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舅舅睡醒要媽媽抱,外甥含熱淚"嬰語"安撫:舅舅,咱們不哭!
最近,有一則1歲寶寶安慰小舅舅的視頻在網上走紅,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討論。從視頻當中可以看出,小舅舅因為一覺醒來找不到媽媽,心情難受一直在哭,而寶寶看到哭泣的小舅舅之後,立刻趴在了小舅舅身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交流。儘管兩個孩子都不會說話,但似乎溝通十分順暢,卻網友們戲稱為"嬰語"。
"嬰語"顧名思義講的是0~1歲寶寶的身體語言或者行為語言,因為他們年齡還小,但是卻逐漸產生了自主意識,當想向外界傳達信息時,便只能通過"嚶嚶呀呀"的方式。為了更好照顧孩子,了解寶寶的需求,80後甚至還研發了"嬰語單詞表",比如當出現咳嗽、睡眠不足、腸絞痛等情況時,將會對應哪些"單詞"。不過,這一套說辭並沒有完全說服90後父母,他們並不會在"嬰語"上發揮想像力,反而會在加強寶寶語言表達能力上下功夫,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
一是及時反饋。"實踐出真知"這一點在寶寶學語言方面同樣適用,在平時生活中,如果寶寶有強烈的表達欲望,父母應當認真觀察孩子的表情、動作,多揣測孩子的意圖,形成良性的交流反饋。在這一次次的交流過程中,孩子會更懂得交流的快樂,當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孩子會更加樂於表達情緒。久而久之,語言功能就會走在同齡孩子前面。
二是藉助道具。當父母無從下手時,可以通過繪本或者物體,一遍一遍耐心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增強寶寶的知識儲備,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其實,學習有時也可以變成一項興趣,家長只要學會寓教於樂,孩子自然會學得輕鬆快樂。而且,當父母及時給予肯定時,孩子的驕傲感與成就感會油然而生。
三是關鍵詞強化法。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如果想讓孩子真正記住某些知識,還需要家長多下功夫、多點耐心。特別是當發現孩子對某個物品產生濃厚興趣時,可以抓住關鍵詞,慢慢強化發音,直到孩子能重複說出該關鍵詞。這個方法看似有些笨拙,但其實對於兒童的語言發展很有幫助。
總的來說,孩子的語言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也不必太過於焦急,認為學得慢就是不夠聰明其實是一種錯誤認知。既要對自己有信心,也要對孩子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