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阿拉伯咖啡商的40年中國改革開放情緣

2021-01-08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曾書柔 法伊薩)1979年,作為最早一批的外國留華學生,巴勒斯坦小夥兒克裡木·傑迪抵達北京的時候,未曾想過,自己在中國一待就是40年,恰好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幾乎整個過程。

1980年,克裡木在北京天安門前留影(受訪者供圖)

彼時的中國,街頭時尚色是藍和灰。夏天的時候,街上的人們大多是一身白襯衫和藍褲子,冬天則是深藍色、灰色的中山裝。克裡木很快入鄉隨俗,也穿著同樣的行頭,在北京天安門前、上海黃浦江邊留下了照片。

「那時候的生活很簡單。」克裡木說。

簡單生活的背後,是翻湧的時代浪潮。

80年代的中國,向世界打開了開放的大門,整個社會的商業環境處於蓬勃發展前的萌芽狀態。中國政府向外商獨資企業敞開了懷抱,越來越多的外商攜帶資金和技術來華尋求發展。

在北京大學完成學業後的克裡木,站在時代的門檻,感受到了中國蓬勃跳動的經濟脈搏。於是,他註冊了一家外商獨資公司,嘗試利用所學所能,在連接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渠道中尋找商機。最初,他註冊的是經營計算機軟體及硬體設備類的電子公司,那是1993年,是DOS作業系統仍佔主流、Windows NT剛剛推出、網際網路正在從少數人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廣大群眾的年代。

1993年,克裡木拿到的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他投資15萬美元,註冊了一家主營計算機軟硬體的外資企業(人民網記者曾書柔攝)

到了1997年,他發現,習慣喝茶的中國人,開始越來越多地喝起了咖啡。只不過,當時流行的多是加了奶精伴侶的速溶咖啡,香甜可口,卻少了一點味道。

憑著自己對咖啡的熱愛和對咖啡烘焙的了解,他決定轉行做咖啡生意,生產新鮮焙炒的咖啡豆和咖啡粉,並起名叫「達琳」咖啡——達琳是阿拉伯半島附近一個以生產咖啡豆而知名的小島。

「達琳」是克裡木的咖啡品牌,達琳一詞源自阿拉伯半島附近的一個生產咖啡豆的小島。(人民網記者曾書柔攝)

20餘年一晃而過。在中國這個以茶文化聞名的國度裡,克裡木的咖啡生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如今,克裡木的生意夥伴遍布全球。除了進口咖啡豆,他也經常往來雲南、海南等幾個中國知名的咖啡豆產地,從中挑選優質原料,烘焙成產品出售。

克裡木在雲南的咖啡莊園裡(受訪者供圖)

克裡木認為,咖啡事業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他搭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便車。

坐在北京郊區順義的一座他親手搭建的農家小院裡,克裡木一邊給記者展示他歷年來取得的各種證書和執照,一邊衝泡咖啡。「中國各級政府對外商投資的態度一直以來都是熱烈歡迎的,我能在辦理各種執照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種種便利。」他說,「另外,在開放的過程中,中國與其他外來文化不斷融合,碰撞產生出了奇妙的火花,在衣食住行等領域都有所體現。」

克裡木家裡掛著的一幅寫有「賣咖啡翁」的書法,這是他的中國朋友贈予他的作品(人民網記者曾書柔攝)

拿中國人對咖啡的喜好來說,對咖啡的接受度和偏好也是隨著時代在改變。

80年代的許多中國人,是在鄧麗君的一曲《美酒加咖啡》中,從精神上體會到咖啡是這麼一種與「靡靡之音」相匹配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90年代,克裡木開始從事咖啡生意時,他的生意夥伴大多是中國星級酒店裡的咖啡廳老闆,以及外國駐華使館和機構。那時候,一杯咖啡售價二三十人民幣,聽起來與如今的價位並無太大區別,但是考慮到工資水平和購買力,那時候的焙炒咖啡並非大眾消費品,速溶咖啡才是更多中國人的選擇。

如今,克裡木60%以上的生意夥伴是中國大小咖啡店老闆,交易額也明顯大了不少。「中國的年輕人們還是喜歡喝卡布奇諾、拿鐵之類的加奶的咖啡,口感更好,接受度更高。」克裡木說,「不過,也有愛喝意式濃縮咖啡的。對這樣的朋友,我會製作土耳其咖啡、阿拉伯咖啡與他們小範圍分享。」

克裡木站在他親手搭建的中國式小平房前(人民網記者曾書柔攝)

一談起中國這40年的變化,克裡木的話滔滔不絕。他說:「各種變化太大了,這是一種全方位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克裡木說。不僅是生活環境、營商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了數個臺階。城市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曾經只有京滬穗等大城市獨領風騷,現在每到一個中國小城,都會發現基建設施良好,城市規劃整潔,發展各有特色。

克裡木說:「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政策就像是一枚指南針,指引著中國的發展方向。全體中國人都在同一艘大船上,無論是農民還是工人,每個人都是政策受益者。」

克裡木把改革開放這40年與他所喜歡的唐朝、明朝相類比,直言這三個時代是他所認為的中國最好的時代——「唐朝是盛世,是經濟和文化發展達到同期世界發展巔峰的時代;明朝是開放的王朝,鄭和七次下西洋,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交流,還有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鑑;而改革開放以來的這40年也是前所未有的好時代。中國從一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到慢慢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小康社會衝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正在進入另一個新時代。」

克裡木說,現在也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的最好的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值得許多阿拉伯國家借鑑。「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是近年來反覆在阿拉伯輿論場提及的標籤,人們都試圖從中國近40年的崛起過程中尋找對本國有幫助的經驗。「中國人獨立自主的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及中國的反腐經驗,這是我認為的最值得阿拉伯國家借鑑的內核。」克裡木說。 

(責編:賈文婷、劉潔妍)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打開了「巨大的能量罐」(我與中國改革開放40年)
    中國經濟的潛力一直在那裡,是改革開放讓中國重新回到了其在世界中應有的位置。」查爾斯·弗裡曼三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弗裡曼現在是諮詢公司鮑爾亞洲集團常務董事、布魯金斯學會客座研究員,本世紀初他曾擔任美國助理貿易談判代表,專門負責對華貿易談判。弗裡曼來自一個同中國淵源頗深的家庭。
  • 深圳特區40年成功的密碼——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就在40多年前,中國打開國門,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之際,南國之濱的一座新城應運而生了,這就是深圳。從誕生之日起,深圳就負載著不平凡的使命。40年對比5000年只如時光一瞬。然而,就在這瞬間,深圳從一個不為人識的小漁村成為一個繁華的大都市,從一個貧窮落後的邊陲縣城變成璀璨奪目的創新之城。
  •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原標題: 中國40年改革開放讓7億人脫貧。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截圖  中國日報網12月12日電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的這個月,中國領導人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實現了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和社會轉型。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多家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報導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劇變。
  • 高水平開放 高質量發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浙江開發區(高新區...
    中國日報12月14日電(記者 馬振寰)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改革開放40年來,開發區(高新區)已經成為浙江對外開放的主要載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產業集聚的重要基地、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和產城融合的重要平臺。
  • 改革開放40年 河南餐飲風雲榜揭曉!
    2018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餐飲突破4萬億大關,河南餐飲突破3000億元,近半個世紀的漫長徵途,餐飲服務業一直堅立改革潮頭、為時代瞭望。
  • ...年的時空穿梭,「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8日開放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支持廣東先行先試,率先創辦經濟特區。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大膽地闖、大膽地試,以「敢為天下先」的歷史擔當和「殺出一條血路」的革命精神,帶領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在改革開放探索中先走一步,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為全國提供了有益經驗。
  • 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16日起陸續發行!找找有哪些上海元素?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明起陸續發行!找找有哪些上海元素?  據上海發布官方微信消息,喜歡收集紀念幣的小夥伴注意啦~中國人民銀行今天發布,決定自2018年11月16日起陸續發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7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5枚,雙色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 改革開放40年,盤點那些傲驕的追風少年
    在剛剛過去的2017十大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盛典上,陳東升的老朋友這樣評價陳東升:「20年過去,他還是個奔跑的少年。」而陳東升本人也在多個場合稱「自己完全停不下來,仍是一個追風的少年」。  改革開放40年,這群不服輸的「追風少年們「在時代的大潮中踩準了節奏,憑藉自己的膽識和智慧實現自己的夢想並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五  這部紀錄片會打開中國人40年集體記憶,而且是不同年代人的集體記憶,因為這個片子有老百姓40年的生活變化、命運的改變;有一些企業涅盤重生和財富傳奇的故事,還有一些政府官員的魄力和艱難轉變,以及領導人的膽識和智慧,展現了13多億中國人波瀾壯闊和豪情滿懷40年的發展歷程
  • 鉤沉|「辦三資企業敲126個章」,改革開放40年...
    上世紀60年代出生在上海,學習、生活、工作在上海,親身參與、見證了上海改革開放的宏偉事業與上海金融發展的不凡之路。中國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對於黨和國家來說,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十年「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幫」的方式戛然而止,中國面臨著究竟何去何從,走什麼路的關鍵抉擇。
  • 馬丁·雅克:讓我們共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訪問教授馬丁·雅克1月20日在英文媒體《中國日報》刊發文章:《讓我們共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幾乎每個人的預見都錯了。中國的改革促成了當代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轉型,甚至也堪稱是迄今全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轉型。 即便如此,如果西方的確有人記得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話,他們的紀念也將會是十分敷衍的。原因之一在於,中國經濟的發展通常不會得到外界像對中國政治或軍事發展那樣的關注。不過,西方的確已經感受到了中國經濟轉型所帶來的挑戰。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關鍵詞】改革開放、轉變、經驗、挑戰  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已經40年了。這是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間跨度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五分之三。然而,這仍是一段尚未完結的歷史,現在正處於關鍵階段,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 【改革開放40年】從一年吞吐萬餘箱到年貨櫃吞吐量全球第一!上海...
    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上海的巨變——  從40年前駛出軍工路碼頭的第一批貨櫃,到去年底自動化碼頭吊起的當年第4000萬箱;從黃浦江沿岸12個裝卸作業區,到長江口的外高橋港區,再到東海上的洋山深水港……箱越來越多,船越來越大,水越來越深,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這艘巨輪乘風破浪,舉世矚目。
  • 改革開放40年,我們這樣過春節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腳步,在我們眼中最盛大隆重最具有傳統意味的春節,也帶來了很多「升級換代」的欣喜。▲圖片來源:攝圖網從美食新衣到「高精尖」潮品我們這樣置年貨改革開放40年,年貨的內涵不斷擴展,採買的方式不斷變化
  • 大貓漫畫第6期:「改革開放40年」車輪上的美好生活
    沒錯,是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四項發明中光交通領域就佔了兩項,可見中國交通事業蓬勃發展。小夥伴們,快來跟大貓一起回顧下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交通出行都有哪些深刻變化吧。改革開放初期,自行車對一般人來說那可是奢侈品,那時候的「三轉一響」不亞於現如今結婚有房有車的標配。誰要能騎輛漂亮的自行車上學、上班,那絕對是一件很拉風的事。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蘇科大舉辦專場音樂會
    本報訊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昨天,蘇州科技大學舉辦「領航新時代」專場音樂會。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與數百名師生共憶往昔崢嶸歲月,展望未來壯闊前程。  音樂會在氣勢壯闊的鼓樂合奏《龍騰虎躍》中開場,之後意韻綿長、詩境深遠的古箏《長相思》、在世界音樂會上獲得一致好評的笙獨奏《即興曲》、榮獲全國舞蹈大賽一等獎的《豐收時節》等一一登場,以飽含深情的旋律,讚頌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音樂會下半場,在眾多演奏家的精彩演繹下,現場高潮迭起。最後,整場演出在《在燦爛陽光下》《領航新時代》大合唱中圓滿結束。
  • 改革開放40周年:溫州人的商業奇蹟
    溫州人,一直以來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為何他們的美名名揚天下?讓我們一起探尋改革開放的40年來,溫州商人創造的商業奇蹟。 溫州,簡稱:「甌」,是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位於東南沿海南部,甌江下遊南岸,全市陸域面積11612.94平方米,海域面積11000平方千米,全市轄4個轄區,5個縣,2個縣級市,至今常住人口,921.5萬人。
  • 改革開放40年|探訪成都市郫都區農科村發展變遷 一路進取永不止步
    轉眼間,改革開放已滿40年,回首過往,在這風起雲湧的四十年裡,全國各個角落湧現出一批批思變者、改革者和創新者,為發展歷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也浸潤活躍了郫都這座千年之城。  上世紀80年代,成都市郫都區友愛街道農科村就以一種超前的勇氣、求變的思維,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在這特色產業基礎上,成功地嫁接出了農家旅遊業,成為全國鄉村旅遊的典範。
  • 國際輿論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成就 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新加坡《海峽時報》歷數改革開放40年來的精彩瞬間,由衷感慨,「世界上沒有一個角落未曾感受到它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奇蹟: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 2018年終盤點超燃系列:改革開放40年與IG奪冠串起幾代人青春回憶
    中國夢改革開放40年 開啟時代新篇章徐經來 攝>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春天的故事》樂曲聲中,習近平等為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人員代表頒獎。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各地多場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並紀念著這一偉大成就。1978年到2018年間,40載波瀾壯闊的變革,在大時代的轉折中書寫出一部雄渾樂章。已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