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中堅守36天,雲南攝影師終於拍到犀鳥寶寶出巢影像

2021-01-12 瀟湘晨報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拍到了!我們現在非常激動!」7月6日上午10時許,自然生態攝影師何海燕和李鵬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慶祝幸運地拍到了雙角犀鳥雛鳥出窩影像,見證了雙角犀鳥寶寶飛出巢穴、飛向雨林、融入自然的神奇時刻。此次拍攝填補了國內野生環境中雙角犀鳥雛鳥的影像空白。

6日7時許,三位攝影師像往日一樣鑽進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黑洞洞的雨林,沿著雨水衝刷後泥濘的道路,深一腳淺一腳準時到達觀測點,這是記者和志願者輪守拍攝犀鳥出巢的第36天。那對成年雙角犀鳥像往日一樣早早守護在巢穴附近。天漸漸亮了起來,成鳥正常給樹洞裡的雛鳥餵食,然後在附近的樹枝上梳理羽毛,和過去的35天沒什麼差別。「今天會不會又懸了?」特別是當陽光射進雨林後,大家心裡更沒了底氣,因為在過去數年的觀測記錄裡,雛鳥都是在雨天出的巢。

上午9時45分左右,一聲低沉的叫聲從鳥巢傳出。「小鳥叫了,你聽到沒有?」這個聲音如同興奮劑讓三名攝影師瞬間精神了起來。聽到叫聲後,雌鳥飛到巢穴門口謹慎地查看洞內情況。突然,一個黃色摻雜紅色、橙色的雛鳥頭神奇地從鳥巢裡伸了出來。「沒錯!就是雛鳥!看來今天有戲!」3人不敢大口呼吸,怕嚇到雛鳥,按耐住心中的狂喜靜靜地開始拍攝。很快雌鳥「若無其事」地飛到正對巢穴的樹枝上悠閒地繼續梳理羽毛。

兩道黑影閃過,雙角犀鳥成鳥立即警惕地仰起頭四處觀望。2隻花冠皺盔犀鳥竟然朝鳥巢所在的樹木飛了過來並準備停到上面。雛鳥迅速縮回洞內。兩隻雙角犀鳥徑直撲向花冠皺盔犀鳥將其驅離。「完了,花冠皺盔犀鳥這一弄怕是要影響雛鳥出巢了!」攝影師們心中喜憂參半,喜的是見證了這樣神奇的畫面,憂的是怕雛鳥不敢出窩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10:20分左右,巢穴內再次傳出雛鳥的叫聲。站在巢穴對面的一對成鳥靜靜地看著樹洞。「穩了!今天絕對出巢!」當雛鳥再次探出頭,他們基本確定了。雛鳥一點一點伸出頭,一雙「水汪汪」的藍色眼睛謹慎地四處觀望,查看周圍環境。在數次觀望後,雛鳥縮回洞內開始將封洞的泥巴等物往外拋灑。沒過幾分鐘,雛鳥開始往外擠,頭出來後,它側著身子繼續一邊往外擠一邊觀察周邊的環境。一雙翅膀終於從洞內出來後,它「譁譁」扇了幾下翅膀,雙腿用力一蹬洞口,瞬間飛離了樹洞,開始雨林裡的生活。

據了解,本次拍攝的雙角犀鳥是今年3月5日進巢、7月6日出巢,雛鳥孵育時間為123天。「犀鳥的繁育方式比較特別,完成交配後,雌鳥會鑽進樹洞,用泥巴、果子、糞便把樹洞封起來,只留一條小縫用於雄鳥餵食,以確保自己和幼鳥不被黃喉貂、蛇等動物傷害。在幼鳥長得差不多時,雌鳥會『扒開』洞口飛出巢穴,然後再將洞口封上。」盈江觀鳥協會會長班鼎盈介紹,通常情況幼鳥會在雌鳥出巢後的1~2周內出巢,這一窩雙角犀鳥創造了目前的一個觀察記錄——在雌鳥出巢39天後幼鳥才出巢。另外,以往的觀測中,從來沒有雌鳥出巢後餵食幼鳥的行為,但是這隻雌鳥很頻繁的給幼鳥餵食。這些都為雙角犀鳥科研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雙角犀鳥是熱帶雨林的標誌性旗艦物種,在科研中,雨林保存、保護得好不好,通常會通過這些旗艦物種來進行評價。近年來,盈江境內觀測到很多窩3種犀鳥繁衍後代的景象,也說明了這裡生態保存、保護得很好。」班鼎盈介紹說。

「我們內心無比地激動,這也是我第二次拍攝到雙角犀鳥出巢的影像,之所以克服種種困難、忍受種種痛苦堅持拍攝這些畫面,就是想通過這些珍貴、美好的影像讓更多人了解自然、保護自然,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目標。」何海燕說。

【來源:開屏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攝影師在德宏拍到珍貴影像 封閉123天 犀鳥寶寶破洞出巢
    終於拍到了!我們現在非常激動!」7月6日上午10時許,德宏州自然生態攝影師何海燕和李鵬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慶祝在野生環境拍到國內近乎空白的雙角犀鳥雛鳥出窩影像。當天,記者和他倆幸運地拍攝、見證了雙角犀鳥寶寶飛出巢穴、飛向雨林、融入自然的神奇時刻。6日7時許,記者和兩位攝影師再次來到觀測點,這是輪守拍攝犀鳥出巢的第36天。9時45分,一聲低沉的叫聲從鳥巢傳出。
  • 雲南德宏拍攝到雙角犀鳥雛鳥出巢珍貴影像
    新華社昆明7月8日電(記者姚兵)經過一個多月蹲守,雲南省德宏州的生態攝影師近日拍攝到雙角犀鳥雛鳥破洞出巢的珍貴影像。出巢後的雙角犀鳥雛鳥一家停留在樹枝上(7月6日攝)。新華社發(朱邊勇 攝)6日一早,生態攝影師何海燕等人來到位於德宏州盈江縣的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中,經過兩個多小時等待,觀測到雙角犀鳥雛鳥開始從樹洞裡的巢穴中探出頭來。雛鳥多次觀望後,將泥巴等封巢物往外拋擲,隨後飛離巢穴,開始森林裡的生活。「能拍攝到雙角犀鳥雛鳥出巢的影像,我非常激動。」
  • 「雙角犀鳥雛鳥」出巢的珍貴影像被捕捉到
    新華社昆明7月8日電(記者姚兵)經過一個多月蹲守,雲南省德宏州的生態攝影師近日拍攝到雙角犀鳥雛鳥破洞出巢的珍貴影像。出巢後的雙角犀鳥雛鳥一家停留在樹枝上(7月6日攝)。新華社發(朱邊勇 攝)6日一早,生態攝影師何海燕等人來到位於德宏州盈江縣的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中,經過兩個多小時等待,觀測到雙角犀鳥雛鳥開始從樹洞裡的巢穴中探出頭來。雛鳥多次觀望後,將泥巴等封巢物往外拋擲,隨後飛離巢穴,開始森林裡的生活。「能拍攝到雙角犀鳥雛鳥出巢的影像,我非常激動。」
  • 雲南拍到野外雙角犀鳥寶寶出巢,網友:嘴巴像香蕉
    經過一個多月蹲守,雲南省德宏州的生態攝影師近日拍攝到雙角犀鳥雛鳥破洞出巢的珍貴影像。6日一早,生態攝影師何海燕等人來到位於德宏州盈江縣的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中,經過兩個多小時等待,觀測到雙角犀鳥雛鳥開始從樹洞裡的巢穴中探出頭來。
  • 雲南發現雙角犀鳥寶寶破洞出巢畫面,長睫毛圓眼睛大嘴巴,好可愛
    去過野生動物園的應該都有見過雙角犀鳥,但是野生的雙角犀鳥很少見,尤其是雙角犀鳥寶寶破巢出洞的畫面更是尤為珍貴,但是近日生態攝影師何海燕等人在德宏州盈江縣的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中,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苦苦等待,終於拍攝到了雙角犀鳥寶寶從洞穴中探出頭的珍貴畫面。
  • 雙角犀鳥雛鳥出巢!
    經過一個多月蹲守 雲南德宏的生態攝影師近日拍攝到 雙角犀鳥雛鳥破洞出巢的珍貴影像 6日一早 生態攝影師何海燕等人 來到位於德宏州盈江縣的 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在國內還是首次發現冠斑犀鳥在崖壁間築巢
    連續耐心地監測這對物種近60天的廣西博物館攝影師迅速調整好兩臺不同焦距段的專業相機,準備記錄下這一在中國未曾有過的影像資料。封巢到破巢歷時91天,完成繁殖任務後犀鳥媽媽率先出巢,熟練地撲回森林。11:10分,第一隻犀鳥寶寶也學著母親出巢的樣子,順利地開啟了它此生的第一次飛行。
  • 中國犀鳥谷罕見視頻:無數攝影師夢寐以求的精彩瞬間
    什麼是犀鳥和中國有記錄的犀鳥犀鳥是鳥綱犀鳥目犀鳥科的統稱,分布於非洲和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犀鳥為中到大型鳥類,最小體重僅150克,最重大到4公斤。歷史上犀鳥曾廣泛分布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近十年來,雲南省犀鳥的整體分布範圍已經大幅度縮小,僅德宏州、西雙版納州、臨滄市、普洱市的13個縣記錄到犀鳥(數據來源《雲南犀鳥的分布》一文,作者吳飛等。)。其中盈江縣的鳥類記錄中有五種犀鳥,如今有很大機會見到的有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冠斑犀鳥三種。其中棕頸犀鳥目前在墨脫有比較穩定的記錄,白喉犀鳥近十年來在中國記錄寥寥無幾。
  • 盈江,中國犀鳥最後的一片樂土
    什麼是犀鳥和中國有記錄的犀鳥犀鳥是鳥綱犀鳥目犀鳥科的統稱,分布於非洲和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犀鳥為中到大型鳥類,最小體重僅150克,最重大到4公斤。歷史上犀鳥曾廣泛分布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近十年來,雲南省犀鳥的整體分布範圍已經大幅度縮小,僅德宏州、西雙版納州、臨滄市、普洱市的13個縣記錄到犀鳥(數據來源《雲南犀鳥的分布》一文,作者吳飛等。)。其中盈江縣的鳥類記錄中有五種犀鳥,如今有很大機會見到的有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冠斑犀鳥三種。其中棕頸犀鳥目前在墨脫有比較穩定的記錄,白喉犀鳥近十年來在中國記錄寥寥無幾。
  • 很多犀鳥在盈江搞聚會!像戰機飛過
    記者和志願者在盈江縣「中國犀鳥谷」數次偶遇犀鳥呈編隊飛行和玩耍。平日裡在野外見到一隻犀鳥都是已經非常幸運了,而當幾隻甚至十數隻犀鳥列隊在峽谷裡穿行或沿山脊掠過,這些場景讓同行的資深生態攝影師也亢奮得差點忘記按下快門。
  • 廣西恩城保護區拍到冠斑犀鳥在喀斯特崖壁上築巢產子全過程
    近日,兩隻冠斑犀鳥幼鳥在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破巢而出,保護人員將其父母在喀斯特崖壁石洞中築巢、繁殖成功的全過程完整拍下。據悉,這是國內首次見證這樣的時刻;而冠斑犀鳥在保護中心的數量也由2隻增加到4隻。
  • 走進中國犀鳥谷
    到犀鳥谷就是奔犀鳥來的,在犀鳥谷真能看到那麼珍稀的鳥兒嗎?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去四次拍到了三次。而且是三種不同的犀鳥。當你看完這些犀鳥照片,就知道為什麼人們稱犀鳥為鍾情鳥,模範丈夫,雨林霸主了。1.【冠斑犀鳥】拍攝時間:2017年5月拍攝地點:雲南省盈江縣犀鳥谷記得那天下午,在鳥導的帶領下,沿著崎嶇的山路,穿過雨林竹林在一個半山腰上停下來,看到對面那棵高高的大樹上有鳥巢。作為拍鳥人,真是興奮極了,真是好地方。據那個傈僳族小夥子說,他看見鳥爸出去找食了,可是我們等了整個下午,就不見一個犀鳥的影子。天漸漸暗下來,我們不得不收工。
  • 百名攝影師歷時一年多 穿行絕壁拍攝珍禽異獸
    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成年雄性灰腹角雉,發現國內菲氏葉猴最大群體……這些都來自「自然影像中國·美麗生態德宏」攝影年項目所拍到的珍貴圖片。自然影像中國聯合發起人、中國林業生態攝影協會會長陳建偉介紹,一年多的拍攝,在德宏獲得了大量高質量的珍稀野生物種影像資料,如天行長臂猿、菲氏葉猴、豹貓、小爪水獺、褐林鴞、犀鳥以及紅外攝影的雲豹、北豚尾猴、熊狸、豺、黑熊、靈貓、金貓等。還在國內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灰腹角雉的野外高清晰圖像。
  • 雲南拍到瀕危物種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影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昆明1月9日電(記者趙珮然 張東強 姚兵)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日前公布由智慧在線觀測系統拍攝到的瀕危物種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活動影像。這些影像對掌握這一2017年才命名的新物種生存狀況、活動規律有重要意義。高黎貢白眉長臂猿(也稱天行長臂猿) 是唯一一種由中國科學家命名的類人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僅存不到200隻,主要分布在雲南高黎貢山區域。此次影像拍攝地點為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支那鄉,根據智慧觀測系統監測,整個盈江片區分布有約70隻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是其主要分布區。
  • 他們遇到它們 定格德宏的美
    百名攝影師歷時一年多 穿行懸崖...
    ,發現國內菲氏葉猴最大群體……這些都來自「自然影像中國·美麗生態德宏」攝影年項目所拍到的珍貴圖片。此次拍攝到的照片,說明當地生態環境非常好,適宜灰腹角雉生存。孫曉宏在山裡守了兩天 拍攝天行長臂猿今年60歲的孫曉宏是自然影像中國的攝影師,他愛上自然生態攝影已有6年之久。去年攝影年期間,他走遍德宏州5個縣市,跋山涉水地進行拍攝,拍到了天行長臂猿、三趾翡翠、黃嘴河燕鷗等很多珍貴的圖片。
  • 生態攝影師在雲南德宏拍攝到雲貓影像
    生態攝影師近日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開展野外夜間觀察時,卻用相機拍攝到雲貓活動的珍貴影像。記者:姚兵 報導員:朱邊勇 曾祥樂視頻素材來源: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來源:新華網雲南頻道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 雲南德宏攝影師用非紅外相機拍到雲貓
    近日,雲南德宏生態攝影師在在德宏野外進行夜間觀察時「偶遇」雲貓,並用相機記錄下雲貓的活動蹤跡雲貓是夜行動物,警覺性高、體型小,國內目前關於雲貓的影像資料大多通過安裝在紅外相機取得,目擊拍攝記錄極少。圖片來源:ICphoto近日,雲南德宏生態攝影師在在德宏野外進行夜間觀察時「偶遇」雲貓,並用相機記錄下雲貓的活動蹤跡。
  • 冰天雪地中3個攝影師堅守1個月終拍到!
    冰天雪地中3個攝影師堅守1個月終拍到!眾所周知,東北虎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雄性東北虎的體重可接近300千克。你可能會覺得,東北虎的體型這麼龐大,在野外應該很容易被發現吧?其實不然。事實上,無論是有著豐富經驗的攝影師,還是布置在野外的高配置紅外相機,想拍攝到野生東北虎的生活畫面都是極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