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道,怎樣不斷延伸

2021-01-08 河北新聞網

市民在石家莊市太平河綠道內騎行。 石家莊市園林局供圖

閱讀提示

石家莊市滹沱河、太平河綠道,邢臺市七裡河綠道,廣平縣環城綠道……春意正濃時節,一條條城市綠道構成了別樣的美麗風景,成為城市的亮麗名片。

近五年來,我省綠道綠廊年均增長300公裡,總長達到3000公裡。綠道建設串聯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務百姓休閒遊憩健身,促進綠色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諸多城鎮,因為綠道建設,正呈現出新的氣象。

把點和面升級為網

4月5日,清明小長假第一天,石家莊不少市民攜家帶口湧出主城區,直奔城北的太平河而來。在這裡,春意更濃。

全長29.8公裡的太平河綠道上遊人如織。人們在成排的柳樹、碧桃、海棠前駐足。全副武裝的騎行者,在彩色瀝青鋪就的騎行道上飛馳。

「多年前,太平河還是石家莊西北部一處荒草叢生的河灘,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市民親近自然、遊憩健身、綠色出行的絕佳場所。」石家莊市園林局副調研員田利穎說,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綠道正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同一天,出來踏青的邢臺市民在七裡河健身綠道中的休閒驛站小憩。喜歡長跑的人們,偶爾也會停下腳步,進入步道上設置的健康測試小屋,進行人體成分、骨密度、握力及柔韌性等多個檢測。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串聯城鄉遊憩、休閒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人士介紹,2011年我省啟動綠道綠廊建設,並將綠道綠廊建設納入省級園林城市(縣城、城區、城鎮)創建要求。最近五年,我省綠道綠廊年均增長300公裡,總長已達到3000公裡。

這張由3000公裡綠道構成的「網」串起了什麼?

城市的規劃建設,究竟是鋼筋混凝土森林,還是自然景觀與人造建築有機結合的綠色生態系統?

在田利穎看來,綠道建設,是對傳統園林綠化理念的深化與升級。

在傳統城市園林綠化思想主導下,城市並非沒有綠色。然而,以綠化帶、公園為主要特徵的城市綠化,更多的是一種點和面的存在。綠色與城市被小心翼翼地用有形或無形的牆隔離開來,綠化帶也難以從整體上改善城市環境。

在城市中建設綠道,就是把點和面的綠色升級為網狀的綠色,讓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成為綠道的主要特徵。綠道不僅是一條路一根線,更應該是一張網。

「綠道是將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等串在一起的綠色動脈。」石家莊市園林局規劃指導處高級工程師陳素花說,石家莊市的綠道建設理念和特點是因地制宜,體現在綠道建設合理利用現狀條件,減少對原有環境的幹擾和影響,避免大拆大建,並與周邊環境銜接和協調。

石家莊市的太平河綠道和滹沱河綠道都是依託水系,兩邊綠地內建設綠道,綠道順著河道的走向自然蜿蜒展開,不改變原來水系景觀的原有風貌。

而在邢臺,七裡河綠道利用原有灘地建成多處沙灘遊園和休閒棧道,增強親水、戲水體驗,同時充分融入文化元素,沿線建設了邢襄文化長廊、健康科普長廊和國學經典長廊。

在邯鄲廣平,環城綠道以環縣城水係為依託,在河道兩側建設綠道,打造濱水景觀,實現環形綠地布局,將城區內公園、遊園進行有機串聯,形成了線形綠色遊憩空間和健身休閒慢行系統。沿線建成「轆轤明沙」等8個體現廣平歷史文化特色的景觀節點,使群眾在遊覽美景的同時體會當地傳統歷史文化。

田利穎認為,這些集休閒、健身、文化、遊憩於一體的綜合性綠道,不僅串聯起了城市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還串聯起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綠色生活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串聯起了城鄉融合。

如何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北方地區的城市綠道建設有自己的制約條件,你會發現我們大部分綠道都是依託水系建成的。河北內陸城市水系不如南方發達,我們的自然條件受一些限制。」作為園林專家,田利穎對綠道建設有更多思考,「但最大的難題,全國面臨的共性問題是一樣的,就是我們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規劃出更多綠道空間。」

在石家莊,太平河綠道單側綠化帶寬度都在50米以上,有的甚至達百米以上,滹沱河綠道單側綠化帶寬度達到300-500米,大面積的綠地充分發揮了固氮和淨化空氣的生態效益,同時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並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及遷徙廊道。

田利穎表示,城市綠道建設絕不是一個孤立、單純的基礎設施建設,它不僅要置於一個開放系統,充分考慮到市民生活單元與綠道之間的關係,還要非常注意日常的維護、管理。綠道的建成總長度固然重要,但對一個城市來說,更需要看重的是建設的初衷和效果。

而在市區內,綠道建設大部分都是結合公園、遊園、綠化帶等各類綠色開敞空間和重要自然與人文節點而建。

「從城區向社區、縣(市)級綠道發展,城區綠道與各級城鄉綠道相銜接,形成網絡,是我們的最終目標。」田利穎說。

採訪中業內專家舉例說,在上海,按照《上海綠道專項規劃》,「十三五」時期,上海綠道規劃建設總量為1000公裡,2019年,綠道建設連續第三年被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將再新建200公裡。《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則明確,到2035年,上海將建設2000公裡綠道。

在「寸土寸金、高密集度」的上海建設綠道,面臨的協調工作要更加複雜。而這些問題,不能靠簡單的行政命令來解決。

上海在綠道規劃建設中,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包括儘量利用現有綠化資源,優先在綠量充足、綠視率高的公園綠地中選址,營造兼具「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的優良綠廊系統,突出本土化、生態性;道路貫通也最大程度利用原有道路系統;在設置廁所、座椅、照明等配套服務設施時,儘量使用周邊已有設施,減少佔用綠化面積;在綠色資源不宜穿行或生態敏感地帶,則採用借道、縮減路幅寬度等方法構建綠道系統。

這些綠道建設的經驗,充分體現了上海城市建設一貫的特點:精細、縝密、創新、務實,用一句老話說,就是一定要能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在印發的《2019年河北省城市園林綠化工作要點》和《河北省城市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專項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建設功能完善、串聯成網的綠道綠廊體系,將綠道綠廊建設作為要點工作,每年大力推進。

陳素花介紹,今年石家莊市將新建27公裡景觀綠道,提高環城水系通達性。由於各地城市在自然稟賦、歷史、財力及社會發展等各方面都有巨大差異,城市綠道建設在建設目標包括綠道長度上,很難強求一致,也不一定都有可比性。但是在綠道建設規劃、質量、管理、維護上,不僅可以比,還要力爭上遊。

城市建設理念再升級

「石家莊行政區劃調整之後,我們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規劃修編。在這個過程中,包括綠道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正在科學謀劃中。」陳素花告訴記者,從一定意義上說,綠道建設是城市建設綠色生態理念的再次升級。

由於早期規劃的欠缺和短視,一些城市在建設綠道時難免會遇到困難。空間捉襟見肘,功能定位不清,觀念理念保守,都可能影響綠道的最終效果。這都需要城市未來規劃建設中,要割捨利益,為綠色民生讓路。

隨著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綠色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民生。綠道網充分發揮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等功能,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關心身邊的環境,就是關心自己的健康和未來。城市規劃者、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滿足居民的綠色需求,提高綠色民生指數。

建設城市綠道,是對城市未來發展的造血過程。從短時間看,修建綠道可能意味著犧牲一部分建設空間,消耗一定公共資金。然而,一座城市的發展潛力,不僅要看帳本上的數字,還越來越取決於生態環境的友好程度,綠道為城市環境升級再造埋下伏筆。

在陳素花看來,在城市中建設綠道,就是把點和面的綠色升級為網狀的綠色,讓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成為綠道的主要特徵。

在城市綠道的規劃中,業內專家尤其看重分享的理念。

比如在武漢江灘和上海黃浦江,綠道建設無一例外提到了「還江岸江灘於民」理念。

「一個『還』字意義深遠。」專家認為,這是城市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在空間上的體現。當碼頭、企業為民生發展讓步,經濟指標為幸福指數讓路,也意味著城市規劃者逐漸意識到:城市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人,生產之外,還有生活;忙碌之外,還需休憩;建設之外,也需留白。

「城市綠道不僅僅是一條路,它也是城市規劃的『思路』。」業內專家表示,在發展中能看得見具體的人,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城市規劃的進步。(記者袁偉華)

快評

不僅僅是空間,更是一種理念

各地在綠道建設中,存在一定誤區。

比如,有些人把綠道建設理解為「鋪上透水路面,兩旁栽花種草」。這樣的理解,顯然狹隘片面了。

「綠道」理念最早產生自美國。在《美國綠道》中,查理斯·萊託給綠道的定義是: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形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

在這個定義中,重點是「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或人工景觀線路」,背後是對城市生態的保護和改善。

可以說,在落實生態文明思想過程中,一些城市探索了很好的經驗。

在南京,當地把綠道融入海綿城市建設。南京市綠道路面材質選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兩側綠化中還因地制宜推廣引入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海綿措施,採用微地形建設、水生植物淨化、雨水利用等眾多工藝做法,增加雨水資源利用率。

不少城市還在綠道延伸到的地方全面實施黑臭水體整治和山體生態修復,全面清理排放廢氣企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一些城市通過綠道建設,沿途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地質災害被消除,山體創面恢復蔥綠,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可見,綠道建設延伸的不僅是綠色活動空間,更是綠色發展理念的體現。

浙江嘉興在環城綠道開展「跑步+撿垃圾+分類」活動;廣東江門組織百餘名騎行愛好者沿濱江綠道一路宣傳節約用水理念;武漢東湖綠道的建設者組織百人快閃和迷你馬拉松活動,倡導健康生活和綠色發展……綠道成為宣傳倡導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綠色消費等生活新風尚的天然載體。

綠道也成為城鄉融合之路。綠道網是很多省域大景區、大花園的「毛細血管」,打通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生態廊道。多地通過綠道建設,推動了基礎設施向郊區和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加快了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道更鋪就致富小康之路。綠道在浙江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增長極,千島湖綠道推動沿線各鄉鎮文旅融合步伐,目前沿線全年接待遊客17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近200億元。(文/記者袁偉華)

相關焦點

  • 城市綠道 | 廣州綠道:萬民共享的千裡綠脈(二)
    原創 chsla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收錄於話題#城市綠道9個前言近年來,全國各城市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為指引,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著力開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規劃建設
  • 濱州市城區首條公園塑膠綠道投用!未來新立河綠道將全線貫通
    近日,細心的市民會發現,新立河兩岸黃八至黃十五路段新建了濱水綠道,這也是我市城區首條公園塑膠綠道。此外,此次景觀改造提升還包括綠化提升和節點打造,作為市城區首條濱水塑膠綠道,進一步完善了城市綠道網格,並打造出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帶狀休閒空間。
  • 一日通三條地鐵線,東湖綠道扣環成網,坐地鐵賞綠道暢行低碳生態江城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騎行愛好者騎行在東湖綠道二期白馬道 楚天都市報記者曲嚴攝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林永俊黎先才)昨日8點58分,地鐵8號線一期、陽邏線、1號線徑河延伸線開通試運營,武漢首次實現「一年開通三條線」。
  • 武漢綠道總長突破2000公裡,可在武漢與廣州之間「鋪」上一個來回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雖然武漢綠道建設的總長度在全國並不處於領先位置,但武漢的綠道建設與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秉賦相結合,凸顯出了環山、環湖、濱江的特色,並向「成環成網」逐步推進。武漢綠道不斷將城市道路、公園、社區等不同形式的綠色空間串聯起來,對引導市民低碳出行,享受慢生活,提升幸福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萌娃運動員vs綠道競技場,這個以熊貓命名的運動會太有趣
    當萌娃遇見平衡車競速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8月1日,由成都興城集團·天府綠道主辦,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攜手創世紀國際教育集團承辦的2020年中國·成都(天府綠道)首屆國際熊貓運動會之平衡車競速賽正式開啟,上百組親子家庭走進錦城湖2號湖畔,體驗運動角逐的刺激,感受城市綠道之美。
  • 「三區聯片」科普綠道智惠行動首站開啟 成都成華區科普綠道精品...
    近日,由成華區科協、新都區科協、彭州市科協主辦、成都市成華區工坊文化俱樂部承舉的「漫步綠道·科普遊」天府綠道科普智惠行動--綠道科普體驗式遊學活動在成華區綠道科普基地--拾野·自然博物館拉開帷幕。孩子們一邊學習野生動物相關知識,一邊完成博物館老師交待的任務。
  • 慶元廊橋古道入圍「麗水最美綠道」!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12月11日上午,麗水大花園甌江綠道建設成果新聞發布會召開我縣廊橋古道綠道成功入選第二屆「麗水最美綠道」第二屆「麗水最美綠道」名單公布這些高顏值綠道,成為「麗水小驕傲」:蓮都區新治河綠道龍泉市金村溯源綠道青田縣甌江幹流禎埠綠道青田縣四都港油竹綠道
  • 近20項科技成果「護駕」的世界級綠道
    項目名稱:環東湖綠道一期景觀工程第二標段施工單位:武漢農尚環境股份有限公司項目地點:武漢獲獎獎項: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園林工程金獎著名的環東湖綠道定位為世界級水平的環湖綠道,旨在實現「漫步湖邊,暢遊湖中,走進森林,登上山頂」的建設目標,滿足群眾「走、跑、騎、遊」等多樣化的綠道功能需求。
  • 智慧綠道、都市農業……三期正在籌備中,青龍湖溼地公園還有更多...
    ▲智慧綠道 實時記錄運動數據(來源:成都天府綠道)月月花不斷,四季景不同二期保留大量生態林地和自然水域寬闊的湖面上盤旋著各種各樣的水鳥,大片的綠地綿延起伏至遠處,綠道蜿蜒向前看不到盡頭……這是去年10月才開園的青龍湖二期。青龍湖二期佔地面積約6080畝,其中水體面積1648.5畝,是成都市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江陰三部門聯合發文,綠道不準遛狗,最高罰2000元!
    針對近期市民投訴較多的綠道遛狗問題,江陰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江陰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江陰市公安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對攜犬進入江陰綠道行為開展整治的通告》。江陰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江陰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江陰市公安局2019年5月21日細心的市民也能發現,從上個月起,城管部門就在每天的早晚鍛鍊高峰期,前往綠道進行巡查,發放溫馨提醒宣傳單
  •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 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就是要直面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多元性、複雜性,堅持「人城產」邏輯,在自然與有序之間權衡調適,不斷探索轉型發展突圍之路,努力打造標定時代發展高度、承載美好生活嚮往的「未來之城」。
  • 一條綠道串聯起10個街心花園,散步、賞景兩相宜,虹口這條綠道超級贊
    市民蔡女士居住在廣粵路上一小區,每次出門買菜或辦事,她都喜歡走廣粵路裡面的綠道,而不是沿著人行道走,「綠道兩旁綠化好,走這樣的路心情也好呀。」蔡女士口中的綠道南起廣中路,北至豐鎮路與江楊南路相連接,目前已建成2公裡,中間串聯起7個街心花園,到今年11月,全長2.8公裡的綠道將全面竣工,串聯起總計10個街心花園。這是虹口區綠化部門為改善街區綠化環境,同時滿足市民健身鍛鍊需求,在廣粵路一帶所進行的社區微更新、微基建。一條綠道串起7個街心花園走進盛夏的廣粵路綠道,大花萱草、百子蓮正盛開,而小部分繡球還不捨得結束花期「謝幕」。
  • 小朋友畫中的熊貓綠道 最快今年6月完工
    昨日,天府綠道大型系列直播——「來成都、品人文、遊綠道,商報帶你看成都生活之美」開啟第四場,熊貓綠道的亮相在成都商報客戶端、成都商報官方微博、成都商報一直播,人民日報、今日頭條、鳳凰新聞、新浪新聞、北京時間等8大主流媒體平臺,共收到了高達85.8萬的總觀看量。
  • 全長10.3公裡,這條環繞幸福湖綠肺的綠道即將完工!
    11月30日,記者在幸福湖城市綠肺項目的環路綠道建設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加緊種植苗木。目前,幸福湖城市綠肺項目的環路綠道工程正在加快推進,接下來將繼續推進兩側綠化種植和道路面層澆築工程,計劃在2020年1月中旬完成環路綠道建設。
  • 浦江鎮的這幾條「綠色綠道」,讓人流連忘返
    如果你身在城市,卻常有「久居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生命渴盼;如果你熱愛自然希望感受「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的詩意棲居……那就來浦江鎮吧!作為閔行區面積最大的鎮,走在浦江的路上,不論是工作、娛樂、出行、健身時,你都能感受到生態的氣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幾條「特色綠道」!
  • 王浩督導檢查「三河一山」綠道建設工作 嶽華峰參加
    ,實地查看綠道重要節點方案規劃設計、景觀改造提升、河道河堤整治、工程建設進度等情況,現場研究綠道建設、全域治水、文旅融合發展等具體問題。國際港務區要高標準高品質建設好灞河岸線,把環境整治與河道治理、生態修復、景觀營造結合起來,打造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片區。
  • 公園、綠道成為家門口的標配,一幅幅美麗宜居畫卷在武侯展開……
    積極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示範區讓公園、綠道逐漸成為家門口的標配金江公園一邊喝著蓋碗茶,一邊和三五朋友曬著太陽拉家常,享受著愜意的周末時光——這是位於武侯區金江公園「江安草堂」的一幕。不僅如此城市「慢行系統」、公園、綠道逐步與市民生活也進行了有機植入一幅幅美麗宜居畫卷也逐漸在武侯展開雙楠慢行步道
  • 東湖綠道二期景觀確定 承載武漢人記憶的「東湖白象」來了
    ,已經成為了人們賞景自拍的熱門背景,東湖綠道二期工程即將建成開放,它又有什麼好看好玩適合拍照的地方呢?11月20日,東湖綠道二期建設方武漢地產集團發布沿線景觀小品,其中包括許多武漢人的老朋友——「東湖白象」。  喚醒東湖記憶 「白象」來啦  「東湖白象」坐落於東湖屈原紀念館湖畔,1974年建成,由當年東湖風景區工藝美術師謝從詩先生設計。
  • 漳州市區浦頭港綠道建成投用 總投資約2700萬元
    閩南網5月9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龍文宣)近日,漳州市區浦頭港綠道建成投用,紅、綠相間猶如一盒彩色拼盤,連片綠植相映成趣,滿足了居民旅遊觀光、生態體驗和運動休閒的多重需求。浦頭港綠道項目總投資約2700萬元,南起新浦東路,沿浦頭港、龍溪北路、長福路、龍江中路,北至覺皇寺。建設內容包括園林建築、綠化種植及養護、水電工程、雪亮工程、路燈工程等,其中建設綠道1797米(面積5259平方米),公共廣場1.16萬平方米,綠化3.9萬平方米(其中地被花卉和草皮約2.5萬平方米)。
  • 成都綠道將添新名片 熊貓星球裡有座觀光瞭望塔 像顆春筍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16930公裡,成都綠道「會魔法」。 成都作為熊貓之鄉,為提升天府文化,打造城市名牌,創造大熊貓IP,成都正在建設大熊貓生態創意產業園——亦稱熊貓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