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許多動物也會和人類一樣產生視覺錯覺

2020-11-28 老胡說科學

視覺錯覺提醒我們,我們不是現實的被動解碼器,而是主動的闡釋者。我們的眼睛從環境中獲取信息,但是我們的大腦會欺騙我們。感知並不總是與現實相符。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錯覺來探索人類視覺感知背後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

了解這些錯覺在不同大腦中產生的位置,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他動物如何感知他們的世界。

例如,在8月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也可以被視覺愚弄。此外,通過追蹤和操縱果蠅大腦中視覺處理區域的神經元,他們能夠確定錯覺是由不同類型的動作探測神經元作用的微小失衡造成的。

根據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教授達蒙·克拉克的研究,當人類和其他物種看到虛幻的運動時,同樣的神經機制也可能在起作用。

「蒼蠅和人類的共同祖先生活在5億年前,但這兩個物種在感知運動方面已經進化出相似的機制,」克拉克說。「理解這些共同的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人類的視覺系統。」有大量的例子表明,許多動物不僅能感知和人類一樣的錯覺,它們也能創造和使用錯覺來欺騙他人。

移動圖像

不僅是果蠅和人類——研究表明,猴子、貓和魚都能被視覺欺騙。

一些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虛幻的動作是否可以用來豐富動物園動物的生活。2019年,義大利研究人員向圈養的獅子展示了旋轉的蛇幻覺。三分之二的獅子與這個幻象互動,仿佛它在移動獵物,撕咬並拖著獵物在他們的圍欄周圍遊動。

研究人員說,他們想在更多的圈養動物身上進行試驗,看看幻想是否有助於減輕壓力,提高它們的幸福感。

鳥類視覺幻覺

每年春天在澳大利亞,雄性大園丁鳥都會建造和維護一種叫做「涼亭」的結構,以吸引雌性。涼亭由茅草和小樹枝搭建而成,雄性用骨頭、貝殼和石頭裝飾涼亭。當一個潛在的配偶進入涼亭時,雄性就會一個接一個地向雌性展示他的物品。雌性在選擇配偶之前會先拜訪幾個涼亭,然後根據它的涼亭的吸引力來選擇配偶。

雄性園丁鳥對特殊物體的排列非常講究,它們依靠一種被稱為「強迫透視」的錯覺來提升自己。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在藝術和建築中使用了強迫透視法。以迪士尼世界的灰姑娘城堡和迪斯尼樂園的睡美人城堡為例,兩者都使用了強制透視技術。

這個技巧似乎對園丁鳥很有效——那些能產生高質量的被迫透視錯覺的雄性會得到更多的配偶。

欺騙龍

科學家們發現,更多的動物物種能夠感知和我們一樣的視覺錯覺。訣竅在於找到一種方法來了解他們看到了什麼。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心理學家克裡斯蒂安·阿格利羅決定尋找爬行動物存在視錯覺的證據。在他的團隊的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調查了髯龍是否察覺到了德爾博夫錯覺。在那個著名的錯覺中,實心圓的大小取決於它周圍的圓的大小。(在一個真實的例子中,用小盤子吃飯的人傾向於認為自己的食量比實際要大。)

在測試蜥蜴是否也會產生這種錯覺時,阿格利羅說他利用了實驗對象對食物的熱愛。「你不需要訓練動物。你只需要觀察它對大量食物的自發偏好,」他說。「如果他們被這種錯覺愚弄了,他們應該更喜歡小盤子裡的食物,而不是大盤子裡同樣分量的食物。」這正是髯龍所做的,表明它們對幻覺很敏感。

研究人員隨後測試了長髯龍對其他與相對大小感知有關的錯覺的敏感性,例如繆勒-萊爾錯覺,在這種錯覺中,根據兩端箭頭的方向,相同長度的兩條線看起來是不同的長度,以及水平-垂直錯覺,在這種錯覺中,一條垂直線看起來比平分的同等長度的水平線更長。到目前為止,他們發現爬行動物和人類似乎有相似的感知。

阿格利羅說,如果兩種物種,如髯龍和人類,感知到相同的幻覺,它們很可能擁有相似的感知機制——要麼繼承自共同的祖先,要麼獨立進化來解決它們所處環境中的類似問題。

狡猾的墨魚

有些動物會產生視覺錯覺用來想偽裝。埃克塞特大學的生態學家馬丁·史蒂文斯說,有一種偽裝可以幫助動物適應環境,比如雪地裡的北極狐。另一種被稱為「破壞性色彩」的偽裝可以掩蓋身體本身的形狀和輪廓。

「破壞性的顏色破壞了形狀,破壞了動物身體特徵的輪廓,比如翅膀或四肢,使其更難被發現,」他說。斑馬的條紋和豹子的斑點都是很好的例子——不同的暗斑和亮斑幫助它們融入複雜的背景中。

史蒂文斯曾測量過海岸蟹的破壞性顏色,它們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生活在許多不同的棲息地。他發現,生活在潮汐池中的蟹類,與生活在外觀均勻的泥灘中的蟹類相比,具有更高的對比標記。更複雜的棲息地意味著螃蟹需要更極端破壞性的顏色來打破它們的身體輪廓。

  • 烏賊,比如這隻生活在菲律賓的巨型烏賊,可以改變皮膚的顏色和圖案來欺騙潛在的捕食者和獵物。

具有破壞性色彩的大師可能是墨魚(烏賊),它可以改變皮膚的顏色和圖案。它可以創造出高對比度、破壞性的圖案,甚至在幾秒鐘內就能在實驗室的棋盤上顯示出黑白圖案。

對墨魚產生這些標記的研究表明了視覺標記的重要性,比如物體區域、對比度和邊緣。科學家們在實驗室和自然界中觀察得越多,他們就越能發現人類和動物感知世界的相似之處。這提醒我們,儘管我們可能像智人和果蠅一樣不同,但我們的主觀世界可能比任何人想像的更相似。

相關焦點

  • 動物能產生哪些視覺錯覺?
    最近,有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和我們一樣,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   了解這些錯覺在不同物種大腦中產生的位置,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人類和動物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例如,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8月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也會被愚弄,在圖像中看到根本沒有的運動,比如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熟知的旋轉蛇錯覺。
  • 視覺設計中 11 種視錯覺
    這是由於稱為「莫列波紋」的混疊效應引發的,其中兩個網格圖案彼此重疊,一旦移動就會產生錯覺運動。這是一個非常酷的效果,儘管莫列波紋本身並不是視覺錯覺,但它是一種幹涉現象。Sonos 的標誌就是運用列莫列波紋和赫林錯覺的一個組合效果,這種效果在歐普藝術中相當流行。
  • 4張欺騙人類大腦的視覺錯覺圖,全都能看清的是「大佬」
    隨著現代數碼和攝影技術的提高,一些圖片我們看到的情況與真實的情況並不一致。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4張欺騙人類大腦的視覺錯覺圖,全都能看清的是「大佬」,你能看「清」幾個呢?第一張:據說這張圖是日本一所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實物和鏡子中的圖片形狀完全不同,方的變成了圓的,圓的變成了方的,鏡子中這種完全改變物體形狀的圖片,完全欺騙了人的眼睛。
  • 動物也會流眼淚?不僅如此,研究發現鳥類的眼淚和人類眼淚相似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會流眼淚,最近研究發現鳥類和爬行動物也會流眼淚。根據報導,近期《獸醫科學前沿》上刊登了一篇來自巴西巴伊亞聯邦大學艾蓮娜·歐裡亞教授的研究論文,她在論文中指出鳥類和爬行動物都會流眼淚,而且它們的眼淚成分和人類眼淚成分幾乎一樣,這說明它們的眼淚所能起到的調節作用也很可能和人類相同。那麼眼淚具有什麼作用?研究人員如何得到該發現的?
  • 孔雀蜘蛛是如何用視覺錯覺來吸引雌性的?真的很奇妙
    被稱為孔雀蜘蛛的小蜘蛛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有很多:它們可愛的多眼面孔,精心的求愛表演和忍者般的跳躍技巧。「多彩」的黑屁股雄性孔雀蜘蛛有非常豐富多彩的後端(屁股),並且會在求偶過程中搖晃出一系列華麗的色調:紫色,金色和紅色。
  • 有趣的視錯覺照片及產生視錯覺的五個原因
    所謂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感知,是一種被歪曲了的知覺;錯覺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條件具備,必然產生;錯覺的產生具有固定的傾向。 (路斜錯覺;這是兩張一模一樣的照片,為何看上去似乎是拍攝於同一條道路 的不同角度?) 一,海灘邊白色的石子看起來真的很像爆米花。
  • 幾張欺騙人類大腦的視覺錯覺圖,你能看「清」幾個?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總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可是眼睛所看到的並不一定就是事實的真相,事物的表面現象下一定有著本質存在,只要牢牢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繫,才能真正懂得事物的運行規律。
  • 人類眼中長得一樣的動物 它們之間如何辨別彼此?
    為了弄清其中機理,外媒Gizmodo邀請到了許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探討其中奧秘,嘉賓包括動物學家、心理學家還有環境學家,通過具體例子為我們展示動物如何辨別彼此。吉爾·馬特奧(Jill Mateo)——芝加哥大學比較人類發展系副教授兼適應性研究實驗室負責人。絕大部分動物通過視覺或氣味來辨別家庭成員,不過在這一過程中也會使用到聲音等線索。
  • 這些視覺錯覺奇妙真奇妙:我的眼又被騙了
    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的眼睛經常會忽略一些信息,而大腦則卻常常由此直接得出結論。這是因為我們每天都接收了太多的視覺信息,我們的大腦只有省略一些工序才能忙完所有的工作。這一特點幫助了早期人類,使我們的祖先遇到天敵的時候能夠迅速反應以存活下來,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常常會被一些簡單的視覺幻象所愚弄。
  • 會欺騙你我眼睛和大腦的8個視錯覺畫面
    我們的視覺系統並非總是能夠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準確的感知圖像,有一些畫面會非常考驗我們的大腦反應能力。而實際上,這種被稱為視錯覺效果的畫面,很容易欺騙我們的雙眼和大腦。這一次,V哥就要列舉:會欺騙你我眼睛和大腦的8個視錯覺畫面。
  • 視錯覺到底是什麼?
    變形變得正方體家族都不認箭頭也不是啥正經箭頭,經過了特殊的雕刻曖昧一點看世界吧,圓哪有那麼圓視錯覺目前研究最多的有:幾何錯覺、主觀輪廓錯覺、明暗錯覺、色彩錯覺、形狀錯覺、運動錯覺、陰影錯覺等等。 我們來看點更好玩的!一、運動的麥浪為什麼麥子能動起來,這種排列方式一定要背鍋!
  • 研究表明,你深愛的寵物狗可能並不認識你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其他狗還是人的臉,狗的大腦都不會特別在意。其他動物的大腦是否也像它們一樣對面孔保持警覺,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匈牙利和墨西哥的研究人員對20隻寵物狗使用了大腦掃描技術,來測量它們對面部表情的反應。這些狗被訓練成sphynx姿勢靜靜地躺在核磁共振成像管中,把頭靠在下巴上,同時看屏幕。
  • 最新研究稱動物視覺能力最早形成於7億年前水母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的動物最早於7億年前形成視力,當時的一種古老水母生物首先具備了感光能力。自然界首個形成視力系統的遠古生物的在生物演進史上的精確出現時期一直是個倍受爭議的話題,其中一些觀點的分歧產生在:究竟是海綿還是水母生物首先具備視蛋白(這是視網膜感光細胞的一種光敏蛋白質耦合接受體)。英國布裡斯託地球科學學院最新研究了一種名為「Oscarella carmela」的海綿體和一種7億年前水母類型的刺胞生物,認為後者進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原始的視覺能力。
  • 視錯覺,神經網絡的盲點
    雖然已經在特定環境中演化了數百萬年,但它能完成早期視覺系統從未體驗過的任務。閱讀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比如識別汽車、飛機、路標等人工物品。           但視覺系統也有一系列顯著缺陷,即我們感受到的視錯覺。實際上,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有很多方法可以導致人們對顏色、尺寸、相對位置和動作產生誤差。
  • 研究表明虎皮鸚鵡模仿發音的方式和人類相似
    虎皮鸚鵡以能夠模仿人類聲音而著稱,最新研究顯示,即使虎皮鸚鵡從未聽過人類的聲音,它們依然能夠區分「t」和「d」的不同。圖中是研究中所用到的一隻鸚鵡。 鳥類對人類聲音的辨識一直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最新研究顯示,即使虎皮鸚鵡從未聽過人類的聲音,它們依然能夠區分「t」和「d」的不同。這一研究表明虎皮鸚鵡接受聲音和模仿學習發音的方式和人類相似。「和人類一樣,虎皮鸚鵡是社會性動物,通過聲音與同類進行交流,而且被鼓勵和人類進行互動。」,研究人員說道。「研究與人類接收聲音方式相似的動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的相關機制。」
  • 嫉妒情緒並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也會羨慕嫉妒恨
    儘管存在鐵一般的證據,但是科學家們一直試圖研究和識別動物的情緒。而且研究表明,至少嫉妒就是人類和一些動物(特別是狗和靈長類動物)共有的一種原始情緒。事實上,研究表明6個月大的嬰兒在他們的媽媽與其他嬰兒互動時就會表現出嫉妒(即使那只是一個非常逼真的玩具)。這表明嫉妒是一種天生的而非後天學習的情緒,是為了保護任何社會關係免受入侵者損害,而且這種情緒或許也存在於其它群居性動物中。2014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設定了一項實驗,並且在人類最好的朋友身上進行驗證。
  • 神奇美妙的視錯覺世界
    不合常理的事情總是很吊我們的胃口,比如我們時常會遇到的錯覺現象。錯覺,就是錯誤的知覺,也即我們的感官將接受到的外界信息通過感受器傳送給大腦後,得到了與實際事物不符的現象。就人類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而言,視覺佔絕對優勢,可達80%以上,因此視錯覺最為常見。視錯覺大致可分為二維的與三維的兩種。好了,深吸一口氣,精彩詭異的揭秘視錯覺之旅馬上出發了!Let’s go!
  • 研究顯示,從未被馴養的袋鼠也會有意識地和人類交流
    這項研究在澳大利亞三個地方對袋鼠進行了研究,袋鼠是一種從未被馴化過的有袋類動物。研究顯示,當袋鼠試圖接近放在封閉盒子裡的食物時,它會盯著人類。袋鼠用目光與人類交流,而不是試圖自己打開盒子,這通常是馴養動物的行為。  在11隻接受測試的袋鼠中,有10隻會積極地看著把食物放進盒子裡去取食物的人(這種實驗被稱為「無法解決的問題任務」)。
  • 最新研究發現:狗眼中人類行動均為慢動作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9日發表題為《狗看我們行動都是慢動作:研究發現,動物腦部處理視覺信息比人類快》的報導。報導稱,動物的形狀和大小各種各樣,而目前科學家已經揭示了它們的外形對其感知移動物體有什麼影響。
  • 乍看之下,會欺騙你我大腦的8個視錯覺畫面
    我們的視覺系統並非總是能夠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準確的感知圖像,有一些畫面會非常考驗我們的大腦反應能力。而實際上,這種被稱為視錯覺效果的畫面,很容易欺騙我們的雙眼和大腦。這一次,V哥就要列舉:會欺騙你我眼睛和大腦的8個視錯覺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