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網際網路+」的東風,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創業團隊「就是去印」打造的列印雲平臺,瞄準大學生們平時學習、考試都離不開的列印業務——
高校列印開啟O2O模式「就是去印」團隊成員。
東南網11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 實習生 黃雪玲)在大多數高校,進出列印店幾乎成了學生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平時學習與社團活動,需要列印大量的資料,期末考試、提交論文等高峰期,校內的列印店格外熱鬧,常常隊伍排長龍。
排隊、排版、可能存在的U盤感染病毒……這些煩瑣的步驟很是消耗時間,更存在著不安全性。網際網路時代應有新的模式解決這些問題。
柯偉帆,福建師大協和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作為「就是去印」的團隊負責人,他將目標人群定位在高校宅男、宅女,以在線、送貨上門等服務重新定義網際網路時代下的高校列印,打造福建校園首個O2O網上列印服務平臺。目前「就是去印」團隊正在尋找合適的天使投資人,助力他們的創業夢想。
瞄準傳統列印店的痛點「大二做淘寶,銷售學生用品和個性化禮品,暑期在一家童裝外貿公司做品牌策劃、形象推廣。」柯偉帆在校期間豐富的實踐經驗,激發了他創業的衝動。
「大學生在考試時需要很多資料,一次次地跑列印店,費時又費力。」如今的大學校園,以移動網際網路為發展基礎的生活服務類O2O層出不窮,因其提供的便捷服務和消費方式,深受大學生宅男宅女的歡迎。
柯偉帆在做了詳細的市場調查後,決定把O2O模式運用於高校列印項目,「在校園列印這件小事上,還有很多環節可優化」。
當這個項目入駐福建師大協和學院的大學生創業園還經歷了一番波折。「學校領導以為我要開一家傳統列印店,認為沒有必要入駐創業園。」柯偉帆在碰壁中逐漸讓自己的創業想法日漸成熟。
創業初期,原本打算用免費吸引用戶,「通過在列印紙張上附加廣告,獲得廣告費盈利,而實現免費列印」。
但在和線下實體列印店談合作時遇到障礙。「他們出的價格難以接受,很多列印店的老闆不理解O2O列印模式,一毛錢一張的市價,他要收8分錢,而我們還需要自己負擔紙張和設計,根本沒有談的餘地。」柯偉帆只能調整,決定做在線列印。
今年,他們搭建「就是去印」文件列印雲平臺,用上傳文件代替複製粘貼,以在線支付簡化收付款流程,優化校園列印服務的體驗。
他們為線上列印確定了一套便捷流程:用戶只需要通過「就是去印(947in)」的PC(電腦)端,登錄QQ,然後上傳自己想要列印的文件,在線上設置列印的份數、單面或雙面列印以及版式要求等等,然後選擇想要線下取得文件的時間,並完成在線支付,就可當天享受到「就是去印」團隊免費送貨上門的服務。
截至目前,他們的業務已經覆蓋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福建工程學院、福建教育學院。
追求服務的體驗感和質感近兩年,在O2O模式的影響下,雲列印成為一個熱詞,全國各地都有大學生創業團隊選擇用網際網路思維來變革校園的傳統列印方式。「類似的創業項目有的通過線上接收訂單與線下實體店合作,用戶需要自己再去一趟列印實體店領取;有的直接在每一棟宿舍設立代理樓長,收取訂單信息,並在宿舍完成列印工作。」在柯偉帆看來,依託於第三方的方式,無法確保服務的品質。
相對於其他創業團隊注重用戶數量的增長,「就是去印」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及用戶服務的體驗感。「我們的紙張質量好,無論列印多少,還會有專門的塑料封袋。雖然看起來多花錢,但整體計算成本並不高。」
柯偉帆和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的品牌推廣活動,推出新用戶享受20張免費列印的優惠。「我們把團隊故事寫成小說,請人改編成漫畫,印製在免費列印紙張的背面。」 柯偉帆說,「大學生享受到免費列印服務,我們則把公司文化植入其中。」
「現在紙質閱讀越來越少,我們還想過在免費列印的紙張背後摘抄一些小文章,喚起大家閱讀的興趣。」除了盈利,柯偉帆還有公益情懷。
為了推廣平臺,柯偉帆和團隊除了進宿舍推銷,還走進教室,利用課間十分鐘,演說創業項目。「效果非常不錯,現在平均一天的列印量達到一萬張左右。按此勢頭,期末高峰期的列印量將非常可觀。」
接下來,柯偉帆計劃開發「就是去印」的移動端,「只有PC端不夠」。
「就是去印」最大的贏利點並不在列印本身。「深耕」列印來滿足公司基本的運營,周邊業務的落實才是發展方向。「目前開始著手設計、印製畢業紀念冊,嵌入到目前的在線列印平臺。例如,畢業季可以在線下單,從排版到印刷,足不出戶就可拿到成品。」
在未來,通過「深耕」列印構建終端體系後,柯偉帆預想了更多的切入點,包括洗衣O2O模式、商超、快遞的最後一百米等,他們要建覆蓋高校生活服務的一個綜合服務平臺,讓學生無需出門,即可享受多樣便捷的服務。
記者手記>>>當下,O2O概念早已風靡生活服務領域,尋找潛在消費群體成為網際網路創業的新藍海。擁有一定消費能力、又有剛性消費需求的大學生成為O2O服務平臺的新寵,資本市場追捧的創業項目多數都是圍繞著校園裡吃喝玩樂+學習那點事兒展開。在我省的高校中,像「就是去印」這樣的生活類O2O平臺還不少,正所謂是校園熙熙,皆為「賣」來。
作者:張穎 黃雪玲
本文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