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拍到了!我們現在非常激動!」7月6日上午10時許,自然生態攝影師何海燕和李鵬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慶祝幸運地拍到了雙角犀鳥雛鳥出窩影像,見證了雙角犀鳥寶寶飛出巢穴、飛向雨林、融入自然的神奇時刻。此次拍攝填補了國內野生環境中雙角犀鳥雛鳥的影像空白。
6日7時許,三位攝影師像往日一樣鑽進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黑洞洞的雨林,沿著雨水衝刷後泥濘的道路,深一腳淺一腳準時到達觀測點,這是記者和志願者輪守拍攝犀鳥出巢的第36天。那對成年雙角犀鳥像往日一樣早早守護在巢穴附近。天漸漸亮了起來,成鳥正常給樹洞裡的雛鳥餵食,然後在附近的樹枝上梳理羽毛,和過去的35天沒什麼差別。「今天會不會又懸了?」特別是當陽光射進雨林後,大家心裡更沒了底氣,因為在過去數年的觀測記錄裡,雛鳥都是在雨天出的巢。
上午9時45分左右,一聲低沉的叫聲從鳥巢傳出。「小鳥叫了,你聽到沒有?」這個聲音如同興奮劑讓三名攝影師瞬間精神了起來。聽到叫聲後,雌鳥飛到巢穴門口謹慎地查看洞內情況。突然,一個黃色摻雜紅色、橙色的雛鳥頭神奇地從鳥巢裡伸了出來。「沒錯!就是雛鳥!看來今天有戲!」3人不敢大口呼吸,怕嚇到雛鳥,按耐住心中的狂喜靜靜地開始拍攝。很快雌鳥「若無其事」地飛到正對巢穴的樹枝上悠閒地繼續梳理羽毛。
兩道黑影閃過,雙角犀鳥成鳥立即警惕地仰起頭四處觀望。2隻花冠皺盔犀鳥竟然朝鳥巢所在的樹木飛了過來並準備停到上面。雛鳥迅速縮回洞內。兩隻雙角犀鳥徑直撲向花冠皺盔犀鳥將其驅離。「完了,花冠皺盔犀鳥這一弄怕是要影響雛鳥出巢了!」攝影師們心中喜憂參半,喜的是見證了這樣神奇的畫面,憂的是怕雛鳥不敢出窩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10:20分左右,巢穴內再次傳出雛鳥的叫聲。站在巢穴對面的一對成鳥靜靜地看著樹洞。「穩了!今天絕對出巢!」當雛鳥再次探出頭,他們基本確定了。雛鳥一點一點伸出頭,一雙「水汪汪」的藍色眼睛謹慎地四處觀望,查看周圍環境。在數次觀望後,雛鳥縮回洞內開始將封洞的泥巴等物往外拋灑。沒過幾分鐘,雛鳥開始往外擠,頭出來後,它側著身子繼續一邊往外擠一邊觀察周邊的環境。一雙翅膀終於從洞內出來後,它「譁譁」扇了幾下翅膀,雙腿用力一蹬洞口,瞬間飛離了樹洞,開始雨林裡的生活。
據了解,本次拍攝的雙角犀鳥是今年3月5日進巢、7月6日出巢,雛鳥孵育時間為123天。「犀鳥的繁育方式比較特別,完成交配後,雌鳥會鑽進樹洞,用泥巴、果子、糞便把樹洞封起來,只留一條小縫用於雄鳥餵食,以確保自己和幼鳥不被黃喉貂、蛇等動物傷害。在幼鳥長得差不多時,雌鳥會『扒開』洞口飛出巢穴,然後再將洞口封上。」盈江觀鳥協會會長班鼎盈介紹,通常情況幼鳥會在雌鳥出巢後的1~2周內出巢,這一窩雙角犀鳥創造了目前的一個觀察記錄——在雌鳥出巢39天後幼鳥才出巢。另外,以往的觀測中,從來沒有雌鳥出巢後餵食幼鳥的行為,但是這隻雌鳥很頻繁的給幼鳥餵食。這些都為雙角犀鳥科研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雙角犀鳥是熱帶雨林的標誌性旗艦物種,在科研中,雨林保存、保護得好不好,通常會通過這些旗艦物種來進行評價。近年來,盈江境內觀測到很多窩3種犀鳥繁衍後代的景象,也說明了這裡生態保存、保護得很好。」班鼎盈介紹說。
「我們內心無比地激動,這也是我第二次拍攝到雙角犀鳥出巢的影像,之所以克服種種困難、忍受種種痛苦堅持拍攝這些畫面,就是想通過這些珍貴、美好的影像讓更多人了解自然、保護自然,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目標。」何海燕說。
【來源:開屏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