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季節動物進入冬眠季,如果人類能學會這一招,許多疾病是否就能...

2021-01-18 上觀

隆冬時節,上海動物園有些「冷清」:揚子鱷閉目養神,任憑蝴蝶停在背上;亞達伯拉象龜行動放緩、食量下降;蟒蛇媽媽纏繞著小蛇寶寶,互相依偎著沉沉睡去……在飼養員和科研人員看來,動物冬眠期間有著奇特的生理機制,有些「謎團」還難以破解,要是人類能有這一招,那許多疾病都可以得到治癒。


 

蛇龜睡一冬開春大繁殖

上海動物園內的兩爬展區裡,共有蛇、蜥蜴、鱷魚和烏龜等動物70餘種1000餘尾,它們大多來自熱帶地區,對寒冬天氣異常敏感,冬眠溫度也各不相同,為此園方用供暖設備和保溫乾草等為它們調節室溫。


每年11月初起,來自熱帶地區的蛇已開始減小食量、「睡眼朦朧」,飼養員將室溫設定在16—18攝氏度的「冬眠溫度」,防止它們在低於10攝氏度的環境裡凍死或凍傷;位於半室外展區的十幾條揚子鱷也各自找到最佳冬眠地點,有的挖了地洞三三兩兩鑽進去,有的一半泡在池水裡、一半露在水面上曬太陽,任憑遊客「千呼萬喚」,也只是偶爾微睜一下眼睛;只有象龜和眼鏡王蛇等「大塊頭」照樣吃喝不冬眠。


「冬眠質量高,有利於動物健康。」飼養員說,冬眠溫度大有講究,溫度較高時冬眠動物新陳代謝加快,有助於消耗脂肪,幫助那些過於安逸的動物「減肥」,但冬眠期間最好有一段30—45天的「低溫時段」,以此促進性腺發育,提升來年開春後的繁殖能力,還可以讓動物醒來後胃口大開、運動量增加。


冬天裡,讓兩棲動物們睡個香甜的好覺,有助於促進性腺發育、提升它們的繁殖能力,明年開春孵化更多小寶寶。每年到這個時節,園方都會通過調節室內溫度、溼度、光線等方式,提高動物們的冬眠質量。


得益於園方對蟒蛇冬眠溫度的成功控制,前幾年夏天,園裡的大蟒蛇媽媽孵出一窩小蛇,實現了華東地區蟒蛇繁殖零的突破。此前,飼養員們一邊養蛇一邊探索蟒蛇繁殖,已嘗試整整5年。在突破種群性比、飼料優化和疾病防治這「三道坎」之後,他們著手新的研究,在前一年12月裡把蟒蛇臥室的溫度降低到16攝氏度左右,降低其新陳代謝速度,幫助性腺發育。


果不其然,第二年開春,一條雌性蟒蛇歷經一季「深度睡眠」後健康狀況格外好,產下30餘枚蛋,孵出的小蛇足足存活了28條。每到冬季,飼養員還會把一些正進入半冬眠狀態的小蛇寶寶從媽媽身邊移到人工暖房。它們一周會醒來吃一兩次食,每頓都能吃下至少四五隻小白鼠。
 

冬眠中的動物機體是個謎

不僅是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會冬眠,一些哺乳動物也以冬眠的形式度過漫漫冬季。專家研究結論表明,熱血動物和冷血動物的冬眠不同,在冬眠的時候,冷血動物體溫的升降是種被動的形式,完全由外部的環境來決定。而熱血動物則不同,它們是有目的地對體溫加以控制,調節到冬眠時的最佳溫度後才開始冬眠。當它們甦醒的時候,製造熱量的器官會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幾小時內把溫度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比如說,刺蝟在冬眠的時候會把身體蜷縮起來,不吃不喝,呼吸變得極其微弱,心跳緩慢,每分鐘只跳10~20 次。一隻清醒的刺蝟放到水裡幾分鐘就會被淹死,而冬眠的刺蝟30分鐘也淹不死。黃鼠在冬眠的130多天中總共放出的熱量才29焦耳,而在冬眠過後的13天中卻能放出2420焦耳的熱量。


冬眠這件事,對於科學家來說,至今還是一個謎團。有的研究人員認為,外界的刺激是導致動物冬眠的原因。外界的刺激主要有溫度下降和食物不足兩個方面。有人對蜜蜂做過這樣的實驗,當氣溫在7℃~9℃的時候,蜜蜂的翅膀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地觸動還是能微微抖動;當氣溫降到4℃~6℃的時候,就完全進入了麻痺的狀態;如果再降低溫度,蜜蜂就會進入更深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動物的冬眠和溫度的關係密切。實驗中還發現,籠養的小囊鼠在供食充足的情況下,冬季也不會進入冬眠狀態。


但是有人提出,人工降溫並不能保證所有的冬眠動物都能進入冬眠的狀態;不少冬眠動物在進入冬季的時候,就會自動停止進食或拒絕進食,並不是由於食物不足的原因。


還有的科學家提出了生物鐘學說,認為是生物的節律控制了每年冬眠動物的代謝變化。恆溫動物的冬眠變溫現象是進化生態的一種次生性的退化,是和動物遷徙和冬季儲藏食物相似的一種生態的適應,是在進化中已固定下來的一種生物節律,但是這種學說缺少事實性的根據。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科學家從松鼠的腦中提取到了一種抗代謝的激素。把這激素注射到沒有冬眠習慣的小鼠體內,發現小鼠的代謝率會明顯地降低,體溫也會降低到10℃左右,看來激素可能也是誘發動物冬眠的一個因素。

 

如果人類能學到動物冬眠的本領

動物的冬眠「本領」,能不能為人類所用?


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動物冬眠期間的生存狀況令人驚奇: 血液循環急劇變慢,呼吸節奏幾乎感覺不到,體溫在冰點附近波動。一名專門北極黃鼠冬眠的美國專家曾經說:「很難聽到心跳,無法區分動物已經死亡還是處於冬眠狀態。我們面臨的簡直是一團冰冷的凝塊」。


醫學界對冬眠現象的興趣在於:研究清楚進入冬眠狀態、以及在長時間冬眠中維持生命的生物化學過程後,就能找到治療多種疾病的新方法。


比如說,大腦細胞對缺氧特別敏感,即使是短短幾分鐘的缺氧就會使大腦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傷,然而熊的大腦細胞在冬眠期間幾個月處於缺氧的狀態卻不會因此而死亡。雖然冬眠動物在甦醒之後某段時間裡會顯得很疲勞和行動遲緩,但是以後任何時間大腦都不會發生這樣的缺氧跡象。


進入冬眠狀態的神經細胞的生物化學活性會下降,腦細胞中的蛋白質合成也會降低到極點。研究表明,有關縮小新陳代謝的指令來自大腦的下丘腦,此外它的神經中樞還控制體溫、血壓、呼吸、睡眠、飢餓或吃飽感覺以及參與生理繁殖。若能了解使神經細胞在冬眠期間免受死亡的分子機理,就能找到治療中風患者新的有效方法。


還有,冬眠期長達5個月的熊能在這期間不吃不喝,膀胱和腸道在冬眠期失去作用,如果人的膀胱和腸道失去作用幾天就會因尿中毒而死亡。而冬眠的熊具有驚人的生理性能: 積聚在膀胱中的尿會通過膀胱壁返回體內,尿液中的有毒成分在膀胱內會變成無毒的蛋白質。尤其是這種蛋白質會進入母熊的奶中,母熊正是在冬季產下後代。如果科學家能完全弄清楚冬眠動物的生理性能並將它用於腎病患者,則可以挽救那些必須定期作人工透析以清除血液中有毒物質的嚴重腎病患者。


熊的另一個特點,即使是體重達100公斤以上的熊,儘管它在冬眠期間長時間不動,但是它的骨骼強度不會因此而降低。而臥床數月的病人卻會使自己的骨骼強度降低四分之一,太空人作一個月的宇宙飛行,其骨骼質量會減少20%。


人體上的這些變化為何不會在熊身上發生呢? 原來,熊的機體會利用某些生化過程從血液中回收鈣,在骨骼中失去的部分鈣能及時從血液中得以補充,使鈣重新變成強化骨骼的「建築材料」。多年來生物化學家一直在尋找熊血液中的特殊物質,該物質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熊骨骼得以強化。只要找到這種物質,就能給千百萬老年人帶來福音: 使老年人不再有骨骼疏鬆的危險。


還有許多關於動物冬眠的秘密,正在等待我們破解。

相關焦點

  • 隆冬季節,羊肉飄香
    隆冬之際,羊肉飄香黃自宏冬天吃羊肉,也許是一項約定俗成事,不論是烤羊肉串、涮羊肉、清燉羊肉、粉蒸羊肉,還是紅燒羊肉……吃起來都是鮮香爽口、渾身熱烘烘。羊肉肉質細嫩,略帶羶味,吃起來很暖和身體,特別適合冬季尤其是冬至當天食用。
  • 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會不會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
    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即將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2020.08.08 20:00甘雨本文,仍然是政治邏輯學專題。未來,由於科技的發達,人類可能產生一種新的生命狀態、生活方式,即冬眠。然而,國際社會錯綜複雜,各個國家對於人類冬眠的態度肯定針鋒相對,是否允許?是否採取?如何開展?
  • 動物都有固定的交配季節,為什麼人類這麼特殊?365天都可以?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空氣中瀰漫著浪漫的氣息,飄散著荷爾蒙的味道,大部分的物種在這個時間段內都會進入發情期,以期望在未來的幾個月內生下自己的小寶寶,趕上一個好的季節,陽光明媚食物量充足,這樣後代的存活率才會更高,設想一下有哪個物種會像人類文明一樣,有著大房子冬天暖氣供上夏天空調吹上,發情期對於人類來說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了
  • 這就是為什麼人類沒有交配季節的原因
    大多數動物都有交配季節,通常是食物,陽光和繁殖力充足的時期。但是人類呢?我們不會冬眠-擁有現代經濟實力的人不必等待季節性資源就能擺上餐桌。作者兼職業媒人多米尼克·克拉克說:「人類之所以沒有真正的「交配季節」,僅僅是因為性愛貫穿全年,而不是在特定時間內保存。
  • 養殖兔子引種工作很重要,如何選擇好的品種,學會這幾招試試
    導語:養殖兔子引種工作很重要,如何選擇好的品種,學會這幾招試試。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本期養殖內容。很多養殖戶選擇養兔子是因為在養殖的過程中,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首先我們一定要了解出售兔種的地方,兔子的來源地,飼養的方式,發展的水平以及是否有疫情。大家在市場上千萬不要盲目購買兔種,一定要先了解好土種的年齡,體重以及健康狀態。如果我們購買兔種的地方環境條件非常差,這種地方可能有過疫病,所以別去這種地方購買。
  • 隆冬時節如何提高自體免疫力
    隆冬時節天氣較冷,偶爾受涼感冒一次很正常。對於免疫力強的人,感冒了會很快痊癒。但是免疫力差的人,會多次感冒,並且每次感冒很難恢復。  免疫力差的人,除了容易感冒,往往食慾也不怎麼好,經常會感覺沒有胃口,並且稍微吃點涼的或者是口味比較重的食物,就會出現拉肚子的情況。平常大家可以自我觀察一下,若是和其他人同桌吃飯,別人吃完沒事,你一吃就拉肚子,多次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你免疫力是比較差的。
  • 研究表明,許多動物也會和人類一樣產生視覺錯覺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錯覺來探索人類視覺感知背後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理解這些共同的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人類的視覺系統。」有大量的例子表明,許多動物不僅能感知和人類一樣的錯覺,它們也能創造和使用錯覺來欺騙他人。移動圖像不僅是果蠅和人類——研究表明,猴子、貓和魚都能被視覺欺騙。
  • 貓咪掉毛滿屋「飄絮」,學會這3招,不怕衣服再粘毛
    季節更替是貓咪最易掉毛的時候,僅僅只是簡單的徒手一擼,就能擼下一手的毛,更別提家中易粘毛的家具和衣物了,這可怎辦呢?別怕,學會這3招就能解決貓咪掉毛問題。1、勤梳毛貓咪如果在季節剛剛更替的時候,會將自己身上的厚毛替換下來,鏟屎官這段時間需要每天梳一次毛,將累積的飛毛、殘毛全部輸出去。注意區別長毛貓和短毛貓的梳子就行了。
  • 對這五種動物進行研究有望治療多種人類疾病!
    縱觀動物王國,人類或許能夠找到有效預防和抑制疾病發生的方法,我們的DNA與黑猩猩和其它動物非常相似,但其之間存在的差異也可能幫助我們開啟未來理解和治療疾病的新途徑。利用諸如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未來有一天我們或許能利用從動物研究中得到的結果來幫助抵禦疾病。
  • 學會這一招,有水有鍋就能煮飯!
    後來就自己慢慢試,終於學會了即使沒有電飯煲,也能煮飯的訣竅!大家只要學會這一招,有水有鍋就能煮飯!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首先先去買點礦泉水、買點米、隨便買個電熱鍋,然後就可以開始做飯了!我們首先把米清洗乾淨,然後往電熱鍋裡面加水,水是米的4到5倍!一個人吃的話只要一個一次性杯子那麼多的米,我們將米倒進鍋裡面煮,然後我們用小火煮,時間大概是10分鐘,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的用鍋鏟攪拌!
  • 動物可以進入冬眠狀態,為什麼人類不行?科學家一語道出!
    冬天有許多動物已經進入冬眠期,人類仍然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工作,按時睡覺。在人類的頭腦中,冬眠是一種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每天醒來,每天學習和工作,從來沒有一個情況下,我們可以睡很長時間,除非身體不舒服。為什麼人類不能進入冬眠?是因為人類缺乏冬眠基因嗎?
  • 《問道》神獸放送結束在即 隆冬節活動進入最終階段
    到今天為止,《問道》隆冬節活動已經進行到了第四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那麼今天就再為大家介紹一下隆冬節中的「逍遙度日」活... 經過前兩次對於《問道》隆冬節的活動介紹,相信大家對於這個活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今天為止,《問道》隆冬節活動已經進行到了第四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
  • 貓的牙齒疾病遠比人類的更可怕,預防只需一招,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許多貓其實並沒有顯示出明顯的牙齒疾病跡象。如果需要確定貓是否有牙齒疾病,可能在貓咪很小的時候,就對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牙齒疾病一般表現的症狀為,會將爪子放入口中,搖頭或者下巴會顫動,甚至會出現明顯的咀嚼不適,或食物從嘴中掉下,吞咽困難,流口水,或者唾液中含有血液。口臭也是牙齒疾病表現的症狀之一。
  • 貓的牙齒疾病遠比人類的更可怕,預防只需一招,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許多貓其實並沒有顯示出明顯的牙齒疾病跡象。如果需要確定貓是否有牙齒疾病,可能在貓咪很小的時候,就對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牙齒疾病一般表現的症狀為,會將爪子放入口中,搖頭或者下巴會顫動,甚至會出現明顯的咀嚼不適,或食物從嘴中掉下,吞咽困難,流口水,或者唾液中含有血液。口臭也是牙齒疾病表現的症狀之一。
  • 如果真的日狗你敢嗎?人從動物感染的十大致命疾病
    這句口頭禪。但是如果真的放一條狗,是母狗,在你面前,你真的敢【嗶~】嗎?你真的不怕染上什麼奇怪的疾病嗎?以下幾種致命疾病的爆發都已被充分證實起源於動物。一種疾病從一個物種傳播到另一個物種後,會導致疾病蔓延。不幸的是,在以下實例中,我們人類就是被傳播並造成疾病蔓延的那一個物種。
  • 中國找到抑制病毒開關,是否能治癒疾病?
    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當患病的動物咬傷人體後,人體就有可能被感染,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疾病,體內起作用的是狂犬病毒。 因為病毒主要攻擊的目標是神經和大腦,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人一旦患病後,死亡率接近100%。
  • 中國找到抑制病毒開關,是否能治癒疾病?
    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當患病的動物咬傷人體後,人體就有可能被感染,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疾病,體內起作用的是狂犬病毒。因為病毒主要攻擊的目標是神經和大腦,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人一旦患病後,死亡率接近100%。
  • 動物進入冬眠只需激活一個「開關」,人類能實現嗎?
    但該基因更像是一個標誌物,能引導研究人員尋找和新陳代謝降低相關的神經元。人體中的許多部位都能表達QRFP肽,其中下丘腦尤為普遍,而它正是大腦中負責調節體溫的重要腦區。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使用化學遺傳學技術對這一腦區的神經元進行基因修飾,以便使用藥物針對性地激活這些基因,並找到在下丘腦中引起這種作用的神經元。他們發現,激活表達QRFP多肽的神經元會使小鼠在數小時內,持續保持低溫狀態。
  • 如果動物開始捕殺人類,像人類捕殺動物那樣
    在手機上彈出這則新聞推送之際,筆者正在看著美劇《困獸》(Zoo),不禁泛起聯想,如果這名牙醫置身於「困獸」的世界裡,他還有命嗎?《困獸》目前正在CBS平臺播出,從官網公布的信息看,第一季共13集,美國時間7月28日播放至第5集。該劇講述的是地球上的動物突然變得反常,開始攻擊人類,一個由情報分析員、記者、獸醫等組成的團隊試圖找出背後的原因。
  • 如果靈長類動物學會用火,那它們會對人類及其它動物造成威脅嗎?
    而智人的崛起與它們會使用火種有著分不開的關係,那麼如果現如今的靈長類動物學會用火,它們會對人類及其它物種造成威脅嗎?先說答案,它們不會對人類及其它物種造成威脅。早在600萬年前,靈長類動物的祖先就跟智人的祖先就分道揚鑣,靈長類更喜歡在樹上啃香蕉,吃野果,而智人在遷徙途中碰到了一系列的難題,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智人學會了用火,學會了製作並使用工具,與此相隨的是智人的腦容量在不斷增大,可是靈長類的腦容量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像森林裡的大猩猩,它們擁有粗壯的手臂,靈活的攀爬能力,但卻少了最重要的因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