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家曾凡強喜收關門弟子 他曾是重慶最知名「耙耳朵」

2021-01-11 上遊新聞

「妻管嚴」在重慶話裡被喊作「耙耳朵」,但這並不是一個貶義詞,重慶男人對老婆百依百順的愛就在這三個字裡了。本土影視劇《街坊鄰居》裡有個白小軍,大概他是重慶最知名的「耙耳朵」了。

《街坊鄰居》白小軍

把他活靈活現表演出來的,正是知名巴渝笑星、曲藝家曾凡強。12月1日晚,曾凡強喜收兩位關門弟子,吳文、凌淋等曲藝名家到場觀禮見證。

吳文(上)和凌淋(下)到場觀禮。

68歲的曾凡強淡出螢屏已經好幾年了,因為身體原因,他多數時間在家休養,看書寫字,帶帶學生。拜師現場,他坐著輪椅現身,被徒弟們攙扶著坐到主席臺中央太師椅上,與妻子一道接受關門弟子奉茶致禮。

兩位關門弟子一胖一瘦相映成趣。他倆來自不同行業,部隊轉業的譚健曾在雲南武警支隊軍樂團服役,80後的傅鋒則畢業於北京戲曲職業技術學校京劇專業,因為對曲藝的熱愛和對曾凡強的景仰,兩人有幸成為關門弟子。

譚健(左)和傅鋒(右)成為曾凡強關門弟子。

「我身體不太好,也是奔七十的人了,從事了一輩子文藝事業,能在晚年再遇到有志於此的年輕人,我很欣慰。」曾凡強眼裡泛著淚光道。對於新弟子的培養,他很謙虛的表示擔心身體不好力不從心,但也會盡最大可能幫助指導,「我有責任和義務傳承文化,最關鍵的是,藝術和做人不可偏廢,在國家文化藝術事業迎來大發展之際,更要提醒自己好好鑽研藝術,好好做人。」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 高科

]]>

相關焦點

  • 巴渝笑星「白小軍」收關門弟子丨重慶火鍋、小面官方英文翻譯出爐
    重慶最知名耙耳朵「白小軍」收關門弟子本土影視劇《街坊鄰居》裡有個白小軍,大概他是重慶最知名的「耙耳朵」了。把白小軍活靈活現表演出來的,正是知名巴渝笑星、曲藝家曾凡強。12月1日晚,曾凡強喜收兩位關門弟子。
  • 重慶曲藝名家曾令弟喜收新徒,山城麻辣明星「大腦殼」拜入門下
    重慶曲藝名家曾令弟收徒儀式現場26日氣溫驟降,山城寒意襲人,但在沙坪垻區天星橋一間火鍋館裡,熱烈的氣氛正持續高漲。當天下午,74歲重慶曲藝名家曾令弟在此喜收新徒,80後麻辣明星「大腦殼」陳曦拜入門下。「一座重慶城,山高路不平。」說了一輩子重慶評書的曾令弟,貢獻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段子,成為不少重慶人的成長記憶。雖已年過七旬,他仍然活躍在舞臺一線,他的拿手好戲是以《重慶掌故》為代表的一系列評書作品,嬉笑麻辣的演繹風格在川渝大地廣受熱捧,至今長盛不衰。
  • 肖戰談「耙耳朵」是愛老婆的表現!果然!要嫁就要嫁重慶男人!
    肖戰談「耙耳朵」是愛老婆的表現!果然!要嫁就要嫁重!慶!男!人!真的很喜歡聽肖戰說話~是噠!17號晚上播出了《奇妙之城》肖戰特別篇,放出了一段肖戰的特別訪談~當中肖戰從天氣、美食,包括分享自己過去社畜的生活,以另一個角度來介紹重慶!
  • 耙耳朵是什麼?為什麼肖戰在奇幻之城,說這是一個可愛的表現
    肖戰是新生代90後知名的演員,主演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影視劇。繼年前《狼殿下》中,那個風流倜儻的溍國小世子——疾衝的火爆,這次的《奇幻之城》又把他推向了熱議的風頭浪尖。肖戰給我們帶來的是自己與家鄉重慶水乳交融的人生故事。從小吃談到生活成長,再到鄉土文化,俱自娓娓道來。
  • 四川男人是「耙耳朵」?誰說「耙耳朵」是貶義詞?
    都說四川的男人是耙耳朵。我們先來看一看究竟什麼是耙耳朵?耙耳朵最初源於一種自行車。是成都男人為了讓自己老婆坐得更舒服而發明的。延續到今天已經變成了三輪車,但這三個字背後的意義則變成了「怕老婆的男人」。因此,許多人都會覺得耙耳朵是貶義詞。
  • 四川男人為什麼叫耙耳朵?真的是耳朵耙嗎?不,那是婚姻經營之道
    耙耳朵由來以前是指,那種偏三輪自行車,就是28槓後側面加了一個方便坐的小車鬥,像一個耳朵,就叫耙耳朵,由大部分男同胞用來載老婆,方便自己老婆坐得比較舒服,再加上四川這邊的傳統:婚後男的常常被自己老婆揪耳朵,顯得老婆比較強勢,於是慢慢就演變成了男人是耙耳朵!
  • 肖戰首談婚姻觀:「耙耳朵」是愛老婆,在外頂天立地回家百般寵愛
    這部名叫「城中小敘」的特別篇其實是肖戰的一個採訪合輯,談了他對家鄉風土人情的一些看法和見解,十分生動鮮活。其中一個片段提起了方言中的「耙耳朵」,肖戰侃侃而談,說以前這個詞是說這個男人好像有點窩囊,但到現在他覺得這詞非常可愛,是褒義詞。說明重慶男人對老婆,是愛老婆的表現。
  • 為啥子重慶多辣妹,成都耙耳朵
    歷史記載道:夏啟(夏禹的兒子)進入中原建立了夏朝之後,以四川,也就是現今重慶和成都這兩個地方為中心,分別建立了兩個部落,慢慢地走向了國家的形態。 巴人最早出現在四川的東北部(現秦嶺大巴山一帶),這是最初巴人部落形成的地方,其後以重慶為中心,再往後有一部分東移到了湖北的清江一帶,還有一部分南移進入武陵山區,分別稱為板楯蠻和武陵蠻。
  • 八旬老漢離家出走,起因竟是結婚30年沒見過工資卡,耙耳朵的心酸
    李老伯是重慶市九龍坡區80多歲的老居民了,對他的老伴兒非常的尊重和包容。李老伯和他的老伴兒再婚30年,他的工資卡一直都是由老伴兒保管的,他自己見都沒見過,可以說是一名資歷深厚的「耙耳朵」了。可就是這麼一個「耙耳朵」最近卻「雄起」了一把,李老伯竟然離家出走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老重慶著名的「耙牛肉火鍋」!楊家坪「明星蒼蠅館子」
    重慶地道的「耙牛肉火鍋」!老字號的經典渝味!味道安逸!其實這一周我們「毛起吃」來重慶,最重要的一次探店任務,就是這家位於城中村的「耙牛肉火鍋」!在來到楊家坪老居民區之前,我們就聽聞這邊的館子「藏龍臥虎」,面對大重慶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這裡的家屬區似乎被時光所遺忘……眼前低矮或陳舊的老式建築群,讓人有一種懷舊的感覺,在穿越幾條小街小巷後,我們總算找到了這家傳說中的「耙牛肉火鍋」,據當地朋友介紹說,這可是一家「明星蒼蠅館子」!不得不佩服重慶老闆的熱情和耿直!
  • 孔子的知名弟子知多少
    而孔門的知名弟子莫過於「四科十哲」了,「四科」指的是「德行」、「政事」、「言語」和「文學」四類別,而十哲對應在四個類別裡分別是:1、德行:子淵、子騫、伯牛、仲弓;2、政事 :子有、子路;3、言語:子我、子貢;4、文學:子遊、子夏。上面都是他們的字。按照上面的順序,他們對應的名字是: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和卜商。
  • 重慶一家20年老字號蒼蠅館子,一鍋秘制牛蹄花軟嫩耙糯,吃美了!
    重慶一家20年老街道蒼蠅館子,一鍋秘制牛蹄花軟嫩耙糯,吃美了!大家好,我是哈兒探店,今天要和大家分享重慶一家開了20年的秘制牛蹄花館子。店面確實是老店,主要是重慶這種地道蒼蠅館子的裝修風格,雖然看著有些陳舊,但是有時間沉澱的歷史感,賣的主要還是味道,幫襯的食客也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這家店主打的是牛蹄花,進去落座後,老闆就會過來根據人數幫你點菜,來一份牛肉蹄花或肥腸蹄花或淨蹄花。價格不算貴,蹄花非常都是58元一份,炒菜一份也就十幾到二十元,人均大概在四五十左右就可以了。
  • 重慶方言成了動漫裡萌萌噠的小怪獸:千翻、貓煞、麻麻魚…
    人物檔案李歡,36歲,重慶崽兒,美術老師。在他的作品中,有對於中國風的繼承與發揚,更有重慶人對方言文化的自信運用,可愛賣萌中也可以帶著耿直、灑脫。本次文博會,重慶崽兒李歡帶著原創動漫產品中國娘系列、怪獸甜心系列將與市民見面,在他手中「千翻」、「貓煞」、「麻麻魚」等重慶方言變得具象化,成為一個個憨態可掬的萌物......
  • ...月新歌上線|跟著田園歡樂《竹林搖》 體會巴蜀「耙耳朵」愛情故事
    在《巴蜀文藝復興》的開始,施鑫文月通過《錦江愛情故事》和《素芬兒,別走》講述了一個關於農村「青年小夥」和千金「素芬兒」的愛情故事,嘗試將最前沿的說唱音樂與最接地氣的巴蜀生活畫卷結合,在愛情之外探討了人們關於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轉變
  • 大橘已定,新年的第一杯喜茶就它啦~
    隆冬季節,是春見柑橘("耙耙柑")成熟的季節,春見果肉飽滿多汁,清甜爽口,好吃無籽,因此大受歡迎。    喜茶甄選當季"春見"柑橘,手剝其果肉,帶來了新年限定產品  ——【爆汁大橘】  將最純正的甜蜜與用心一併享受  這個冬季,喝它,嘿暖心
  • 封神演義:鴻鈞老祖到底收了多少個徒弟?
    在《封神演義》裡的人物論地位和實力最高的就是鴻鈞老祖了,他在《封神演義》出場時曾高歌:「高臥九重雲,蒲團了道真;天地玄黃外,吾當掌教尊。盤古生太極,兩儀四象循;一道傳三友,二教闡截分。玄門都領袖,一氣化鴻鈞。」
  • 郭德綱的四大俗家弟子,郭京飛最雞賊,歐弟熬出頭
    那就是,他除了有親傳弟子外,還收了四個「俗家弟子」,分別是歐弟、孫藝洲、郭京飛和張藝興。這四個不同性格的人是怎樣成為了同門師兄弟的呢。歐弟是在錄製《花樣男團》時,郭德綱在節目中收下的徒弟;孫藝洲則是在參加湖北衛視《綱到你身邊》節目時,主動拜師郭德綱。最搞笑的莫過於郭京飛,在郭德綱從藝30年的演出現場,郭京飛非要拜郭德綱為師。
  • 四川男人:對不起,我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粑耳朵」這3個字
    四川男人:對不起,我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粑耳朵」這3個字!(耙耳朵也並不是什麼好詞彙,原本是二十年前散打評書裡的譏諷段子),這種把譏諷揶揄當雞湯亂燉亂喝的扯淡,該停止人云亦云了。我一個四川朋友說,誰要叫他耙耳朵,他可能會翻臉的。川渝男人在外及在家,基本都並不是什麼耙耳朵,而這詞本身就帶有片面不公及嘲諷寓意。從古代到近代歷史,都知川渝爺們無論在外在家有本質的血性,爺爺太爺爺輩更是熱心腸剛直漢子。
  • 他給于謙寵物馬鏟屎5年,公開喊于謙爸爸,今成德雲社最爽弟子
    德雲社是國內最著名的專業相聲社團,雖然經歷了低谷時期,但如今發展輝煌,基本承包了國內相聲界。德雲社和趙家班一樣,麾下弟子眾多。每個弟子被德雲社納入麾下時,都有一段故事。于謙有位弟子名叫小龍,他最初並沒有過人的技巧,全靠日積月累的堅持,才打動于謙,進入德雲社。小龍初識于謙,是在于謙的寵物樂園中,他一去,就被于謙分配了工作:照顧小矮馬。這個工作主要是負責小矮馬的生活起居,說得直接點兒就是鏟屎、餵食、洗澡。這是正常情況,碰到特殊緊急情況時,小龍還得負責給小矮馬接生。
  • 耙子,曾經耙田曬糧的好夥伴
    這把耙子看上去有些老舊,固定用的釘子和鐵絲都已經生鏽了,把柄是用布條捆綁在耙頭上去的。主人說,這把耙子現在很少派上用場,但是家人總捨不得丟棄,靜靜地靠在自家屋裡的牆壁上,看到它,總能想起過去的歲月。耙子的主人姓喬,他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耙子在農村是家家必備。常用的耙子有兩種,一種是鐵耙子,一種是竹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