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阿曼:《天體》

2021-01-08 澎湃新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五周 第五天

阿曼 約哈·艾爾哈茜《天體》

納吉布·馬哈富茲說諾貝爾文學獎與其說是頒給了他個人,不如說是頒給了阿拉伯語 ,同理,我們也可以說2019年的布克獎頒給了翻譯成英語的阿拉伯語——情形也大略如此,因為五萬英鎊的獎金是由《天體》(

Celestial Bodies

)的阿拉伯語原作者約哈·艾爾哈茜(Jokha Alharthi)和英語翻譯者瑪麗蓮·布斯(Marilyn Booth)平分。《天體》裡的小說人物仍不時有鄉村生活的印記,甚至有一些舊時代的影子揮之不去——在阿曼,奴隸制遲至1970年才被廢除,還得再過八年,約哈·艾爾哈茜才出生——即便如此,《天體》描寫的已經是一個非常全球化的阿曼,從這個意義上講,布克獎同時頒給艾爾哈茜和布斯是再恰當不過了。

艾爾哈茜的小說已被譯成了二十多種語言。《天體》在過去幾年出乎意料的迅速走紅,體現了國際性文學大獎對當代世界文學之型構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如果直譯,它的阿拉伯語書名就是「月亮上的女人們」,在美國版的小說封面上,用來標明它獲得布克獎的圓形標識恰合了它的阿拉伯語的意思——像是一輪圓月駛近地球。

美國出版的《天體》封面

《天體》的成功也同樣說明了譯者對小說最終獲獎的重要作用。在本世紀初,艾爾哈茜和丈夫,還有出生不久的孩子生活在愛丁堡。快三十歲的時候,她已經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和一本短篇小說集,只是阿曼的文學市場很小,為了使自己能找到一份工作,她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阿拉伯古典詩歌。遺憾的是,用英文來撰寫學術論文並非她的所好和所長。在一篇訪談中,艾爾哈茜是這樣表白的:

我需要用流利的英文來寫作學術論文,但我似乎永遠無非做到!事實上,我也從未做到。因此有一天晚上我回到住所,把小孩子哄睡了,就坐在電腦前思考自己的未來——倒也沒想很多關於阿曼的事,但我的確想到用一種不同於英文的語言寫作,也想到過另一種生活。我太愛阿拉伯語了,我覺得我必須用阿拉伯語來寫作。

訪談中,她也說到在異國他鄉學習阿拉伯語給了她審視自己文化的「不同視角」。因為想念阿拉伯語的「溫暖」,她開始用阿拉伯語寫一本新的小說,也就是後來英譯的這本《天體》。這時候,她原來的博士論文導師退休,布斯成為她新的導師(布斯最專長的是阿拉伯現代文學)。艾爾哈茜把新創作的小說手稿出示給布斯,布斯讀了非常喜歡,還說她願將小說譯成英語。這本小說用阿拉伯語出版後,於2010年獲阿曼最佳年度小說獎,但艾爾哈茜那時尚是一位年輕的、名不見經傳的阿曼女作家,要找到一個願意出版她小說的英語版並不容易。直到2018年,一家蘇格蘭的獨立小出版商終於肯出版這本小說的英文版,英文書名就用了《天體》。2019年《天體》在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的《雲遊》(

Flights

)之後斬獲布克獎,一夜成名。

艾爾哈茜的小說既有阿拉伯文學的故事中嵌套故事之傳統,但也有多重敘事視角,這和奧爾罕·帕慕克的敘事手法類似。《天體》共有五十八短章(奧爾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有五十九短章),這些短章都圍繞著她的三個姐妹以及她們的家人展開。正如阿拉伯經典文學作品《一千零一夜》中的那篇《巴格達的腳夫和三個神秘女郎》中的三姐妹,艾爾哈茜筆下的女性也非常強幹,只不過她們是當代的阿曼社會裡的女性,她們的傳奇只存在於她們的想像之中,她們的夢想也少能實現。

小說是這樣開篇的:「瑪雅永遠坐在她的勝家牌縫紉機旁做針線活,外面的世界似乎與她無關……然而外面世界裡的那些她應該知道的事,又沒有哪一件沒傳到她耳裡。」有位從倫敦回來的小夥子,相當帥氣,在倫敦留學多年卻沒有取得學位,瑪雅第一眼就喜歡上他了,但小夥子根本就沒在乎她。瑪雅後來極不情願地接受了包辦婚姻,大概是心裡有難平之恨,她給女兒取名叫「倫敦」。村子裡的女人們都大惑不解:「怎麼會有人把女兒叫倫敦呢?這是一個地名呀,很遙遠的一個地方,而且那裡信奉的是基督教。這能不叫人奇怪嗎?」瑪雅的丈夫很愛她,當丈夫問瑪雅,她是否也深愛他?瑪雅就要奚落他一頓:「你是從哪學來的這種電視劇裡才有的話?她問他。也許就是那些該死的衛星天線!要不你看太多埃及電影,是不是這些電影讓你鬼迷心竅?」

瑪雅的兩個妹妹的人生也難說上有什麼成功。艾斯瑪(Asma)出於責任和一位藝術家結婚,藝術家只顧忙自己的事,艾斯瑪全部的時間精力都用來照顧自己一大堆的孩子。另一妹妹卡兀拉因初戀情人移民加拿大而神形憔悴。卡兀拉拒絕了大批追求者的求婚,心裡盼著初戀情人會有一天回來和她結婚。還真怪了,他真回來和卡兀拉結了婚,不過,婚後才兩周,他又飛去蒙特婁和他的加拿大女朋友一起生活。十年後,他的加拿大女友終於將他掃地出門:「他回來了,在一家公司找了份不錯的差事,這才開始慢慢了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們。」後來五個小孩都拉扯大了,卡兀拉堅持離了婚:「過去的那些事讓她難以釋懷。現在生活都按部就班了,靜如止水……卡兀拉也無欲無求了,所以她不再原諒他。」

與納吉布·馬哈富茲和帕慕克相同,艾爾哈茜的文學框架既有世界視野,也富有地方色彩。她小說裡的人物經常引用一些阿拉伯詩人的詩句,從科維斯(Imru al-Qays)到 穆塔納比( al-Mutanabbi),再到晚近的馬哈茂德·達爾維什(Mahmoud Darwish),但他們很多人對這些阿拉伯詩人又知之甚少。譬如三姐妹的父親經不住一位放蕩不羈的貝都因女人的誘惑,他引用了十世紀的阿拉伯詩人穆塔納比的詩句,把貝都因女人比作沙漠裡的羚羊。他的情人(那位貝都因女人)笑著說:「哦,原來是你的朋友,那位你曾提及過的叫穆塔納比的朋友,是嗎?」她並不喜歡這樣的比方:「她聽起來是生氣了。難道我說話像是羚羊在反芻?」

在一些訪談中,艾爾哈茜也談到許多她喜歡的作家對她創作的影響,其中就有馬爾克斯、昆德拉、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和契訶夫等等。她的個人網頁,一個是阿拉伯語的網頁,還有一個是英語的網頁。阿曼是一個長期受英國殖民的地區,以其為背景,艾爾哈茜的小說中還時時浮現一個全球性的英語世界。小說中瑪雅的丈夫阿卜杜拉(Abdallah)不得不屈從環境,開始學習英語:「在我們自己的國家!我的阿拉伯世界裡的國家,我們的餐館、醫院和酒店竟然都公示英語為唯一溝通語言。」後來,瑪雅的女兒倫敦長大了,她的男朋友給了她一個浪漫表示,倫敦激動不已,這時候倫敦的朋友翰南(Hanan)用英語回答她說:「那又怎樣(So what )?」再後來,大失所望的倫敦和男友分手了,翰南勸她儘快忘了那位男友:「倫敦,得了!翰南對她說,生活還要繼續,正如艾哈邁德(Ahmad)所言,不過就是按個刪除鍵,好嗎?為了強調她的觀點,翰南用英文再說了一遍,該放手了(let it go)。」翰南用的是英語,還夾雜有非常新潮的英語裡的電腦行話。

艾爾哈茜是阿拉伯世界裡第一位獲得布克獎的作家,她也是阿曼的第一位作品被翻譯成英語的作家——她是一個生活在兩個世界裡的作家。她的阿拉伯語個人主頁http://jokha.com/引用了《天體》中的一句話:我們不同,但只要有愛,我們就能更深地了解彼此(في الغربة، كما في الحب، نتعرف على أنفسنا بشكل أفضل)。

艾爾哈茜的阿拉伯語個人網頁截圖

但同樣是這個網站,你如果選擇英語,則出現的是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一句話。

艾爾哈茜的英語網頁主頁截圖

這句話摘自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間》:「你可以鎖起你的圖書館,但是你不可能有任何的門柵,任何的鎖銬,任何的門閂可以限制我思想的邊界。」

伍爾夫還說:「小說猶如蛛網,也許只是非常輕非常輕地搭粘著,但這張網罩住了我們生活的全部。」艾爾哈茜的小說就是這樣一張網,異化與自由,詩與散文,阿曼及其外廣闊的世界,都被她一網罩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緬因州:《杜立特醫生歷險記》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沒有哪本書能夠像休·洛夫廷(Hugh Lofting,1886-1947)的杜立特醫生(Doctor Dolittle)的冒險故事那樣引起我的興趣。這位好心的醫生居住在沼澤泥塘鎮(Puddleby-on-the-Marsh),看起來是個地道的英國人,但他的創造者前往美國時,甚至比瑪格麗特·尤瑟納爾去美國的時間還要年輕。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一點在本書的示意圖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當啥太太(Mrs. Whatsit)解釋超時空挪移(tesseract)的概念時,她讓梅格、凱文(Calvin)和梅格的弟弟查爾斯·華萊士(Charles Wallace)想像一隻小蟲子,試圖穿過誰太太(Mrs. Who)手中裙擺的一角:五歲的查爾斯·華萊士是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他憑直覺就能理解。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美西螈》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新約全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緬因州:《精靈鼠小弟》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五周 第五天緬因州 E. B.
  • 研究阿曼史學?必讀這九頁紙和三本書
    阿拉伯國別史學史研究入門讀物第10篇《阿曼的歷史編纂不讀爛這三本書是不行的!》9.《阿拉伯國別史學史研究入門讀物6:研究8-20世紀埃及史學必讀的18本書》10.《阿拉伯國別史學史研究入門讀物7:年輕人,你想搞蘇丹史學,卻無視這兩本書!那搞啥?》11.《阿拉伯國別史學史研究入門讀物8:索馬利亞史學?有搞頭嗎?這一書一網站告訴你!》12.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李斯佩克朵 《短篇小說全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資料:阿曼概況
    旗面左上角繪有黃色的阿曼國徽。紅色象徵吉祥,是阿曼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白色象徵和平與純潔;綠色代表大地。   國徽:圖案由一把阿拉伯飾刀,兩把彎刀和一條佩帶組成,表示阿曼人民保衛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決心與力量。   國家政要: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 (Qabus Bin Said) ,1970年7月即位。
  • 天然氣成阿曼經濟新增長點
    據阿曼英文報紙《阿斯喀特日報》近日報導,近年來,阿曼斥巨資發展天然氣產業,如今該國天然氣產量顯著提升,成為其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阿曼中央銀行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阿曼天然氣產量為437.5億立方米,同比上升12.5%。阿曼22個天然氣氣田中,預計天然氣儲量達25萬億立方英尺。
  • 阿曼民航管理局:入境阿曼的本國公民和外籍居民都須接受14天隔離
    央視新聞援引阿曼《觀察家報》消息,當地時間7月23日晚,根據疫情防控最高委員會的決定,阿曼民航管理局(PACA)發布了針對出入境旅客的疫情防控準則,具體內容如下:(一)出發:本國公民和外籍居民無需申請許可即可從阿曼出國旅行;旅客應遵守目的地國家的相關防疫規定;阿曼公民應持有在其目的地國家有效的健康保險;(
  • 阿曼礦業發展趨勢和機遇
    隨著經濟多元化戰略的推進,以及創造就業的需求的增長,阿曼採礦業有望實現快速發展。阿曼礦業有限責任公司(OMCO)是阿曼國有企業,總部位於阿曼東北部的蘇哈爾(Sohar),主要生產陰極銅,擁有選礦廠、銅冶煉廠和精煉廠。
  • 中東產油國介紹——阿曼油氣產業概況
    摘要:阿曼是中東地區最大的非OPEC產油產氣國,其石油探明儲量約為53億桶,位居世界第二十二位。相比於中東其他產油國,阿曼油田的開發難度較大,因此也萌生出了較為優惠的政府政策,以及蓬勃發展的EOR技術。一、能源概況阿曼位於阿拉伯半島,靠近阿拉伯海、阿曼灣和波斯灣,這使得阿曼連接了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能源走廊,增強了阿曼在全球能源供應鏈中的地位。
  • 阿曼開始新冠疫苗接種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阿曼開始新冠疫苗接種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20-12-28
  • 阿曼蘇丹卡布斯去世 享年79歲
    阿曼國家電視臺1月11日報導說,阿曼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於當地時間10日晚去世,享年79歲。 這張資料照片顯示:2010年11月29日,卡布斯·本·賽義德(前)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舉行的阿曼國慶40周年慶典閱兵儀式上。
  • 阿曼首都,為什麼要從亞洲遷到非洲?
    桑給巴爾被阿曼在1652年佔領後,從1834年到1856年又當了阿曼20多年的首都。 後來由於阿曼自身的衰落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的侵擾,阿曼不僅丟失了首都桑給巴爾,還淪為了英國的保護國。
  • 塞拉萊:海與沙之間的阿曼故事
    又過了700 多年,鄭和下西洋也到過阿曼。塞拉萊擁有一段安靜迷人的海岸線,阿布·奧貝德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此為起點展開船上的大部分中國人對阿曼毫無概念,一些聽說過的,大多是知道這裡有支足球隊,2012 倫敦奧運會亞洲區預選賽3比1 淘汰了中國。
  • 阿曼蘇丹卡布斯去世 全國哀悼三日
    中新社北京1月11日電 馬斯喀特消息:據阿曼通訊社報導,阿曼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因病於當地時間10日晚去世,享年79歲。因蘇丹去世,阿曼蘇丹國宣布為期三天的哀悼。在此期間,公共和個人機構組織將停止工作。資料圖:2010年11月29日,卡布斯本賽義德(前)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舉行的阿曼國慶40周年慶典閱兵儀式上。據媒體報導,卡布斯1941年11月生於阿曼南部地區塞拉萊,是賽義德王朝第13位君主。他於1970年7月登基執政,統治阿曼近半個世紀。據報導,卡布斯沒有子嗣,也沒有公開指定繼承人。衛星通訊社報導稱,最近幾年卡布斯本賽義德患有重病,在德國接受治療。
  • 阿曼蘇丹卡布斯去世 其堂弟海塞姆繼任
    阿曼國家電視臺11日報導,阿曼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於當地時間10日晚去世,享年79歲。海塞姆本塔裡格賽義德親王(Haitham Bin Tariq Al Said)成為阿曼新任蘇丹。海塞姆現年65歲,是已故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的堂弟,曾擔任阿曼遺產與文化大臣等政府要職,在阿曼國內聲望頗高。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就阿曼蘇丹國蘇丹卡布斯逝世,向其家族致唁電。阿卜杜拉二世表示,阿拉伯世界失去了一位睿智的領導人,其生前一直以其智慧在阿拉伯地區相關事務中發揮著維護平衡的重要作用,也是約旦的重要盟友。此前,阿曼前任蘇丹卡布斯於當地時間10日晚去世,享年79歲。
  • 當年阿曼領土有多大?包括巴基斯坦瓜達爾港
    當人們深入了解瓜達爾的歷史之後,發現這片土地歸屬巴基斯坦的時間不過60多年而已,此前它屬於阿曼灣對岸的阿曼。 當時統治這裡的是卡拉特汗國,為了照顧這位避難的王子,卡拉特國王於1792年將瓜達爾一帶約800平方公裡的土地賜予蘇爾坦,這便是後來阿曼聲索瓜達爾的歷史依據。躲在瓜達爾的蘇爾坦王子養精蓄銳,等到阿曼衰落之際迅速出兵,一舉控制局勢並成為阿曼的新蘇丹。按道理來說,大業已成的蘇爾坦應該將瓜達爾歸還給卡拉特汗國,但到手的禮物怎能有送回之理?更何況此時阿曼國力強盛,卡拉特汗國根本無可奈何。
  • 阿曼-塞拉萊港
    塞拉萊港位於阿曼南部佐法爾省首府薩拉拉,於1998年建成投入營運,是一個多用途港口,可處理散貨、貨櫃和液體貨物,已建成6個泊位,可停靠世界上最大的貨櫃船,可年處理貨櫃600萬標箱。2008年,處理貨櫃達306.8萬標箱;普通貨物裝卸總量達347萬噸,停靠964艘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