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桃姐》講述了生命的脆弱
早在《桃姐》於2012年3月8日登陸中國大陸之前,就已經於2011年9月亮相威尼斯電影節。之後,關於「感動」、「慰藉」、「生老病死」之類的話題就沒有間斷過。實在難得這樣一部毫無野心又平平淡淡的電影,卻虜獲這麼多尖酸刻薄、口味刁鑽的影評人。這個世界居然有如此之多素不相識的人認可這份靜謐的感動,想必是因為習慣了冷酷的我們也有內心柔弱的那種感受吧。《桃姐》是電影製片人的真實經歷:名為鍾春桃的傭人在晚年中風後住進老人院,她服侍了大半輩子的少爺 Roger在她生命的最後兩年給予她幫助的故事。這種幫助不單是每個月的生活費等支出,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正如電影的英文名《 A simp le life):簡單生活。鏡頭裡反覆出現的全部是生活中最簡單的小事,買萊、做飯、打掃房間,中風、去醫院、住老人院,然後仍舊是在老人院裡的聊天、吃飯、睡覺。太陽照常升起,我們過著瑣碎而世俗的生活。
《桃姐》電影中的人們不慌不忙地說話、發呆、凝視或開玩笑,好像一點都不趕時間。這樣的鏡頭和感覺,我們早就可以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找尋,導演許鞍華試圖呈現出沉穩內斂的紮實感,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原本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樣子,更不是經過電影美化後的樣子。而生活原本的樣子可能並不美,只不過—真實。年輕時候的我們,大概從來也不會主動去關心老人院中的喜怒哀樂、麻痺與疏離。但透過許鞍華的鏡頭,我看到老人院裡那一張張被歲月侵蝕的面龐,那一個個被時間掠奪的身體,那步履蹣跚的背影,以及空洞無物的目光……這樣的畫面被浸泡在午後的陽光下,只會顯得更加刺眼。我們的生老病死就在這樣的長鏡頭中被尋問,那個關於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永恆,在簡單瑣碎的生活裡越發真實起來。「死」會不會很可怕?其實人生總會遇到一個階段,讓你真切地感覺生命實在太脆弱了,可能今天在身邊談笑的人明天就走了。
「死」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為生命即將結束而憂心忡忡的狀態。一輩子就那麼結束了,故事寫到盡頭了嗎?老人院裡的每個人都藏有一段足以訴說的人生,但許鞍華卻一個都未做出解釋,讓秘密成為秘密。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不見得你可以知曉每個,這就是生活。在桃姐中風前,她是 Roger的傭人;中風後,桃姐更像 Roger的母親。這樣角色的轉變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是否又曾扮演過他人的桃姐?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是不是都有一個桃姐的角色呢?或許你曾對她熟視無睹,但失去後才發現她的存在就是你的生活。她保留著你的舊照片,珍藏有關你一生的回憶,就像桃姐在整理舊物時翻閱自己的一生。
或許有一天,你會驀然回想起她們曾屬於你的生活,然後又離開你的生活。那時候,或許你會像電影中的 Roger一樣,站在桃姐身後,微笑,沉默,然而這沉默的內心卻蘊含巨大的感恩。也許,太深沉的愛並不需要像一般的電影那麼戲劇化才能使我們感受到,因為每個人都有傷疤,每個人都有無法訴說的傷痛。柴靜說:「我們經歷磨難,是為了更好地安慰別人。」或許一部電影無法解決這世間的所有痛苦,但一份互相取暖的安慰卻直達人心,「你可以通過電影知道,世界上還有另外的人,也對生命誠實,他們經歷的痛苦或者心酸,你能了解,你覺得也能因之而被了解。就像《桃姐》中那個騙錢去賭博嫖娼的老年人,畏畏縮縮地來參加桃姐的葬禮,在棺木上小心翼翼地放上一束花生命的慰藉大抵如此。
本文是小編對《桃姐》的一些解讀和看法,碼字辛苦,喜歡的小夥伴朋友可以點讚轉發支持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