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不少人開始留意自己的日常體溫,很多人都發現,腋下體溫測出來的數值比起自己認為的 37℃ 左右要偏低,通常只有 36℃ 多一點,有的甚至測出來還不到 36℃。對此,不少人開始糾結:要不要在測出的數值上再加 0.3℃?
疑惑:
測腋溫要不要加0.3℃
3 月 1日,家住石橋鋪天鴻龍宇金座的吳先生告訴記者,他上周日在家加班,快到中午時,感到頭有些暈,便去拿家裡的水銀體溫計測體溫。「我測了兩次,最高才 36℃。」他告訴記者,第一次測出來腋溫只有 35.9℃,他以為自己測量的時間不夠,或者是沒有夾好,開始第二次測量,結果為36℃,「我記得讀書時老師講過人的正常體溫是 37℃ 左右,為什麼實際測出來偏低了近 1℃?」
「我最近測體溫也發現每次測出的數值都在 36℃ 多,很少超過 36.5℃。」市民劉女士說,但她最近聽說腋下體溫要比其他部位的溫度低,測出來後需要再加 0.3℃ 左右,「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測出來一直偏低,加了之後會更接近於 37℃。但另一方面,如果測出來剛好 37℃,難道就意味著已經發燒了?」對此,劉女士表示很糾結:測腋下體溫到底要不要加 0.3℃?
醫生:
寒冷或飢餓時體溫相對較低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急救部主任閆柏剛說,人體不同的部位溫度是不一樣的,通常口溫比肛溫低,腋溫又比口溫低。在體溫測量時,測腋溫的方法最常用,但體現出的人體體溫相對來說也是最低的,腋下溫度一般在 36℃~37℃,因此並不是說 37℃ 才是正常體溫。
閆柏剛表示,測腋下體溫稍微偏低也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比如人體在寒冷、飢餓的狀態下,或者測試的時間不夠、有阻擋物等,體溫就會相對偏低。另外,如果是剛進行了運動,或者剛吃飽飯來測體溫,數值相對來說就會偏高一點。但總體來說,偏差都不會超過 1℃。
那麼,既然腋下體溫相對其他部位測出來的數值要低,測量後要不要加 0.3℃?閆柏剛表示,不需要加,醫院測體溫一般也不會加,只是測量後會註明是「腋溫」,供臨床醫生參考。
相關:
人類體溫170年降低0.4℃?
前段時間,一條「人類體溫 170 年降低 0.4℃」的消息在網絡傳播。內容為:今年 1 月,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曾發布一項研究成果——從 1862 年至 2017 年,去除體溫計差異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 200 年便下降了 0.4℃,從 37℃ 降到了 36.6℃。
2017 年,一項英國的研究採樣了 3.5 萬名研究對象的 25 萬次體溫記錄,同樣發現平均體溫在 36.6℃ 左右。
這些研究分析,人類「變涼」的原因,可能與醫療條件、營養條件的提高有關,與公眾健康得到極大改善有關。藥物的使用讓人體內的炎症減少了,身體可以不用保持「高位體溫」來激活白細胞,體溫變低正是因為現在人類可以活得「省力」一些。
不過,該項研究卻遭遇到一些質疑。有媒體報導:因測量部位和測量方式有所不同,是測量研究對象的口溫還是腋溫,會對測量數據有影響,而研究中這些變量都沒有被排除。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張群主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人體被病毒或細菌感染,會引發身體的炎症反應,身體會釋放出導致發熱的介質,刺激神經中樞,人的體溫會因此而升高,表現出「發燒」的症狀。這一連串反應是為了提高身體的抵抗力,激活白細胞、淋巴細胞等身體「衛士」的戰鬥力,初衷是為了殺滅細菌和病毒。
「但這個狀態是身體的應急狀態。」張群主任解釋說,人是恆溫動物,基礎體溫的高低與病態狀態並沒有太大關係。在病態的狀態下,使用一些抗細菌或抗病毒的藥物能使疾病早些痊癒,不至於發燒,但同樣的理論並不適用於來解釋基礎體溫。人類是不是「變涼」了,還缺少更長期、更科學的統計數據,「現在來看,醫學教科書上對正常體溫的定義一直沒有改變,低於 37.3℃ 即被認為是正常的體溫。」
都市熱報-廂遇記者 張春蓮
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
編 輯:王抒寒
校 審:周 圓
總值班:嚴一格
-END-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