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曾書柔 法伊薩)1979年,作為最早一批的外國留華學生,巴勒斯坦小夥兒克裡木·傑迪抵達北京的時候,未曾想過,自己在中國一待就是40年,恰好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幾乎整個過程。
1980年,克裡木在北京天安門前留影(受訪者供圖)
彼時的中國,街頭時尚色是藍和灰。夏天的時候,街上的人們大多是一身白襯衫和藍褲子,冬天則是深藍色、灰色的中山裝。克裡木很快入鄉隨俗,也穿著同樣的行頭,在北京天安門前、上海黃浦江邊留下了照片。
「那時候的生活很簡單。」克裡木說。
簡單生活的背後,是翻湧的時代浪潮。
80年代的中國,向世界打開了開放的大門,整個社會的商業環境處於蓬勃發展前的萌芽狀態。中國政府向外商獨資企業敞開了懷抱,越來越多的外商攜帶資金和技術來華尋求發展。
在北京大學完成學業後的克裡木,站在時代的門檻,感受到了中國蓬勃跳動的經濟脈搏。於是,他註冊了一家外商獨資公司,嘗試利用所學所能,在連接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渠道中尋找商機。最初,他註冊的是經營計算機軟體及硬體設備類的電子公司,那是1993年,是DOS作業系統仍佔主流、Windows NT剛剛推出、網際網路正在從少數人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廣大群眾的年代。
1993年,克裡木拿到的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他投資15萬美元,註冊了一家主營計算機軟硬體的外資企業(人民網記者曾書柔攝)
到了1997年,他發現,習慣喝茶的中國人,開始越來越多地喝起了咖啡。只不過,當時流行的多是加了奶精伴侶的速溶咖啡,香甜可口,卻少了一點味道。
憑著自己對咖啡的熱愛和對咖啡烘焙的了解,他決定轉行做咖啡生意,生產新鮮焙炒的咖啡豆和咖啡粉,並起名叫「達琳」咖啡——達琳是阿拉伯半島附近一個以生產咖啡豆而知名的小島。
「達琳」是克裡木的咖啡品牌,達琳一詞源自阿拉伯半島附近的一個生產咖啡豆的小島。(人民網記者曾書柔攝)
20餘年一晃而過。在中國這個以茶文化聞名的國度裡,克裡木的咖啡生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如今,克裡木的生意夥伴遍布全球。除了進口咖啡豆,他也經常往來雲南、海南等幾個中國知名的咖啡豆產地,從中挑選優質原料,烘焙成產品出售。
克裡木在雲南的咖啡莊園裡(受訪者供圖)
克裡木認為,咖啡事業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他搭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便車。
坐在北京郊區順義的一座他親手搭建的農家小院裡,克裡木一邊給記者展示他歷年來取得的各種證書和執照,一邊衝泡咖啡。「中國各級政府對外商投資的態度一直以來都是熱烈歡迎的,我能在辦理各種執照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種種便利。」他說,「另外,在開放的過程中,中國與其他外來文化不斷融合,碰撞產生出了奇妙的火花,在衣食住行等領域都有所體現。」
克裡木家裡掛著的一幅寫有「賣咖啡翁」的書法,這是他的中國朋友贈予他的作品(人民網記者曾書柔攝)
拿中國人對咖啡的喜好來說,對咖啡的接受度和偏好也是隨著時代在改變。
80年代的許多中國人,是在鄧麗君的一曲《美酒加咖啡》中,從精神上體會到咖啡是這麼一種與「靡靡之音」相匹配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90年代,克裡木開始從事咖啡生意時,他的生意夥伴大多是中國星級酒店裡的咖啡廳老闆,以及外國駐華使館和機構。那時候,一杯咖啡售價二三十人民幣,聽起來與如今的價位並無太大區別,但是考慮到工資水平和購買力,那時候的焙炒咖啡並非大眾消費品,速溶咖啡才是更多中國人的選擇。
如今,克裡木60%以上的生意夥伴是中國大小咖啡店老闆,交易額也明顯大了不少。「中國的年輕人們還是喜歡喝卡布奇諾、拿鐵之類的加奶的咖啡,口感更好,接受度更高。」克裡木說,「不過,也有愛喝意式濃縮咖啡的。對這樣的朋友,我會製作土耳其咖啡、阿拉伯咖啡與他們小範圍分享。」
克裡木站在他親手搭建的中國式小平房前(人民網記者曾書柔攝)
一談起中國這40年的變化,克裡木的話滔滔不絕。他說:「各種變化太大了,這是一種全方位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克裡木說。不僅是生活環境、營商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了數個臺階。城市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曾經只有京滬穗等大城市獨領風騷,現在每到一個中國小城,都會發現基建設施良好,城市規劃整潔,發展各有特色。
克裡木說:「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政策就像是一枚指南針,指引著中國的發展方向。全體中國人都在同一艘大船上,無論是農民還是工人,每個人都是政策受益者。」
克裡木把改革開放這40年與他所喜歡的唐朝、明朝相類比,直言這三個時代是他所認為的中國最好的時代——「唐朝是盛世,是經濟和文化發展達到同期世界發展巔峰的時代;明朝是開放的王朝,鄭和七次下西洋,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交流,還有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鑑;而改革開放以來的這40年也是前所未有的好時代。中國從一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到慢慢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小康社會衝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正在進入另一個新時代。」
克裡木說,現在也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的最好的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值得許多阿拉伯國家借鑑。「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是近年來反覆在阿拉伯輿論場提及的標籤,人們都試圖從中國近40年的崛起過程中尋找對本國有幫助的經驗。「中國人獨立自主的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及中國的反腐經驗,這是我認為的最值得阿拉伯國家借鑑的內核。」克裡木說。
(責編:賈文婷、劉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