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測體溫為啥數值往往偏低?測腋溫到底要不要+0.3℃?

2020-12-05 騰訊網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人開始留意自己的日常體溫,很多人都發現,腋下體溫測出來的數值比起自己認為的 37℃ 左右要偏低,通常只有 36℃ 多一點,有的甚至測出來還不到 36℃。對此,不少人開始糾結:要不要在測出的數值上再加 0.3℃?

疑惑:

測腋溫要不要加0.3℃

3 月 1日,家住石橋鋪天鴻龍宇金座的吳先生告訴記者,他上周日在家加班,快到中午時,感到頭有些暈,便去拿家裡的水銀體溫計測體溫。「我測了兩次,最高才 36℃。」他告訴記者,第一次測出來腋溫只有 35.9℃,他以為自己測量的時間不夠,或者是沒有夾好,開始第二次測量,結果為36℃,「我記得讀書時老師講過人的正常體溫是 37℃ 左右,為什麼實際測出來偏低了近 1℃?」

「我最近測體溫也發現每次測出的數值都在 36℃ 多,很少超過 36.5℃。」市民劉女士說,但她最近聽說腋下體溫要比其他部位的溫度低,測出來後需要再加 0.3℃ 左右,「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測出來一直偏低,加了之後會更接近於 37℃。但另一方面,如果測出來剛好 37℃,難道就意味著已經發燒了?」對此,劉女士表示很糾結:測腋下體溫到底要不要加 0.3℃?

醫生:

寒冷或飢餓時體溫相對較低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急救部主任閆柏剛說,人體不同的部位溫度是不一樣的,通常口溫比肛溫低,腋溫又比口溫低。在體溫測量時,測腋溫的方法最常用,但體現出的人體體溫相對來說也是最低的,腋下溫度一般在 36℃~37℃,因此並不是說 37℃ 才是正常體溫。

閆柏剛表示,測腋下體溫稍微偏低也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比如人體在寒冷、飢餓的狀態下,或者測試的時間不夠、有阻擋物等,體溫就會相對偏低。另外,如果是剛進行了運動,或者剛吃飽飯來測體溫,數值相對來說就會偏高一點。但總體來說,偏差都不會超過 1℃。

那麼,既然腋下體溫相對其他部位測出來的數值要低,測量後要不要加 0.3℃?閆柏剛表示,不需要加,醫院測體溫一般也不會加,只是測量後會註明是「腋溫」,供臨床醫生參考。

相關:

人類體溫170年降低0.4℃?

前段時間,一條「人類體溫 170 年降低 0.4℃」的消息在網絡傳播。內容為:今年 1 月,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曾發布一項研究成果——從 1862 年至 2017 年,去除體溫計差異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 200 年便下降了 0.4℃,從 37℃ 降到了 36.6℃。

2017 年,一項英國的研究採樣了 3.5 萬名研究對象的 25 萬次體溫記錄,同樣發現平均體溫在 36.6℃ 左右。

這些研究分析,人類「變涼」的原因,可能與醫療條件、營養條件的提高有關,與公眾健康得到極大改善有關。藥物的使用讓人體內的炎症減少了,身體可以不用保持「高位體溫」來激活白細胞,體溫變低正是因為現在人類可以活得「省力」一些。

不過,該項研究卻遭遇到一些質疑。有媒體報導:因測量部位和測量方式有所不同,是測量研究對象的口溫還是腋溫,會對測量數據有影響,而研究中這些變量都沒有被排除。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張群主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人體被病毒或細菌感染,會引發身體的炎症反應,身體會釋放出導致發熱的介質,刺激神經中樞,人的體溫會因此而升高,表現出「發燒」的症狀。這一連串反應是為了提高身體的抵抗力,激活白細胞、淋巴細胞等身體「衛士」的戰鬥力,初衷是為了殺滅細菌和病毒。

「但這個狀態是身體的應急狀態。」張群主任解釋說,人是恆溫動物,基礎體溫的高低與病態狀態並沒有太大關係。在病態的狀態下,使用一些抗細菌或抗病毒的藥物能使疾病早些痊癒,不至於發燒,但同樣的理論並不適用於來解釋基礎體溫。人類是不是「變涼」了,還缺少更長期、更科學的統計數據,「現在來看,醫學教科書上對正常體溫的定義一直沒有改變,低於 37.3℃ 即被認為是正常的體溫。」

都市熱報-廂遇記者 張春蓮

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

編 輯:王抒寒

校 審:周 圓

總值班:嚴一格

-END-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自我測體溫之前,這3點一定要了解!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在家自我量體溫成了我們每天的必修課有些人每次量體溫都充滿了疑惑體溫多高算是發燒?體溫怎麼測才更準確?第二、不同年齡有差異,嬰兒體溫普遍比成年人高。第三、不同部位有差異,經常測量的部位,正常範圍的溫度分別是,腋溫36.0~ 37.2,口溫36.3 ~ 37.2,肛溫36.6~ 37.8,額頭體溫和耳部體溫則受外界影響較大。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此外,人的正常體溫腋溫範圍為36-37℃左右,下午較早晨稍高,在勞動或劇烈運動後可有波動,但波動不會超過一攝氏度,口溫範圍為36.3-37.2℃,肛溫範圍為36.5-37.7℃。人雖為恆溫動物,但恆溫是個相對的詞,不是絕對地處在一個固定的體溫上。所以,你的體溫如果只是短時間內有這種情況就不用太擔心,而如果持續很長時間,就要注意了,要及時的去醫院檢查治療。
  • 圖文並茂地聊一聊貓體溫的事情,以及亂七八糟的體溫儀要不要買
    所以我建議擔心小貓咪體溫的朋友最好是用溫度計量一下,因為即使手上功夫準,咱們也需要知道不正常體溫下它們的耳朵/鼻子摸起來是什麼個狀態。最準確的方法是測直腸溫度,我測過,需要準備凡士林、溫度計、以及另一位貓咪熟悉的朋友。推薦獸醫電子溫度計(軟頭)。
  • 耳溫槍?電子體溫計?測體溫大有講究 | 再見,水銀體溫計
    測體溫到底有哪些講究?醫院裡水銀體溫計十年前就不用了新華醫院兒科總護士長俞群做了三十幾年護士,和體溫計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俞群告訴新華君,安全起見,新華醫院兒科從2010年開始就捨棄水銀體溫計了,取而代之的是耳溫槍,電子體溫計等。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每天測量體溫是我們的日常操作,現在也有不少人復工了,進單位前或回家時或都需要測體溫。很多細心的人就發現了測量額頭、手腕和耳後,得到的溫度有所差別,那麼人的正常溫度到底是多少?測量哪裡更為準確呢?超過多少度才算是發燒?
  • 明明是額溫槍,為啥測手腕?體溫忽高忽低正常嗎?附1個最新涉疫點
    ●關於測體溫這些事防疫期間,進出小區、單位、地鐵等場所,測體溫成了必選項~為啥體溫忽高忽低?究竟體溫多少為正常?發熱意味著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同體溫計有何區別?拿額溫槍測手腕溫度合理嗎?劃重點05明明是額溫槍,為啥對著手腕測溫?防疫期間,額溫槍因避免交叉感染、測溫速度快等優點,被廣泛使用。但額溫槍的弊端也很明顯,容易受到氣溫、風速、汗水、油脂汙垢等因素影響而產生體溫測量誤差。
  • 給寶寶測體溫這個部位最準確,要測量正確,媽媽們需知道這三點
    此外,也不建議太小的寶寶通過口腔測量,因為會有咬破體溫計劃傷口唇或造成水銀中毒的風險,所以若是水銀體溫計,媽媽最好給寶寶測腋溫,因為腋下測量會更安全、方便、衛生。 將體溫計稜角處對準自己的視線,一邊轉動一邊看,看見表內比較粗的水銀柱所指示的刻度,就是測量腋溫的實際度數。 注意:媽媽在給寶寶腋窩測體溫時,不要隔著衣服,而要把體溫計放於腋下,上臂夾緊彎曲靠在前胸。若是對於不願配合的小寶寶,可以在其熟睡或吃奶時測量,也可以改用其它測量方式。
  • 體溫測量多次難超36.5度,為什麼我們「變涼」了?
    「這段時間,重慶的氣溫較低,進小區測量體溫前,我都是在戶外,額頭也是露著的,就算是路上走累了,額頭出了汗,也很快冷下來。這樣,測額頭測出來的溫度肯定會偏低嘛。」為此,記者諮詢了部分小區物業和在城市公共運輸工作的人士,他們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嚴格落實乘客體溫檢測,針對體溫超過37.3℃乘客,會嚴格按照規定進行信息登記、留置觀察、移送處置。
  • 慢新聞·調查|體溫測量多次難超36.5度,為什麼我們「變涼」了?
    然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冷血動物」,「冷血動物的體溫都是隨外界氣溫而變化,天氣越冷體溫越低,最近氣溫低,所以我測出來只有33.3度。」回家後,讀理工科的他仔細想了想,覺得並非如此。「這段時間,重慶的氣溫較低,進小區測量體溫前,我都是在戶外,額頭也是露著的,就算是路上走累了,額頭出了汗,也很快冷下來。這樣,測額頭測出來的溫度肯定會偏低嘛。」
  • 耳溫槍測體溫多少度算發燒 怎麼科學使用耳溫槍?
    耳溫槍測體溫多少度算發燒 怎麼科學使用耳溫槍?時間:2018-07-18 17:3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耳溫槍測體溫多少度算發燒 怎麼科學使用耳溫槍? 耳溫槍是日常生活中給小孩子量體溫的道具,如果你不知道耳溫槍多少度算發燒,那就來看看本站提供的詳細介紹。
  • 正常體溫是多少度?測量時,口溫、耳溫、腋溫、肛溫,哪個更準?
    特殊期間,大家的防護措施做的都比較好,為了減少被感染,不管是在家還是去上班,每天都需要測量體溫,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身體狀況,以免給自己、身邊人帶來麻煩。測量體溫時,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正常的體溫是多少?可能有人隨口就會說出36度5,或者是37度,這真的是正常體溫嗎?
  • 三種不同體溫計的測量方式和使用注意事項
    體溫計是每一個家庭都必須準備的,寶寶有點不舒服首先需要測量一下體溫是否正常。咱們小時候家中常用水銀體溫計,這種根據熱脹冷縮原理製作而成的體溫計最大特點就是價格實惠。根據測量人群的不同測量的方法也可以分為三種,即口溫、腋溫和肛溫。
  • 37度就是正常體溫?標準溫到底是多少?體溫過高或過低意味什麼?
    多數人認為體溫的正常值就是37度,超過37度就意味著發燒。其實人的體溫正常值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而是一個恆定的範圍。受到晝夜因素、性別年齡、季節氣候,飲食情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的體溫會在37度上下波動,但波動的幅度不至於太大。
  • 「醫生,我體溫總是偏低,這是種病嗎?」
    3月11日,本報報導了《「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但很多人發現自己的體溫比正常還稍低一些,有時可能在36℃以下。關於體溫的疑惑也隨之產生:體溫變低了,對身體到底是好是壞?《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分析體溫對身體的影響。
  • 小米系iHealth紅外額溫計被假冒 紅外體溫計如何正確使用?
    額溫儀的工作原理是,將人體發射的紅外線轉換成電子信號,最終呈現出體溫數值,測量過程僅需一兩秒。疫情期間大量使用這種儀器,就是因為它便捷、效率高。 紅外額溫計使用手冊 使用須知 1.紅外額溫計一般有兩種模式,請一定要選擇「體溫」模式,不能選擇「額溫」模式。
  • 紅外額溫計、紅外耳溫計,如何保證測溫準確?
    01體溫測量設備的分類體溫測量設備主要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者最大的區別為是否接觸被測者的皮膚,目前疫情防控用的大多都為非接觸式測溫儀。從測量的準確度來說,接觸式的要高於非接觸式的。非接觸式的主要有紅外額溫計、紅外耳溫計及紅外篩檢儀,均是利用物體熱輻射與物體溫度之間的關係來測量溫度。
  • 【科普】明明是額溫槍,為啥對著手腕、耳朵測?數據準嗎?
    小貓額溫槍」   不過   很多網友卻反映   測出的體溫並不準確   ↓↓↓   紅外線測溫槍不會主動照射被測物體,所以不用太擔心。該測體溫的,還是需要配合,如果覺得不舒服,閉眼即可。在使用環境不理想的前提下,使用者不要過於「迷信」紅外額溫計的測量結果。   建議在使用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酌情尋找適合的室內場所再次測量,具體按照產品說明書的要求進行。   如暫時沒有理想的測量環境,比如在空曠低溫的室外環境中,建議可以採取以下兩種辦法:   其一,先以未發熱人群測出一個參考溫度,將其作為基準,一旦出現明顯高於基準溫度的,立即進行二次測量。
  • 怎樣給貓測體溫?
    首先,我們要知道如何初步判斷貓是否發燒,因為並不是所有時候貓的鼻子都是溼溼的,比如在睡覺的貓咪、剛剛運動後的貓咪,鼻子都有可能是幹的,所以用鼻子是否乾燥來判斷貓咪的健康程度是不嚴謹的。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它測體溫。貓的正常體溫為38~39.2℃,如體溫在9.2~39.5℃為微熱,40.5℃以上為高熱。一般來說,貓咪晚上體溫稍高,早晨稍低,成貓體溫要比幼貓體溫稍低,貓咪運動或緊張時會促使體溫暫時升高。
  • 不同的耳溫計量出來體溫差了1℃ 醫生:質量有差異
    同樣測體溫相差竟達1℃  幾天前的一個晚上,謝先生突然發現女兒巧巧額頭很燙,於是趕緊拿出剛買來的一個耳溫計測量,顯示為38.4℃。「先物理降溫,觀察觀察。」謝先生這麼安慰自己。  但幾個小時過去了,巧巧的溫度還是沒有下來,謝先生趕忙帶女兒去了醫院。護士用醫院的耳溫計一量,告知體溫有39.5℃,還埋怨他不早點送醫。
  • 如何給貓測體溫
    一般幼貓體溫比成貓體溫高一些,晚上的體溫會比早上的體溫略高,夏天的體溫也會比冬天的體溫高一些,當劇烈運動後或者緊張時,都有可能導致體溫上升。給貓測體溫有直腸內測溫法和後腿根部測溫法。具體操作如下:1、貓直腸內測溫法,測出來的溫度是比較準確的。首先把溫度計用酒精消毒,然後甩到35度以下。在溫度計上面塗一些凡士林或者紅黴素軟膏,輕輕提起貓的尾巴,把溫度計插入貓的肛門,大約插入五釐米左右。時間為3-5分鐘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