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蝙蝠、撲蝴蝶、掏鳥窩 敦煌壁畫告訴你:古代兒童玩得可嗨了!

2020-12-05 秒聞視頻

都說現在的小孩特別幸福,家裡玩具堆積成山,腦洞大開的父母也很有創意。出門有各式各樣的遊樂場,隨便玩一下都能玩出戲精的感覺。天天上培訓課很枯燥?不,老師花樣多著呢!看到孩子們這麼開心,我只能表示佩服:你們真的太會玩了!還有些人說,現在的小孩這麼會玩,那古代的小朋友沒有遊樂場,沒有動畫片,也沒有iPad,他們會不會很無聊呢?答案是,您多慮啦,他們嗨著呢,不信你看!

撲蝴蝶、捉蟋蟀 古代兒童玩得可嗨了!

古代兒童玩些什麼呢?告訴你,他們花樣多著呢:比如天上飛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加上地上飛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還有水裡遊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古代的小孩,在玩的方面,不但「海陸空」都有涉獵,而且不分白天晚上。白天放牛「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邊放牛邊唱歌,好不快活!

晚上回來還不肯睡覺,「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大半夜了,還在捉蟋蟀玩呢!

他們不但會玩,還淘氣著呢!抓蝙蝠、撲蝴蝶、掏鳥窩都是基本操作了。

難度大一點的還有「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這個熊孩子呢,抓了一隻蛤蟆嚇唬小夥伴……

難道沒有安靜一點的娛樂項目嗎?當然是有的,像這位美麗的小姐姐,就帶著弟弟在擼貓。

還有當時的網紅遊戲「推棗磨」,也就是孩子們讓棗旋轉起來,像推磨一樣。這個遊戲,畫風也很和諧。

現在流行的兒童興趣班,在古代也有了雛形。瞧,這幾個小孩在觀賞書畫作品呢!美術課,真高雅!

這裡還有一位撫琴的寶寶,旁邊好像還有忠實粉絲。

當然,趁教書先生午睡,捉弄一下老師的操作也是時常發生的。

敦煌壁畫告訴你:你的童年和古人「撞車了」

古代人不但玩得比你嗨,研究敦煌壁畫,我們還發現,他們引領了時尚潮流!

敞篷車好拉風呀!

比我的背帶褲還時髦呢!

這個小碎步我給100分!

看到古代小孩丟了作業也會被打屁股,我就放心了。

TFBOYS表示服氣!

童年的快樂古今相通 生活的儀式感一脈相承

透過莫高窟的壁畫,我們看到童年的快樂古今相通。在壁畫裡,咱們不但可以看到童趣,還可以看到滿滿的感動。因為正是這樣一代代的傳承,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儀式感呀!山東人表示,在我們那,討壓歲錢和給長輩磕頭也是套餐呢!

磕頭是必備的,大花帽大花襖也是不可缺少的。

這樣的打扮,是不是跟古代的年畫娃娃更貼近了?很多人都感嘆,現代人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正是因為少了「給長輩磕頭」、「過年戴紅花」這樣的儀式嘛!

也不用太惋惜那些逝去的儀式感,說不定若干年後,咱們現在的生活方式,也是後代人眼中的儀式感。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玩法,玩遊樂場,是新生代的童年。上山放牛下水摸魚,是過去一代人的回憶。說到底,每個人懷念的不是童年玩了什麼,而是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呀!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兒童都玩些什麼,你玩過幾種呢?有圖有真相
    隨著現在科技不斷的進步,現在兒童的玩具也變得日新月異。在我們小時候,最愛玩的就是四驅車,陀螺, 悠悠球,玩具槍等。古代沒有現在這些科技,童年是怎麼度過的呢?在古代,兒童的遊戲常常與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緊密相關。
  • 歷經千年,如何恢復敦煌壁畫的原貌
    不少觀眾由於不了解壁畫變化的情況,往往誤把現在所見的樣子當作是壁畫的真實面貌,從而對中國古代壁畫的認識產生了很大的誤區。本文試圖以敦煌壁畫為例,分析一些常見的壁畫變色現象,以引起學界的重視。而不同顏料變色的程度不同,也形成了壁畫變色情況的複雜性。從現存情況來看,古代壁畫中凡是用色較豐富,層次較多的壁畫,變色就比較嚴重,而用色較單純,混合色用得少。 褪色的問題 由於莫高窟地處沙漠戈壁,時時受到風沙的影響,風化會使壁畫顏料脫落、變淡。
  • 敦煌莫高窟一千多年來壁畫的變化
    1、變色的問題據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專家的調查分析,敦煌壁畫所用顏料中,紅色有:土紅、硃砂、鉛丹、密佗僧;綠色有:氯銅礦、石綠;白色主要為:滑石、硬石膏、石膏、白堊、高嶺石和雲母。現在我們看到的黑色,大部分可能是含鉛的顏料變色的結果,當然,古代壁畫中也同樣應用黑色顏料,所以,現存的壁畫顏色存在較複雜的情況,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由於一部分顏料中包含了容易變色的成分,在一定溼度變化的條件下,就產生了變色,其中如某些紅色和白色顏料,經過千百年的時間,現在已變成黑色。
  • 農村娃不再去山上掏鳥窩,成群的鳥,集體唱歌拉屎
    鳥窩既然小時候小孩子一般最喜歡玩的事情就是到山林裡掏鳥窩,那時候個個都是猴子,什麼樹都能爬上去,上面都會有鳥窩,而且一掏一個準,而且大部分都是比較大的鳥,像那種斑鳩,野雞,那種鳥蛋,都是比較大的,偶爾也會那種剛剛破蛋而出
  • 回憶錄之九-那掏鳥窩的年代
    雖說活在當下最重要,但你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屬於你的個人演繹。在那些懵懂無知的少年時,沒有什麼事情是不敢做的,也不論自己是男是女。大人們常說,淌手汗是因為小時候抓麻雀的緣故,我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因為我真的淌手汗,也真的掏過鳥窩,摸過麻雀。麻雀的窩大多都在屋簷下,我哥常會帶著我一起,他踩著東西去掏鳥窩,掏出來的麻雀都遞到我手裡。
  • 九色鹿與嘰哩咕背後的敦煌壁畫與非洲文化
    嘰哩咕與女巫和解在《敦煌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畫的圖像與敘事中》,佔躍海先生觀察到:一直以來,人們對「長卷」形式本身的特點討論得並不充分,對中國古代畫家為何偏愛這一形式( 在非敘事畫中,長卷也是常見的形式) 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究竟是什麼?
    迴蕩在佛窟壁畫內的時光音律被封印在飛天或菩薩手中的各型樂器中,不禁讓人們好奇,音樂與莫高窟又產生過怎樣的美妙共振?經歷北涼至元十個朝代的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歷史軌跡中所留存下的洞窟共有492個。其中,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240個,約佔整體數量的一半。音樂的重要性存在不言而喻。這些音樂壁畫不僅是樂人們在當時的真實寫照,也是解開我國古代音樂史之謎的一把鑰匙。
  • ...館線上展覽《可移動的敦煌壁畫——武威市博物館館藏精品水陸...
    武威市博物館是甘肅省大型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極為豐富,特別是一些獨具特色的水陸畫,被專家讚譽為「可移動的敦煌壁畫」。
  • 敦煌壁畫 無動物不歡愉
    原標題:敦煌壁畫裡的「動物世界」,溫馨有愛!254窟 《摩訶薩埵捨身飼虎》中的羊在遍布敦煌735個洞窟的五萬多平米的壁畫中,宗教主題是絕對主角。但在追求飽滿、華麗,甚至有些熱鬧的敦煌壁畫上,怎麼少得了動物們的身影?
  • 掏鳥窩被判10年:大學生究竟掏的什麼鳥(圖)
    抓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 10隻賣了千餘元 家人已向法院提請申訴  2014年學校放暑假的時候,閆亮(化名)發現自家大門外的樹上有個鳥窩,便和朋友王凱(化名)架個梯子將鳥窩「掏了」,裡面一共掏出12隻雛鳥。
  • 春分玄鳥至 探尋敦煌壁畫中1600歲的鳥
    敦煌研究院21日披露一組鳥類壁畫,其中最早的鳥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脖頸彎彎的白鵝沿著綠色的池水暢遊,水池中央一朵蓮花綻放。莫高窟第435窟中的這隻白鵝,是敦煌壁畫中「年紀最長」的鳥類之一。敦煌研究院介紹,這一洞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約1600年。蓮池中的白鵝。在第249窟,有狒狒、鹿與鳥「同框」的畫面。
  • 飽覽敦煌性壁畫 裸體飛天栩栩如生
    被譽為「世界佛教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隨著敦煌遺書的出土,莫高窟壁畫、塑像、資料的外流,敦煌學作為一項涵蓋甚廣的綜合學科,被中外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莫高窟是集建築、雕塑、繪畫和藏經洞的遺書經典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凝聚了唐代及其前後一千多年間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
  • 以敦煌壁畫為代表 關於壁畫的形式和製作方法的討論
    北魏時期的壁畫除了漢代的傳統之外,受印度和西域的影響很大,規模也愈來愈大,從敦煌壁畫來看,規模之大是空前的。敦煌壁畫間接地也表現了現實生活,比如建築、舟車、制度、禮儀行列、儀仗、服飾、百戲、生活情節等,但這是從宗教主題中表現的,而漢代作品,從遼陽漢墓以及營城子、河北望都、河南洛陽、山東梁山等漢墓壁畫看來,仍以表現本土人民或統治階級的生活為主。 首先是用油畫法畫壁畫,它的好處是可以與建築同時進行,最後安裝上去,不一定在牆壁上直接畫,而是畫完後貼上去或釘上去。
  • 就因為掏鳥窩,判了10年半?
    閆某父親 閆愛民:  我不這樣想,當時我在工地幹活,我愛人給我打電話,她說我兒子被公安抓走了,我才知道他是因為掏鳥,他給它抓蟲子,我是聽他同學,挖蚯蚓餵這個鳥。在我們心裡,農村的孩子逮個鳥了,抓個魚了,玩耍這個我們一般都不管,他對小動物特別的喜歡,小狗小貓,都非常喜愛這個。
  • 敦煌壁畫可以做表情包啊!
    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讓世界進入了敦煌時間
  • 人物專訪|甘肅作家趙劍雲:《敦煌小畫師》是我對敦煌那座文化聖殿...
    本網記者 張蘭琴  「敦煌莫高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珍寶。在莫高窟,你會感覺,歷史與我們近在咫尺。我一直想寫一部和敦煌有關的長篇小說,但常常覺得,我的文字面對那座古老而燦爛的藝術寶藏,顯得蒼白無力。
  • 歲久丹青色半銷 敦煌壁畫的色彩變化之美
    天下功德,莫高於修窟建寺,虔誠禮佛,敦煌莫高窟之名便由此而來。這座坐落於河西走廊,建築在沙漠至高之處的千佛之窟,確實無愧於它流芳百世的盛名。敦者,言其盛大;煌者,喻其輝煌。久聞漠北「平沙莽莽黃入天」之蕭條,「瀚海闌幹百丈冰」之冷寂,而敦煌莫高窟,卻是這片荒漠之上最為瑰麗的顏色。
  • 飛天女神也要「爭C位」:敦煌壁畫如何變身動畫劇?
    讓千年壁畫「變身」國漫動畫,這也是敦煌研究院和騰訊通過「新文創」模式,在敦煌文化數字內容創新上作出的又一探索。讓壁畫「動」起來,挑選故事有標準敦煌257號洞窟的《九色鹿經圖》圖片來源於網絡《九色鹿經圖》繪於敦煌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是北魏洞窟的代表作。
  • 敦煌壁畫裡出現一隻鸚鵡,還有一隻老鼠,知道的人都說:寓意深刻
    在去敦煌旅遊時,相信很多遊客都會去看壁畫,但大家是否發現,在瓜州榆林窟第25窟的壁畫上,有一隻鸚鵡和老鼠,這個兩種動物為何會聚在一起,知情的人都說:寓意深刻,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萬裡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 探索「掏鳥窩」輿論反轉軌跡 大學生明知故犯被判十年半不冤
    至此,一些網友戲稱的「掏鳥窩引發的撕逼大戰」似乎暫時告一段落。短短幾天內,閆嘯天從一個「可憐無助的大二學生」、「只因掏個鳥窩就被判刑十年半」的受害者形象,換上了一副「偷獵慣犯」、「私產槍枝者」的面孔。  「掏鳥窩」案就此塵埃落定,然而,公眾還需對於「輿論強姦司法」的反思將是長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