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醫生#
在我們醫院坊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有錢人多患焦慮,沒錢人多患躁狂症」。
因為我們醫院統計發現確實是躁狂症患者人群相對來說經濟能力不是很強,而患焦慮症患者的人群大多家庭還都不錯。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不難理解,因為社會發展逐漸成熟,人群相對固定,所以賺錢對一部分來說就很難,眼看別人都過得越來越好,而自己賺錢卻越來越難,房子,車子,給孩子娶媳婦,因此一些心態不好的人就會發生躁狂。而有錢的人已經脫離的賺錢的煩惱,就會糾結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但是越長大越孤單,尤其是越富有的人人情相對來說越淡薄,要不古代的皇帝怎麼會稱自己是孤家寡人,要麼古代的皇家怎麼會沒有親情,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求而不得心情焦慮或者抑鬱。
當然以上分析純屬從大的角度上分析的,也就是統計數據。如果單純的來談焦慮症,原來是主要發生在成年人的世界,但是現在學生世界也是出現增加的趨勢,究其原因還是生活或者學習壓力比較大引起的。這個是大的發展趨勢,所以健康的心理疏導現在成了社會人群的重中之重。
焦慮症一般可以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所謂的急性焦慮就是指一種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仿佛將要窒息、瘋狂或死亡。患者可有瀕死感,或驚恐萬狀,奔走驚叫,四處呼救,自覺將失去理智、失去控制;此時可伴有自主神經症狀,激烈心跳,心前區疼痛、過度換氣、面紅或蒼白、步態不穩、震顫、發抖或全身癱軟,以及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等。發作時意識清楚,事後能回憶,病程標準在1個月之內至少有3次上述發作,或在首次發作後繼發害怕再發作的焦慮持續1個月。
慢性焦慮是指持續存在的焦慮,焦慮的程度也時有波動。病人常有恐懼性預感,惶惶不可終日,坐臥不寧,心煩意亂,預感自己或親人將發生不幸。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對自已的健康憂慮重重,對身體的微小不適都過分敏感,懷疑自已得了什麼大病。有些病人可出現陽痿、早洩或月經亂及性慾缺乏等。可以說慢性焦慮症的臨床症狀更是複雜多樣,變化多端,最常見的是疲乏、神經過敏、呼吸困難及煩躁。
如果出現焦慮並且比較嚴重,那還是需要服用藥物的。在臨床上,一般選擇早期用苯二氮卓類安眠藥(如:奧沙西泮、蘿拉西泮、艾司唑侖、阿普唑侖等)和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舍曲林、帕羅西汀、艾司西酞普蘭、帕羅西汀、氟伏沙明等)來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
如果焦慮情況相對比較輕,或者服用藥物後症狀減輕後首先就應該選擇心理疏導,有道是心病還需心藥醫。一般情況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心理疏導。第一可以嘗試把你焦慮的想法當作猜測,而不是事實。你的內心通過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情來保護你,但可能發生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會發生。查看下客觀證據:消極結果實際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相反,有什麼好的事情會發生嗎?根據過去的經驗和其他有關情況的信息,你認為最有可能發生什麼?
第二練習觀察你的想法,而不是對它們自動做出反應。想像你的想法是浮動的雲。是什麼吸引了你,又是什麼讓你想逃離?有沒有辦法把自己與想法分開?只是觀察想法,而不是做出反應。停止與你的想法融合。想像你的想法是通過你的頭腦的移動數據,而不是客觀真相。我們的大腦對威脅和危險非常敏感,這使我們的祖先可以生活在危險的野外。你的一些想法可能只是遠古時期為了生存而形成的大腦機制的自動條件反應。選擇是否相信這些想法,而不是不加選擇全盤接受它們。
第三你是否會過於狹隘地關注事情的威脅面,而不是看全局?焦慮使我們的思想固化,並將重點放在直接的威脅上,而不考慮更寬廣的背景。情況真的和你的焦慮告訴你的一樣嗎?5年或10年,你還會關心這個問題嗎? 如果沒有,那麼放下你的焦慮吧。在不去思考解決方案的情況下,擔心問題不能幫助你解決它。事實上,擔心不可能讓你行動起來。當你的頭腦被困在一個循環中時,你可以通過站起來、移動或進行不同的任務或活動中斷它。當你坐下來,你的想法可能就不同了。
當然更多思想疏通方案,可以諮詢專業的心理醫生或者給燕子姐姐留言,更多健康問題歡迎@燕子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