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科學創造需要幽默感

2021-01-10 中國青年報

    一位長年奮戰在深海科研第一線的年逾八旬的資深院士,新學期主動請纓,面向全校師生開設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共選修課,以引發青年學子對「科學與文化」二者關係的再認識,啟迪、激勵年輕人共同深耕校園創新文化土壤,勇於投身科學創新實踐。近日,由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主講的這門課正式開講,首堂課的主題為「科學與文化——好奇心、幽默感和創造性」。

    「現代科學是在文藝復興中產生的,科學根植於文化的土壤。」汪品先首先從現代科學的起源說起,他說,許多國家設有「藝術與科學院」,將科學與文化兩者放在一起,科學和藝術的共同點,都是創造思維、創新衝動。比如,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的達·文西,近來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因為他留存的6000頁手稿與插圖涵蓋眾多學科領域,僅解剖學的圖畫就達200多頁,但並未發表,因此甚至有人說創立現代科學的不是牛頓,而是達·文西。再來看我國,情況則不然,從科學院到高考均實行文理分家,導致中間出現斷層,而斷層犧牲掉的正是「創新」。在汪品先看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法,極大地提高了科學的地位,但是科學又屬於文化範疇,所以科學既是文化又是生產力,「我們過度強調了物質,冷落了科學的文化方面」。

    汪品先說,科學對社會的貢獻既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也包括無形的精神升華,為此,科學家的工作不可能單純用「產生多少價值」、更不能用「拿到多少經費」來衡量,「科學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進文化。假如科學家失去文化滋養、缺乏探索驅動的科學研究,只能做技術改良,難以有創新突破」。

    以布魯諾、魏格納為例,汪品先說,回顧科學史上的許多重大突破,科學家不但幾十年如一日、如痴如醉地潛心探索,甚至可以為追求真理而獻出生命。許多重大的發現,研究者本人一沒發財、二沒當官,生前潦倒一世,身後才被追認,「這與今天我們按論文數目發獎金、科研立項時就盤算著得幾等獎的科技『文化』相比,相去何止千裡!」

    「我們從來都是把科學描繪得太嚴肅了,學生一說科學就是考試。」汪品先說,科學本來是「好玩的」,既「有用」,又「有趣」,而「有趣」這點說得太少。而真正的原始創新往往是源於「有趣」,「我研究這個問題,如果有用,那我太高興了;如果沒有用,我還是要研究,因為解決不了我睡不好。」汪品先指出,科學創造往往伴有「幽默感」,他認為,在我國的科學交流中,活躍氣氛不足,拘謹呆板有餘,嚴重缺乏幽默感。

    而科學表達中的「幽默」,有助於思想的表達、傳播的效果和爭論中的主動處境,「具有突破性的科學思考,和文藝思考之間在創造性上並無區別。」

    「深層次的創新要求有文化基礎,『源頭創新』是一種文化行為,和文藝創作有共同的特點。」汪品先認為,以中國之大,想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改變社會發展的模式,就不可能學小國走取巧的途徑,必須形成具有創新能力的群體和社會,要求建設「創新文化」。汪品先還痛斥了時下的學術造假行為,他認為這正是「過分強調科學帶來的利益,過分忽視科學的文化本性」所致。他說,科學不是競技,更不是賭博,科學是文化,如果科學缺乏文化基礎,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僅不能發展,科學造假之類的「學術不端行為」就可能出現。

    科技和文化間的斷層,十分不利於創新思維的發展,斷層的成因何在?在汪品先看來,除政策之外,還在於「缺乏兩者之間的橋梁,缺乏文化人的科學興趣和科學家的文化素養,缺乏『兩棲型』的人才」。這類人才在發達國家產生著巨大的社會效應,而我國至今對此仍缺乏認識。

    最後,汪品先語重心長地對同學們說:「我們的責任是在當代科學和華夏文化之間架築橋梁, 還自然科學以文化本色, 賦傳統文化以科學精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是科學創新的最佳土壤。」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青年教師肖文申老師說:「汪先生以八十高齡主動為學生開人文素質課,為我們青年教師樹立了榜樣。振興中華需要軟實力,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年輕學生尋找科學中的樂趣,培養他們的科學創新精神。」為了供選課的同學對這門課有所了解,汪品先還專門給同學們寫信,對課程作簡要介紹。他在信中這樣寫道:這門課並沒有「要考的」知識,也不教你「有用」的技巧。這門課目的只有一個:讓你多想想。它將向你鼓吹科學就是文化,科學創新要有文化元素。文化,要注入科學進展的新鮮血液;科學,要點亮文化積累的智慧之光。

相關焦點

  • 汪品先院士:人類為什麼要挺進馬裡亞納海溝那麼深的深海
    「院士TALK」系列是由上海市委組織部主辦、「造就」演講承辦的科普品牌活動。不久前,該活動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講述了中國人探索深海的故事。深海研究這個行業在「二戰」前是不存在的,因此做這方面研究的人大多都是轉行而來。我自己也是,我原本在莫斯科大學學古生物,後來通過微體化石研究深海。
  • 院士與「00後」科學少年同桌對話,桌布載滿奇思妙想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楊雄裡,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作為頂尖科學家代表現身論壇現場,與來自全國17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55位「小科學家」同桌對話。    這55位「小科學家」年齡集中在15歲至18歲,分別由中國科協和上海市科協從參加「英才計劃」等培養項目的優秀學生中選拔而來。
  • 生活需要幽默感和儀式感
    對於自己來說,這是開啟新生活的重要時刻,同時我也倍感壓力,自己本身是一位新手,不懂怎麼樣真正寫好一篇好文章,但是我會努力,決心花更多時間挖掘新東西,新事物,新玩法來分享給大家,用自己的所學所知,全面解讀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態度回歸標題,「生活需要幽默感和儀式感」對於生活一詞,我們可以聯想到社交,休閒,工作,學習,娛樂,健身,養生等;日常生活佔據了絕大多數大部分時間,需要合理劃分安排
  • 提升幽默感的3種方法
    通過「鋪墊+包袱」成為段子手 一個好的段子,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鋪墊,也就是陳述事實,這一部分越嚴肅越平淡最後的效果就會越好;第二部分是包袱,也是好笑的部分,這部分往往需要創造一些意外和轉折。 陳述事實比較容易,我們重點說如何創造意外和轉折。
  • 狗有幽默感嗎?
    但是,狗本身有幽默感嗎?他們知道他們在笑嗎?犬只覺得有趣嗎?狗會笑嗎?如果是的話,是什麼讓它們笑的呢?嬉戲和狗的幽默感一樣嗎?一些理論認為,如果嬉戲定義了幽默感,那麼狗肯定會知道什麼很有趣。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尋找動物和人類之間在情感上的相似之處,並觀察到他認為幽默感超越了遊戲。
  • 蕭武:院士用科學論證真氣?練氣功不如跳舞
    主持人介紹說,這老頭是中科院院士,某領域著名科學家。老頭到底是哪個專業的、到底有多大貢獻,我沒記住,只記住了他當時激動的神情,和玉米看見春哥的神情一般無二。中科院、工程院的院士,動不動對大眾演講,就挺扯淡的。大學的時候聽過幾個院士演講,臺下全是慕名而來的二十歲上下的學生,每個都爆滿,院士們慢慢悠悠,一講就是兩個小時,內容千篇一律,全是心靈雞湯,沒有碰到過例外。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實驗室的設備都是七拼八湊的,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依靠這些湊出來的「土」設備,都有為的實驗室陸續研製出磁記錄介質、永磁磁粉等各種樣品。
  • 教師節特刊|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2008年當選國際認知科學聯合會主席;2009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2012年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生物物理研究所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教授、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醫院腦認知成象研究中心主任。
  • 如何把你的幽默感提升10萬倍
    提升幽默感有句話說的特別好啊,幽默是情商的溢出,也就是說得等你能夠去表現出幽默的特質的時候呢,那麼別人會把你認為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幽默感也是可以在後天培養的,在這裡主要跟大家分享下,展現幽默感的技巧。
  • 讀書心得:生活需要一點巧克力,人人都能說段子——《幽默感》
    講段子反映了一個人的幽默感,似乎沒有幽默感,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那怎麼提升自己的幽默感呢?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幽默感》,作者是李新。01作者介紹李新師從《老友記》的導演。她指導過許多知名的喜劇節目,比如央視《謝天謝地你來了》、《喜樂街》,她是騰訊視頻《拜託了,冰箱》、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的顧問和選手培訓師。
  • 葉奇蓁院士呼喚自主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中國「華龍一號」原總設計師鹹春宇,中國「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總指揮郭宗林,一個是中國老一輩核電專家、秦山核電站二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總設計師;另外兩位是中國第三代核電技術一線的工程技術專家和企業家,三位核電技術專家的聯袂演講,吸引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園裡的數百莘莘學子和社會聽眾。
  • 幽默感在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
    然後我會用氣勢強勁的排比告訴他:對老闆不需要幽默,因為老闆總覺得他比你更幽默。對女朋友不需要幽默,大多數男朋友的幽默只是因為女朋友喜歡你。對孩子不需要幽默,大多數爸爸媽媽看上去的幽默的本質都是刻薄。最後我告訴他一個結論,其實你沒那麼需要幽默。
  • 院士談中國原始創新「老是差口氣」:評價機制讓大家特別浮躁
    回頭再看刊發的論文,與真正需要的突破性原始創新及核心技術相距甚遠,甚至連作者自己也不再引用其前期研究,轉身又追求新的熱點去了。核心技術可以誕生新的需求,發明創造可以改變市場格局,成功的產品可以帶來可觀的效益,創新管理舉措可以提升運營能效。這些都是創新裂變出來的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支持。
  • 院士說 | 趙振堂院士:鸚鵡螺裡「追光者」
    2001年6月—2014年9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黨委書記2014年9月—2018年12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2019年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至今,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
  • 陳新滋院士落戶中大
    廣州日報記者王維宣 攝中大目前全職院士已達10人 另有雙聘院士10人廣州日報訊 (記者徐靜 通訊員丘國新、王麗霞、蔡珊珊)昨日,中山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教授為中山大學全職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記者獲悉,中山大學目前已有院士20人,其中全職院士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