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村全景(攝影 孫浩)
國際在線四川報導(邱美智 通訊員 汪霞):時光荏苒,見證芳華。轉眼間,改革開放已滿40年,回首過往,在這風起雲湧的四十年裡,全國各個角落湧現出一批批思變者、改革者和創新者,為發展歷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也浸潤活躍了郫都這座千年之城。
上世紀80年代,成都市郫都區友愛街道農科村就以一種超前的勇氣、求變的思維,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在這特色產業基礎上,成功地嫁接出了農家旅遊業,成為全國鄉村旅遊的典範。為了肯定和表彰郫都農家樂旅遊模式對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示範引領作用,國家旅遊局於2006年將「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的稱號授予了郫都區農科村。
產業之變:從種糧到種植花卉苗木 開創鄉村旅遊業先河
1978年,小崗村農民冒著危險,把鮮紅的手印按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這時的農科村還叫祝善村,是個只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不出名的小村落。
農科村核心景區鳥瞰圖(攝影 孫浩)
「當時,成都市科技局在這裡建起了農科站,搞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試驗田。我們就去掙工分,一個工分只有10分錢,一天也掙不到幾毛錢,一年下來,人均僅百十塊錢。生產隊好多人都吃不飽,那日子,太難了。」作為土生土長的農科村人,66歲的宗作林,對改革開放前的記憶刻骨銘心。
1982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有了「種什麼」的生產自主權。祝善村以宗作林等為代表的花木種植能手,衝破傳統種糧模式,自發調整農業結構,率先搞起了花卉苗木種植。
「剛分田到戶,種糧才是村民關心的頭等大事。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只在自家房前屋後閒置土地,種些黃楊、萬年青苗子。」宗作林說,「我們算過一筆帳,種花木的收入是種糧的4倍至5倍。」
正因為嘗到了甜頭,首批農戶逐漸擴大了種植規模,同時,也帶動了十餘農戶的加入。到1990年,農科站形成了90餘畝種植規模,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
「就這樣,村裡的種植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種植品種也豐富起來,銷售範圍也越來越廣。慢慢地,來村裡的外省收購商多了,為了有好銷價好銷量,我們就在家裡進行招待,免費管好他們吃住。」宗作林談道。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國休閒旅遊市場興起。在郫都區政府和街道辦的鼓勵引導下,徐家、何家等4戶,利用自己院落、盆景,搞起了鄉村休閒旅遊,開創了「農家樂」這一旅遊新模式,唱響了中國農村現代服務業的號角。
「短短幾年的時間裡,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開了起來,到1999年底,發展到100多戶。」宗作林表示,大家開始注重各自不同風格環境的營造,吸引美國、德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的友人以及全國各地的代表團前來參觀考察。
「目前,農科村花卉種植面積達兩千多畝,農家樂也進行了幾次提檔升級。如今,正積極打造『泛農科村』精品旅遊區,推進農家樂向鄉村酒店轉型提升,打造農科村『精品主題民宿集群』旅遊目的地,助力鄉村振興。」現任農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介紹。
村莊之變:從老舊院落到「別墅」小樓 開農村城鎮化新路
沿著農科村景區入口走,一片片竹木蔥蘢,一處處小橋流水,一座座川西民居構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難怪曾被親切譽為「鮮花盛開的村莊」「沒有圍牆的公園」。
農科村竹木蔥蘢(攝影 孫浩)
「其實,農科村的生態建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還得從村裡第一條水泥路說起。」據宗作林回憶,1992年以前,村裡的小道晴天揚塵、雨天泥濘,村民背著裝滿花木的背簍進一趟縣城,來回需要近一天的時間。當年,村裡用爭取來的資金,硬化了出村的1公裡主幹道,這也為村裡花木產業打開了另一個世界。
「此後,路越修越好,來這裡的商販可直接開車到苗圃外收購了。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張,苗木品質的提升,農科村逐漸變得綠樹成蔭、花木成片,曾經謀生的工具為農科村生態環境增添了點睛之筆。」宗作林滿意地談道。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農科村通往了致富增收路,完善提升了生態環境,村民住房條件實現了從「居無定所」到「住有所居」,再到「住有宜居」的轉變。
「記得80年代以前,好些村民都沒有自己的房子,大多都是土胚房,那時覺得有一套小青瓦房都是奢想。90年代,大家生活條件慢慢好起來了,四合院的農家樂多了起來。1997年,我也修了一處自己的居住房。」迎賓園農家樂老闆趙雲康說,到2009年有了一定積蓄,就拆了原來老房子,在景區蓋上了小洋樓,增添了綠植,現在環境寬敞了,住著也舒暢了。
「眾手澆灌幸福花,現代文明進農家」,2000年以來,農科村打破農村發展常規,建設新農村,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河。「2012年,農科村創建4A級景區,挖掘揚雄文化,加強了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改擴建等級旅遊環線公路13公裡,完成8.5公裡供水、供氣、排汙等管網建設和6.8公裡旅遊幹線綠化、亮化、美化等景觀營造。」李君講道,全村天然氣入戶率達85%,光纖電視入戶率達40%,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達100%。同時,積極開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評選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大力倡導現代文明新風,獲得「全國精神文明村」榮譽稱號。
身份之變:從地道農民到職業經理人 永不止步的進取
「惟進取也,故日新。」40年來,農科村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村民通過大膽創新,不經意間,身份角色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徐家大院(攝影 孫浩)
除了大家熟知的徐紀元,農科村鄉村酒店臨水軒老闆吳彬也經歷過幾次角色轉變。1988年,職高畢業的吳彬進入了成都一家工廠打工,從農民變為一名工人,「在工廠我換個多個崗位,先後當過搬運工、維修工、銷售員,掌握了技術,積累了人脈。隨著房地產市場開發,對園林綠化需求增大,加之農科村花卉苗木也發展到一定規模。1993年,我便回鄉種苗了。」
這時的吳彬,既是農民,也是一些綠化工程的包工頭。「單純當種植戶,收入就很單薄。我有過銷售經驗,就做起了園林職業經理人,承包了一個綠化工程,賺到了第一桶金。」
吳彬用這筆錢創建了臨水軒,「創辦初期,面積不大,只有一畝多。多年來,我就在幾個角色中靈活互換,合併了幾家規模小的農家樂,現今臨水軒規模擴展到15畝。當下,正向鄉村酒店轉型,成立泰祥酒店管理公司。」
在農科村,他們有的成為企業的管理者,有的還被選舉為人大代表,宗作林就是這樣一位。作為首批種植戶,他頭腦靈活,園藝技藝精湛,總為村民們獻策支招,大家信服他,推選他為農科村人大代表、村幹部,代表農科村村民發聲。
如今,像吳彬、宗作林這樣的村民越來越多。郫都,作為全國雙創示範基地,創新創業因子活力迸發。成都阿爾剛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剛,就是從郫都農民變為成功的創業者。他帶隊苦心鑽研,取得了「空調預處理器」「FS選通隔離技術」等多項發明專利,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樹立了鮮活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