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塘裡,一對對鴛鴦常將脖子伸得長長的,兩翅展開拍擊水面。數十隻色彩斑斕、絢麗的鴛鴦在水中嬉戲、追逐、並肩暢遊,時而發出低沉而柔美的叫聲,好像情侶在竊竊私語。羽毛華美絢麗,背部褐色,腹部白色,頭頂羽冠,眼後生有長長的白色眉紋,好像剛剛化過妝一樣。
這美麗的畫卷不是出現在電視裡,而是出現在淮南九龍崗——大通採煤沉陷區的鴛鴦湖裡。
從最遲2014年開始延續至今,每年9月底至第二年4月期間,至少有200隻以上鴛鴦,長途遷徙至這裡(淮南鴛鴦湖)越冬。今年10月9日中午,人們才發現第一批來淮南越冬的鴛鴦的蹤跡,這比往年要遲來近20天左右。據專家介紹,鴛鴦今年之所以姍姍來遲,是因為今年秋天北方氣溫偏高,溫度遲遲沒有降下來,鴛鴦們也就不急於南遷。
從最遲2014年開始至今,鴛鴦年年冬天來這裡越冬,這在整個華東地區都極為罕見。很多人有疑問,鴛鴦為什麼要來淮南越冬呢?
淮南師範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陳錦雲是研究鳥類的專家,多年來,他帶領學生一直關注鴛鴦湖越冬的鴛鴦。他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野生鴛鴦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現存數量20000隻左右。在淮南鴛鴦湖越冬的鴛鴦就有200多隻,佔全球現存數量的1%,這個比例對於鳥類種群數量來說,是非常巨大的。如此之多的鴛鴦一反常態選擇在淮南過冬,是因為有多種因素的疊加。
陳錦雲副教授說,野生鴛鴦對南遷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要求很高,它們之所以選擇淮南,是因為淮南的生態環境很好。
對於「九龍崗——大通」採煤沉陷區,人們並不陌生:1909年,大通煤礦公司成立,大通礦成為淮南煤礦開採最早的礦井。1978年底,大通礦報廢,留下的是地面塌陷、耕地損毀、生態環境被破壞……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勢在必行!為推進城市「傷疤」修復,我市於2009年將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辦公室專門設為市政府工作部門,是全國唯一有此舉的城市。2015年,世行貸款淮南市九大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啟動,總投資10.27億元,對沉陷區進行環境修復、水環境治理、重構生態系統,此項目是世行在我國支持的首個採煤沉陷區修復治理項目。曾經滿目瘡痍的九大採煤沉陷區,如今已變成了環境優美的修復區:水草豐美、湖水清澈,植被覆蓋率達75%以上,可為各種野生鳥類提供「衣食」無憂的生存環境。
陳錦雲副教授說,淮南的採煤沉陷區很多,鴛鴦只選擇這一小塊地方越冬,是因為這裡有大量的鴛鴦的食物——麻櫟果。麻櫟樹在淮南又稱橡碗樹、橡慄樹。麻櫟樹形高大,樹冠伸展,濃蔭蔥鬱,因其根系發達,適應性強,可作庭蔭樹、行道樹,若與楓香、苦櫧、青岡等混植,可構成城市風景林,抗火、抗煙能力較強,也是營造防風林、防火林、水源涵養林的鄉土樹種。淮南大通沉陷區周圍存在大片麻櫟樹,麻櫟果是鴛鴦越冬食物,鴛鴦在此越冬比較容易找到食物。
據悉,鴛鴦年年冬天來淮南越冬,除了當地生態環境好、食物充足等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如今的淮河流域的溫度,已經和幾十年前的南方長江流域的溫度差不多了,鴛鴦在這裡越冬也不覺得寒冷了。
來源 安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