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老人,都會有這種認知,就是人上了年紀,就要靜養。包括我們看過很多電視上的就是這樣的,很多大家族的人,到老了就會找一個幽靜,環境很好的地方,安置一個宅院,然後養老。
現在我們也是這樣的,很多的家庭就為了讓老人好好休養,就會讓老人單獨的住在安靜的屋子裡,家裡如果有小孩子的話,我們都知道小孩子都是很活潑好動的,而且又吵又鬧的,當小孩子跑去老人的房間裡玩的時候,我們也都會把小孩子叫出來,並根孩子說以後不要去爺爺奶奶的房間玩,爺爺奶奶需要休息,不要打擾到了。
其實上我們這樣的做法,肯定都是出於好心的,怕嘈雜的環境影響到老人的身心,雖然心是好心,但是為了老人能夠安好,那種安靜的環境實際上卻不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科學研究就發現了,對於老年人來說,長時間的生活在周圍過於安靜的環境中了,那就跟「與世隔絕」沒什麼區別的,長期以往下去了,就會變得性情孤僻,精神不振,對待人變得冷漠。
這點我想肯定會的,就算是一個年輕人,如果長時間的獨自一人呆著,不用太久,就一年多點,甚至用不了一年,就會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跟人交談,就是自己的家人也是,除了必要的交流外,基本上是不會多說一句話的。
不是說故意的不想說的,而是自己的意識裡就沒有要跟別人說話聊天的意識,自然而然的也就待人冷漠了。
如果長期的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老人還可能會出現煩悶急躁,亂發脾氣,思想混亂,嚴重的話甚至會對生活失去信心。
我們人是會思考,也是經常思考的高等物種,我們平時如果心情不好了或者是有啥心事了,在你很閒的時候,就會不停的想,可是在你有事情做了,或者忙碌起來了,大腦就會先把那些不好的事情先往後放一放,就會顧不得想了。
而老年人呢,你想一下,長期的都是在安安靜靜的環境下,基本上沒有事情做,而子女們讓老人靜養,也根本不會讓幹這幹那的,所以就給了老人更多的胡思亂想的時間了。
生活中遇到一點點的根本不是事的小問題了,就會一直想著,一直琢磨,慢慢的就該小事變成大事,這時候又沒人說,也沒人解釋的,想說出來也周圍也沒有人,就會煩悶,慢慢的就把這種憋在心裡的問題,轉換成了愛發脾氣了。
那麼到底哪種環境更適合老人養老呢?下面我們給出了幾點建議
1.我們可以在屋裡養幾條觀賞的魚,魚呢在水缸裡來回的遊動,再加上水流會發出一些微弱的聲音,這樣既不顯得屋裡太過安靜,而且有利於晚上老人的睡眠和健康。
要適當的在屋裡製造出一些活動的生命,這也是有些年紀不算太大老人喜歡養一些小貓小狗啊之類的寵物,就是可以沒事了逗逗它們,給自己製造一些好的心情。
2.早上起來了,吃過早飯後,打開電視,一變聽著電視節目,一變在屋裡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或者是手工製品,這樣可以緩解心中認為,這又是無所事事一天的開始。
現在不是很多的老奶奶都喜歡每天編辮子,或者就是編草帽需要的那種辮子,編那個其實就是為了打發時間,給自己找點事做。
3.經常的邀請周邊的鄰居和朋友一起來家裡坐坐,特別是老人的朋友,在一起拉拉家常,或者是下下棋啊,打打牌之類的,讓屋子裡充滿歡聲笑語,擺脫那種天天寂靜的不行的樣子。
老人,是不能天天在家呆著的,更不能封閉起來,這樣的話會對自己的身心越來越不好,靜養,指的可不是在一個極其安靜的環境中。要多出去走走,多和外界交流,和朋友街坊啊一起打打太極拳,散散步,跳跳廣場舞啊等等,讓自己動起來,感覺到人到老年也可以有很多生活樂趣的。
這樣的生活,才是老年人更好的養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