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石家莊市太平河綠道內騎行。 石家莊市園林局供圖
閱讀提示
石家莊市滹沱河、太平河綠道,邢臺市七裡河綠道,廣平縣環城綠道……春意正濃時節,一條條城市綠道構成了別樣的美麗風景,成為城市的亮麗名片。
近五年來,我省綠道綠廊年均增長300公裡,總長達到3000公裡。綠道建設串聯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務百姓休閒遊憩健身,促進綠色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諸多城鎮,因為綠道建設,正呈現出新的氣象。
把點和面升級為網
4月5日,清明小長假第一天,石家莊不少市民攜家帶口湧出主城區,直奔城北的太平河而來。在這裡,春意更濃。
全長29.8公裡的太平河綠道上遊人如織。人們在成排的柳樹、碧桃、海棠前駐足。全副武裝的騎行者,在彩色瀝青鋪就的騎行道上飛馳。
「多年前,太平河還是石家莊西北部一處荒草叢生的河灘,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市民親近自然、遊憩健身、綠色出行的絕佳場所。」石家莊市園林局副調研員田利穎說,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綠道正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同一天,出來踏青的邢臺市民在七裡河健身綠道中的休閒驛站小憩。喜歡長跑的人們,偶爾也會停下腳步,進入步道上設置的健康測試小屋,進行人體成分、骨密度、握力及柔韌性等多個檢測。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串聯城鄉遊憩、休閒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人士介紹,2011年我省啟動綠道綠廊建設,並將綠道綠廊建設納入省級園林城市(縣城、城區、城鎮)創建要求。最近五年,我省綠道綠廊年均增長300公裡,總長已達到3000公裡。
這張由3000公裡綠道構成的「網」串起了什麼?
城市的規劃建設,究竟是鋼筋混凝土森林,還是自然景觀與人造建築有機結合的綠色生態系統?
在田利穎看來,綠道建設,是對傳統園林綠化理念的深化與升級。
在傳統城市園林綠化思想主導下,城市並非沒有綠色。然而,以綠化帶、公園為主要特徵的城市綠化,更多的是一種點和面的存在。綠色與城市被小心翼翼地用有形或無形的牆隔離開來,綠化帶也難以從整體上改善城市環境。
在城市中建設綠道,就是把點和面的綠色升級為網狀的綠色,讓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成為綠道的主要特徵。綠道不僅是一條路一根線,更應該是一張網。
「綠道是將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等串在一起的綠色動脈。」石家莊市園林局規劃指導處高級工程師陳素花說,石家莊市的綠道建設理念和特點是因地制宜,體現在綠道建設合理利用現狀條件,減少對原有環境的幹擾和影響,避免大拆大建,並與周邊環境銜接和協調。
石家莊市的太平河綠道和滹沱河綠道都是依託水系,兩邊綠地內建設綠道,綠道順著河道的走向自然蜿蜒展開,不改變原來水系景觀的原有風貌。
而在邢臺,七裡河綠道利用原有灘地建成多處沙灘遊園和休閒棧道,增強親水、戲水體驗,同時充分融入文化元素,沿線建設了邢襄文化長廊、健康科普長廊和國學經典長廊。
在邯鄲廣平,環城綠道以環縣城水係為依託,在河道兩側建設綠道,打造濱水景觀,實現環形綠地布局,將城區內公園、遊園進行有機串聯,形成了線形綠色遊憩空間和健身休閒慢行系統。沿線建成「轆轤明沙」等8個體現廣平歷史文化特色的景觀節點,使群眾在遊覽美景的同時體會當地傳統歷史文化。
田利穎認為,這些集休閒、健身、文化、遊憩於一體的綜合性綠道,不僅串聯起了城市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還串聯起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綠色生活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串聯起了城鄉融合。
如何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北方地區的城市綠道建設有自己的制約條件,你會發現我們大部分綠道都是依託水系建成的。河北內陸城市水系不如南方發達,我們的自然條件受一些限制。」作為園林專家,田利穎對綠道建設有更多思考,「但最大的難題,全國面臨的共性問題是一樣的,就是我們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規劃出更多綠道空間。」
在石家莊,太平河綠道單側綠化帶寬度都在50米以上,有的甚至達百米以上,滹沱河綠道單側綠化帶寬度達到300-500米,大面積的綠地充分發揮了固氮和淨化空氣的生態效益,同時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並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及遷徙廊道。
田利穎表示,城市綠道建設絕不是一個孤立、單純的基礎設施建設,它不僅要置於一個開放系統,充分考慮到市民生活單元與綠道之間的關係,還要非常注意日常的維護、管理。綠道的建成總長度固然重要,但對一個城市來說,更需要看重的是建設的初衷和效果。
而在市區內,綠道建設大部分都是結合公園、遊園、綠化帶等各類綠色開敞空間和重要自然與人文節點而建。
「從城區向社區、縣(市)級綠道發展,城區綠道與各級城鄉綠道相銜接,形成網絡,是我們的最終目標。」田利穎說。
採訪中業內專家舉例說,在上海,按照《上海綠道專項規劃》,「十三五」時期,上海綠道規劃建設總量為1000公裡,2019年,綠道建設連續第三年被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將再新建200公裡。《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則明確,到2035年,上海將建設2000公裡綠道。
在「寸土寸金、高密集度」的上海建設綠道,面臨的協調工作要更加複雜。而這些問題,不能靠簡單的行政命令來解決。
上海在綠道規劃建設中,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包括儘量利用現有綠化資源,優先在綠量充足、綠視率高的公園綠地中選址,營造兼具「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的優良綠廊系統,突出本土化、生態性;道路貫通也最大程度利用原有道路系統;在設置廁所、座椅、照明等配套服務設施時,儘量使用周邊已有設施,減少佔用綠化面積;在綠色資源不宜穿行或生態敏感地帶,則採用借道、縮減路幅寬度等方法構建綠道系統。
這些綠道建設的經驗,充分體現了上海城市建設一貫的特點:精細、縝密、創新、務實,用一句老話說,就是一定要能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在印發的《2019年河北省城市園林綠化工作要點》和《河北省城市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專項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建設功能完善、串聯成網的綠道綠廊體系,將綠道綠廊建設作為要點工作,每年大力推進。
陳素花介紹,今年石家莊市將新建27公裡景觀綠道,提高環城水系通達性。由於各地城市在自然稟賦、歷史、財力及社會發展等各方面都有巨大差異,城市綠道建設在建設目標包括綠道長度上,很難強求一致,也不一定都有可比性。但是在綠道建設規劃、質量、管理、維護上,不僅可以比,還要力爭上遊。
城市建設理念再升級
「石家莊行政區劃調整之後,我們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規劃修編。在這個過程中,包括綠道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正在科學謀劃中。」陳素花告訴記者,從一定意義上說,綠道建設是城市建設綠色生態理念的再次升級。
由於早期規劃的欠缺和短視,一些城市在建設綠道時難免會遇到困難。空間捉襟見肘,功能定位不清,觀念理念保守,都可能影響綠道的最終效果。這都需要城市未來規劃建設中,要割捨利益,為綠色民生讓路。
隨著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綠色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民生。綠道網充分發揮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等功能,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關心身邊的環境,就是關心自己的健康和未來。城市規劃者、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滿足居民的綠色需求,提高綠色民生指數。
建設城市綠道,是對城市未來發展的造血過程。從短時間看,修建綠道可能意味著犧牲一部分建設空間,消耗一定公共資金。然而,一座城市的發展潛力,不僅要看帳本上的數字,還越來越取決於生態環境的友好程度,綠道為城市環境升級再造埋下伏筆。
在陳素花看來,在城市中建設綠道,就是把點和面的綠色升級為網狀的綠色,讓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成為綠道的主要特徵。
在城市綠道的規劃中,業內專家尤其看重分享的理念。
比如在武漢江灘和上海黃浦江,綠道建設無一例外提到了「還江岸江灘於民」理念。
「一個『還』字意義深遠。」專家認為,這是城市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在空間上的體現。當碼頭、企業為民生發展讓步,經濟指標為幸福指數讓路,也意味著城市規劃者逐漸意識到:城市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人,生產之外,還有生活;忙碌之外,還需休憩;建設之外,也需留白。
「城市綠道不僅僅是一條路,它也是城市規劃的『思路』。」業內專家表示,在發展中能看得見具體的人,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城市規劃的進步。(記者袁偉華)
快評
不僅僅是空間,更是一種理念
各地在綠道建設中,存在一定誤區。
比如,有些人把綠道建設理解為「鋪上透水路面,兩旁栽花種草」。這樣的理解,顯然狹隘片面了。
「綠道」理念最早產生自美國。在《美國綠道》中,查理斯·萊託給綠道的定義是: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形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
在這個定義中,重點是「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或人工景觀線路」,背後是對城市生態的保護和改善。
可以說,在落實生態文明思想過程中,一些城市探索了很好的經驗。
在南京,當地把綠道融入海綿城市建設。南京市綠道路面材質選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兩側綠化中還因地制宜推廣引入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海綿措施,採用微地形建設、水生植物淨化、雨水利用等眾多工藝做法,增加雨水資源利用率。
不少城市還在綠道延伸到的地方全面實施黑臭水體整治和山體生態修復,全面清理排放廢氣企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一些城市通過綠道建設,沿途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地質災害被消除,山體創面恢復蔥綠,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可見,綠道建設延伸的不僅是綠色活動空間,更是綠色發展理念的體現。
浙江嘉興在環城綠道開展「跑步+撿垃圾+分類」活動;廣東江門組織百餘名騎行愛好者沿濱江綠道一路宣傳節約用水理念;武漢東湖綠道的建設者組織百人快閃和迷你馬拉松活動,倡導健康生活和綠色發展……綠道成為宣傳倡導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綠色消費等生活新風尚的天然載體。
綠道也成為城鄉融合之路。綠道網是很多省域大景區、大花園的「毛細血管」,打通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生態廊道。多地通過綠道建設,推動了基礎設施向郊區和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加快了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道更鋪就致富小康之路。綠道在浙江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增長極,千島湖綠道推動沿線各鄉鎮文旅融合步伐,目前沿線全年接待遊客17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近200億元。(文/記者袁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