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看到劉禪在門上刻的字,下令放了他,這句話倒著讀就明白了

2020-12-04 舊史心說

劉禪,小名阿鬥,至於為什麼叫阿鬥呢?是這樣的相傳在劉禪出生時,甘夫人在夢中吞下北鬥星隨後懷孕了,所以劉禪的小名就叫阿鬥,但這並沒有改變劉禪無能事實,後人也常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那些生性愚鈍,一生碌碌無為的人。

在劉備去世後,太子劉禪繼位,由諸葛亮輔政,蜀國當時局勢動蕩不安,諸葛亮為了穩定局勢,同吳國聯盟,國內停戰休養生息,後來魏國政權由曹氏落入司馬氏,政局發生改變,夏侯霸投靠劉禪,劉禪還派人去接夏侯霸,還任命夏侯霸為車騎大將軍,諸葛亮曾上書劉禪,勸誡劉禪:「親賢臣,遠小人」,之後宦官黃皓開始幹預政事,賢臣姜維上書劉禪請求將黃皓處死,劉禪卻不以為然。

姜維這一舉措沒有得到處置黃皓,還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姜維無奈之下不再冒險,遠離朝堂,劉禪不聽賢臣的勸諫,還十分信任宦官黃皓,景耀六年,司馬昭率兵攻打蜀國,朝堂上下都不知道此事,就是因為黃皓告訴劉禪不會發生戰爭,才導致沒有提前做好準備去迎敵,最後魏軍步步緊逼的,劉禪只能投降了,蜀國就這樣毀在劉禪的手中。

關於劉禪還有一個成語「樂不思蜀」講的是司馬昭準備宴會招待劉禪,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會想念蜀國,劉禪喝醉了,說不想念,還繼續高興的喝酒,舊臣告訴劉禪不能這樣回答,要說想念蜀國,他們才會讓你回到蜀國,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就按舊臣說法回答司馬昭,司馬昭就說之不是你的想法吧!劉禪還說你怎麼知道,劉禪的愚鈍也是造就了蜀國滅亡的結局的原因之一吧。

劉禪投降後,司馬昭沒有殺他,將他好好安頓,但留著亡國後人始終不是辦法,司馬昭的手下就多次建議殺了劉禪,司馬昭一想也對,就去劉禪住處看他,看到門口的「中山寨」三字,這三個字的意思就是表明劉禪沒有任何野心,只想老實在山中老死,司馬昭見劉禪傻乎乎的樣子,就再沒動殺他的念頭了。

相關焦點

  • 劉禪在門上刻3個字,司馬昭不敢殺他,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劉禪小名是阿鬥,後人稱他為「扶不起的阿鬥」,說他腦子有點笨,有點傻。 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鄧艾和鍾會攻打蜀國,鄧艾不按套路出牌,開了掛,抄了小路,偷襲了「水晶塔」,直接打到了蜀漢的老巢——成都。 劉禪聽說鄧艾來了,非常的熱情好客,開城迎接,還把玉璽送給了鄧艾。
  • 劉禪在牌匾上寫了3個字,魏國眾臣紛紛不解,司馬昭:倒過來讀
    其中,劉備的兒子劉禪,更是引人注目,一句「扶不起的阿鬥」流傳了上千年,至今常常被人們拿來形容一些不上進的人。小說中,將劉禪寫的是一文不值,簡直廢材一個,軟弱無能,毫無主見,甘於享樂,沒有了他父親劉備的那份壯志雄心,也沒有了恢復漢室的宏願,更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無奈,只能龜縮在諸葛亮的光環之下,任由他去擺布。
  • 劉禪寫下三個字,司馬昭饒其一命,手下不明白,司馬昭:反著讀
    都知道劉備的兒子劉禪繼承了其父的衣缽,劉禪又被稱作「扶不起的阿鬥」,寓意自然一目了然,指他昏庸無能,但其實劉禪是有他過人之處的,要知道在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後蜀國才滅亡,如果劉禪真的一無是處,恐怕蜀國早就滅亡了,也撐不了三十年那麼久。
  •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馬昭:你倒著讀
    公元263年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去世了將近30年,劉禪已經是50多歲的老人了,魏帝曹奐已經成了司馬家族的一個傀儡。就在這個時候,實際上掌握了魏國大權的司馬昭派兵南下攻蜀,負有盛名的姜維終究沒能挽救蜀漢,劉禪投降。為所欲為的司馬昭對劉禪這個亡國之君步步緊逼,卻因為劉禪寫下的兩個字而下令:免死。這是為什麼呢?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後來劉禪在他的門前寫下了三個字,司馬昭知道後放下了心中的石頭,終於不再想殺死劉禪。劉禪門前的三個字原來劉禪被遷到洛陽的時候他非常擔心魏軍會在半路上偷偷殺死自己,但沒想到一路無事,而且到了洛陽之後司馬昭還封他為安樂公,為他建造了一座華麗的府邸,除了平時有人嚴加看管之外,生活起居還算體面。
  • 劉禪投降留下3個字,司馬昭下令免死,眾人不解,司馬昭說倒著念
    但是與其他國家覆滅相比,蜀漢的覆滅方式就比較直接,因為這是劉禪主動拱手相讓,把國家交到司馬昭手上的。因為如此坦誠的態度,司馬昭也沒有過多的為難劉禪,反而冊封他為安樂公,準許他在洛陽享受榮華富貴。 而劉禪也因為自己留下的三個字而徹底打消了司馬昭的殺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劉禪並不是傳聞中的那樣無能?
  • 劉禪門口掛上3個字,司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馬昭:倒過來念
    有個詞叫做"大智若愚",當時蜀漢的敗績已定,那麼劉禪被俘虜後再跟司馬昭對著幹,豈不是以卵擊石? 蜀漢為什麼必敗,首先得從蜀漢格局說起。公元223年4月,劉備去世,劉禪繼承帝位。別看劉禪當了皇帝,可他這皇位還真坐不太穩。
  • 司馬昭想殺劉禪,劉禪趕緊在門上寫上三個字,是什麼呢?
    反而對受傷的趙雲闡揚出極大的疼愛,良多人覺得這是劉備羈縻民氣的套路,不吝用扔兒子來演出。乃至另有人覺得,劉禪即是在當時被劉備摔壞了腦筋呢,以是招致劉禪看起來傻傻的。但無論咋說,劉備就這麼一個兒子,逝世後固然由他來交班。但劉禪治國的才氣確鑿很有限,在他的統治時代,確鑿看不到任何出彩之處。當司馬昭進軍益州的時分,劉禪聽信小人的花言巧語,不做任何禦敵籌辦。
  •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眾人疑惑,司馬昭:倒過來念
    在這30年間,蜀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劉禪治國有方,甚至是最後,魏軍鄧艾率軍從天險小道攻入蜀國,劉禪選擇出城投降,也是為了能夠將對百姓的傷害減少到最小。他可以不投降,可以「堅貞不屈」,繼續作戰,但是,在國都內作戰所產生的所有損失,都會由百姓來承擔。
  • 劉禪投降後在牌匾寫下三字,眾將領不解,司馬昭:倒過來念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寫得非常的不堪,但是曹操的一生卻沒有取代漢朝稱帝,他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其實歷史的確如此,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的確給北方的百姓們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就單單這個方面就能夠表明曹操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 劉禪投降後寫3個字,司馬昭才放心,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試試
    十四歲的劉禪在劉備的期望下,為了讓他有一定的治國能力,於是就讓劉禪一直抄寫《申子》《韓非子》等歷史書籍來供他學習。並且請來伊籍老師教他學習《左傳》等一些知識,不僅要學習文學,同時也要學習武學。諸葛亮在劉禪稱帝後一直對大多事物進行輔政,諸葛亮去世之後,期間有三十年劉禪獨立執政的時間,直到景耀六年(263年)才發起投降。從其接待夏侯霸等很多事情來看,劉禪這個人並非只知享受,投降的決策是為了老百姓們的生活,一個國君才是最明白國家各個地區情況的人。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三字殺意全無,大臣不解,司馬昭:反過來念
    導語: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三字殺意全無,大臣不解,司馬昭:反過來念 劉禪的繼位是無可避免的事,劉備雖然一生老婆不少,但是後代子嗣卻沒有幾個。
  • 劉禪門前3個字,讓司馬昭殺意全退,大臣不解,司馬昭:反過來讀
    自從他奪了這兩個地方之後他的身體就逐漸地衰退,一天不如一天。直到後來的關羽死去,諸葛亮開始一人支撐蜀國。劉備更是種子死後將他的獨苗阿鬥,即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作為獨子劉備只能將他打下的江山傳給劉禪。不過,諸葛亮的偉大之處就是他之後仍然一心一意的輔佐劉禪,也從未有過謀反和取而代之的念頭,正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劉禪寫三個字,司馬昭看後殺心全退,眾人不解,司馬昭:反過來讀
    其中,劉備的兒子劉禪,更是引人注目,一句「扶不起的阿鬥」流傳了上千年,至今常常被人們拿來形容一些不上進的人。小說中,將劉禪寫的是一文不值,簡直廢材一個,軟弱無能,毫無主見,甘於享樂,沒有了他父親劉備的那份壯志雄心,也沒有了恢復漢室的宏願,更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 劉禪寫3字掛門口,被放了一條活路,眾人不解,司馬昭:倒過來念
    危難關頭,夏侯惇奉曹操之命趕到,救了漢獻帝一命,這才有了「說曹操,曹操到」之說。也是,論兵貴神速,誰又比得上曹操呢? 而「扶不起」,指的便是蜀主劉禪,即使佔有蜀地天險,同時又有諸葛亮輔佐,他還是沒能守住基業,最終落了個「亡國之君」的結局。
  • 劉禪寫了三個字,司馬昭心中大定,臣子不懂,司馬昭:反過來讀
    一提到劉禪,大家想到的就是「扶不起的阿鬥」,劉備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卻被他的兒子拱手相讓給了他人,確實是難以說的過去。甚至到今天都還流傳著一個成語叫「樂不思蜀」,把當年劉禪去了魏國之後貪圖享樂完全忘記了亡國之痛的諷刺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 劉禪寫了三個字掛在門口被放過,眾人不解,司馬昭:倒過來念
    我們也知道後來曹魏進攻蜀國的時候,劉禪並沒有過多的反抗,而是直接投降了曹魏,這一舉動更讓人們認為他就是一個扶不上牆的阿鬥。但是其實在諸葛亮病逝以後,劉禪自己一個人率領蜀國30年,這段時間裡他並沒有依靠任何人,比諸葛亮執政的時間都要長,光這麼看好像劉禪也並不是什麼無能的人。
  • 亡國之後,劉禪寫給司馬昭3個字,不但保自己一命,還讓子孫封侯
    ,這段歷史記載說的就是劉禪在東遷之後,的一個大概情況,他是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雖然名字是普通了一些。但是劉禪的後人,卻在朝廷為官,單是被封都尉的人都有50多個。而且,司馬昭還賜給劉禪奴婢,布匹。這完全是有點像是王侯的待遇了。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自己也"病來如山倒",在沒有幾天活法後,只好"死不瞑目地"白帝城託孤",16歲的劉禪就在這樣風雨飄搖的境遇下臨危受命接手艱難困苦的蜀漢基業。這一問才讓諸葛亮明白,劉禪並不是一個傻子,他明白諸葛亮的忠誠,但諸葛亮一直把劉禪當作孩子管又管得太死板,劉禪其實是有想法的,只因為諸葛亮太優秀,位高權重,又是父親欽命輔佐重臣,不得不敬重,兼之他溫和的個性,懶得理朝堂上的勾心鬥角,只好"示弱",韜光養晦地等待時機。
  • 劉禪投降時,其實還有1人能救蜀漢,可惜劉禪沒有重視,他是誰?
    令這樣的局面徹底打破的是260年發生的甘露事變,這件事後司馬家進一步掌控朝堂,惡行卻也令司馬家失去了輿論。此時想要挽回人心支持和輿論,需要的是一場對外的大勝仗,才能繼續為篡位積累資本。兩年後,司馬昭分析了各方局勢,認為先奪蜀漢再水陸並進滅東吳為好。有不少朝政都反對,鄧艾更多次上書稱時機未到,只有鍾會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