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有句話「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但後面還有一句更厲害

2021-01-08 經典太極
李亦畬手書王宗嶽《打手歌》

武林中有句話「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但後面還有一句更厲害

李新方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為什麼武林中會有這句話?是因為步法最為關鍵,在各類實戰經常看到,許多拳手的拳腳發力的確不錯,可就是很難有效地擊中對方,結果就打成了消耗戰,最後還是誰的力氣大誰贏,就是因為上不去步,雙方距離遠,合不上勁,達不到「引進落空合即出」(王宗嶽《打手歌》)。因此,步法一向被視為不傳之秘,但不傳只是不輕傳,不濫傳,是擇人而授。同時,步法也有層次高低的差別,其中的最高層次就是打手中的三步半步法,故「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的後面,還有更重要的一句話,那就是「教拳不教步,教步不教三步半」。那麼三步半為什麼如此重要?下面就為你一一解讀。

一、從武術實戰訓練的最高點起步

在打手這個太極拳實戰訓練體系中,推手練的主要是「沒學打人,先學不挨」;纏手練的主要是「既能不挨,還要打人」;粘手練的主要是「挨哪哪打,化打一體」,粘散不二,用各家武術的通用術語來講,也就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三步半打手就是直接從粘手起步的,是一步到位的太極拳實戰訓練的頓悟法門。

如果以整個武術的技擊方法作為參考系,可以劃分為以著(招)打人,以法打人,以意打人,以神打人四種不同境界(詳參《技擊的四種境界》),三步半打手就是從以意打人起步的。當然,意是不可能離開形而孤立存在的,意必兼法,法必兼著,但三步半打手的基本方式方法,都是為以意打人服務的,最簡單而又最高妙。

在學習階段是形決定意,故初學時當然要從形入手,務求動作和方式方法正確,並達到熟練;而在提高階段是意決定形,在基本動作熟練以後,則不受基本方式方法的限制,重在得機得勢。

二、兼容一切武術的實戰技法

各家武術的不同打法,都是從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故各家武術又無不注重學習和研究其他武術的打法,「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但處於以著打人境界的拳家,往往只注重著,也就是有形的東西,而忽視意,把自己的拳法發展成了綜合拳,則未免產生了引喻失義、主次不分的弊端,當然前人已經注意了這個問題,故武林中又有「學拳容易改拳難」之說,有的老師乾脆不收跟別的老師學過的人,稱為「二杈子徒弟,沒法教」。

武式太極拳和所採取的三步半打手,其高妙之處就在於以意為主,重意不重形,可以把各家武術中一切對實戰有用的打法,都化為意,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講的信息,貯存在自己的拳架和打手架程序中,而基本動作外形不會發生任何改變,且貯存空間是無限的。

許多太極拳前輩在學太極拳之前,就已經是其他拳派的高手,師父在教拳時並不是讓弟子從零開始,而是因材施教,在弟子已有功底的基礎上,根據太極拳理和技擊心法、內功心法加以改建,使弟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為太極高手,據《北平時報》民國二十三年(1934)夏刋發的《王矯宇訪問記》,當年王宗嶽先師傳蔣發時就是這樣教的,霍夢魁師祖等武林前輩也常講,「誰的徒弟我都一樣教」。

太極拳三步半打手法

三、自動過濾不符合技擊規律的信息

各家武術各有所長,亦各有所弊,三步半打手重在得機得勢,以意打人,對於習練者來說,不論是原來所習拳法,還是後來新學的其他拳法,由於三步半所要求的方式方法,凡是符合技擊規律的信息自動貯存於自動化程序之中,而不符合技擊規律的信息自動濾除,實戰功夫自能與日俱增。

如具有鐵砂掌、隔山打牛等功底之人,在與較技時,往往容易出手傷人,而遇到有功夫的人又往往用不上,原因就在於手上的功夫再厲害,也只有在得機得勢的條件下,才管用,才能掌握分寸,三步半打手要求「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武禹襄《十三勢說略》),經過三步半打手的訓練,能夠以意打人了,還需要用硬功嗎?但什麼時候需要用,就什麼時候有,而且能有效地掌握分寸,恰到好處。

有關隔山打牛,很多人誤解為隔空打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一位武術名人來錦州辦班,憑他的名氣,直接招生,學員肯定少不了,可他偏偏要先表演什麼隔山打牛來烘場子,第一場表演觀眾爆滿,他站在臺上手一揮,站在幾米外的人應聲倒地,表演很成功,不過還是被觀眾看出了破綻,第二場表演就觀眾席上空無一人了,當然也沒招來一個學員,據組織者稱,這位名人臨走時說了一句話:「沒想到錦州這個小地方,人還真難對付」。實際上,隔山打牛隻是一個比喻,或隱語,手還是要挨上才能打的,只不過皮肉絲毫無損,只造成內傷,據我所知,至今太極拳習練者中,擅此功夫者仍大有人在。

四、適合同任何武術和不同拳手實戰而獨具優勢

武術的不同門派雖多,而其實戰技法不外踢打摔跌拿等,大多各有側重或專習某種技法,其實戰研究之參考系亦因其所習技法而有所不同,同時每個拳手又有慣用著術和打法之不同,以及左撇子、右撇子的不同打法,故很多拳派要花費很大精力,去研究如何適應不同拳派和不同拳手之打法的問題。如[美]佛勞德·帕特遜《拳擊秘訣》一書,就有《左撇子》、《怎樣打左撇子》的專論。張文廣《散手拳法》,也專門討論了《與不同對手格鬥時的特點。《李小龍技擊法》更是用了主要篇幅,重點研究遇到各種不同情況時的打法。

然而其法愈繁,學者愈惑,愈不得要領。三步半打手法,則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各拳派和拳手的不同打法,都轉化為信息而貯存於打手的自動化程序之中,並使之高度有序化,用意無微不到,一切拳派和拳手的不同打法皆在轂中矣。具體練法非常簡單實用,以懶扎衣為基本拳法,兩人頂步(頂架)而立,進步先進前腿,進步必跟;退步先退後腿,退步必隨;進退之間,手臂沾連粘隨,腿腳也沾連粘隨,上下相隨,務求得機得勢;初學時舍己以從人,熟練後從人而由己,練精後機由己發,力從人借,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怎麼打都贏。

五、走架是否正確的驗證機和矯正器

為什麼許多人覺得拳架中的著勢在打手(或推手)中用不上?這首先是思想觀念問題,他們認為走架與打手是兩個不同方面的事情。按照三步半打手的技擊觀念,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的主要作用在於驗證走架是否正確,並根據從打手中取得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糾正走架中的缺點錯誤。

同時,打手的具體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由於推手只是打手的初級階段,而拳架中的著勢是用於實戰的,在推手中用不上完全正常的,如採用三步半打手法,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久之自能進入知人而不為人知之境界。

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並書

六、實現捨己從人這一科學原理的工藝流程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王宗嶽《太極拳論》),學太極拳的人都知道這句話,許多人天天講捨己從人,可是一搭手就支黃瓜架,推手練了多少年,還是「雙重之病未悟耳」(同上),原因就在於只知道捨己從人的基本原理還不行,還要有實現這一基本原理的工藝流程,三步半打手,正是實現這一基本原理的工藝流程。按照三步半打手的步法要求站立,誰只要一雙重,就被對方打出去了,想支黃瓜架也支不成,日久自能練得捨己從人之功夫。

在許多人中,流傳著「接點不接面,接面兩不便」之秘訣,「不接」就不是捨己從人,就免不了頂抗,就免不了支黃瓜架或互相壓胳膊玩,功夫很難有所提高。三步半打手講的是「給點給面在人,便與不便由己」,只有敢給,能給,會給,才能捨己從人,自己的功夫才會不斷提高。與太極拳以外的其他拳派實戰更是如此,三步半打手練到較高水平時,是「要啥給啥,吃啥吐啥」,故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不僅能贏人,而且贏得輕鬆。

七、技擊全自動化的啟動裝置

技擊的全自動化,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技擊的四種境界之最高境界一一以神打人。有關以神打人,武禹襄《太極拳解》有具體論述:「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是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這段話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技擊的全自動化,而實現技擊的全自動化,離不開練功生活化。

相傳陳長興每天練拳30遍,今人還有一本太極拳專著,作者說他自己每天練拳120遍,且不說是否真的是這樣,至少對現代人是不適用的,試問有幾人能吃得了這個苦?就算能吃得了這個苦,練那麼多遍能保證質量嗎?三步半打手和相應的走架,都重質量,不重數量,強調必須練對了,如果練借了還不如不練。

初學時是「人練太極」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訓練,體內的能量信息逐漸達到高度有序化,就啟動了自動化程序,由部分自動化逐漸達到全自動化,進入「太極煉人」階段,不練拳時也處於練拳練功之境界,叫做「行往坐臥,不離這個」,工作效率和創造力成倍提高,遇到突發情況時「臨敵自應不用想」(葛顯齋《八方捶秘訣》),身體會自動作出正確反應把對方擊敗,或有效地避免意外事故傷害,每天用一點點時間走架打手,只是在為自動化程序加速,即使有較長一段時間因為工作忙,沒有練拳,實際上功夫仍在提高,只是比每天都練時慢了點,只要有時間再練,就又加速了。

相關焦點

  • 武術步法: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
    武術步法,自古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的說法,步是一身之根基,發力之起始,拳法之主體。傳統的武術步法花樣繁多,各門各派都有特色,但是能夠施展的步法,已經很少能看到了。很多都是蒙蔽式的技巧,放在對抗中便不好使了。所以今天我們探討步法,更多是放在擂臺步法上探討。而擂臺步法,貌似趨向統一,無非進退閃避,但專業探討,卻有很深的學識。
  • 拳頭硬,實戰中能有多大勝算?
    現實生活中,一些莘莘學武者,苦修鐵拳功者甚多,夢想能夠拳冠天下,斃敵於頃刻,結果暴擊沙袋,猛擊硬物等,想練成潘慶福式的鐵拳。練得手上傷痕累累,骨節受損,關節變形,仍舊馬步深蹲,千層紙照打不誤。可以說苦沒少吃,汗沒白流,終於能斷磚碎石,似乎修煉有成。
  • 江湖失傳已久的十五種武功秘籍,練就武林高手的武林秘籍200本
    師父有時候也靠賣藝為生,屬於江湖人士,三教九流裡面有他這麼一門,因為都是流動人口,所以他接觸過的各種江湖人士實在太多,各種當時的江湖規矩和切口他都門清,但他都不告訴我,只告訴我,江湖人士雖然互不相識,但是一旦有事,大家還是很團結,所以你以後不管在哪,都要多照顧別人,尤其是江湖中人,要和氣為貴。但到底什麼事江湖人士?我到今天也沒弄明白,也許,師父,時代變化實在太快了。
  • 《武林外傳》當中有哲理的幾句話,最後一句很現實
    《武林外傳》當中有哲理的幾句話,最後一句很現實大家還記不記得《武林外傳》這部電視劇呢,這部劇也是很多人小時候的記憶啊,越來越多影視劇的出現讓人們對於影視劇當中的經典臺詞印象深刻,這些臺詞要麼很現實要麼很有道理,《武林外傳》就是如此,裡面的許多經典臺詞在當時看的時候沒有細細品味,現在回想起來卻都是很有道理的
  • 陳彥蓉:電影《師父》再現了一個武林傳奇
    原標題:陳彥蓉:電影《師父》再現了一個武林傳奇  電影《師父》改編自徐皓峰的同名短篇小說,講述了民國年間發生在天津武術界的一段恩怨情仇。男主人公南派武人陳識為在天津武術界開館立足,收當地青年耿良辰為徒代其踢館。卻未料一場席捲天津武術界的劇變,正向師徒二人襲來。導演徐皓峰是《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也是《道士下山》的原作者。
  • 功夫樹蛙打自衛拳照片走紅 這仿佛一位武林高手
    功夫樹蛙打自衛拳照片走紅 這仿佛一位武林高手2017-08-07 17:14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近日,一則「功夫樹蛙打自衛拳照」走紅網絡,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印度尼西亞攝影師埃迪•帕蒙卡斯(Edy Pamungkas)近日拍攝「功夫」樹蛙照片引發網友關注,照片中,一隻古怪的綠色樹蛙,在石頭上作出一系列生動有趣的自衛動作,與少林功夫動作如出一轍,仿佛一位武林高手。
  • 【限時免費】「寧挨一拳,不挨一掌。」|《傳說中的鐵掌功與「催命...
    【限時免費】「寧挨一拳,不挨一掌。」|《傳說中的鐵掌功與「催命符」》公益愛心課程!
  • 《北鬥神拳》中有很多厲害的武功,此拳真的是十分厲害。
    各位帥哥美女,我是小編優美帥來,動漫的世界樂趣無窮,今天的題目:《北鬥神拳》中有很多厲害的武功,此拳真的是十分厲害。 元鬥皇拳、北鬥琉拳、南鬥聖拳、西鬥月拳還有北鬥其他分支的拳法其實並不比北鬥神拳差,北鬥神拳之所以能凌駕於天下拳法之上,主要有三點,一是有北鬥宗家血脈,二是有天運加身,再就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 形意拳不光有發力的應用,相反的一面你知道嗎?
    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在生活中見過很多練形意拳的愛好者,有的剛接觸不久,有的浸淫了一輩子,也在品論區遇到過很多網絡噴子,這些人不論是誇大形意拳還是低視輕看形意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知半解。不論形意拳是什麼只要通過這些人的頭腦過濾,就變成了他認為的東西,可悲的是他們認為他們認為的就是全部。
  • 清朝末年一武痴,一拳能打飛5個壯漢?
    人人都應該有一個武俠夢,即成為一名俠客,雖然當代小說有點誇張,但是中國武術確實存在著,至少在古代確實有俠客這樣的說法,只是傳到今天大部分都是形無神,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存在。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位大俠,他本來是清末的死囚,但身為武痴,在獄中自創拳法,打一拳飛五壯漢都不在話下,被赦免後,他的拳法被列入了非物質遺產,這人就是中國形意拳的代表人物之一郭雲深。
  • 歷史上的武術門派和真實功夫拳種 中國武林中的武功和鏢局的歷史
    那麼這一期我們講一下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武術門派,以及真實的武林是什麼樣的,門派和小說中、影視中、傳說中的區別又是哪些?還有自古就有的拳種歷史上真實的武林門派並不像小說和影視中每天揣著器械或者帶著弟子成群結隊的去某些門派挑釁又或者打架,因為影視劇是為了凸顯演義效果而讓武林門派擁有這麼多的「恩怨情仇」,首先要了解的是為什麼成立武林門派?
  • 「師父」功夫了得,小心走火入魔
    「7月 ,首次涉足商業電影,執導拍攝《師父》。」了解電影前,必須先簡介一下導演徐浩峰。有的導演是影片先於人,比如庫布裡克行蹤低調,部部經典。有的導演是人先於影片,比如韓寒、郭敬明。徐浩峰導演屬於後者。因為二姥爺是形意拳大師李仲軒,徐浩峰幼年曾習武,後通過記錄祖輩口述的武林史追思先人、弘揚武學,成了以筆墨成名的武林中人。
  • 師父不與徒弟對抗訓練,功夫永遠不能用
    在傳統武術的訓練中有「雙打」訓練,所謂雙打基本上就是事先按照編排好的套路在「師兄弟」之間進行模擬訓練。這種訓練雖然離實際的對抗訓練還有一定距離,但總比沒有的強。能有真實的對抗訓練,特別是與師父對打訓練,這對徒弟來說才是最有效果的。但是,徒弟不能打師父,即便打的贏師父也不能真打,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叫「尊師重道」。
  • 馬保國:與其自詡武林高手,不如標榜IP營銷大師
    連日來,一句「耗子尾汁(好自為之)」成為最新熱梗,把「武林大師」馬保國推上了熱搜。正如本文標題所言,與其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武林高手馬保國,不如標榜是當代網路IP營銷大師。3年後,他在英國創立「英國混元太極拳協會」,就是從那時起,他發現自己單幹更能賺錢,對於拳館生意而言,武術情懷根本不值一提,賺錢才是王道。從此,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馬大師開始了自己的猥瑣發育。
  • 為什麼成昆他師父是《神鵰俠侶》中很厲害的人物?成昆有什麼來歷
    成昆大家都不陌生,是來自,倚天屠龍記裡的,是演反派的角色,這個人很高的本領,智慧雙全,可以說是把他們玩得團團轉。一開始扮演金毛獅王出現,裡面的金毛獅王是很年輕的時候在武林界很有名的,成明教的四大法王其中一個,其實是成昆的大好師父,可是後來卻成了魔頭,全都是被他所害。
  • 揭秘武林絕技——「牆上掛畫」功夫
    要每日反覆練習,同時還要練跳坑功(即雙腿綁沙袋從由淺到深的土坑中向上縱跳)。隨著功夫的增長逐漸減少身體下的木棍,直至能腳踏兩根短小的木棍將身體停靠在牆壁上。此時再練背對牆壁縱跳踩棍已不是很難了。在實戰中則需視牆上支撐物的多少及其高低間距,如有三個以上的支撐點,手腳並用自然更牢靠。
  • 清朝武林第一高手,就是用太極拳打遍天下無敵!
    雖然當時沒有影像記錄,但是太極拳的神妙和楊露禪的威名不難想像。中國王朝歷來重文輕武,為帝王師者,從未有過武人可以當帝王師者,千百年下楊露禪是唯一一人,沒有之一。楊露禪可以說是靠太極拳做到了皇帝的老師的,楊氏太極出手見紅,打人是非常挺厲害的,當時打遍京城沒有對手。
  • 上海鄉下的夏日夜晚,一位武林高手在月光下偷偷練拳
    傳武到底能不能打?傳武在當代還有沒有價值?傳武未來的路在何方?知名作家、評論家、媒體人,同時也是傳統武術練習者的吾非羊老師,以親身經歷,圍繞多年來接觸的武術家、江湖門派、不同拳種、武術打假,以及武術江湖中的人和事,寫成一部紀實小說——《武林揭秘》,講述當代中國武術和江湖的發展現狀。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七回:單刀李中興形意拳 趙文龍藝結京津冀
    李存義在劉快莊生活了兩年,培養出了一批形意拳高手。在此之後,李存義曾應約到上海精武體育會教拳。公元一千九百十一年,李存義六十四歲時,被一位將軍請進軍營,希望他能夠教授士兵拳術,加強軍隊訓練,增強士兵之整體素質。本來,將軍手下有上百名武林高手,怎奈這些武林高手武功雖高,卻並沒有稱得上是江湖頂尖高手。
  • 明星中也有不少武林中人!!
    還是電影中的黃飛鴻、葉問好看!不僅導演拍的好,其實演員也有真功夫。我來介紹一下,那些有門派有師承的明星。排名不分先後!而且,只談門派師門傳承,誰更能打就不見得了。李小龍·詠春拳、迷蹤拳傅永輝是南京中央國術館創始人,功夫包含太極拳、八卦掌和形意拳。麥寶嬋是傅永輝的得意弟子,被稱為「一位盡學我之所有, 能夠真正成為我的繼承者的徒弟」。麥寶嬋之後移民美國,之後還跟書名武術家李天驥學過武。李天驥很厲害,跟太極名家孫祿堂(近代最牛的武術家之一)學過武,還制定過全國《武術競賽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