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曲藝名家曾令弟收徒儀式現場
26日氣溫驟降,山城寒意襲人,但在沙坪垻區天星橋一間火鍋館裡,熱烈的氣氛正持續高漲。當天下午,74歲重慶曲藝名家曾令弟在此喜收新徒,80後麻辣明星「大腦殼」陳曦拜入門下。老先生喜氣洋洋,新徒弟也心願得償,在親友及曲藝界同仁見證下,一老一少續寫下藝術傳承的佳話。
「一座重慶城,山高路不平。」說了一輩子重慶評書的曾令弟,貢獻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段子,成為不少重慶人的成長記憶。雖已年過七旬,他仍然活躍在舞臺一線,他的拿手好戲是以《重慶掌故》為代表的一系列評書作品,嬉笑麻辣的演繹風格在川渝大地廣受熱捧,至今長盛不衰。
曾令弟夫婦與陳曦夫婦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川評書傳承人,曾令弟與已故評書大師徐勍師出同門,都是程派評書創始人程梓賢高徒。藝術成就雖高,為人做事卻頗為謙虛低調,比如在自己收徒一事上,他的要求近乎嚴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近四十年間,正式收入門下者不到20人。
「我一直覺得收徒弟是寧缺毋濫的。陳曦是我第17個徒弟,實話說,一開始也沒收徒的想法,今天收下他也經過了很長時間考察。」曾令弟笑著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早年追隨程梓賢開始,他始終對藝術心懷敬畏,「文藝行當傳承尤其要慎重,收徒以人品藝德為第一考量,才華可以培養,三分學藝術,七分學做人,所以,徒弟少點又何妨。」
拜師現場全家福
「這一次成功拜師,我在感激的同時更體會到老師為人的嚴謹。最早跟老師表達意願時,他問我三個問題:為啥拜師?想學什麼?怎麼學?這三個問題,我用了一年的時間來給出老師滿意的答案,今天終於正式入門,不容易。」陳曦感慨,追隨老師這一年的收穫比他做電視演員14年還要多,「2005年機緣巧合開始在重慶臺拍戲,慢慢的很多朋友認識了『大腦殼』,但我一直希望能真正學一門藝術來提高自己,我從小就跟爺爺在下半城的茶館聽評書,曾老師是四川評書泰鬥,我會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藝。」
「對於我來說,收徒弟更意味著自己給自己加擔子,收進來不是一句話,既要教他業務,更要教他做人,我的老師程梓賢也是這樣做的。」曾令弟說,「帶徒弟是傳承,但也要思考如何超越,如何去發揚光大程派評書,發揚光大巴渝文化,或許這才是傳承的意義所在。」
曲藝名家凌淋現場見證
市曲協副主席、曲藝名家凌淋是曾令弟師侄,也曾受託多次考察陳曦,他在拜師現場的發言語重心長,「首先是祝賀,其次想說,拜師之後一定要好好學,最重要是有敬畏之心,敬畏觀眾、敬畏藝術,看到今天的你,我現在都會回憶起當年徐勍老師教我的情形……」說到這裡,凌淋有些動容,「麻辣明星跟評書演員不是一回事,我們從事的是一門藝術,你一定要記住。」
九龍坡區劇協主席、曲藝名家雍其華是程派關門弟子,他為師兄曾令弟主持了收徒儀式,「曾師兄年逾七旬,活躍在舞臺一線,並且以身作則擔起傳承重任,令人感佩,祝賀!」
作為曾令弟得意門生,市曲協主席、曲藝名家魯廣峰因公務未能趕到現場,他也專程發來祝賀,「曾門又收徒弟,希望曾門根深葉茂,希望曾老師保重健康,重慶曲藝事業越來越好。」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