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佛系女青年」「養蝦專業戶」...寧鄉廣闊...

2021-01-21 澎湃新聞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此次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親切的話語、殷殷的囑託,迴蕩在三湘大地,匯聚起磅礴的實幹力量。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強力作用。在寧鄉,諸多利好政策的支持和助力下,一大批「新農人」懷揣赤誠之心,從城市走向大有作為的廣闊農村。如何讓這些「新農人」更有動力和信心,真正大顯身手?不僅要在人才的激勵上多下功夫,也要讓願意回報鄉村的人看到更多希望。

乘風破浪的姐姐

【田園逐夢】

「同城的寶寶可以給我點點關注,也可以來我們莊園看一看,現在我手裡這個蜂蜜,都是我們的貧困戶他們自己養殖的蜜蜂釀出來的蜂蜜……」架起手機支架,擺好蜂蜜,趁著休息的空擋,陳彩華開始了今天的抖音直播。

在各大城市上演「搶人才」熱潮之時,我市農村「返鄉記」悄然成風。近年來,許多像陳彩華一樣的返鄉年輕人正掀起一股新的「下鄉潮」。在鄉村振興的鼓勵下,他們將全新思維運用到現代農業發展中,演繹出一幅「寧鄉新農人圖鑑」。

為全市6個鄉鎮,400戶貧困戶送去養蜂技術,帶動每戶年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通過網際網路銷售湖南各地滯銷扶貧農產品1000餘萬元……這個30歲出頭自稱有點佛系的女青年,5年前從深圳回到家鄉,為了追尋她的「世外桃源」夢,如今她已把這種「鄉愁」轉化成了生產力。她說:「我們不僅有鋤頭跟種子,還有更多的技術和思想,我們可以帶給農業更好的發展,更好的理念。」

生於斯長於斯,對壩塘的情感已根深在陳彩華的骨子裡,看著日漸建設美好的家鄉,陳彩華知道,光靠養蜂來帶動村民致富還遠遠不夠,只有做到農旅融合,才能讓家鄉更美好。

今年四月,陳彩華跟妹妹路過兒時經常玩耍的文佳衝水庫時偶然發現這裡有兩座荒廢的舊房子,推開大門,馬上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陳彩華說:「當時把門一推開,我腦子裡就一個想法,我要把她重新利用起來,在我眼裡沒有舊東西,只有沒有擺放好位置的東西,這裡如果好好開發一下,肯定是個不錯的旅遊打卡點。」說幹就幹,她找到了當地政府,幾經商討租下了這塊地。「最辛苦的時候,應該是舊房改造這一塊,因為舊房改造比重建更複雜,而且我們並不是學建築專業的,我們自己改造自己設計,大到整個房子的結構,小到每處小景觀的製作,都是我跟妹妹兩人完成。」

▲陳彩華姐妹

陳彩華的妹妹陳豔,是個95後,年輕、漂亮,她從小跟姐姐關係特別好,兩人是村上有名的「姐妹花」,這麼多年以來,姐姐身上敢闖敢拼的勁,也一直深深影響著她。「我覺得我還年輕,總該做點什麼來證明一下,所以我從國企辭了職,回家跟著姐姐一起幹農業。」當記者問她累不累時,她笑著說,累並快樂著。

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直播和短視頻正在重塑大眾生活邏輯,陳彩華兩姐妹深知網際網路的魅力,她們決定把舊房改造的過程搬到網上,沒想到這一新的嘗試,讓她們的小森林莊園火了。「8月22日,我發了第1條抖音,直到9月25日,我們的粉絲已經突破了11萬,點擊率已經突破了2000萬,現在粉絲每天還在不斷地增長。我想通過這種形式把我們美麗的壩塘推薦給全國各地的朋友。」陳彩華告訴記者,在做莊園時,她一直本著「環保、永續、修復性建設」的理念,沒有大面積地開墾,只進行了適度改良,並把2棟廢舊的房屋進行翻新改造,還有隨處可見的文創塗鴉,也讓莊園平添了幾分色彩。

▲小森林莊園

村民唐文彬看到改造一新的老房子,開心地說:「以前這些地方,房子都快倒了,他們來了之後就搞得蠻好了,環境也好了很多,我每天都要到這裡來轉一轉,玩一玩。」

在陳彩華看來,莊園發展起來後,到了周末,城裡人能到莊園來,喝農家水,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呼吸山村的新鮮空氣,還能參加親子遊學、團建活動、感受農耕文化;晚上則可打造觀星臺、帳篷宿營、篝火晚會、皮影戲等旅遊品牌,她也將融合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我希望把我們熱愛的農業做到極致,它就成了價值。我們與周邊的農戶籤訂了種植養殖的收購協議,我們以這種共享的形式也帶動了村集體的發展,也給每個農戶帶來了效益,同時也為我們自己增收效益。我希望把這裡打造成一個寧鄉新的網紅打卡地。」

▲舊房改造後的小森林莊園。

披荊斬棘的哥哥

【小龍蝦爬出致富路】

「老闆,這個蝦子跟我來十斤!」十月秋涼,原本火熱的小龍蝦市場逐漸退熱,可有一種小龍蝦卻在此時悄然上市。與普通的小龍蝦相比,這種小龍蝦體大肥美,肉質細嫩,蝦青素含量高於小龍蝦9倍,營養豐富,被稱作小龍蝦界中的新貴族,這便是澳洲淡水小龍蝦。

▲曾兵兵(左)打撈小龍蝦。

一大早,位於雙江口鎮朱良橋村毛屋組的澳洲淡水小龍蝦養殖基地,聚集了不少前來購蝦的市民,他們表示:「從微信上看到這裡有龍蝦買,特意從寧鄉城區趕過來,沒見過這種蝦子,打算買回家讓家人嘗一下。」剛剛打撈上來的澳洲淡水小龍蝦全身呈褐綠色,有紫色斑紋,一對大鉗子上還有一道亮眼的橘紅色,比普通小龍蝦更加粗壯威武,酷似海中龍蝦。

「這個小龍蝦的養殖對技術有比較高的要求,我前期通過了3年的試樣,慢慢摸清了它們的習性,今年是我大規模養殖的第一年,我這裡50畝基地,一共投了24萬尾蝦苗。」今年32歲的曾兵兵,是名退伍軍人,原本他有大好的機會留在城裡工作,或許是軍人使命感使然,又或許是對家鄉的熱愛,他選擇紮根農村。

養殖澳洲淡水龍蝦很辛苦,不管颳風下雨,曾兵兵也每天要為淡水龍蝦投食。淡水龍蝦的成長季節大約在5月至10月,天熱時,為觀察它們的覓食情況,每天早中晚,曾兵兵都要巡塘。「挺辛苦的,因為淡水龍蝦是夜行動物,所以晚上要巡塘的話,大概幾個小時巡一次,別人在睡覺的時候,我要起來巡塘。」

為了搞好淡水龍蝦養殖,曾兵兵沒少吃苦,也走了很多彎路。但是部隊當兵的經歷鑄就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靠著不停鑽研摸索和外出學習,他逐步掌握了養殖技術,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一個養殖能手,並且開始走規模養殖的路子,效益也逐年顯現。「現在蝦子是處於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目前我們售價達到55到60塊一斤,規格在80克到100克。今年的銷量預計會到2萬到3萬斤左右,銷售額大概會在120萬元左右。」曾兵兵笑著說道。

▲曾兵兵養殖的澳洲淡水小龍蝦迎來豐收。

一人富,不算富。曾兵兵從來沒有忘記父老鄉親對自己的培養,他要帶領他們共同致富。如今基地吸納了3名貧困戶進行就業。「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養淡水龍蝦、巡塘,工作挺輕鬆的,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由於這份工作,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了!」提起在養殖基地工作,貧困戶謝國明臉上樂開了花。

曾兵兵認準了養殖澳洲淡水小龍蝦的發展前景,但是僅靠他個人單打獨鬥,要實現大規模養殖會力不從心,為此,他一直在物色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在他看來,團隊發展的好處可以規模化,擴大養殖,帶動村民把澳洲淡水龍蝦水產項目做起來,現在已經有10幾戶村民有這個意向打算跟著曾兵兵一起幹。「每逢豐收的時候,看到塘口裡面取出來的蝦,會產生一種莫名地興奮,農民是我的職業,作為一名『新農人』,我感覺很自豪!」

如今,人才回歸,為農所用,廣袤的楚溈大地上,「新農人」正不斷湧現,成為助推我市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縱深推進。已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農民教育培育網絡,建設各級各類培訓基地30個,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綜合培育示範基地1個,省級農民田間學校示範校10所。2016年至2020年我市共培育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3000人、專業技能型新型職業農民1400人、職業技能培訓300人、專項技術培訓950人、實用技術培訓2000人次,湘農科教雲線上培訓3000人。以「我自愛寧鄉」的情懷,吸引大學生等新生力量投身現代農業創業創新,為「新農人」回鄉施展才華打造舞臺。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佛系女青年」「養蝦專業戶」......寧鄉廣闊田野上「新農人」遍地開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百縣奔小康】寧鄉: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 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建華 長沙寧鄉報導  多年來,寧鄉一直在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該走怎樣的路,如何才能讓老百姓真正地過上「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青春作伴好還鄉——寧夏西吉青年返鄉人才...
    從2010年到2015年,焦建鵬把開公司賺的錢都拿來養合作社,前後6000多萬投進去,卻只見水花,不見回報。回鄉幾個月後,伏小剛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溫室管理體系和節水、省工、省時的灌溉方法,育苗成活率高達99%以上。公司業務量猛增,種植規模需要擴大,難題也相伴而來:育苗需要土地,村裡協調7戶30畝地,可其中一戶就是不同意。「即使沾親帶故也沒能談下來。」伏小剛有點沮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蟹稻+」 富萬家
    從30年前首次將河蟹引入稻田養殖,到如今在養蟹稻田裡加入小龍蝦、南美白對蝦......,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會長李曉東,通過不斷探索稻蟹綜合種養的「蟹稻+」模式,幫助全國數十萬農民實現一水多用、一地多收。今天《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帶您一起走進北方河蟹之都盤錦,看看「蟹稻+」如何富萬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蘑菇敲開幸福門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蘑菇敲開幸福門 2020-07-02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靈臺:蔬菜產銷兩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靈臺:蔬菜產銷兩旺 2021-01-06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華亭:電商平臺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華亭:電商平臺為農民脫貧插上「增收翅膀」 2021-01-11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生態隔離」好屏障 「官田黑豬」鋪富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生態隔離」好屏障 「官田黑豬」鋪富路 2020-09-16 12:1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西新絳澤掌鎮:金燦燦的菊花 金燦燦的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西新絳澤掌鎮:金燦燦的菊花 金燦燦的日子 2020-08-28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在「餵」聲中忙碌著並幸福著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在「餵」聲中忙碌著並幸福著 2021-01-07 1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金溪:小小黃梔子做成大產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金溪:小小黃梔子做成大產業 2020-10-19 15: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輿論+】「佛系青年」不要喪,《人民日報》喊你做一名「鬥戰勝佛...
    但「人民日報評論」不認為「佛系青年」是一個負面形象,「還原到生活場景,一方面,這可以是不爭不搶、不鑽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候的怠惰、消極。好與不好,存乎一心。」 文章認為, 「佛系」之說,在無奈之外,更多了一些「不焦躁、不執著、不強求」的態度,也未嘗沒有「不願給人添麻煩」的心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村莊美了 村民笑了 南豐中和村變身幸福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村莊美了 村民笑了 南豐中和村變身幸福村 2020-11-28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赫哲匠人用魚皮畫出新生活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郭煦那些粗糙的魚皮、細長潔白的魚骨在我的手裡變成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工藝品,吸引著一批批前來遊玩參觀的遊客。靠著遊客「捧場」,我家的生活也得到了改變。早年間,赫哲族人主要靠捕魚為生,食魚肉、穿魚皮,並用魚皮加工製作各種生活和生產用品。用魚皮做衣服,更是我們赫哲族人的一大特點。時至今日,穿魚皮服裝已經成為歷史,但赫哲的魚皮製品已經成為我們的特色工藝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魚皮畫是赫哲族特有的藝術品,通過對魚皮的粘貼和鏤刻,以獨特的形式記錄下我們記憶中的「赫哲生活」。一幅畫從設計圖案、熟魚皮、剪裁到粘貼,整個工序下來得一周多時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人參種出大產業
    別墅成村,這是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雙山子鎮黎明新村給我們的第一印象。進入院內一應俱全——院落、菜窖、糧倉、火炕、壁爐、木床、閉路、太陽能……。村民崔樹林感慨地說:「人參是個寶,這都是人參給我們帶來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涇川:找準好產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涇川:找準好產業 走穩致富路 2021-01-04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幸福者說》④ 婁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展示婁底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幸福者說》——婁底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媒體主題報導,由婁底市新聞中心、婁底日報社、婁底市廣播電視臺全程策劃執行,分《蝶變》《新局》《家園》《小康》《和諧》《幸福》六個篇章,通過全媒聯動、多屏共振、跨界融合等方式,形象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實惠,生動體現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 7本穿書女配養娃文,《反派親媽的佛系日常》強推,溫馨有趣
    大家好,我是毛毛蟲,今天給大家推薦7本穿書女配養娃文,《反派親媽的佛系日常》強推,溫馨有趣 第一本:《反派親媽的錦鯉日常[穿書]》 作者:池陌
  • 取經「蝦稻共生」綜合種養技術 江西九江柴桑區60餘戶養蝦專業戶...
    取經「蝦稻共生」綜合種養技術 江西九江柴桑區60餘戶養蝦專業戶集中培訓2017-11-22 08: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市場信息報        瀏覽量: 228011月20日,在位於柴桑區沙城工業園區的九江禮淶農業集團蝦稻共作技術培訓中心,迎來了全區各鄉鎮養蝦專業戶共60餘人,此次培訓會,由湖北省廣播電視臺壟上行農機專家服務團特聘專家劉小華講解,重點是小龍蝦養殖的技術要求及要點。  劉小華結合當前大力推廣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以蝦稻共生為重點,對小龍蝦稻田養殖環境條件、苗種選擇、日常飼管及留種等技術要點進行了科學、系統闡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咯咯喔!流沙河的深山裡出了個90後「雞司令...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咯咯喔!流沙河的深山裡出了個90後「雞司令」!「雞場裡只有3000多羽,有近7000羽還養在別人家裡,年底我就要去收回來了。」石喜文當場為記者解了惑。原來,石喜文在創業的同時還不忘村裡生活貧困的鄉鄰,「今年我做了一個扶貧項目,為附近兩個村的159戶貧困戶發放了近7000餘羽雞苗。這些雞苗,貧困戶自己有銷售門路的,他們就自己銷售;沒有門路的,我就保底回收,不讓他們吃虧。」
  • 佛系養魚到底值不值得推廣,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佛系養魚?
    最近有很多事情或者是很多年輕人的為人處世態度,無形中都會被帶上兩個字:那就是佛系。養魚老道大致看其意,還是有所理解的,然後又在網上搜索了一番,大致的意思如下:佛系生活指的是,那些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生活方式的一群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