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如意,順我心意,快快顯靈!」
有多少人注意到動畫片《葫蘆娃》中有一件法寶就是玉如意。
大多數人對玉如意的看法都是「玉制的,漂亮的工藝品。」
然而玉如意在古代的用途絕不僅僅是裝飾品,其實它是一件「痒痒撓兒」。
痒痒撓兒擁有修長的外形,瘙癢難耐的時候人們都會用的到,搔之可如意,因此才叫玉如意;自己就能夠瘙癢,它也叫做「不求人」。
可能有的人感到疑問,玉如意這麼貴重的東西,僅僅用來瘙癢豈不是暴殄天物?
因為玉如意在漢代不僅僅可以使用玉來製作,其製作材料包括獸角、骨、石、珊瑚或者金屬等。
玉如意是一件「進口物品」,來自於印度。名字中的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但是玉如意到底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的卻無人得知。
玉如意最早期常見於民間,長約一尺左右,多呈手指型,少數也有靈芝形、雲朵形、心形等。因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人們也賦予它「回頭即如意」的美好寓意。
魏晉南北朝時期,玉如意得到了重用。有人使用玉如意去指揮戰鬥,其用途類似於「權杖」。
後來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喜歡拿著玉如意把玩,吟詩作賦之時,使用玉如意來擊打節拍。
類似的,還有人創造出了關於玉如意的舞蹈。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中有:"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玉如意在明清以後最為盛行,但是在那以後已經喪失了實用性,反倒將它作為工藝品和裝飾品。
成為工藝品的玉如意,造型要更加優美,縮短了原來的長度,在製作材料上採用更加珍貴的水晶、瑪瑙、翡翠等物質,在上面勾勒出各種紋理,添加上更複雜的製作工藝,玉如意成為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奢侈品。
清朝時,玉如意多存在於皇宮之中。皇帝或妃子的宮中往往會擺設幾件玉如意,不僅有「吉祥如意」的好兆頭,而且也可以裝飾房間。
大臣們為了討好皇帝,每每節日或者生日之時就會向上進攻珍品玉如意給皇帝或者是他的妃子們。這時候玉如意也可以當做一件禮品來使用。
玉如意也可以作為定情信物。
在《如懿傳》中,就有經典的一幕;當時還是四阿哥的弘曆要在眾多女子中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正妻,並授予其玉如意。可見玉如意也可以作為定情信物來使用。
不過到了現代,玉如意也只是一件工藝品。在房間的「流年財位」放上一件玉如意,寓意萬事如意,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