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玉因其珍貴而受到達官貴人和許多文人雅士的廣泛喜愛,同時玉也是權利的象徵。關於玉的成語詩也有不少。例如:《魏書廣陵王傳》中所說的「冰如玉,潔白如冰」,用來形容一個人冰清玉潔,品德高尚。還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清白如玉,真誠可見。
現如今,玉也成了大家喜愛佩戴的飾品。和田玉、緬甸玉等也有不同的收藏價值。但玉器不能隨意收集、佩戴。不經意間,買到一些古代給死人戴的玉器,可能會招致災禍。為什麼要用玉來對付死人?古時候的人都認為「九竅中有金玉,死人則為之不死」。
認為玉本身就是千年不朽,那用在人身上,也會藉助於玉的力量達到同樣的效果。為了的就是能在死後還能保持身體不腐,古人對身體的保護真可謂煞費苦心。自然,玉身何處可用也是講究頗多。傳說,上古的王公貴族,有豐衣足食,無所不用其極。
把蟬玉放進屍體口中,他們想著死後還能保持身體不腐,享受永生,不僅在墓穴裡大做文章,在身體上更是用以玉體斂葬,堵住人體各個部位,人有九竅,故玉有九竅。遠古的妃子下葬要堵住九竅,眼耳鼻肛為八,還有一竅是什麼?實際上,這個竅就是它的生殖器官。古代人為什麼認為塞九竅能使人身體不死?
隨著科技的發展,那些崇尚科學的人都知道,塞住「九竅」不能達到不腐不臭,需要技術如隔絕空氣。古代的人也知道,塞九竅只能使人精氣不外洩,但作為維持身體不致腐朽的工具,要達到千年不朽,還得藉助於其他工具。
古代人都知道玉遇上水銀就會凝結,根據這一特徵,他們先把屍體浸上水銀,然後再用玉來塞住九竅。通過水銀、玉塞九竅的雙重作用,屍體不易腐爛,同時墓穴關閉後,空氣也被隔絕,如果不是因為盜墓或其它什麼原因打開,屍體可能會被千百年不朽。玉塞子也有獨特的講究,特定的玉可以充當玉塞子,身體的不同就會使玉塞子不同。
每個玉塞都有其特定的稱謂和使用規則。古時候,九竅塞和玉衣都比較常見,玉衣講究美觀,而九竅塞更注重實用。所以九竅塞表面上一般無精雕工,雕刻煩瑣,藝術價值不高。九宮格中最看重的是玉如意,《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大喪所需的「玉如意當食」。用在嘴裡的03
叫「玉珠」,顧名思義,是含在嘴裡的。它有別於九竅玉,具有特殊的形體,一般雕刻玉蟬,形象逼真,其寓意含蓄於亡者口中,形如蟬子脫殼而重生,用來象徵生命的再生,另一種意義是表達自己高尚的情感。兩漢時期,口含玉蟬已由傳統文化轉變為正式的喪葬禮儀。
徐志摩曾經說過,劉勝墓挖掘現場,我輕柔地來到這裡,就像我輕柔地走,揮動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對古代的人,特別是有權勢的達官貴人來說,想死後也能有權富貴,逐漸產生了玉塞。玉塞子不僅有大小之分,其實形狀也各有不同。生殖器官的玉塞,因男女有別,器官結構不同,使用也有差異。從出土的劉勝和妻子竇綰死後所用的玉塞可以看出這一點。
劉勝,又稱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夫人竇綰墓又稱滿城漢墓,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至今保存完好,也為考古學家提供了許多研究價值。因為金縷玉衣象徵皇室貴族身份,所以,對其製作工藝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漢王朝為此設立了專門的玉衣機構,並撥出大量經費。工匠們將大量的玉片經過選料、鑽孔、打磨等十幾道工序,製作成專門用於皇家御用的玉器。因為製作玉器的費用很高,如果製作一件中等大小的玉器,所需的費用,可相當於幾百戶人家,一年不吃不喝,剩下的錢。
另外,考古學家還在其墓中發現了兩個九竅塞。由九竅塞的形狀可以看出,其中眼塞又稱眼帘塞,是一種圓形矩形造型。透過這些出土文物,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對玉器的痴迷,古人以能工巧匠居多,這是當今科技所不能達到的。我們國家的古時候就一直認為玉能使人平安,使死者永生。但到了現代,我們仍然應該堅持科學的態度。穿著玉也要懂得玉的來歷,特別是有年代久遠的玉更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