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據說有3億多人信仰她,可以說比關羽的信徒都多,她也是少有被封神的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有失記載她在世28年,據說她在海邊救了很多遇到危難的漁民。甚至有故事說她在暴風夜中,為了救迷途的漁船隊伍,燒了自家的房子當燈塔,在漆黑的夜晚為迷途的漁民指引回港的方向。
後世更是傳說她懂天文,能夠提前預測海上的天氣,為漁民們出海做出指導。於是從宋朝起,媽祖開始被官方封神,從此進入了廟堂之中,成為了中國的海神。
福建莆田是媽祖故鄉
沒有出過海的人很難體驗到在茫茫的大海中,四處都是無盡的水域,看不到一點陸地,內心潛意識的那種絕望,你會覺得自己其實被變相的困在了這艘船上。尤其是迷航的時候,連續幾天不管怎麼划水,精疲力盡也找不到一片能看到的土地。船上的蔬菜早已經吃完了,除了魚還是魚,再遇到大風大浪的夜晚,四處都是漆黑看不到一點光,只能感覺到船帶著人不斷將近傾覆的顛簸。
所以古代的漁民每次出海都要焚香祈禱,希望出海順利,而媽祖則是他們心中最大的寄託。漁民們不僅在出海的時候拜神,在日常中、或者漁民出海時家屬也都會去拜媽祖。
漁民出海
媽祖文化隨著中國人的航海路線擴張也漸漸傳播到了周邊國家,新馬泰甚至琉球、越南都有媽祖文化,全球信徒兩億多人。基本上媽祖的信徒都是沿海地區人民,目前國內的大型媽祖廟也都分部在福建和臺灣的幾個城市。
然而,在河南省這樣一個內陸城市居然也有一座大型的媽祖廟,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從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東邊的小道「朝山街」進去走到頭左轉,街名變成了「新街」,再步行一二百米,靠南邊有個門口,望進去是個大院子,這裡就是南關小鐵路家屬院了,院子裡剛進去很荒,但是可以看待有好幾座大瓦房,像廟一樣,其實是城隍廟還有土地廟,不過現在已經被併入了天妃廟了。
南陽市新街
這座天妃廟也就是媽祖廟,天妃是清朝賜給媽祖的一個封號。其實新街再往前走200米就到向陽荷花廣場了,荷花廣場那個地百年前是南陽的港口所在地,外地拉的貨物一般都在這裡上岸,上了岸旁邊就是南陽市最繁華的大街長椿街(現在的解放路)。
因此,就有人分析說,南陽有媽祖廟,會不會是因為白河的關係?畢竟白河是長江支流嘛,一路波濤洶湧,所以人們也希望能有一個海神來保佑。南哥覺得這有點牽強,因為白河畢竟是條內陸河流,河水並不是很急,而且媽祖是南方的,為何下遊的襄陽都沒有,反而北方的南陽有呢?說到河流湍急,經過河南北部的黃河水比這要狠的多,但哪兒沿岸的城市可鮮有媽祖廟。媽祖一個福建地方特色的海神,怎麼會屈身來到北方內河裡當個河神呢?
南陽天妃廟
在繼續深挖閱讀了一些南陽相關的材料後,南哥發現了一個關鍵點,其實啊南陽並不止這一座媽祖廟,在新野和鄧州也有天妃廟,不過都毀的差不多了,白河的確流經這兩個縣,但是天妃廟附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在閩營村附近。閩,是福建的簡稱,很顯然,這些村子裡的人很有可能都是福建人的後代,所以,天妃廟說到底還是和福建有關。那麼,福建人為什麼要來到千裡之外的河南南陽落戶呢?
解放前的福建漁民
所幸的是,在《鄧州縣誌》記載了有關福建人的史料,原來,康熙七年鄭成功的福建部下黃廷投降了滿清,並率領著自己的部隊到北京去接受收編,這支長途跋涉了幾千裡的部隊走到河北盧溝橋時,康熙接見了他,封他為「慕義伯」,並賜給了他一副匾額「表率元勳」。因為之前李自成北上時一路燒殺,南陽地區曾被屠城,人煙稀少。而且此時南方還有藩王,康熙深謀遠慮,就下令讓他的部隊到南陽屯墾戍邊,一邊種植一邊練兵。
黃廷來到南陽府後,把他的十萬軍士分布在南陽、新野、方城、唐河、鄧州、鎮平、內鄉七縣。因為媽祖是福建人的信仰寄託,所以順理成章建立了天后宮(天妃廟),這就是南陽出現天妃廟的原因。南陽盆地在華夏中部,古代易守難攻,南方軍事力量如果北上,最便捷的道路就是南陽盆地經過,從湖北大洪山經南陽方城夏道。只要守好這條路,南方想到北方就麻煩的多,要麼繞一大圈,要麼在這裡大規模耗費兵力。
事實證明康熙深謀遠慮,次後黃廷的部隊南擊吳三桂、北戰雅克薩立下戰功,但黃廷已把南陽作為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個老南陽人。他97歲時病逝,葬於今鄧州市文渠鄉廟溝,他的後人及閩營官兵均落戶鄧州。今天在南陽鄧州市張村鎮還有一個臺灣村呢,村裡還有300多村民是臺灣高山族,雖然幾百年過去了,但他們依然保持著尊奉媽祖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