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14:26 |電商在線微信公眾號
中國口罩產量佔全球一半以上,疫情下「罩」顧著世界。
完備的產業鏈條,在另一個日用品裡也有所體現,「全球70億人口中,每3個人使用的保溫杯中,就有一個是來自浙江永康。」
2019年,中國保溫杯(壺)年產量約8億隻,連起來可繞地球將近3圈。其中,6成的杯子來自浙江省的縣級市永康,在淘寶搜索「保溫杯」,靠前的寶貝幾乎都來自這個地方。
42歲的徐康華是永康本地人,從家庭小作坊到1.2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從生產刻字的中老年款到琢磨年輕人的喜好,從9成交給線下批發商代理到60%以上轉至線上,保溫杯生意裡的變化和選擇刻著時代的烙印。
但當時代紅利過去之後,中國廠長們面臨新的問題。賣大路貨,陷入同質化競爭;追求性價比,利潤就壓縮了,徐康華直言,「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擺在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做品牌,提高溢價,衝擊高端。要麼直接面對消費者,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用極致性價比和精準觸達帶來穩定客流。
第一條路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國保溫杯企業出徵多年仍鎩羽而歸。第二條路,確定性更強,下沉市場巨大,出口轉內銷,平臺的加持要讓成長中的工業力量「踩在順風處」。
01
100道工序做出保溫杯
與口罩相比,保溫杯的生產流程複雜很多。
不鏽鋼是基礎的原材料,灌漿、割料後,內膽和外膽分別用機器塑形。成型後,內、外膽再配杯、焊接。之後再做抽真空處理,測試保溫效果。最後再拋光、噴漆,做表面處理。整個流程細算下來高達100多個步驟。
徐康華的工廠有1.2萬平方米,日均產量能達到5萬隻杯子,相比口罩子彈出膛的速度,保溫杯工序更複雜,速度也沒這麼快。
保溫杯又稱作「真空杯」,其原理就在於內外膽間的真空可以防止散熱,達到保溫的效果。
德國的「膳魔師」是保溫杯的發明者,1903年,專利發明者給保溫杯取名「THERMOS」,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意為「熱量、保溫」。90年代,THERMOS進入中國,我們稱之為「膳魔師」。
日本人也是先大量購買膳魔師的保溫杯,然後改進保溫杯的技術,產生了一批如「虎牌」、「象印」等知名品牌。
在中國,沒有人能追溯第一隻保溫杯的來歷。但能看到的結果是,從90年代初開始,中國以勞動力優勢,逐漸成為世界保溫杯的生產基地,代工、貼牌是主要形式。
並且,在保溫杯進入中國的近30年裡,大多情況下是需求大於供給。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中國有7000多家保溫杯生產企業,大部分來自永康。唯一一家上市品牌哈爾斯就出自這裡。
02
保溫杯裡泡枸杞
黑豹樂隊的鼓手趙明義挺著肚腩、端詳著保溫杯的形象一定會是網際網路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2017年,一名攝影師拍下這張照片,並配文:「不可想像啊!當年鐵漢一般的男人,如今端著保溫杯向我走來。」
這還引發了一場輿論狂歡,「中年危機」這個詞也具象為:保溫杯裡泡枸杞,成為網際網路長盛不衰的梗。
但實際上,保溫杯成為中年隱喻,不只是中老年喜歡喝熱水養生的印象。從保溫杯進入中國的源頭追溯,保溫杯的供應端從生產、審美、渠道上就在形成這樣的土壤。
徐康華記得,永康的保溫杯製造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93年正式開始有工廠生產,96年達到高峰,「因為門檻低,幾乎家家戶戶開工廠,到處都是小作坊。」
小作坊多,競爭激烈、技術原始,整個產業幾乎都是跟風行事,廠子出的貨都一樣,全是那些黑色子彈頭的經典款。換句話說,保溫杯的形象基本都是靠抄,沒有什麼創新和研發。
並且,早期的生產設備落後,材質的受限,難以在製造上提供更多選擇,那些保溫杯的造型現在看起來,頗有中老年專屬的樣子。
大多情況下這些「土味」的保溫杯不愁賣,國人有喝熱水的習慣,也能出口賺代加工的錢。躺賺,即便有一定規模的大廠也沒有動力去主動提升消費者的體驗。
富光算得上國產保溫杯的元老,市場佔有率在中國數一數二,它的品牌負責人王果夫告訴「電商在線」,早些時候,需求火爆到經銷商為了拿貨經常要連夜在廠裡排隊。
兼具實用和送禮的特性,保溫杯需求火爆,尤其是商務送禮。
刻字服務、活動紀念,每個人家裡大概都收到過印著各種活動標識的保溫杯,這些商務禮品除了極個別高端的除外,審美幾乎一言難盡。
以中老年形象示人的保溫杯在渠道轉換上也有點溫吞,直到2014年,徐康華創立的大卡保溫杯才開始走上淘寶。
在移動網際網路深入各行各業,宜家、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家居生活賣場都在天貓開設旗艦店的當下,作為家居生活的一個功能品類,保溫杯當時主要的流向還是各種批發檔口和小超市。
03
中國為什麼沒有「膳魔師」
不性感的並不是保溫杯本身,而是中國的保溫杯產業。
「膳魔師」就很會玩兒,星巴克、施華洛世奇、雷蛇,跨界聯名迎合年輕人。
1904年,「膳魔師」就推出了第一款玻璃內膽保溫瓶,隨後又發明了不鏽鋼保溫瓶、鈦金屬真空瓶,引領著整個品類的發展,Thermos幾乎等同於保溫杯/瓶本身。
讓人遺憾的是,中國的保溫杯行業,缺少一個大眾都叫得響的品牌。
哈爾斯和富光是行業內人士比較認可的兩個品牌,但國民認知感並不高。
哈爾斯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保溫杯上市企業,但根據其2019年的半年報顯示,它的收入來源主要靠代工,國外OEM業務收入比例超過70%,而國內市場收入則同比下降近30%。
有數據顯示,永康的保溫杯產量佔據全國產量的六成,但出口比例佔到了八成。更早的階段,永康保溫杯產業幾乎90%以上是依賴出口。
換句話說,這家幾乎可以稱作為國內的行業龍頭企業,由於外貿業務的興盛,它面向國內市場的品牌塑造仍然缺乏動力。
哈爾斯的創始人呂強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哈爾斯與國際品牌最大的差距是在細節處理方面,「他們精緻的程度比我們好得多」,品牌力的塑造並沒有提及。
富光創立之初走的倒是自主品牌的模式,但由於需求遠大於供應,品牌的塑造就變得佛系,王果夫提到,那時候公司連電視廣告都沒有做過,也沒有細分人群的精細化管理。
隨著市場進入存量時代,富光開始發力品牌塑造,但要撬動「膳魔師」等品牌的高端用戶並不容易,「市場教育的成本太高。」
花費太高去做用戶認知培養,並不是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總體而言,保溫杯毛利率並不高, 「經常會有無法避免的報廢,比如噴漆瑕疵,這些都是不可逆的,成本也就相應提高了」,即便是國際品牌,相對於其他服裝、美妝等品類也低調得多。
而對中國的保溫杯企業來說,當上千家工廠同時競爭,價格戰會把利潤壓得更低,品牌營銷的費用只能割捨。
富光已經打算放棄爭奪傳統大牌的用戶,把寶壓在培養年輕消費者對他們的品牌認知上。去年,富光就花費了1000萬與流量小生楊洋籤訂代言合約,未來打算做各種年輕化的嘗試。
徐康華耕耘11年,如今他的工廠有一百五六十號工人,日均產量5萬隻杯子,但這樣規模的公司,當我想要跟他要一些照片和視頻素材時,他的反應是,「沒拍過,不搞這些(宣傳的)東西,好多年沒搞過了。」
在中國,不管是外貿興盛、低價競爭激烈還是毛利偏低,都可以概括為:至少目前,保溫杯缺乏品牌化的土壤,這也為工廠接入C2M,與平臺合作直接面對消費者提供了機會。
04
下沉吧,保溫杯
雖然保溫杯變化緩慢,但至少到目前,電商化早已成為共識。徐康華在天貓就有三個店鋪,公司的線上銷售比例佔據了百分之六七十,富光目前也有一半在線上,且比例正在持續攀升。
王果夫分析,保溫杯進入存量市場後,消費升級是一個方向,另外一個則是下沉市場的滲透。
徐康華在接受「電商在線」的採訪時,掛在嘴上的幾句話經常是,「其實保溫杯都差不多、「保溫是蠻簡單的一個東西」,「其實沒什麼區別的」,他對保溫杯的認知,對品牌的淡化,幾乎契合了下沉市場消費者的心理。
從保溫杯的需求看,功能性仍然會佔據70%的比例,二線以下城市的用戶對保溫杯是不是品牌並不在意。
當疫情黑天鵝來襲,外貿出口受到限制,在工業品數位化風口下,接入網際網路平臺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轉做內銷,直接與消費者對接,成為工廠型商家最好的出路之一。
阿里C2M保溫杯品類的小二告訴「電商在線」,當初篩選工廠優先考慮的是工廠型的商家,有比較好的供應鏈,其次不會受到品牌定位的束縛,可以去做極致性價比。
合作方式是淘寶向上遊工廠輸送消費者數據,提供用戶偏好的款式、品類等信息,工廠根據這些信息設計出極致性價比的商品。
數位化改造後,能讓工廠脫離中低端市場拼殺,以質換價,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並且,淘寶8億用戶都是這些工廠貨的潛在客戶。
這正好是徐康華工廠的特點。對於他而言,省去中間尋找消費者的過程,平臺上的定坑定量也能進一步壓縮成本,「量走起來的話,我們的相應的管理成本或者是營銷成本都會下降。」
雙方約定,「三天做18萬的貨,然後平臺給我們百萬級的流量」,最後的結果是,徐康華提供了一款8塊9的保溫杯,銷量是平時的5倍。
到現在,雙方合作了4款,平均比正常多出40%的銷量。大卡也從一個普通的保衛杯商家成長為天貓的頭部商家。隨著阿里C2M的戰略升級,雙方在供應鏈上也將迎來更深度的合作。
「未來會有數位化工廠會繼續推進,比如監控接入到每個生產的環節,上線以後,我們前臺能看到它這款商品基本上日均包括年產值,包括高峰值、低峰值的一個銷量的預估,前期工廠備料的時候就不會進行一些無謂的浪費。」
工廠的數位化帶來產能和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是徐康華最在意的一點。我讓他概括20年保溫杯產業最大的變遷,他認為是技術設備進步帶來的產能提升,「東西會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實惠,越來越普遍。」
說白了,因為生產得多了,人人都能用上保溫杯;人人看到新的,看到好看的會毫不猶豫地去買,去換。做大眾化,做C2M無非也是同一個理由。
(原標題《接入阿里C2M計劃 8塊9的保溫杯如何做到銷量翻5倍》。編輯 王馭時)
15863271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