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9月1日電 「這是變色龍吧?它身體和周圍的顏色一模一樣!」近日,在成都市成華區339購物中心拾野·自然博物館,百餘名來自成華區、新都區、彭州市的小孩子在家長和博物館老師的帶領和講解下,參觀了平日裡只能從電視上看到的動物活體及標本,它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冷血爬蟲類、獴科類、哺乳綱靈長類、大型爬行類、海生節肢類、鳥類等動物,這其中還有許多是國家級保護動物。
近日,由成華區科協、新都區科協、彭州市科協主辦、成都市成華區工坊文化俱樂部承舉的「漫步綠道·科普遊」天府綠道科普智惠行動--綠道科普體驗式遊學活動在成華區綠道科普基地--拾野·自然博物館拉開帷幕。孩子們一邊學習野生動物相關知識,一邊完成博物館老師交待的任務。下午,大家還前往北湖生態公園,在北湖雲棲自然學校中開展研學行動,並通過雲上田園開發的溼地自然課程了解綠道溼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生物,感受城市公園中的自然科學。以科普為主題的遊學行動,讓孩子們在開學前與大自然科學來了一場面對面的對話。
科普綠道研學路線場景化後
更實用 更熱烈
「我們還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現場,一位年輕的母親表示,「現在的條件真的是比我小時候好太多了,有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們接觸到更多的科學,而這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成都市,像拾野自然博物館、雲上田園這樣在綠道上蓬勃發展的科普企業還有很多。作為成華區、新都區、彭州市聯合打造的成都市首個跨區連片綠道科普場景智惠行動,綠道科普基地和綠道科普點位是此次科普研學行動的最終目的地,也是讓孩子在城市中認識科學、了解科學的重要渠道。此次科普研學行動中,以6歲小孩為主的家庭單位,都非常看重對孩子的教育。而如何讓孩子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孩子的興趣和認知,更是父母關心的問題。
成華區科協黨組成員許靜介紹道,作為成華區、新都區、彭州市的首次跨區連片科普研學行動,成華區科協也會在研學行動中探索開發綠道經濟、培育科普基地和科普點位、培育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的良性運營機制,織密科學基層組織網,進一步挖掘綠道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讓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科技組織投身科普事業中。許靜表示,結合成都市科協第九次代表大會的具體要求,成華區科協將大力實施「科普場景」工程,如將「光碟行動」、「愛成都 迎大運」等融入到科普遊學行動中,在人的生產生活、科技創新、城市建設、能力提升、社會治理等全方位植入科普場景,在科普體驗,科普傳播、科普表達,科普活動中營造熱烈的科普氛圍。
從綠道走進科學
「成華模式」再造成都科普新名片
接下來,成華區、新都區、彭州市跨區連片漫步綠道科普智惠行動還將結合各區域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走進科普綠道基地和科普綠道點位如農場、實驗室、生產車間、訓練基地等,開展活動形式多樣的研學行動。
拾野自然博物館館長李愛民表示,自然博物館自2018年建館以來,投入巨資引進世界各地的活體野生動物及標本,組織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課程,也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學校的重視。「作為成華區的科普綠道基地,我有很強烈的成就感。」李愛民說,「希望能依託於科普綠道智惠行動的開展,吸引到更多的學校學生、科技工作者前來參觀、學習,讓科普綠道能以公益化模式,市場化運營的方式向好發展。」(劉璽)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