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黃金都是硬通貨。俗話說得好,盛世古董,亂世黃金。民國時期,黃金是所有人都愛的東西。因為當時的社會比較動蕩,什麼東西都沒有黃金穩妥。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反映民國時期的電視劇裡面都有大黃魚和小黃魚的說法。所謂的大黃魚和小黃魚指的其實就是黃金。那麼大黃魚有多重,小黃魚有多重?它們的購買力如何,到底一根金條值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了解。
民國時期的金條都是由當時的中央造幣廠進行鑄造的,重量單位是兩,而當時的兩跟現在不一樣。當時是以16兩為一斤,而現在是10兩為一斤。所以如果將當時的斤兩跟現在進行換算的話,那時候一兩大約是現在的31.25克左右。
而所謂的大黃魚和小黃魚就是重量單位不同的黃金。其中大黃魚是重10兩,而小黃魚重1兩。如果換算成我們現在大家比較通俗易懂的單位的話,其實大黃魚的重量大約在312.5克左右,而小黃魚的重量大概在31.25克左右。
由於當時金融政策非常的混亂,紙幣貶值很快,所以呢,一般的家庭稍微富裕一些都喜歡兌換一些黃金,作為不時之需。但是大黃魚由於比較重太貴了,一般人家換不起,所以市場上主要流通的還是一兩一根的小黃魚。
按照當時的史料記載,一根小黃魚大約可以兌換30~40塊大洋左右。而一畝良田大概需要20塊大洋,所以一條小黃魚可以至少買兩畝田。當然如果按照現在的金價來計算的話,一根大黃魚大概也就10多萬塊錢的價格。
因為現在黃金的價格也不便宜,所以這個兌換比例其實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說,肯定是值錢的。但是跟當時的社會環境來比,大黃魚和小黃魚那就是最最最重要的等價物。
因為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民政府面臨的困境很大。一方面是政府毫無作為,貪汙腐敗,民怨沸騰,另一方面,蔣介石又在積極準備發動內戰,所以繼續盤剝老百姓,來籌措軍資。所以到了1946年末,國民政府的社會經濟已經快要崩潰了。
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宋子文作出了一個決定,準備把庫存的800多萬兩黃金,鑄造成大黃魚和小黃魚,然後向市場拋售,同時回籠法幣來平抑物價,試圖挽救即將崩盤的經濟。
在這個政策執行之初,每條大黃魚可以兌換400萬法幣,但是好景不長,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一根大黃魚就可以兌換960萬法幣。這一下子讓整個經濟徹底崩盤了,物價飛漲。隨後他們又開始了一邊拋售黃金,另一邊又大肆吃進黃金的套路,把黃金的價格抬到頂點,然後吃進利潤。
對於那些國民政府的高層政要來說,他們賺了太多的錢,而對於老百姓來說,整個物價抬上去之後,把老百姓口袋裡面的錢全部洗劫一空,讓老百姓根本就沒有活路。所以最後法幣貶值的太厲害,老百姓手中的金元券爆跌,甚至最後最大的面值竟然達到了一張有60億的面額。而這一張巨款,甚至連一盒火柴都買不到。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是多麼的悲慘,老百姓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錢哪裡去了呢?都為那些貪官汙吏以及國民黨的高層和政商卷跑了。1946年的時候,國民黨中央銀行有800萬兩黃金,而等到內戰結束,新中國接管國民黨中央銀行的時候,黃金儲備只有6180元。其中有600多萬兩黃金被國民政府強行的運到了臺灣,另外還有一部分黃金進入了私人的腰包。
所以到了那個時候,不管是大黃魚也好,還是小黃魚也好,其價值幾乎都沒有辦法去核算。這是國民黨最後的瘋狂,更重要的是給老百姓帶來了太多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