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慈母女傭,你更喜歡《桃姐》還是《羅馬》?

2021-01-08 哼哼影業

《桃姐》簡直就是中國版《羅馬》吧,都是拍的女傭的故事,不對,《羅馬》應該是中國版《桃姐》,因為是《桃姐》2012年就上映了,《羅馬》是2018年上映,都是灰暗色調慢節奏的文藝片,兩部電影風格相近,都是拿獎無數,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桃姐》。

《羅馬》拿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威尼斯金獅獎,金球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桃姐》拿了威尼斯的最佳女主等5項獎項,臺灣金馬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男女主三項大獎,香港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導演,編劇,男女主的5項大獎。《羅馬》更有國際影響力,豆瓣8.2分,《桃姐》更受華人喜愛,豆瓣8.3分。我也是更喜歡《桃姐》。《羅馬》是以女傭為第一視角,主人的感激和愛戴主要體現在影片的旁白裡,影片裡並沒有多少體現,所以看著沒啥感覺,或者文化背景差異太大,總感覺墨西哥都窮成那樣了,導演完全就是在炫富嘛。

而《桃姐》就完全不一樣了,看滿屏的彈幕「我想奶奶了」,「我想姥姥了」等等就知道,無數觀眾是共鳴的,因為這是亞洲的親情故事,沒有像羅馬那樣刻意去講主人小的時候,傭人怎樣照顧和保護小主人,而是用成年以後的主人和家人以及即將老去的傭人之間的談話偶爾敘述一下小時候的事情,但是卻非常巧妙的做好了劇情鋪墊。

《桃姐》片中主要篇幅,甚至全部篇幅講的都是傭人老了之後的故事,影片剛開始桃姐還能無微不至的照顧被自己寵成巨嬰的小主人,但是很快就中風病倒了,改成讓主人照顧,要強的傭人覺得很過意不去,主動提出去養老院,在養老院雖然有諸多不適,但是卻強顏歡笑報喜不報憂,讓人既心酸又心疼不已。養老院似乎就是一個社會大熔爐,讓我們從主僕二人的小世界一下感受到整個社會老人的生存困境,小年輕的觀眾們看的都是滿屏的憂慮:「等我老了,一定不能住養老院。」,「我要多生幾個孩子!」 該片竟然還意外促進了我國的人口增長。

《桃姐》最牛x的地方在於從來沒有故意煽情,故弄玄虛,演員的表演也都淡如止水,講的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劇中的人物沒有瘋,沒有跳,更沒有哭,有的最多的就是笑,但就是字裡行間,言談舉止之間讓觀眾的內心如滔滔江水般波濤洶湧,感動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的。比如當小主人說自己是她的乾兒子的時候的微笑,當跟養老院主任說今天不回來吃飯的時候,那種掛在臉上發自內心的開心就像幼兒園門口家長接孩子回家時一樣,讓人看著既心酸又甜蜜。很多這樣的小細節,甚至就是簡單的看著兩人手挽手走路都很感動。

所以覺得葉德嫻和劉德華拿影帝影后拿到手軟都是實至名歸。但就豆瓣評分8.3分而言,肯定也是有些小瑕疵的,劉德華演的羅傑在決定桃姐是否自然死亡還是繼續承受痛苦猶豫不決,默默吃麵的時候,我是能深深感受到羅傑對桃姐的感情的。但是最令我難以接受的就是,桃姐臨死前最後一周,羅傑還決定出差,還交代醫護人員如果回來之前桃姐走了就直接入殮,這份決絕是我讓震驚的,不過是逃避痛苦還是怎樣,我想桃姐臨終前還是希望身邊有個親人能說上幾句臨終遺言的。所以這塊兒我是相當的不理解。

再就是其實我本人的奶奶也是中風之後去世的,中間也經歷過反覆,後面直接臥床不起4年,本來胖胖的變得瘦骨嶙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有人來看望時只能流眼淚,所以桃姐去世之前還能說話不知道是細節處理不當,還是每個人兩次中風之後的表現也會不一樣。不過像我奶奶那樣,簡直看著生不如死,所以羅傑最後選擇放棄治療,讓桃姐體面的離開我是理解的,但是最後一刻有個人陪伴就更好了。

我奶奶臨終的前幾天先是外孫子辦婚禮,然後是孫子辦婚禮,山南海北的親戚朋友都回來了並看望了奶奶,奶奶很高興,臨終前的一天晚上氣色特別好,還比平時多吃了幾個餃子,然後過了凌晨就發現已經走了,不過她是微笑著走的。那時我剛回到北京,然後趕緊買火車票,趕著凌晨四點多的火車回家,一路上壓低了帽簷一直流淚,怕坐在對面的人看見但是又忍不住,千裡奔喪,到奶奶靈前時已經過了中午,再也忍不住跪在地上抱頭痛哭。沒見奶奶最後一眼還是挺遺憾的。

相關焦點

  • 桃姐,一個卑微的女傭人
    《桃姐》剛上映的時候,我正直青春年少,對文藝片根本沒有興趣,所以也沒有去觀看,甚至沒有在手機上去看一遍的想法。最近也不知道怎麼就想到桃姐這部影片了,也許是這些年經歷了很多,感受到了生活的平凡。才有看這部影片的想法。今天把這部影片從頭到尾斷斷續續地看了一遍,故事情節相當簡單,平鋪直敘,沒有跌宕起伏,沒有一波三折。
  • 桃姐 人間真情常在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香港許鞍華執導,葉德嫻、劉德華、王馥荔、秦海璐和黃秋生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女主角獲得該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羅傑的原型是香港著名電影人李恩霖,桃姐的名字就是自家女傭。
  •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桃姐
    對於不太喜歡平淡生活的我來說,居然也會為一部講述平淡生活的電影而感動,而當真的看到把身邊熟悉的生活場景搬上熒幕的時候,鼻子一酸,所有的情緒都成為了淚水掉下來的藉口。我說的這部電影,便是《桃姐》,寡淡無味是很多人看後的第一感覺,可是,如果重新翻看的話,大多數人,還是可以從這寡淡無味中,細細咀嚼出生活的百般滋味,它就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卻經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平常現象。
  • 電影《桃姐》劇情簡介
    沒有桃姐的梁家,Roger發現自己對家務一竅不通,連洗衣服應該先放水還是先放衣服都不知道,只好穿著舊夾克去談生意,卻被前臺接待誤認為是修空調的師傅。桃姐的中風逐漸痊癒,Roger去醫院看她,想安慰她好好休息,桃姐跟他提出退休,打算搬去老人院。不善言辭的Roger看桃姐意願堅定,於是去了老人院,打算提前幫桃姐辦好入住的費用和手續。
  • 《桃姐》沒有情節噱頭,沒有一波三折,只是簡單的生活
    葉德嫻和劉德華扮演女傭和少爺,他們在銀幕外就是乾媽和乾兒子,這可能是他們在銀幕上相處融洽的原因。劉德華飾演的角色是一家電影公司的製片人,許鞍華的一些同事也以自己的身份客串(包括徐克、洪金寶等),似乎在暗示他們的生活和他們製作的電影之間沒有什麼區別。《桃姐》考慮了當代生活的孤獨和21世紀香港老年人的困境,但它的觀察視角很小,剛開始並不容易看出電影在說明什麼。
  • 關於「母親」:《桃姐》的電影
    記住劉德華這個角色有一個細節桃姐會在他出生後不久帶走他,沒有人會給他桃姐實際上把英雄當成他的兒子。這部電影真的很輕很真實,但它很容易戳到中心!這部電影很有藝術性。整部電影沒有刻意表達任何東西。這就是生活。很簡單,但給人一種很特別的感覺。這部電影就像茶。
  • 桃姐:一部描寫了雖無血緣但彼此牽掛的,感人影片
    我們都知道,在有血緣關係的人與人之中,他們彼此對對方好這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但是,如果在毫無血緣關係的人中,若對方對你好的比親人都要好,此時你的心裏面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接下裡要說的影片就是這麼一個內容,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一部關於「母親」的電影:《桃姐》
    記得劉德華這個角色有個細節就是出生沒多久桃姐就帶他,誰要都不給,桃姐其實是把男主角當自己兒子帶大。電影真的就是那種清淡的很真實,但是又能輕而易舉戳中心的!這部電影很有藝術感,整部電影沒有刻意的去表達什麼,完全就是生活,平淡,但卻給人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
  • 《桃姐》:我想用盡一生去愛你
    古代詩人孟郊的一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寫盡天下父母心,雖寥寥幾筆卻將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刻畫的入木三分。作家鄭振鐸說過: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父母是無論何時都在背後默默支持我們的後援團,即使歲月讓他們變得不再強大,但那時時掛念遠方遊子的心卻從未停歇。
  • 一部溫柔的電影《桃姐》,戲裡戲外都是人情味,讓我們重拾同情
    就像片中桃姐的孤獨和艱難,不到直面衰老的那一刻,旁人是很難感同身受的,哪怕待她為親人的羅傑一家。所以片尾堅叔拿著白花出現在葬禮上的一幕很讓人淚目。這位一輩子拿獎無數、造就多位影后而自己卻買不起房、年過六旬仍孑然一身的女導演的個人經歷,讓人難免不與片中那位服伺了一家四代、老死在養老院的香港老式女傭桃姐聯繫起來。
  • 順德「桃姐」湊大李光耀女兒
    9月11日,葉德嫻憑藉《桃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劇中她所飾演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在香港、東南亞一帶打工的女傭———媽姐,她們的另一個身份是自梳女。  電影《桃姐》所講述的,是媽姐與少爺之間的主僕情。而「阿燕」與李瑋玲,也有著同樣的主僕情深。   早上6點,家住均安倉門西溪街的歐陽煥燕從裡屋起來,洗刷過後,第一件事就是衝一杯咖啡。「在事頭家裡一天到晚都是喝咖啡,喝了40多年,變成習慣了,不過事頭(李光耀)自己不喝,他喝阿華田。」
  • 《桃姐》講述了生命的脆弱
    《桃姐》電影中的人們不慌不忙地說話、發呆、凝視或開玩笑,好像一點都不趕時間。這樣的鏡頭和感覺,我們早就可以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找尋,導演許鞍華試圖呈現出沉穩內斂的紮實感,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原本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樣子,更不是經過電影美化後的樣子。而生活原本的樣子可能並不美,只不過—真實。年輕時候的我們,大概從來也不會主動去關心老人院中的喜怒哀樂、麻痺與疏離。
  • 一個真實的桃姐
    董少蘭喜歡看戲,兩個孫子幫下載曲目(2013年1月23日攝)如今,一個真實的「桃姐」故事就發生在廣西柳州。  一個真實的  他9個月大時,保姆撫養他到讀初中  19年前,65歲保姆的老伴去世,她的天塌了  他說,媽,以後你就跟著我們  廣西柳州現實版《桃姐》已持續上演了近20年  廣西柳州,正在溫暖上演現實版「桃姐」的故事,一位無依無靠的老人在丈夫去世後,被她曾經帶大的孩子接回家,當母親一樣贍養。
  • 《桃姐》這一微小細節你可能沒注意到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桃姐一直是站著吃,沒有坐下。飯後簡單的幾句對話,足見少爺對於這個傭人的態度,不是命令而是一種親人間的對話很自然。短短的幾分鐘介紹了桃姐這幾十年來對這個家族的工作。緊接著就是桃姐生病中風了,羅傑說要請會中文的菲傭,桃姐卻問他舊金山現在幾點,還要給羅傑的媽媽打電話她要不做了,做不動了,其實這點大家可能也會忽略掉,桃姐其實非常希望自己還能繼續照顧少爺可惜自己知道自己不能了的無奈。羅傑出於本能的問他為什麼?桃姐說要去住老人院,羅傑對此感到詫異說了句「不會吧?」,這些言語可以感覺到,羅傑沒把桃姐當家裡的傭人看待,他認為桃姐生病了理所當然要他自己請人照顧。
  • Roger出書《桃姐與我》許鞍華擬拍《桃姐》前傳
    許鞍華與《桃姐》中「少爺」的原型Roger一同出席活動。  信息時報訊 劉德華、葉德嫻主演的《桃姐》早前又獲獎,叫好叫座。真人版少爺李恩霖近日推出講述更多桃姐故事的新書,許鞍華表示有意開拍《桃姐》前傳,更開心指電影促進香港「家庭和諧」。
  • 坎貝爾打女傭被判社區服務 需清洗便盆
    有「黑珍珠」之稱的超級名模納奧米·坎貝爾日前因涉嫌以手機襲擊女傭而被判在社區服務36歲的坎貝爾身著路易·威登牌黑色夾克衫和黑色褶裙,日前悄悄進入紐約曼哈頓刑事法庭認罪,並向智利出生的前女傭安娜·斯科拉維諾道歉。斯科拉維諾遭襲後頭上縫了4針。坎貝爾對此辯解說,由於斯科拉維諾弄丟了她打算在奧普拉·溫弗裡脫口秀節目中穿的一條品牌牛仔褲,她極為憤怒。她還控告這名女傭偷了她的褲子。
  • 導演張揚談《飛越老人院》:它比《桃姐》更好看
    日前,記者電話採訪導演張揚,採訪中,張揚表示,這部影片是一部讓觀眾看到老人們小幽默、實現夢想的影片,「它比《桃姐》更好看。」  「接近大眾,觀眾該哭就哭,想笑就笑」  6日晚九點一刻,導演張揚在電話中接受了記者採訪,為了宣傳新片導演張揚帶著他的「千歲天團」正在進行各地的巡迴宣傳。
  • 《桃姐》:我知道這個世界上,你曾來過
    所以,本片說的,不是一位桃姐而已,也是千千萬萬位服務家庭,忽略自己的「桃姐」。桃姐(葉德嫻扮演)從小命苦,13歲有幸得一戶人家收留,並在梁家留下來作傭人,這一做便是60年,伺候了他們家四代人,梁家人是信主耶穌的一家,對待桃姐很好。儘管這樣,桃姐在他們面前一直小心翼翼,她從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個傭人的本分。桃姐一生未嫁,估計也沒有拍過拖。
  • 《桃姐》:用盡一生過好平凡的一生,六十年為僕,勤勤懇懇
    羅傑二十歲去美國念書,三十歲回的香港,除了這段留學時間,他一直都跟桃姐生活在一起,桃姐有手好廚藝,桃姐並不同桌吃,她端上好的水果,沏好的茶水,羅傑滿不在乎的吃著,他還說想吃牛舌,桃姐不同意,她說那東西不健康最好別吃,但羅傑還是附了一句「要滷的」。
  • 《桃姐》這樣普通的故事,憑什麼打動千萬人?
    影片呈現了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狀態,片中養老院中的老人,有的如桃姐一樣經常有人來看,有的把錢都留給兒子卻只有女兒管,還有的被家人拋棄靠政府補助生活,他們行動不便,隨時有可能摔倒或死亡,同時還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懼與孤獨。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跟片中老人有著同樣處境的老人比比皆是,他們住在養老院中,被護工照顧,與院友為伴,期望家人能經常來探望,時刻感受到生命的逝去,承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