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開設死亡教育課,引發家長熱議
前段時間,江蘇常州一所幼兒園開設了一堂死亡教育課,這堂生命教育課是由一隻皮球蟲的死亡引發的。幼兒園老師經過教研討論,決定由此給孩子上一節關於生命與死亡的課程,帶領孩子們集體給皮球蟲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
對於死亡,孩子們腦洞大開,有的小朋友說自己害怕死亡,因為不想變成泥土;而更多的小朋友只是單純地認為,無論在哪都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在將皮球蟲火化,給它舉辦葬禮的這堂生命教育課後,有個大班小朋友說:「我感受到了皮球蟲也是有生命的。還有我們大家、昆蟲等小動物們也都是有生命的。我們大家要珍惜生命,珍惜和爸爸媽媽過的每一天。」另一個小朋友告訴大家:「我明白了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天,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但是很多家長卻覺得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死亡話題,太過沉重,孩子慢慢長大就知道了,無需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麼?
父母避談生死,對孩子來說是害而不是愛
很多孩子都會問到父母關於死亡的問題,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你會怎麼和孩子解釋呢?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解釋,甚至談「死」色變,含糊其辭過去。也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太小,和他解釋不清或者即使解釋了孩子也不懂,覺得不繼續這個話題是在保護孩子。
《南方都市報》關於死亡教育,曾經有這樣一項調查數據: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家長的迴避,不是保護孩子,而可能讓孩子對死亡有錯誤的理解,甚至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以至於長大後不懂得珍惜生命,作出自殺的極端選擇。近幾年來,孩子自殺、自殘的現象趨於低齡化,也和死亡教育缺失有關。
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的著名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說:「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那些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孩子,缺少對於生命的尊重,而走上錯誤的道路。
死亡教育對於孩子的意義,比想像中的重要,只有深刻認識死亡,才能教會孩子珍愛生命。
那麼,家長要怎麼樣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家長要知道,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是不同的。
匈牙利心理學家納吉,經過研究發現,兒童對於死亡的認知存在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3~5歲,孩子認為死亡是一種短暫的分離,是可逆的,暫時的,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5~9歲,孩子認為有些人是不會死的,比如英雄,幸運的人,特殊的人等。
第三階段:9歲以上,孩子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開始正視死亡。
根據孩子的認知順序與發展水平,循序漸進地與孩子談論生死
對於3~5歲的孩子,當他們提起死亡的話題時,父母要儘量坦然地回答,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告訴孩子關於死亡的信息。父母不要迴避或者禁止談論,如果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父母也不要說死亡是「永遠睡著了」,「去很遠的地方」,這樣孩子會害怕睡覺或者去陌生的地方。
這裡推薦一本關於生命的繪本《小鳥的葬禮》,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回答,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不妨與他共讀這本書,從一隻小鳥開始一段親子對話,讓孩子認識生命,回應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和恐懼。
作者是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她創作過《晚安,月亮》《逃家小兔》等諸多優秀繪本,是一位屢獲大獎的優秀插畫師。《小鳥的葬禮》是入選2020年父母必讀榜單的繪本。
對於5-9歲的孩子,認知發展更加成熟,理解力更好,父母可以帶孩子看一些電影或書籍幫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意義,品悟生命的真諦,比如很早之前熱映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大魚海棠》等。幫助孩子進一步了解幻想與現實的區別,意識到死亡是普遍存在的,死亡會平等地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任何人最後都會走向死亡。死亡無法避免,只要心中有愛,記得愛,死亡就不是終結,遺忘才是。
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夠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父母側重在告訴他們生命的寶貴,要珍惜生命。讓孩子知道死亡不是抵抗父母的手段,也不是逃避懲罰的方式,要尊重生命,要懂得生命的美好。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生命起源於和人類發展的書籍,藉此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蒙臺梭利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確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父母對孩子的死亡教育不能太刻意,也不能完全避而不談。死亡教育也是對孩子愛的教育。
[今日話題:當孩子問你關於死亡的話題,你是怎麼回答和處理的?]
我是有遊有謀育兒,二胎媽,兒童心理學在讀碩士,多平臺育兒領域創作者。分享育兒經驗,專注寶媽自我成長。歡迎大家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