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給昆蟲辦葬禮,家長覺得沒必要,老師說「死亡教育」要儘早

2021-01-09 有遊有謀育兒

幼兒園開設死亡教育課,引發家長熱議

前段時間,江蘇常州一所幼兒園開設了一堂死亡教育課,這堂生命教育課是由一隻皮球蟲的死亡引發的。幼兒園老師經過教研討論,決定由此給孩子上一節關於生命與死亡的課程,帶領孩子們集體給皮球蟲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

對於死亡,孩子們腦洞大開,有的小朋友說自己害怕死亡,因為不想變成泥土;而更多的小朋友只是單純地認為,無論在哪都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在將皮球蟲火化,給它舉辦葬禮的這堂生命教育課後,有個大班小朋友說:「我感受到了皮球蟲也是有生命的。還有我們大家、昆蟲等小動物們也都是有生命的。我們大家要珍惜生命,珍惜和爸爸媽媽過的每一天。」另一個小朋友告訴大家:「我明白了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天,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但是很多家長卻覺得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死亡話題,太過沉重,孩子慢慢長大就知道了,無需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麼?

父母避談生死,對孩子來說是害而不是愛

很多孩子都會問到父母關於死亡的問題,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你會怎麼和孩子解釋呢?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解釋,甚至談「死」色變,含糊其辭過去。也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太小,和他解釋不清或者即使解釋了孩子也不懂,覺得不繼續這個話題是在保護孩子。

《南方都市報》關於死亡教育,曾經有這樣一項調查數據: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家長的迴避,不是保護孩子,而可能讓孩子對死亡有錯誤的理解,甚至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以至於長大後不懂得珍惜生命,作出自殺的極端選擇。近幾年來,孩子自殺、自殘的現象趨於低齡化,也和死亡教育缺失有關。

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的著名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說:「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那些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孩子,缺少對於生命的尊重,而走上錯誤的道路。

死亡教育對於孩子的意義,比想像中的重要,只有深刻認識死亡,才能教會孩子珍愛生命。

那麼,家長要怎麼樣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家長要知道,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是不同的。

匈牙利心理學家納吉,經過研究發現,兒童對於死亡的認知存在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3~5歲,孩子認為死亡是一種短暫的分離,是可逆的,暫時的,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5~9歲,孩子認為有些人是不會死的,比如英雄,幸運的人,特殊的人等。

第三階段:9歲以上,孩子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開始正視死亡。

根據孩子的認知順序與發展水平,循序漸進地與孩子談論生死

對於3~5歲的孩子,當他們提起死亡的話題時,父母要儘量坦然地回答,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告訴孩子關於死亡的信息。父母不要迴避或者禁止談論,如果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父母也不要說死亡是「永遠睡著了」,「去很遠的地方」,這樣孩子會害怕睡覺或者去陌生的地方。

這裡推薦一本關於生命的繪本《小鳥的葬禮》,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回答,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不妨與他共讀這本書,從一隻小鳥開始一段親子對話,讓孩子認識生命,回應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和恐懼。

作者是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她創作過《晚安,月亮》《逃家小兔》等諸多優秀繪本,是一位屢獲大獎的優秀插畫師。《小鳥的葬禮》是入選2020年父母必讀榜單的繪本。

對於5-9歲的孩子,認知發展更加成熟,理解力更好,父母可以帶孩子看一些電影或書籍幫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意義,品悟生命的真諦,比如很早之前熱映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大魚海棠》等。幫助孩子進一步了解幻想與現實的區別,意識到死亡是普遍存在的,死亡會平等地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任何人最後都會走向死亡。死亡無法避免,只要心中有愛,記得愛,死亡就不是終結,遺忘才是。

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夠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父母側重在告訴他們生命的寶貴,要珍惜生命。讓孩子知道死亡不是抵抗父母的手段,也不是逃避懲罰的方式,要尊重生命,要懂得生命的美好。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生命起源於和人類發展的書籍,藉此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蒙臺梭利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確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父母對孩子的死亡教育不能太刻意,也不能完全避而不談。死亡教育也是對孩子愛的教育。

[今日話題:當孩子問你關於死亡的話題,你是怎麼回答和處理的?]

我是有遊有謀育兒,二胎媽,兒童心理學在讀碩士,多平臺育兒領域創作者。分享育兒經驗,專注寶媽自我成長。歡迎大家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
    本文轉自【揚子晚報】;「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江蘇一幼兒園設「死亡課程」,引發生命教育熱議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理解生命,直面死亡,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
    「死亡是什麼?」「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每當這時,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只能閉口不談或含糊其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 幼兒園老師翻孩子兜,翻出的東西令老師難過,園長:讓家長辦退學
    念念(化名)是一個幼兒園的老師,每天給孩子們晨檢並且組織孩子們玩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動作幅度難免會比較大,為了防止孩子們有什麼貴重的物品在褲兜裡,老師們都會提前檢查。這一天念念也是和往常一樣翻孩子們的褲兜,結果卻發現了一根錄音筆。這讓念念感覺就像是晴天霹靂,原來自己在家長中的印象是這麼差?這麼不值得被信任?念念在幼兒園工作一向都非常勤勉,每天都很盡責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孩子面前「死亡」不必諱莫如深
    如何以合適的形式展現生命中的重要環節,將會成為教育者和家長帶給孩子們的珍貴禮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小朋友在挖坑埋葬皮球蟲,圖據紫牛新聞。
  • 最讓幼兒園老師反感的接娃方式,老師不好意思說,家長一定要自覺
    送孩子入園後,良好的師生關係要靠老師、小朋友及家長三方來維護,家長的行為舉止同樣影響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心目中的印象。家長的不當行為,老師不好意思說,家長一定要自覺晴晴今年剛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兒子在幼兒園裡哭,晴晴偷偷在外面抹淚,但是晴晴硬著心腸堅持送了幾天以後,兒子慢慢適應了上學的節奏,老師也說不像一開始總哭著找媽媽了。
  • 家長要求幼兒園開放實時監控是否合理?老師給出答案:真沒必要
    被指認的女老師小芸認識,平時看著脾氣很好,在家長的責罵聲中顯得很委屈,在大家的見證下,園長使出殺手鐧——查監控。家長翻看了大半天的監控也沒看到女老師有不妥行為,這才知道是孩子說了謊。
  • 幼兒園老師不會告訴你的3個「潛規則」,老師不說家長也要知道
    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幼兒園也同樣是一個小江湖;江湖有江湖規矩,而幼兒園也有自己的潛規則,家長想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開心,讓自己省心,那就一定要了解好幼兒園裡有什麼值得注意的事情,以下這三個幼兒園裡的「潛規則」,老師不說,家長也一定要知道
  • 幼兒園辦跳蚤市場,孩子兩手空空被嫌棄,老師:不分享是病,得治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得到更多的關注,不光是學齡兒童的教育,連學齡前幼兒的教育也有了各種新的觀念和方法。素質教育,雙語教育等大家已經耳熟能詳,連不少國外新引進的教育方法大家也了如指掌。更有一些教育理念超前的幼兒園會通過各種新奇的教育方法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 幼兒園老師給孩子扎小辮,家長指責老師沒安好心,下手不能輕點?
    做幼兒園老師是一件辛苦但是又有意義的一件事。幼兒園的老師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有很多幼師都是因為喜歡孩子才從事這個行業,大多數幼兒園老師對待孩子都是疼愛有加的。而且幼兒園老師有問題,父母對幼兒園老師有不滿的話,父母一定要和幼兒園老師說,老師也都會改進。最怕的就是家長什麼都不告訴老師,總是背地裡暗暗和老師較勁。
  • 幼兒園老師翻孩子兜,翻出的東西讓老師難過,園長:來辦退園吧
    孩子離開父母,第1個接觸依賴的人就是幼兒園的老師了,家長對於幼兒園的老師要求很高,所以在選幼兒園的時候格外的謹慎。老師的師德是家長最看重的。屢屢發生的幼兒園虐童事件,讓家長對幼兒園老師的信任降到了零,每天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好像扔進了「狼窩」。
  • 幼兒園老師帶孩子做「水果拼盤」,將成果發到家長群,被要求退錢
    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家長是為了什麼?上幼兒園真的有意義嗎?答案不是一定的,還是要看家庭的經濟實力以及能力。 如果孩子生在普通家庭,家長們可能會忙於工作,在他獨立上學之後將他送到幼兒園,這種情況下,幼兒園擔起了,幫家長照顧孩子,且教育孩子的責任。
  • 幼兒園老師翻孩子兜,家長拍照發微信群,園長:來辦退園吧
    文/琳妹育兒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人們常常把淘氣、故意使壞的孩子們稱為「熊孩子」,每每提到「熊孩子」,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會感到頭疼。在現實生活中,「熊」的不只有孩子,還有一部分成年人,尤其是幼兒家長們。
  • 我被幼兒園老師約談了:最好的教育就是在3歲前後,對孩子說不行
    做夢也想不到,我被幼兒園老師約談了。原因是3歲半的兒子身上出現了一些「小小的叛逆行為」。比如,讓他喝水,他會裝模作樣地打開杯子,一口都沒喝,卻跟老師說喝過了;大家都去排隊做操了,他就定定地站在那裡,還振振有詞說「我不會做」。吃完飯總喜歡用袖子直接去擦嘴巴,明明已經給他遞餐巾紙了——仿佛故意做給老師看似的。
  • 幼兒園辦跳蚤市場,孩子兩手空空被嫌棄,家長質問老師卻被懟回
    01幼兒園辦跳蚤市場,孩子兩手空空被嫌棄,家長質問老師被霸氣回懟 02跳蚤市場上的奇葩情況還有很多 03不分享真的是病嗎?家長應該怎樣看待跳蚤市場交換行為?
  • 幼兒園晨檢老師翻孩子兜,這一翻老師感到不滿,並通知家長退學
    對於李女士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心頭肉,掌中寶,所以即便是上幼兒園,李女士也會各種不放心。因為從一開始就沒對幼兒園裡的老師抱有著信任的態度,於是李女士在孩子的口袋裡放了一個東西,可以時時刻刻的監測著老師的一舉一動。不過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孩子惹上了麻煩。幼兒園裡每一周都會進行一次檢查,檢查孩子有沒有帶一些易燃易爆物品,這也是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
  • 幼兒園小班就開網課,還讓家長在微信群打卡,真的有必要嗎?
    小點兒的孩子自制力有限,家長不僅要監督孩子上網課,還要課後打卡完成任務。最近很多幼兒園的家長很頭疼。不打卡吧,怕得罪老師,打卡吧,自己哪有那麼多時間?在家辦公本來就很糟心。所以,大家就問:這真的有必要嗎?真沒必要,但這也是無奈之舉。
  • 幼兒園老師花式編辮子,卻遭到寶媽投訴「沒安好心」:下手太狠了
    ,老師可能在一些細節的方面沒有做得很好,這時候家長也要注意和老師之間的溝通,解除誤會,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案例趙女士(化名)的女兒今年三歲了,因為家裡附近就有一個幼兒園,媽媽在去看了幾次之後也覺得比較滿意,所以就將孩子送到了幼兒園,每天在樓上就能看到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有什麼事情也能第一時間去幼兒園裡面解決。
  • 孩子幼兒園放學後哭訴:「老師今天打我了」!家長的做法要理性
    在家長的眼中,自己的孩子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奶娃,所以一切錯誤都可以被原諒,但對於幼兒園老師來說,自己在看護好孩子的同時,也要糾正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這時就不免會對孩子實施管教。孩子回家和媽媽哭訴:老師打我了!牛牛這天從幼兒園回來,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老師打我了」。
  • 深夜1點,二胎媽媽掩面大哭,發圈傾訴:不想再配合幼兒園老師了
    但自從女兒上了幼兒園後,阿月就越發覺得身心疲憊,最近真的是崩潰了,深夜在洗手間掩面痛哭,深夜1點發了朋友圈,說到:「我不想再配合孩子的幼兒園老師了,真的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