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探訪成都市郫都區農科村發展變遷 一路進取永不止步

2021-01-10 國際在線

農科村全景(攝影 孫浩)

  國際在線四川報導(邱美智 通訊員 汪霞):時光荏苒,見證芳華。轉眼間,改革開放已滿40年,回首過往,在這風起雲湧的四十年裡,全國各個角落湧現出一批批思變者、改革者和創新者,為發展歷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也浸潤活躍了郫都這座千年之城。

  上世紀80年代,成都市郫都區友愛街道農科村就以一種超前的勇氣、求變的思維,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在這特色產業基礎上,成功地嫁接出了農家旅遊業,成為全國鄉村旅遊的典範。為了肯定和表彰郫都農家樂旅遊模式對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示範引領作用,國家旅遊局於2006年將「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的稱號授予了郫都區農科村。

  產業之變:從種糧到種植花卉苗木 開創鄉村旅遊業先河

  1978年,小崗村農民冒著危險,把鮮紅的手印按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這時的農科村還叫祝善村,是個只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不出名的小村落。

農科村核心景區鳥瞰圖(攝影 孫浩)

  「當時,成都市科技局在這裡建起了農科站,搞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試驗田。我們就去掙工分,一個工分只有10分錢,一天也掙不到幾毛錢,一年下來,人均僅百十塊錢。生產隊好多人都吃不飽,那日子,太難了。」作為土生土長的農科村人,66歲的宗作林,對改革開放前的記憶刻骨銘心。

  1982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有了「種什麼」的生產自主權。祝善村以宗作林等為代表的花木種植能手,衝破傳統種糧模式,自發調整農業結構,率先搞起了花卉苗木種植。

  「剛分田到戶,種糧才是村民關心的頭等大事。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只在自家房前屋後閒置土地,種些黃楊、萬年青苗子。」宗作林說,「我們算過一筆帳,種花木的收入是種糧的4倍至5倍。」

  正因為嘗到了甜頭,首批農戶逐漸擴大了種植規模,同時,也帶動了十餘農戶的加入。到1990年,農科站形成了90餘畝種植規模,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

  「就這樣,村裡的種植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種植品種也豐富起來,銷售範圍也越來越廣。慢慢地,來村裡的外省收購商多了,為了有好銷價好銷量,我們就在家裡進行招待,免費管好他們吃住。」宗作林談道。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國休閒旅遊市場興起。在郫都區政府和街道辦的鼓勵引導下,徐家、何家等4戶,利用自己院落、盆景,搞起了鄉村休閒旅遊,開創了「農家樂」這一旅遊新模式,唱響了中國農村現代服務業的號角。

  「短短幾年的時間裡,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開了起來,到1999年底,發展到100多戶。」宗作林表示,大家開始注重各自不同風格環境的營造,吸引美國、德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的友人以及全國各地的代表團前來參觀考察。

  「目前,農科村花卉種植面積達兩千多畝,農家樂也進行了幾次提檔升級。如今,正積極打造『泛農科村』精品旅遊區,推進農家樂向鄉村酒店轉型提升,打造農科村『精品主題民宿集群』旅遊目的地,助力鄉村振興。」現任農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介紹。

  村莊之變:從老舊院落到「別墅」小樓 開農村城鎮化新路

  沿著農科村景區入口走,一片片竹木蔥蘢,一處處小橋流水,一座座川西民居構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難怪曾被親切譽為「鮮花盛開的村莊」「沒有圍牆的公園」。

農科村竹木蔥蘢(攝影 孫浩)

  「其實,農科村的生態建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還得從村裡第一條水泥路說起。」據宗作林回憶,1992年以前,村裡的小道晴天揚塵、雨天泥濘,村民背著裝滿花木的背簍進一趟縣城,來回需要近一天的時間。當年,村裡用爭取來的資金,硬化了出村的1公裡主幹道,這也為村裡花木產業打開了另一個世界。

  「此後,路越修越好,來這裡的商販可直接開車到苗圃外收購了。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張,苗木品質的提升,農科村逐漸變得綠樹成蔭、花木成片,曾經謀生的工具為農科村生態環境增添了點睛之筆。」宗作林滿意地談道。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農科村通往了致富增收路,完善提升了生態環境,村民住房條件實現了從「居無定所」到「住有所居」,再到「住有宜居」的轉變。

  「記得80年代以前,好些村民都沒有自己的房子,大多都是土胚房,那時覺得有一套小青瓦房都是奢想。90年代,大家生活條件慢慢好起來了,四合院的農家樂多了起來。1997年,我也修了一處自己的居住房。」迎賓園農家樂老闆趙雲康說,到2009年有了一定積蓄,就拆了原來老房子,在景區蓋上了小洋樓,增添了綠植,現在環境寬敞了,住著也舒暢了。

  「眾手澆灌幸福花,現代文明進農家」,2000年以來,農科村打破農村發展常規,建設新農村,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河。「2012年,農科村創建4A級景區,挖掘揚雄文化,加強了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改擴建等級旅遊環線公路13公裡,完成8.5公裡供水、供氣、排汙等管網建設和6.8公裡旅遊幹線綠化、亮化、美化等景觀營造。」李君講道,全村天然氣入戶率達85%,光纖電視入戶率達40%,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達100%。同時,積極開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評選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大力倡導現代文明新風,獲得「全國精神文明村」榮譽稱號。

  身份之變:從地道農民到職業經理人 永不止步的進取

  「惟進取也,故日新。」40年來,農科村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村民通過大膽創新,不經意間,身份角色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徐家大院(攝影 孫浩)

  除了大家熟知的徐紀元,農科村鄉村酒店臨水軒老闆吳彬也經歷過幾次角色轉變。1988年,職高畢業的吳彬進入了成都一家工廠打工,從農民變為一名工人,「在工廠我換個多個崗位,先後當過搬運工、維修工、銷售員,掌握了技術,積累了人脈。隨著房地產市場開發,對園林綠化需求增大,加之農科村花卉苗木也發展到一定規模。1993年,我便回鄉種苗了。」

  這時的吳彬,既是農民,也是一些綠化工程的包工頭。「單純當種植戶,收入就很單薄。我有過銷售經驗,就做起了園林職業經理人,承包了一個綠化工程,賺到了第一桶金。」

  吳彬用這筆錢創建了臨水軒,「創辦初期,面積不大,只有一畝多。多年來,我就在幾個角色中靈活互換,合併了幾家規模小的農家樂,現今臨水軒規模擴展到15畝。當下,正向鄉村酒店轉型,成立泰祥酒店管理公司。」

  在農科村,他們有的成為企業的管理者,有的還被選舉為人大代表,宗作林就是這樣一位。作為首批種植戶,他頭腦靈活,園藝技藝精湛,總為村民們獻策支招,大家信服他,推選他為農科村人大代表、村幹部,代表農科村村民發聲。

  如今,像吳彬、宗作林這樣的村民越來越多。郫都,作為全國雙創示範基地,創新創業因子活力迸發。成都阿爾剛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剛,就是從郫都農民變為成功的創業者。他帶隊苦心鑽研,取得了「空調預處理器」「FS選通隔離技術」等多項發明專利,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樹立了鮮活榜樣。

相關焦點

  • 深圳特區40年成功的密碼——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就在40多年前,中國打開國門,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之際,南國之濱的一座新城應運而生了,這就是深圳。從誕生之日起,深圳就負載著不平凡的使命。40年對比5000年只如時光一瞬。然而,就在這瞬間,深圳從一個不為人識的小漁村成為一個繁華的大都市,從一個貧窮落後的邊陲縣城變成璀璨奪目的創新之城。
  • 成都市郫都區玉器博物館
    1/步行的時間與路線 成都市郫都區玉器博物館步行的時間與路線時間:2020.08.02路線:成都市—成都市郫都區玉器博物館—四川省成都市步數:6200米。
  •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原標題: 中國40年改革開放讓7億人脫貧。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截圖  中國日報網12月12日電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的這個月,中國領導人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實現了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和社會轉型。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多家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報導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劇變。
  •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五  這部紀錄片會打開中國人40年集體記憶,而且是不同年代人的集體記憶,因為這個片子有老百姓40年的生活變化、命運的改變;有一些企業涅盤重生和財富傳奇的故事,還有一些政府官員的魄力和艱難轉變,以及領導人的膽識和智慧,展現了13多億中國人波瀾壯闊和豪情滿懷40年的發展歷程
  • 改革開放打開了「巨大的能量罐」(我與中國改革開放40年)
    中國經濟的潛力一直在那裡,是改革開放讓中國重新回到了其在世界中應有的位置。」查爾斯·弗裡曼三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弗裡曼現在是諮詢公司鮑爾亞洲集團常務董事、布魯金斯學會客座研究員,本世紀初他曾擔任美國助理貿易談判代表,專門負責對華貿易談判。弗裡曼來自一個同中國淵源頗深的家庭。
  • ...年的時空穿梭,「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8日開放
    20世紀90年代後,廣東「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進一步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改革開放巨輪激流勇進駛入新世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廣東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進一步真抓實幹、奮發進取,不斷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勇當新時代改革開放領跑者。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摘要】「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這樣一次偉大覺醒和偉大革命必然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新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及特點,為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提供了具有縱深的歷史背景。關於改革開放史的分期問題,學界還有不同看法,需要進一步討論。
  • 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摘要] 「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蹟,今後還要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習近平主席的鏗鏘話語,充滿智慧和力量,彰顯信心與豪情,激勵我們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2020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中央深改委部署的50個重點改革任務和其他75個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完成143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出臺268個改革方案。
  • 《你遲到的許多年》等十部精品新劇亮相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你遲到的許多年》海報本次發布會上的十部新劇,是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推薦電視劇」片單中精選而出,展現著當前影視行業的水準與高度。《啟航》《一號文件》《面向大海》《那座城這家人》《正陽門下小女人》《你遲到的許多年》《都是一家人》《大浦東》《我們的四十年》《大江大河》分別通過政府職能轉變、農村農業革新、城市滄桑巨變、經濟生活變遷四方面展現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艱苦耕耘與豐碩成果。現場每位主創也帶來自己寫給改革四十年的信,與來賓分享戲裡戲外關於改革變化四十年的感受。
  • 國際輿論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成就 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此次展覽分為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六大展區,以圖片、視頻、文字、沙盤模型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了40年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人民生活的大變遷。   「中國政府組織的這場展覽展示了中國40年的發展成就。」西班牙埃菲社報導稱,「經濟改革改變了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 高水平開放 高質量發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浙江開發區(高新區...
    中國日報12月14日電(記者 馬振寰)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改革開放40年來,開發區(高新區)已經成為浙江對外開放的主要載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產業集聚的重要基地、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和產城融合的重要平臺。
  • 人民日報評論員: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原標題: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習近平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啟示錄③「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蹟,今後還要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習近平主席的鏗鏘話語,充滿智慧和力量,彰顯信心與豪情,激勵我們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2020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中央深改委部署的50個重點改革任務和其他75個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完成143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出臺268個改革方案。
  • 改革開放40年,我們這樣過春節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腳步,在我們眼中最盛大隆重最具有傳統意味的春節,也帶來了很多「升級換代」的欣喜。幾千年來,人們把心中的祝福融入這一時刻,讓春節成為厚重歷史與億萬人情感的聚合,擁有了深沉的文化底蘊。在回家的路上,在一項項年俗儀式中,一代一代的我們體驗並傳承著民族文化的真諦。雖然歲月流逝間,經濟在發展、文化更多彩、科技在飛躍、社會心理有變遷,過年的表達方式也在習俗的演變中被賦予了更多新時代的特色,但傳承千年的家國情懷、親情與鄉情卻始終如一。
  • 一名阿拉伯咖啡商的40年中國改革開放情緣
    人民網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曾書柔 法伊薩)1979年,作為最早一批的外國留華學生,巴勒斯坦小夥兒克裡木·傑迪抵達北京的時候,未曾想過,自己在中國一待就是40年,恰好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幾乎整個過程。
  • 改革開放40年 河南餐飲風雲榜揭曉!
    2018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餐飲突破4萬億大關,河南餐飲突破3000億元,近半個世紀的漫長徵途,餐飲服務業一直堅立改革潮頭、為時代瞭望。
  • 改革開放40年,盤點那些傲驕的追風少年
    在剛剛過去的2017十大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盛典上,陳東升的老朋友這樣評價陳東升:「20年過去,他還是個奔跑的少年。」而陳東升本人也在多個場合稱「自己完全停不下來,仍是一個追風的少年」。  改革開放40年,這群不服輸的「追風少年們「在時代的大潮中踩準了節奏,憑藉自己的膽識和智慧實現自己的夢想並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 老照片見證中國警車的40年變遷史
    改革開放40周年從警車升級換代看警營歲月變遷先從70年代說起,那時候的警察們大多是走路去辦案,條件好一點的單位,會給民警配一輛自行車。不管是調解糾紛、還是下社區走訪,甚至是抓捕嫌疑人,警察蹬上自行車就走,單騎馳騁,使命必達。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年】立足美麗新疆...
    天山網訊(記者王娜報導)9月11日,天山電影製片廠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年重點影片《遠去的牧歌》在北京首映。片中唯美大氣的自然風光、史詩般的轉場畫面、動人心魄的故事情節觸動觀眾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讓很多人流下淚水。
  • 改革開放40周年:溫州人的商業奇蹟
    讓我們一起探尋改革開放的40年來,溫州商人創造的商業奇蹟。 溫州,簡稱:「甌」,是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位於東南沿海南部,甌江下遊南岸,全市陸域面積11612.94平方米,海域面積11000平方千米,全市轄4個轄區,5個縣,2個縣級市,至今常住人口,921.5萬人。1984年初,中國政府,決定實施的對外開放。鄧小平視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