田。
軍中執法的官員沒把這當回事,但曹操卻緊抓著不放,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
官員還是不敢,曹操急了,抽出寶劍就要抹脖子。
還好被身邊的將領們攔住了,這時候郭嘉站了出來:
「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
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髮說:「那麼,我就割掉頭髮代替我的頭吧。」
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髮替罪。
有人說曹操這是偷奸耍滑,故意演戲作秀讓下屬給自己開脫。
其實,割發代首這個事情並不是曹操的首創,有個專門的說法,叫「髡刑」。
這是上古五刑之一,屬於恥辱刑。
傳統文化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
所以,割掉士大夫的頭髮,屬於對他們嚴重的羞辱。
在崇尚士可殺不可辱的時代,這與死刑可以相提並論。
所以,曹操「割發代首」並不是一場作秀,也因此才能服眾。
可是,這樣嚴明軍紀的曹操,卻對青州兵似乎有著格外的寬容和厚待,包括他的兒子曹丕也是如此。
所謂的青州兵,指的是青州黃巾軍。
192年,青州兵的主力投靠了曹操,這是一支龐大的隊伍,連家屬在內一共有百萬之眾,曹操遴選其中精銳,單獨編制,組成了新的青州軍,人數為30萬。
這支青州軍從始至終軍紀都很成問題,戰鬥力自然也相當的低下。
《三國志》中關於青州軍的記載,只有一次獲勝的,那就是曹操屠徐州。
這次戰爭,絕對是單方面的屠殺,青州軍表現出來的軍紀,更是讓曹操頭疼不已。
除此之外,青州軍比較「出彩」的戰鬥還有幾次。
1、濮陽之戰,呂布襲擊兗州,青州軍一觸即潰,反倒把曹操的本陣給衝亂了,曹操本人也因此受傷落馬。
2、宛城之戰,張繡投誠後,曹操一時貪圖美色,與張繡的嬸嬸鄒氏搞到了一起,導致張繡降而復叛。整個曹軍都亂了套,軍紀渙散的青州兵就更亂了,他們還趁亂搶奪友軍,要不是于禁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嚴明軍紀,恐怕曹操的損失還要更大。
3、曹操之死,曹操死後,青州兵擅自鳴鼓而散。
由此可見,青州兵在歷史上的表現是如何的差勁。
可是奇怪的是,一向以軍法嚴明著稱的曹操,卻對這支毫無戰鬥力的軍隊有著格外的包容和忍耐,一次次遷就他們。
就連曹操死後,青州兵擅自解散,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反而提供大量糧食給他們。
這一切都是為什麼呢?
其實,青州兵對曹操的貢獻主要不是作戰,而是在別的方面。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導致十室九空,人口銳減。
這時候人口就成了各地諸侯爭奪的主要資源之一,有了足夠的人口才能支持作戰。
人口除了提供兵源之外,還能提供各種作戰物資,比如糧食等軍需。
當時為了解決糧食緊缺的問題,曹操發動軍隊大量屯田,青州兵的主業很可能就是屯田的。
除此之外,青州兵的百萬之眾都是來源於黃巾軍,自帶匪性,如果放任自流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把他們當中的青壯年男子抽離出來,雖然當時的條件,曹操根本無法將他們徹底改造成軍紀嚴明的士兵,但至少降低了安全隱患。
所以,曹操父子對青州兵有著清醒的認知,包容和忍耐青州兵只是為了大局的穩定。
真正關鍵的戰事,自然有丹陽兵、并州兵、泰山兵們來幹。
青州兵只要執行一些低烈度的任務就已經不錯了,曹操甚至懶得從青州兵裡挑選將領。否則以30萬大軍的基數,選出幾個能力稍微突出一些的將領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在曹操死後,青州兵擅自解散的時候,曹丕沒有阻攔,反而送給他們糧食盤纏,就是害怕這群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兵痞譁變,造成無法收拾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