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各位對《葫蘆兄弟》應該都不陌生吧,即便是零零後也能對這部動畫片說上一二。裡面的反派蛇精手裡有一把金色如意,只要念出咒語:「如意如意,按我心意,快快顯靈。」再吹出一口氣,就能噴出一道寒風,冰封萬物。
蛇精的玉如意
畢竟小編看這部動畫片時年紀尚小,對於此事也不求甚解。肯定有人會問,那麼這個玉如意究竟是何許寶貝,竟有如此神通?
如意大約出現於戰國之時,又稱「搔杖」。由於古人洗浴沒有現在方便,皮膚瘙癢是常有的事,遂有了搔杖的發明。
搔杖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因而得名「如意」,俗稱「不求人」。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
手持如意的菩薩像
大家看到這,也大概明白,原來如意就是「痒痒撓兒」,可為什麼如意的造型又與之相去甚遠呢?難道這麼一個鋤頭似的東西能在背上撓痒痒?
清代玉如意
搔杖與如意從什麼時候開始分化?
唐朝之後,搔杖的實用功能開始逐步退化,突出了其象徵意義。隨著搔杖的普及和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其質地也越來越講究,於是便有骨、玉、金、骨、鐵、水犀、水晶、珊瑚、琥珀、玳瑁等質地的搔杖,造型也更加豐富。
《拾遺記》記載,吳王有琥珀如意;《九國志》記載,吳國孫和有水晶如意;《石崇本事》記載,西晉富豪石崇有珊瑚如意……琥珀如意、水晶如意、珊瑚如意這些都為高檔搔杖,擁有者非富即貴。
清代紫檀金鑲玉如意
到了明清時期,如意功能徹底轉變。如清朝,每逢皇帝登基、婚禮、壽辰、節日等,王公大臣們為了討皇帝歡心,往往給向皇帝進獻如意。
乾隆皇帝六十大壽時,大臣們為他專制了60柄金絲編織的如意;慈禧六十大壽時,下面進獻了81柄如意,寓意「九九八十一」。
清代紫檀玉如意
此時的如意和搔杖已完全分開,不再是搔杖的異名,完全成了吉祥物、名貴品,身價暴漲,清代詩稱:「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
而搔杖還是痒痒撓,復歸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