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滸傳》,就不得不提打虎英雄武松,武松可以說是《水滸傳》中名副其實的主角,無論是故事所佔篇幅還是故事精彩程度,都沒有哪個好漢可以與之相比。再加上一些影視劇在創作時,刻意去掉了武松身上的缺點,而把武松塑造成了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所以武松在民間才擁有了現在這樣的美名。
但是施耐庵筆下的武松卻並不像影視劇中所呈現的那般完美,武松由一開始的打虎英雄,逐漸墮落成為喪失人性的暴徒,這種從善到惡的轉變,才是《水滸傳》原文中著力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廣大觀眾心中的那個徒手打虎、武藝高強、不近女色、行俠仗義的英雄武松,已然是被刻意刪減、美化之後的人物形象。
影視劇《水滸傳》中令武松名聲大噪的事件,按時間先後順序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景陽岡打虎、武二設祭、十字坡遇張青、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單臂擒方臘等等。而《水滸傳》原文中最能表現武松醜態的夜走蜈蚣嶺、醉打孔亮兩段故事卻被刪減,單臂擒方臘本是魯智深的功勞,與武松沒有關係。所以影視劇《水滸傳》所塑造的武松,就是去掉了各種缺點,又加上了單臂擒方臘的英勇事跡,實際卻與原文相差甚遠。
《水滸傳》原文所描寫的武松,卻是經歷了這樣的一番變化:景陽岡打虎、武二設祭、鬥殺西門慶時,是真正的英雄,俠肝義膽、懲惡揚善,老百姓沒有不愛他的;從十字坡、孟州牢營到飛雲浦、鴛鴦樓,則逐漸墮落為濫殺無辜的賊,老百姓沒人不怕他的;到了夜走蜈蚣嶺、醉打孔亮之時,儼然已經善惡不分,打人殺人全憑心情,完全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大惡人。
施耐庵對於武松的塑造,其目的也不是要塑造一個完美的英雄,《水滸傳》一百零八將,絕大多數都是大奸大惡之人,武松也就在這絕大多數之列。如果沒有發生景陽岡打虎事件,武松不過是個嗜酒如命的酒鬼,而且酒品極差,這一點在景陽岡打虎之前,當武松還在柴進莊裡時,就有詳細的講述。
武松告訴宋江自己背井離鄉投靠柴進的原因:「小弟在清河縣,因酒後醉了,與本處機密相爭,一時間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廝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徑地逃來,投奔大官人處躲災避難,今已一年有餘。」
文中也交代了柴進為何不喜歡武松的原因:「原來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次後在莊上,但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顧管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滿莊裡莊客沒一個道他好。眾人只是嫌他,都去柴進面前告訴他許多不是處。柴進雖然不趕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無論是武松說的,還是施耐庵寫的,其實都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武松是個酒鬼,一天到晚就知道喝酒,酒後必要鬧事,打人也是常常發生的事。這樣的人,誰能和他相處得好?柴進不喜歡他,絕不是柴進不喜歡交朋友,只不過是武松這個人實在酒品太差,脾氣也太大。
武松醉打蔣門神,也並不是因為兩人之間有什麼仇恨,武松根本就不認識蔣門神,只是因為施恩的仇人是蔣門神,然後施恩每天請武松喝酒吃肉,所以武松就拿他好處替他打人。由此可以看出,武松做人做事的原則就是:誰對他好,誰給他酒肉,就是他的兄弟,就替別人解決問題,至於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會不會助紂為虐,並不是他要關心的問題。這樣看來,武松與李逵倒是很像,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而且兩人還都打死過老虎。
武松在蜈蚣嶺拿手無寸鐵、毫無戒心的小道童試刀,完全就是濫殺無辜,一條人命竟然不如試刀重要,哪裡還有一點人性。武松在土岡子上的酒店裡,店裡沒有肉賣,他便發怒把店家臉都打腫了,完全就是在恃強凌弱。武松看到對面的客人有肉吃,他便去搶奪別人的肉,把眾人都打跑了,然後獨自享用。此時的武松,完全就是一個喪盡天良的惡賊,哪裡值得影視劇對他頗多的褒揚?
武松故事的最後一段,施耐庵巧妙的用武松與一隻黃狗的故事結尾,這段故事又有什麼深意呢?當初在景陽岡,武松在酒館裡喝了十八碗酒吃了幾斤肉,然後獨自上岡,遇虎打虎,為民除害,何其壯哉!可到了最後,在土岡子上,武松在酒館裡喝酒卻吃不著肉,最後依靠蠻力打了店主人、打了眾多客人,吃上了別人的酒肉。隨後過岡時,卻有一隻大黃狗趕著他吠,武松拿刀砍去,卻砍了個空,還跌落小溪裡差點凍死,何其狼狽!
曾經的打虎英雄,為何如今卻連一隻黃狗都打不過了呢?只能說武松把力氣都用在了搶奪酒肉、趕打眾人上了,最後竟然被黃狗打敗,差點凍死在溪裡。施耐庵此處描寫,武松故事的開始和結尾都在岡上,景陽岡面對猛虎都贏了,土岡子面對黃狗卻敗了,充滿了對於武松的諷刺與貶低。只不過影視劇往往選擇無視掉嚴重形象武松形象的這一段,只為觀眾展示了一個正面人物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