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背後「走出伊甸園」的故事

2021-01-10 網易財經
  薩羅佩克在路上拍下最常見的風景:乾旱的土地,駝著物品的駱駝。一覽無餘的貧窮生活促使強壯的人們穿越沙漠和邊境,去往更富有的歐亞大陸。這是一場現代版的「人類大遷徙」。 薩羅佩克 圖   衣索比亞去往吉布地的移民。 薩羅佩克 圖   東非大裂谷,薩羅佩克和斯坦梅耶爾遇到一組前來考古發掘的人類學家。 約翰·斯坦梅耶爾 圖   薩羅佩克計劃用7年時間走完「人類大遷徙」的路線,從東非的衣索比亞到南美智利火地島。   薩羅佩克已完成路線:從衣索比亞到約旦

早報記者 劉欣

在徒步走了43天之後,保羅·薩羅佩克(Paul Salopek)終於走到了非洲大陸位於紅海之濱的邊緣——吉布地塔基拉哈灣。在吉布地市,他要與攝影師約翰·斯坦梅耶爾(John Stanmeyer)會合。就是在吉布地市的海岸,斯坦梅耶爾拍下了獲得第57屆荷賽獎年度圖片獎的《信號》。

52歲的薩羅佩克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也是兩次普利茲新聞獎的獲得者。這個被斯坦梅耶爾稱作「超人同事」的人正在進行一項叫作「走出伊甸園」的徒步旅行——他要花7年時間,從非洲的衣索比亞走到南美的智利。這個旅行獲得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奈特基金會和普利茲危機報導中心的贊助。

2013年1月22日,薩羅佩克與一位嚮導,牽著兩匹駱駝,從衣索比亞北部阿法地區的一個村子出發,開始踏上旅程。斯坦梅耶爾先是與他一起走了兩天,隨後帶著設備輜重,乘坐越野車與薩羅佩克「若即若離」,他們一路上通過衛星電話聯繫。按照計劃,同年3月,他們在吉布地市會合。

在離衣索比亞與吉布地邊境還有3天路程的時候,薩羅佩克在一株植物都沒有的荒漠之中,看見一雙36碼人造革的女鞋,一頂被曬成灰色的棒球帽,還有一大堆破碎的瓶子。他知道那是前往吉布地的人們留下來的。在此之前的一天早晨,他還在一個偏遠的營地遇到了15個來自衣索比亞山區的男人,他們要穿過這片荒漠,越過邊境到吉布地,再從那裡去往歐洲和中東。

「一夜步行後,這些人坐在石塊上,從同一個罐子裡小口喝著水。其中的一個在一個滿是凹坑的盆裡用手攪拌著巴索——一種大麥粥。他們的蛇頭是一個阿法爾老人,穿著靛青色襪子和高幫網球鞋,衣著整潔地坐在一邊抽著煙。

「 到了葉門也非常困難, 一個男人說, 他們會用刀和槍殺死我們。

「他看到我臉上的表情:我根本不信他說的。

「 是真的! 另一個人堅持道。他說他叫丹尼爾。他已經從沃羅省出發走了13天,趕往一個在沙特舉辦的招工會,那裡的工資是每月4000衣索比亞比爾,約合200美元。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滿意的價錢,兩倍於在衣索比亞的相同工作。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去年,在葉門,他所在的那群貧窮的勞工遭到了竊賊的攻擊,葉門盜賊刺死了一個工人,並把他的屍體扔進了井裡。丹尼爾在逃到沙特邊境前,在一片灌木中忍飢挨餓躲了三天。他講這個故事時是笑著說的,所有人都在笑。巴索已經做好了,他們沒有再說什麼,每個人的眼中都充滿了憂傷,故事結束了。」

這些人被當地牧民稱作「哈海」,意思是風中的人。

告別這15個人之後,薩羅佩克又遇見了一群「哈海」。

那天晚上,薩羅佩克與嚮導都是又累又乏,嚮導似乎還生了病,兩人早早躺倒休息,突然被一陣騷動驚醒。一種模糊的轟隆聲逐漸靠近,難道是野生動物來襲?

在嚮導的手電中,薩羅佩克看到了那些在黑暗中前行的「哈海」,「看上去如同以黑夜為底料雕刻出來的一群黑灰色的淺浮雕。5個,6個,12個,20個。他們排成一列縱隊經過我們的營地。我試圖搞清他們的人數,當我數到90時,我放棄了。他們行進的步伐揚起一片煙塵。」

這片荒漠被薩羅佩克稱為「東非大裂谷的新的考古學層面」,「這個地區向吉布地延伸出150英裡或更多的距離,全部指向紅海。這裡充斥著這個世紀的探險者、流浪者、懺悔者和孤兒遺留下來的大量的廢棄物。在前面跨越邊境的某個地方,形成了一個供來自非洲各地的勞工出入的漏鬥,或叫瓶頸。這些勞工也是步行者。他們走向葉門、沙烏地阿拉伯、杜拜。他們的目的與那些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不同,不是去用投石器獵取羚羊,也與我們的有點滑稽的目的不一樣,他們是為了一塊堅硬的麵包而去出賣自己的力氣、自己的身體。

「他們是來自衣索比亞那南部的奧羅莫人和來自高原的提格裡尼亞人,他們是從索馬利亞廢墟中逃出的難民,還有一些是厄利垂亞軍隊的逃兵。他們都是年輕的男子,一小部分是強壯的女人,他們必須擁有強壯的身體,因為穿越沙漠是一件嚴峻而殘忍的事情。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因為乾渴而喪生。在紅海上,他們的數量也會因乘坐那些脆弱的敞口船而減少。但他們仍源源而至,基本上一年最少會有大約10萬人用這種方式逃離非洲大陸。他們通常在晚上走,會由走私者帶路。晚上,在這片貧瘠無望的平原上,會出現一支蜂擁而至的步行者大軍。星光下,這種走出非洲的遷徙持續不停地進行著。」

在吉布地市的港口,薩羅佩克還遇到了3名海上偷渡客。他們來自加納,搭乘上一艘中國的貨船,因為海事法禁止船長強行驅趕這些人下船,所以這3個年輕人在這條船上航行了8個月,從非洲西海岸到巴西,從地中海到菲律賓,沒有國家願意接收這些移民。在吉布地,這些加納人終於結束了此次失敗的偷渡之旅,下船被遣返加納。

輪船保險人薩列告訴薩羅佩克,他每個月都會遇到這樣的偷渡者,有一個年輕的偷渡者不願意回他的故鄉索馬利亞,於是在機場製造了一場不小的事件:撕碎了自己的衣服,赤裸著身體跳舞,同時撕心裂肺地哭號。機組人員於是拒絕他登機。最後,薩列只好僱傭他成為了自己的園丁。

從東非到南美,這場旅行被叫作「走出伊甸園」。薩羅佩克在博客中這樣解釋:「通過對人類化石和現代人類DNA標記研究發現,大約5萬到7萬年前,人類開始從考古學上所稱的 伊甸園 ——東非大裂谷北部地區——緩慢地向外擴散。也許是被人口壓力所驅使,或是被最適合的氣候變化所引誘,其中的一些先行者向西遷徙進入歐洲,並很有可能消滅了那裡的穴居人;其他人則右轉進入歐亞大陸,這條將是我的路線(我的膝蓋沒有足夠的壽命支持我再將歐洲路線加入計劃。至於大洋洲,人類5萬年前划船抵達的地方,可惜我沒力氣划槳)。從中東開始,我將追尋先人的足跡,從小路穿越中亞抵達中國,然後轉而向北前往西伯利亞,從那裡我將坐船前往阿拉斯加(可以想見,第一個進入美洲大陸的人遇到了多麼大量的、豐富到多麼難以置信的動物群。以至於一個美國考古學家,奧佛·巴·約瑟夫,建議我至此應把項目名稱改為 走進伊甸園 )。最後,我將沿著美洲大陸的長邊南下,抵達火地島,南美大陸的最南端,俗稱 蓋爾鞭梢 的地方,那裡是我們祖先遷徙的終點,同時也是一個叫查爾斯·達爾文的23歲毛頭小夥子在1830年點燃整個重新發現之旅的地點。」

吉布地之後,斯坦梅耶爾結束了旅程,薩羅佩克則乘船渡過紅海,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目前,他已經到達約旦,走過2100多英裡,寫完了40本筆記本,對4匹駱駝道過再見;而前方,還有32000英裡在等著他。「在路上短暫停留,用一種阿法當地牧民艾多利·穆罕默德的方式休息一下,把胳膊支在油光鋥亮的阿拉伯刺槐拐杖上。」然後繼續上路,「去觀察,去傾聽。回頭看一眼,尋找古老的指南針軸承。」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伊甸園在塔裡木盆地之亞當與夏娃<一>
    上一篇文章對《聖經》中伊甸園所在地點做了論證,從對伊甸園的描述看,基本是在塔裡木盆地,伊甸園就在古代稱作于闐而現代稱作和田的地方。根據考古發掘的塔裡木盆地樓蘭古國、小河墓地的3500年前的多具屍體情況看,那裡的人種比較複雜,但是女性是以西方面孔為主的。
  • 伊甸園的蛇,原來是有腿的
    今天想跟你聊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伊甸園中的蛇,居然有腿!原來畫蛇是可以添足的。亞當和夏娃被蛇誘騙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實,之後被逐出伊甸園。蛇之所以讓人害怕和反感也是因為撒旦在伊甸園的所作所為。其實,對於聖經裡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應該都知道,是個象徵性的故事,蛇也是一個象徵性的角色,並非現在大家所的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爬蟲類動物。
  • 動物們的伊甸園
    維基百科上又說:根據《聖經.創世紀》記載,上帝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人類的祖先,男的叫亞當,女的叫夏娃,安置第一對男女住在伊甸園中。伊甸園在聖經的原文中含有快樂、愉快的園子的意思,或稱樂園。《聖經》記載伊甸園在東方,上帝的原本旨意是要他們管理伊甸園。但後來夏娃受路西法(蛇)的誘惑,偷食了智慧之樹所結的果子,也讓亞當食用,上帝知道後,怒將二人逐出伊甸園。
  • 旅遊規劃公司十年研究,二十八大證據找到伊甸園!
    6、伊甸園有亞當和夏娃人類始祖的傳說,傈僳族也有洪水滔天,兄妹成家——人類始祖的傳說。伊甸園是基督教的故事,而詩密娃底的傈僳族的主要信仰基督教,並且在如此偏遠的山村竟然保存著幾個教堂,這對遊客來講又增加了可信度。7、傈僳族的音節文字,部分像中文、部分像日文、部分像韓文,可謂東方文字的薈萃,神秘莫測,堪稱東方文化的伊甸園。提供東方各國遊客來尋根探秘。
  • 「沙漠駱駝」講述背後追夢故事
    這次在《我要上春晚》的舞臺上,原創作者展展和羅羅帶著對音樂的初心,對舞臺的渴望,走出電腦屏幕為我們獻上《沙漠駱駝》的現場版表演,還是原來的味道,卻飽藏驚喜與感動。  《沙漠駱駝》「潛伏」多年意外走紅  也許對於許多人來說,歌曲《沙漠駱駝》是首新歌,但其實這首歌的「前身」是創作者展展十幾年前的一份作業。
  • 伊甸園裡的蛇 (飛蛇與龍系列)
    古猶太傳說把伊甸園之蛇描繪為人形——外貌像人、談吐也像人。《哈加達》部分章節把定居伊甸園的蛇描繪為直立行走的物種,身高跟「駱駝」相等。據說蛇是伊甸園百獸之君。「上帝對蛇說,我創造你君臨百獸,創造你直立行走。」《哈加達》似乎並不懷疑蛇有腿而且直立。夏娃的誘惑者其實不是一條蛇,它和其他動物一樣有腿。
  • 中國「獅子王」:非洲大草原是我的伊甸園
    中新社重慶2月12日電 題:中國「獅子王」:非洲大草原是我的伊甸園  作者 唐楓  「在很多國家,不僅是野保人士,就連普通人對中國人的印象也是『喜歡吃野生動物』、『喜歡用皮草製品』……甚至有野保專家公開指出,中國人不可能做野保工作。」
  • 鳥兒的伊甸園
    在神秘大漢告訴我大藍鷺傑克的故事一周後這裡是鳥兒的伊甸園
  • 動物的伊甸園-走進肯亞
    數百萬年前,古人類在此發源,而今天,這裡成了野生動物的伊甸園,羚羊、斑馬、獵豹、獅子、火烈鳥等許多動物都棲息於此。成群的火烈鳥在星藍色的湖泊裡休憩時,遠遠看上去就像是一捧櫻花散落於湖面,給大地染上一抹粉暈。在狩獵之時,這裡是生死的角逐場,但在安寧之時,這裡也擁有萬物歸一的平和。
  • 動物的伊甸園-走進肯亞
    數百萬年前,古人類在此發源,而今天,這裡成了野生動物的伊甸園,羚羊、斑馬、獵豹、獅子、火烈鳥等許多動物都棲息於此。成群的火烈鳥在星藍色的湖泊裡休憩時,遠遠看上去就像是一捧櫻花散落於湖面,給大地染上一抹粉暈。在狩獵之時,這裡是生死的角逐場,但在安寧之時,這裡也擁有萬物歸一的平和。
  • 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沙漠裡的伊甸園
    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沙漠裡的伊甸園 2019-11-07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反覆看同一集動畫片,也不覺得厭煩,背後傳遞出3個信號
    孩子反覆看同一集動畫片,也不覺得厭煩,背後傳遞出3個信號①孩子正在加深印象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在看動畫片的時候,雖然視覺上得到了刺激,被有趣的內容逗得哈哈大笑,但是他們的大腦中根本就沒有記下太多的內容。因此反覆觀看同一個動畫片,同一集內容也不會感到厭煩。
  • 和政縣將全力打造古動物伊甸園
    今後,和政縣將繼續依託這一金子招牌,全力打造「世界的和政,古動物的伊甸園」。  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的和政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境內化石數量豐富、種類繁多、保存完好,世界罕見,具有極高的科研、收藏和展覽價值,被譽為「古動物化石之鄉」。從1997年開始,和政縣先後籌措資金,將流散於民間的3萬多件古動物化石依法進行徵集,集中收藏、修復和保護。
  • 臨夏打造古動物的「伊甸園」
    我國著名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趙喜進教授先後兩次實地考證確認,永靖恐龍足印化石規模之大、屬種之多、保存之完好,均為國內外罕見,不僅深化了古地理學、古生物學研究中臨夏盆地為古脊椎動物「伊甸園」的主題論斷,而且為古生態學、古氣象學等多學科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 【安利】Petsmart,動物愛好者的伊甸園
    【科普】Petsmart,動物愛好者的伊甸園之前有講過怎麼領養小動物今天就講一講小傢伙兒們的吃穿住行要怎麼解決都說愛他就想要給他最好的這也是動物愛好者的通性所以今天Bostonmoves小編就走進Petsmart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
  • 寵歡喜伊甸園春季寄養日
    寵歡喜伊甸園將為毛孩兒們提供柔軟乾淨的床墊和水、食餐具。寄養食物:寄養時需帶好犬(貓)糧和貓砂,如有加放零食、營養品可一併帶來並告知餵法餵量。因每隻愛寵吃的糧食不同,所以樂園不提供犬(貓)糧,如有不可郵寄或糧食不足可以在樂園購買犬(貓)糧、零食等。寄養飲水:按照愛寵在家習慣方式進行護理,保證水的乾淨。
  • 《臨夏史話》古動物之伊甸園
    通過解讀石頭,一幅生動的古動物伊甸園圖景將展現在人們面前。讓我們跨越時間的隧道,去感受一下古動物伊甸園的迷人風採吧。在1000萬年以前,臨夏盆地溫暖溼潤。在平緩的山上,長滿了參天大樹,林間的縫隙中茂草足有一人多高。一叢叢、一株株叫不上名字的野花競相開放,花香四溢,蜂蝶飛舞。
  • 活在盒子中,也能走出一個世界 「無限行走背後的故事」
    演員們不得不重新跳出虛擬世界,重新整理情緒,去進入下一個環節。VR中也是如此。當體驗者正在虛擬世界中感官完全被激活,突然一個UI彈出告訴他們:「請點擊繼續以進入下一個場景。」這是多麼令人沮喪的設定!類比人通過有限體積的手機感知周圍的世界的現實狀況,這就是接下來的話題,即,在實際空間越來越有限的社會語境下,如何通過感官層面的研究成果,藉助混合現實技術,來讓人們在有限的空間中也感覺像是真的走在一個遠大於實際空間的環境中,甚至足不出戶就以為走遍一個世界?
  • 校長(譚詠麟)的經典歌曲背後的故事及解析!(再見亦是淚)
    百家號/宇辰音樂正文:大家好,歡迎來到宇辰音樂,今天給大家講講校長譚詠麟的一首歌(再見亦是淚),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但你絕對不知道歌背後的故事及來源於,那麼今天宇辰就給大家嘮嘮你們不知道的故事!是一首經典的粵語歌曲,由譚詠麟改編自邰正宵演唱的國語歌(找一個字代替),發行時間是1994年2月,雖然這首歌自問世至今已有近30多年,但她卻像一壺陳年老酒一樣,時間越久聽起來越有味道,雖然現在流行音樂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再見亦淚】這首歌憑藉幽怨傷感的曲調以及扣人心扉的歌詞,始終不遜於當下任何一首流行歌曲,並且在各大視頻和音樂平臺佔據著非常高的播放量點擊量,這首歌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經久不衰,與他背後所隱藏的故事息息相關
  • 一夜爆紅的《沙漠駱駝》明白了它背後的故事,我不禁潸然淚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最近爆火的歌曲《沙漠駱駝》,我也成了它的忠實聽眾,每天便情不自禁哼唱起來,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沙漠駱駝》的原創者是展展與羅羅,該歌首發時間於2017年6月,短髮是展展原名為施展,扎小辮的是羅羅原名為羅中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