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有句話「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但後面還有一句更厲害
李新方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為什麼武林中會有這句話?是因為步法最為關鍵,在各類實戰經常看到,許多拳手的拳腳發力的確不錯,可就是很難有效地擊中對方,結果就打成了消耗戰,最後還是誰的力氣大誰贏,就是因為上不去步,雙方距離遠,合不上勁,達不到「引進落空合即出」(王宗嶽《打手歌》)。因此,步法一向被視為不傳之秘,但不傳只是不輕傳,不濫傳,是擇人而授。同時,步法也有層次高低的差別,其中的最高層次就是打手中的三步半步法,故「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的後面,還有更重要的一句話,那就是「教拳不教步,教步不教三步半」。那麼三步半為什麼如此重要?下面就為你一一解讀。
一、從武術實戰訓練的最高點起步
在打手這個太極拳實戰訓練體系中,推手練的主要是「沒學打人,先學不挨」;纏手練的主要是「既能不挨,還要打人」;粘手練的主要是「挨哪哪打,化打一體」,粘散不二,用各家武術的通用術語來講,也就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三步半打手就是直接從粘手起步的,是一步到位的太極拳實戰訓練的頓悟法門。
如果以整個武術的技擊方法作為參考系,可以劃分為以著(招)打人,以法打人,以意打人,以神打人四種不同境界(詳參《技擊的四種境界》),三步半打手就是從以意打人起步的。當然,意是不可能離開形而孤立存在的,意必兼法,法必兼著,但三步半打手的基本方式方法,都是為以意打人服務的,最簡單而又最高妙。
在學習階段是形決定意,故初學時當然要從形入手,務求動作和方式方法正確,並達到熟練;而在提高階段是意決定形,在基本動作熟練以後,則不受基本方式方法的限制,重在得機得勢。
二、兼容一切武術的實戰技法
各家武術的不同打法,都是從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故各家武術又無不注重學習和研究其他武術的打法,「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但處於以著打人境界的拳家,往往只注重著,也就是有形的東西,而忽視意,把自己的拳法發展成了綜合拳,則未免產生了引喻失義、主次不分的弊端,當然前人已經注意了這個問題,故武林中又有「學拳容易改拳難」之說,有的老師乾脆不收跟別的老師學過的人,稱為「二杈子徒弟,沒法教」。
武式太極拳和所採取的三步半打手,其高妙之處就在於以意為主,重意不重形,可以把各家武術中一切對實戰有用的打法,都化為意,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講的信息,貯存在自己的拳架和打手架程序中,而基本動作外形不會發生任何改變,且貯存空間是無限的。
許多太極拳前輩在學太極拳之前,就已經是其他拳派的高手,師父在教拳時並不是讓弟子從零開始,而是因材施教,在弟子已有功底的基礎上,根據太極拳理和技擊心法、內功心法加以改建,使弟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為太極高手,據《北平時報》民國二十三年(1934)夏刋發的《王矯宇訪問記》,當年王宗嶽先師傳蔣發時就是這樣教的,霍夢魁師祖等武林前輩也常講,「誰的徒弟我都一樣教」。
三、自動過濾不符合技擊規律的信息
各家武術各有所長,亦各有所弊,三步半打手重在得機得勢,以意打人,對於習練者來說,不論是原來所習拳法,還是後來新學的其他拳法,由於三步半所要求的方式方法,凡是符合技擊規律的信息自動貯存於自動化程序之中,而不符合技擊規律的信息自動濾除,實戰功夫自能與日俱增。
如具有鐵砂掌、隔山打牛等功底之人,在與較技時,往往容易出手傷人,而遇到有功夫的人又往往用不上,原因就在於手上的功夫再厲害,也只有在得機得勢的條件下,才管用,才能掌握分寸,三步半打手要求「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武禹襄《十三勢說略》),經過三步半打手的訓練,能夠以意打人了,還需要用硬功嗎?但什麼時候需要用,就什麼時候有,而且能有效地掌握分寸,恰到好處。
有關隔山打牛,很多人誤解為隔空打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一位武術名人來錦州辦班,憑他的名氣,直接招生,學員肯定少不了,可他偏偏要先表演什麼隔山打牛來烘場子,第一場表演觀眾爆滿,他站在臺上手一揮,站在幾米外的人應聲倒地,表演很成功,不過還是被觀眾看出了破綻,第二場表演就觀眾席上空無一人了,當然也沒招來一個學員,據組織者稱,這位名人臨走時說了一句話:「沒想到錦州這個小地方,人還真難對付」。實際上,隔山打牛隻是一個比喻,或隱語,手還是要挨上才能打的,只不過皮肉絲毫無損,只造成內傷,據我所知,至今太極拳習練者中,擅此功夫者仍大有人在。
四、適合同任何武術和不同拳手實戰而獨具優勢
武術的不同門派雖多,而其實戰技法不外踢打摔跌拿等,大多各有側重或專習某種技法,其實戰研究之參考系亦因其所習技法而有所不同,同時每個拳手又有慣用著術和打法之不同,以及左撇子、右撇子的不同打法,故很多拳派要花費很大精力,去研究如何適應不同拳派和不同拳手之打法的問題。如[美]佛勞德·帕特遜《拳擊秘訣》一書,就有《左撇子》、《怎樣打左撇子》的專論。張文廣《散手拳法》,也專門討論了《與不同對手格鬥時的特點。《李小龍技擊法》更是用了主要篇幅,重點研究遇到各種不同情況時的打法。
然而其法愈繁,學者愈惑,愈不得要領。三步半打手法,則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各拳派和拳手的不同打法,都轉化為信息而貯存於打手的自動化程序之中,並使之高度有序化,用意無微不到,一切拳派和拳手的不同打法皆在轂中矣。具體練法非常簡單實用,以懶扎衣為基本拳法,兩人頂步(頂架)而立,進步先進前腿,進步必跟;退步先退後腿,退步必隨;進退之間,手臂沾連粘隨,腿腳也沾連粘隨,上下相隨,務求得機得勢;初學時舍己以從人,熟練後從人而由己,練精後機由己發,力從人借,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怎麼打都贏。
五、走架是否正確的驗證機和矯正器
為什麼許多人覺得拳架中的著勢在打手(或推手)中用不上?這首先是思想觀念問題,他們認為走架與打手是兩個不同方面的事情。按照三步半打手的技擊觀念,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的主要作用在於驗證走架是否正確,並根據從打手中取得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糾正走架中的缺點錯誤。
同時,打手的具體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由於推手只是打手的初級階段,而拳架中的著勢是用於實戰的,在推手中用不上完全正常的,如採用三步半打手法,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久之自能進入知人而不為人知之境界。
六、實現捨己從人這一科學原理的工藝流程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王宗嶽《太極拳論》),學太極拳的人都知道這句話,許多人天天講捨己從人,可是一搭手就支黃瓜架,推手練了多少年,還是「雙重之病未悟耳」(同上),原因就在於只知道捨己從人的基本原理還不行,還要有實現這一基本原理的工藝流程,三步半打手,正是實現這一基本原理的工藝流程。按照三步半打手的步法要求站立,誰只要一雙重,就被對方打出去了,想支黃瓜架也支不成,日久自能練得捨己從人之功夫。
在許多人中,流傳著「接點不接面,接面兩不便」之秘訣,「不接」就不是捨己從人,就免不了頂抗,就免不了支黃瓜架或互相壓胳膊玩,功夫很難有所提高。三步半打手講的是「給點給面在人,便與不便由己」,只有敢給,能給,會給,才能捨己從人,自己的功夫才會不斷提高。與太極拳以外的其他拳派實戰更是如此,三步半打手練到較高水平時,是「要啥給啥,吃啥吐啥」,故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不僅能贏人,而且贏得輕鬆。
七、技擊全自動化的啟動裝置
技擊的全自動化,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技擊的四種境界之最高境界一一以神打人。有關以神打人,武禹襄《太極拳解》有具體論述:「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是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這段話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技擊的全自動化,而實現技擊的全自動化,離不開練功生活化。
相傳陳長興每天練拳30遍,今人還有一本太極拳專著,作者說他自己每天練拳120遍,且不說是否真的是這樣,至少對現代人是不適用的,試問有幾人能吃得了這個苦?就算能吃得了這個苦,練那麼多遍能保證質量嗎?三步半打手和相應的走架,都重質量,不重數量,強調必須練對了,如果練借了還不如不練。
初學時是「人練太極」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訓練,體內的能量信息逐漸達到高度有序化,就啟動了自動化程序,由部分自動化逐漸達到全自動化,進入「太極煉人」階段,不練拳時也處於練拳練功之境界,叫做「行往坐臥,不離這個」,工作效率和創造力成倍提高,遇到突發情況時「臨敵自應不用想」(葛顯齋《八方捶秘訣》),身體會自動作出正確反應把對方擊敗,或有效地避免意外事故傷害,每天用一點點時間走架打手,只是在為自動化程序加速,即使有較長一段時間因為工作忙,沒有練拳,實際上功夫仍在提高,只是比每天都練時慢了點,只要有時間再練,就又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