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中國的心。在這場疫情面前,每個人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受到疫情影響的福建各大高校,也在這場戰役中發揮作用,助力抗「疫」行動,我們來看看福建高校的一些專業在抗疫中,如何一展身手。
廈門大學
廈大科研人員堅持挺在科研一線 將研究成果用於防控實踐
據了解,為了更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廈門大學成立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應急科研攻關領導小組,整合全校資源,集中各方力量,加強統籌協調;成立專家組,對攻關項目進行論證、指導。目前,該校已有近50個團隊參與科研攻關,攻關進展順利。
李慶閣團隊研製成功了
新型冠狀病毒RNA假病毒標準品、
病毒裂解和病毒核酸保存管
夏寧邵(中)與科研團隊成員
李慶閣團隊研製的病毒核酸提取試劑盒已加緊投入生產,每周可向市場供應4.2萬人份,研製新型冠狀病毒現場檢測一體機,可實現一鍵快檢;夏寧邵團隊開展鼠、兔、羊駝等多種類治療性抗體研發,同時聯合香港大學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載體疫苗研發……
在抗體、藥物研製方面,洪文晶團隊已設計出4種新型化合物,將優化和篩選出具有強效體外活性的抗新冠病毒多肽抑制劑藥物。在病毒檢測方面,顏曉梅、葛勝祥、莊江興、楊朝勇等團隊分別開發更加快速準確的抗體檢測試劑、抗原檢測試劑、核酸快速檢測試劑和儀器設備。
鋪在武漢醫護人員房間的地暖產品
在防護技術和產品方面,鄭南峰和吳炳輝團隊研發電熱護腰帶、地板加熱片、加熱床墊等石墨烯遠紅外加熱產品,採用石墨烯導電膜通電後可高效發射出與人體輻射相近的遠紅外,能夠提升人的基礎體溫,在低溫陰天給醫護人員帶來健康保障;尹應武團隊研發大氣、水體及糞便等大面積高效消毒滅菌的新方法,開發手持微型霧化器、旋轉噴霧器、車載式霧化裝備的適合不同應用場景的系統及高效防疫藥品,能顯著減少消毒液劑消耗及對人體和環境的傷害。
專業解讀:
生命科學學院分子診斷工程研究中心
廈門大學「分子診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心涉及到生物學,化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等多個學科,具備突出自主創新研發能力及產業轉化能力。「中心」所依託的廈門大學生物醫學學部,是廈門大學整合全校生物醫學研究力量,跨院﹑跨系﹑跨專業組成的生物醫學聯合體,包括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及其各附屬醫院﹑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細胞生物學與腫瘤細胞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福建省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中心」的研究開發方向是通過技術創新,實施臨床分子診斷試劑研發﹑分子診斷標誌物及靶標研究﹑分子診斷基礎試劑及相關設備研發,同時通過開展規範的具有示範意義的臨床分子診斷技術服務,幫助提升我國分子診斷水平。
公共衛生學院
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8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19名,具有博士學位的佔90%。學院立足於高起點和國際化視野,以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結合為支撐點,以國家和海西重大戰略需求為目標,瞄準世界公共衛生科技創新前沿,發揮既有優勢,堅持特色發展,努力在重大疾病診斷與預防、創新疫苗研發、分子影像暨轉化醫學研究、公共衛生政策與管理、衛生毒理、感染性疾病研究、慢病及腫瘤流行病、環境與公眾健康保障、老年人口健康促進策略等方面,積極探索一條具有廈大特色的發展之路。
石墨烯工程與產業研究院
2014年5月,廈門大學引進石墨烯發明人之一、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院士,成立了石墨烯工程與產業研究院,並聘請諾沃肖洛夫院士任名譽院長、田中群院士任院長。研究院依託國家"2011計劃"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採取"諾獎得主-優勢高校-引領企業-發達城市"的協同合作模式,旨在實現石墨烯相關技術學研產用、上中下遊的有機貫通,推動以石墨烯為核心的涵蓋信息、能源及功能材料等領域產業集群的做大做強,引領國內外石墨烯及相關二維材料產業技術的發展方向。
福州大學
自主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
日前,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自主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並與泰普生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合作,迅速實現產學研轉化。
早在2019年12月底,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林峻博士團隊已經在關注並介入相關課題研究。在2020年1月13日之前,該研發團隊已經完成該病毒快速檢測技術體系的開發。福州大學亦是國內外首批完成該工作的機構之一。
隨後不久,林峻博士在第一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一步法病毒RNA提取試劑」。
據悉,該提取技術可以在5分鐘內,一步法操作,從鼻咽拭子或糞便樣品中快速提取病毒RNA,用於下遊的RT-qPCR檢測反應。較傳統的冠狀病毒RNA提取技術,其步驟簡便,工作量小,成本低,耗時短。
專業解讀: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大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3個本科專業,擁有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2個省級重點學科;生物醫藥工程技術實驗中心和食品科學工程中心實驗室2個省部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院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籤訂了海外學習項目,設有創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
生物工程專業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生物學與工程學方面基本知識以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基礎知識,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等相關領域從事生物工程產品生產、工藝設計、生產管理、新技術研究和新產品開發的學科交叉應用型人才。畢業後可在生物製藥、生物工程、食品、化工、環保、商檢、衛生防疫等行業,從事科學研究、工藝設計、技術管理、產品研發、生化分析檢測等工作。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本專業是福建省特色專業,主要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分析與檢測等領域的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紮實的科學理論、工程技術和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系統掌握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畢業後能從事食品企業、教育、衛生監督和食品安全管理等相關部門的教育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生產管理、檢驗檢疫、產品銷售等工作。
生物技術專業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備較強的數理化基礎,具有國際化視野,接受嚴格科學思維、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訓練,系統地掌握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生物技術理論聯繫實際、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能適合生物技術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及應用性研究的科研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全面的複合型人才。畢業後學生可勝任製藥、食品、能源、化工、環保、材料、商檢、疾病防控等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檢測及管理等工作。
廈門理工學院
計算機學院研究疫情病例數據集 助力疫情防控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疫情信息迅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由於現有源數據集、新聞媒體報導和展示平臺的數據存在時段重疊、時段缺失、時段長短不一致等問題,造成數據分析困難。為了完成一套準確、可靠的疫情病例數據集,廈門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發揮學科優勢,組織虛擬實境與三維可視化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的骨幹力量與北京大學、雪梨科技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專家組成特別項目組,專攻數據收集與分析,助力疫情防控。
報告顯示泉州市需要注意的商業、工業區域
該數據集的內容根據中國衛健委和各省各地市衛健委的疫情通報,以0-24時為時間段收集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據,空間解析度精確至市級行政區。基於疫情數據集,虛擬實境與三維可視化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發揮在圖像處理、可視化等領域的技術實力,對泉州、無錫等地的疫情發展趨勢進行解讀並形成分析報告,報告內容涉及病例數據與趨勢、病例活動地點分析、外來流動人口對本地疫情的影響、未來天氣情況對疫情的影響以及新冠肺炎的防疫觀點與結論等,為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區團體的決策提供了有效的輔助和依據。
專業解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廈門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2016年)、省級特色專業(2011年)、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試點專業(2011年)、福建省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2年)。本專業定位於計算機科學基本理論(包括計算機系統組成及軟體理論)及當前計算機發展的熱點技術,執行「3+1」模式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方案。
本專業按照學校確定的「建設海西一流、親產業大學」的辦學定位,結合本專業的特點,改進了傳統的「PC-centric」課程體系,建立起了「Embedded-centric」課程體系,專注於嵌入式軟、硬體技術,面向智能家電、汽車電子、電子娛樂、通信、智能控制系統等產品領域和物聯網應用開發,培養當前市場急需的嵌入式系統研發、系統維護和管理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目前,該專業的支撐機構或學科有:福建省虛擬實境與三維可視化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物聯網應用技術高校重點實驗室、廈門市建築智能工程中心、嵌入式系統研究所、計算機軟體與理論重點學科。
福建醫科大學
白衣即戰袍,福建醫大近400名白衣戰士奮戰湖北!
新冠疫情發生後,福建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派出了附屬協和醫院、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近400名醫護人員赴湖北醫療支援。成立臨時黨支部,廣大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抗疫一線踐行初心使命,讓黨旗在戰「疫」一線高高飄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成立赴鄂防控疫情青年突擊隊,充分發揮青年的生力軍和骨幹作用。
學校簡介
福建醫科大學創建於1937年,是我國建校較早的公立本科醫學院校之一。學校是一所以醫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的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是福建省衛生人才培養中心、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和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根據軟科「2019年中國最好醫科大學」排名顯示,該校位列全國第17名。學校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3‰。現有血液病學等國家級重點學科(專科)12個,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省級重點學科(專科)56個,擁有腫瘤免疫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消化道惡性腫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新藥安全性評價中心、福建省新藥研發中心、福建省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等70個省部級科研平臺。
福建中醫藥大學
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與湖北人民風雨同舟
福建中醫藥大學直屬附屬醫院此次共派出102名援鄂醫療隊員,他們本著大愛無疆的情懷和仁者無畏的精神,義無反顧、不畏風險,帶著抗疫救援的強烈責任,毅然決然地衝到抗疫最前線,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與湖北人民風雨同舟、並肩作戰,全力以赴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學校簡介
福建中醫藥大學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創辦較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兩次入選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是福建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學校有2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中醫學2個福建省A類高峰學科,中藥學、護理學、藥學3個福建省高原學科,臨床醫學、管理學2個福建省應用型學科。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有2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8個國家(局級)三級科研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2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大數據研究所,17個省級各類重點實驗室、基地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福建師範大學
用「心」免疫 | 福建師大多措並舉構築「心理防疫牆」
疫情發生以來,福建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發揮專業優勢,迅速組織學院師生,協同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婦聯和學校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心理防疫工作,努力為公眾提供心理支持服務。
開通義務心理支持熱線。1月29日,學院協同校團委開通面向公眾的「小葵」心理支持熱線(13696837363),每天8:00-22:00為全國需要心理支持的民眾提供義務心理疏導服務。並通過省委宣傳部、教育廳、團省委、省婦聯、省心理學會、學校等幾十個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學習強國、福建日報、東南網、福建電視臺等載體宣傳熱線,加大熱線宣傳力度。2月初,學院在運行熱線的基礎上,又開通網絡心理服務平臺(QQ:3190137649),為公眾提供網絡心理服務。
組織編寫《福建防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自助手冊》。應省委宣傳部邀約,心理學院組織教師和研究生編制了《福建防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自助手冊》。《手冊》編寫負責人,心理學院院長連榕教授介紹,《手冊》分為村居、大學生、中學生3個版本,針對不同群體可能遇到的問題分別進行編制,並針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表述方式,為科學加強心理疏導提供指導和自助指南。
專業解讀:心理學
福建師範大學心理學是福建省心理學科唯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銜接完整的心理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學科團隊,為福建省心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直是福建省心理學教學、科研、服務的核心學術團隊。
心理學科共有專任教師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講師7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人。有3位教師被中國心理學會認定為「心理學家」;中國心理學會理事1人,中國心理學會各分會理事6人;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理事1人;福建省心理學會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1人,秘書長1人。
福建農林大學
發揮學科特色 助力春季農業生產
學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春季農業生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制定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科技助力春季農業生產和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召開專題會部署有關工作。聚焦茶葉、花卉等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遴選252位專家為春耕生產提供技術指導。廣大師生通過示範引導、點對點指導、實踐參與等方式,助力春季農業生產和復工復產。
農業生態研究所鄉村振興團隊開展生產技術指導
黃彪教授團隊為企業研發新產品
福建農林大學學科概況
福建農林大學是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學,是福建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學校秉承「研究農業高深學術,造就專門人才」的辦學宗旨,堅持以立德樹人、強農報國、建設一流大學為使命,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多樣、培養層次完整、師資力量雄厚、學術影響廣泛的研究教學型大學。
學校是福建省省屬高校中最早招收研究生和最早獲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學校積極構建「一體兩翼」學科發展格局,即以農林生物學科為主體,具有農林特色的工科和人文社科為兩翼,促進農工、農文交叉融合和協調發展。學校現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2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學科,7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學科;6個福建省高峰學科,12個福建省高原學科。學校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2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學校是菌草技術發明單位,選育出的甘蔗、黃麻、杉木、甘薯、花生、茶葉、蔬菜等新品種和形成的實用技術成果推廣覆蓋全國主要產區。
集美大學
集大航海學院校友任文廣:維護水上交通安全,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
集大航海學院校友任文廣去年6月剛到三亞海事局指揮中心任副主任,同時也是局業務三支部黨支部書記。今年春節,他一直奮戰在海事防抗疫情的第一線,到年初九,他已經連續上班15天。
任文廣帶領值班員主動了解碼頭作業計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三亞海事局指揮中心所在的業務三支部在任文廣的帶領下,恪盡職守,持續奮鬥,先後打贏了三場「硬仗」,切實用使命擔當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任文廣是海南海事人的一個縮影,他們就是用這些點滴行動不斷匯集力量,維護水上交通安全,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
專業解讀:航海學院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源於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1920年創辦的集美航海教育,是我國最早培養航海人才的學校之一。近百年來,學院弘揚嘉庚精神,秉持「誠毅」校訓,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素質航海人才,是我國培養高級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國內以及東南亞地區頗具影響,被譽為「航海家的搖籃」。
學院現有在校生2610人,其中本科生2496人。擁有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航海技術、交通運輸(國際航運管理)、物流管理、交通運輸(航海保障)4個本科專業,其中航海技術專業及其教學團隊分別獲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省級團隊榮譽稱號。
華僑大學
發揮專業優勢 醫學院助力戰「疫」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華僑大學醫學院一線科研工作人員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號召,迅速投入助力戰「疫」的研究工作。
學院教師發揮醫學、藥學專業優勢,結合現有研究工作基礎,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課題,以實際行動支持防疫工作。經過各位老師的積極努力,學院目前獲得泉州市科技局資助立項的新冠疫情相關科研項目4項,各項目實驗工作進度目前均進展順利,爭取儘快將科研成果應用於防疫工作一線。
學院獲泉州市資助立項項目列表
醫學院王立強、楊會勇老師在實驗室開展研究
專業解讀:醫學院
2006年12月,分子藥物研究所成立,揭開華僑大學醫藥學科建設序幕。2007年10月,華僑大學第一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子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立項建設。以分子藥物研究所和分子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為基礎,2012年4月掛牌成立生物醫學學院(泉廈兩校區辦學)。2017年4月成立醫學院,與生物醫學學院合署辦公。
華僑大學醫學院現有生物醫學材料、生物化工2個二級博士點,生物醫學工程1個一級碩士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1個二級碩士點和生物工程專業學位,以及藥學、藥學(全英文教學)、臨床醫學等本科專業。生物醫學工程為福建省重點學科。
閩江學院
福建藝術戰「疫」,閩江學院原創詩歌作品上榜
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1月底下發《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徵集抗擊疫情主題文藝作品的通知》以來,截止2月27日共徵集到選送的藝術戰「疫」作品1653件,文藝工作者用歌聲、詩歌和手中的畫筆,由衷讚美和致敬他們心中的戰「疫」英雄。其中由閩江學院黨委宣傳部和人文學院聯合出品的原創詩歌作品《無名英雄》也獲得點讚無數。《無名英雄》由閩江學院輔導員蔣翔宇原創,學生黃江祿、梁燁共同朗誦,致敬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奔赴一線的抗疫工作者。
專業解讀:人文學院
閩江學院人文學院下設2個系:中文系、歷史學系;擁有5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師範)、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歷史學和文物與博物館學;建有一個省級重點學科——專門史。
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40多人,國際生25人,專任教師46人,高級職稱教師佔80%,擁有博士學位教師佔74%;其中, 福建省「百千萬人才」1人、福州市「優秀人才」1人,福州市「閩都英才」3人,「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7人,「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 6人,兼職碩導7人,雙師雙能型人才11人。
學院現有1個省級科研平臺(閩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3個福建省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範基地(閩都文化教育示範基地、福建地方文學與語言傳承創新教育基地、福州閩派古琴教育示範基地)。
陽光學院
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疫情地球」助力戰「疫」
打開軟體界面,一個立體的地球模型緩慢轉動,一些白色、黃色和紅色的「小點」在多個區域閃動,或密集或稀疏……這是陽光學院人工智慧學院計算機科學專業大一學生葉立恆,在該校軟體技術研發中心團隊負責人羅成立老師的指導下,歷時3天3夜獨立完成的一個項目。通過此疫情可視化地球可以直觀地看出全球各地的疫情分布情況,國內精確到省份,國外以首都為國家位置。
專業解讀:人工智慧學院
人工智慧學院目前下設四個系:信息與通信工程系、物聯網工程系、計算機與網絡工程系、大數據與軟體工程系;現有8個本科專業:機器人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軟體工程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學院現有在校生2206人,自有專任教師65人,聘用專任教師29人,折合後專任教師90人,其中高級職稱40人、博士20人、碩士51人、雙師雙能型教師63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9人。
學院實驗實踐條件優越,擁有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與網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技術實驗中心),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陽光學院的「創四方園」也是學院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優質場所。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開發人臉識別實名認證系統助力疫情防控期間全省自考報名工作順利進行
2020年2月26日,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網化統一報考系統考務考籍綜合平臺「遠程非接觸式的人臉識別及身份證信息採集實名認證系統」正式開通。這是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務科研處所屬的網絡教育中心(自考信息工作站項目團隊)積極應對疫情防控工作的應用技術成果,為配合今年4月福建省各地考生報考轉換「現場確認」環節緊急開發的人工智慧應用系統,已為今年27650名自考報名考生做好服務,通過系統協同技術服務歸集報考資金達780多萬元。
按照省教育考試院針對我省今年4月份全國高等教育自學教育考試工作疫情防控的工作舉措,為避免「現場確認」環節考生聚集,保障全體考生和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根據承擔「福建省全網化自考網絡報考及考務考籍綜合業務系統平臺」數位化服務社會的研發與協同技術服務項目任務,充分利用遠程網絡優勢,保障我省自考階段性工作的正常進行。2月1日(正月初七)以來,自考信息工作站及時召集在榕人員和技術力量,與省考試院自考處和全省各高校合作方攜手積極應對,結合數字福建「閩政通」平臺及時研發推出遠程非接觸式的移動端「人臉識別」及身份證信息採集的實名認證系統,在防控疫情期間,讓考生足不出戶即可安心辦理報考信息確認環節。
專業解讀:
電子工程系
電子工程系現開設有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通信技術、通信工程設計與監理、建築智能化工程技術和光電技術應用等五個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為國家級重點專業,通信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為省級精品專業,光電子技術專業為福建省首批示範專業。在2013年福建省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質量評比中,通信類專業獲得全省第一名、電子信息類專業獲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績。「電子信息專業群」升級為省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
計算機工程系
計算機工程系是國家計算機應用與軟體技術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中央財政重點支持的計算機應用實訓基地、省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骨幹教師培訓基地、省軟體人才重點培訓基地、省先進位造業公共服務平臺信息化軟體應用平臺、省閩臺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計算機方向)骨幹教師培訓基地。目前,開設物聯網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安全與管理、大數據技術與應用、軟體技術、虛擬實境應用技術、移動互聯應用技術七個專業。其中1個國家級骨幹重點建設專業、1個央財扶持重點專業、1個省級精品專業、2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示範專業、4門省級精品課程。現有教授2人,副高職稱19人,具有碩士學位和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教師30餘人。系主任李宏達教授作為全省高職唯一代表獲得「福建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胡錦麗教授獲得第六屆黃炎培職業教育傑出教師。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全國高校「一幫一」!船政交通援武漢船舶!
教育部4月8日印發通知,啟動實施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對口幫扶武漢船舶職業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簡介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溯源於1866年創辦的中國近代官辦第一所高等實業學堂——船政學堂,至今已有154年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發軔地,作為船政學堂的傳承校,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全國首批28所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更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在2019年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是全國僅有的兩所獲第三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的高職院校之一。同時也是國家優質高職院校、福建省示範性現代職業院校重點建設單位,學校的綜合辦學實力在福建省高職院校名列前茅,引領著福建省高職教育的發展。近年來,學校由於辦學水平和質量突出,獲得社會各界廣泛讚譽,屢獲殊榮。2016年教育部陳寶生部長蒞校視察時對學校辦學給予充分肯定,要求繼續「弘揚船政精神,振興職業教育」,2020年學校正式跨入「雙高」建設新時代,朝著致力建成「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院校昂首奮進。
中國教育在線福建分站 編輯:李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