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50字的文章。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日益普及,一種直接、短小、搞笑而貼近生活的「土味視頻」逐漸興起。其創作背景多是農村、鄉鎮和一些小城市,內容多呈現各種奇葩見聞、搞笑段子以及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平凡生活。
隨之衍生來的土味情話、土味流行語、土味流行曲、「土味社區」板塊等層出不窮,土味文化元素正在越發搶佔我們的碎片化時間和精力。「土味文化」廣受追捧、風靡網絡的同時,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質疑。
有人認為,「土味文化」過於低俗、浮誇,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人認為,「土味文化」是農村青年自我表達的方式,折射出他們展示自我的強烈欲望;也有人認為,「土味文化」是大眾審美甚至是大眾文化的倒退;還有人認為,大俗即大雅,高雅的文化都是由通俗的文化發展而來的,「土味文化」需要鼓勵與引導。
對此,你怎麼看?請寫一篇文章加以闡述。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③不少於85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學生作文1】
讓「土味」不土
□肖璇 廣大附中高二(6)班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一種大眾化「土味文化」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時也引起人們的爭議與思考。
以前爸媽常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在今天,城市人與自然的疏離,讓這句話似乎成為一種難堪的現狀——大概真有不少人連真正的豬長什麼樣都不知道。而土味文化,正是一個將城市與鄉村、人與自然相連的橋梁。
許多小視頻中,農村的孩子追著豬跑,這讓看視頻的城市孩子一臉好奇,哈哈大笑。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的跨區域交流,是兩種成長環境的激烈碰撞,而那隻豬勢必讓人難忘。
土味文化,將城裡人拉下「雲端」,去了解更多民間疾苦,才知道原來很多地方沒有水泥馬路,很多孩子營養不良……這時,「土味文化」便是一扇窗,讓人們可以透過它去了解更廣闊的世界。
但我們同樣應該認識到,許多低俗的土味文化正在拉低全民文化素養,錯誤引導青少年。當「土味文化」逐漸浸透我們生活的時候,這種傷害就防不勝防。
我們知道,讀過的書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氣質,你未必能馬上出口成章,但眼裡終會有詩情畫意和碧海藍天,書中的境界終會化為你的氣質和風骨。但當你看到為了博取關注的「啤酒哥」把整箱啤酒往自己身上澆時,當你看到穿著隨意、言辭隨意的「諸葛亮」沉迷於一夜爆紅的渴望時,你覺得這種畫面所帶來的影響能夠代替一本本名著嗎?顯然不能。
事實上,土味文化只會在不經意之間蠶食著青少年高雅的志趣,對還未能分辨是非的青少年產生錯誤的影響,甚至整個社會都難逃其害。所以,我們對「土味」文化的傳播加以引導和治理是必須的。
讓「土味不土」才是根本性的做法。不妨以「土味文化」為載體,融入高雅文化。比如用有趣的方式講解知識。這樣才既可以使城市親近自然,又能讓鄉村趨向高雅。
希望「土味文化」能成為良性的雙向橋梁,美美與共,方為長久之計。
圖/視覺中國
【學生作文2】
為文化正道
□邱雪濤 廣大附中高二2班
近年,一些「土味文化」通過短視頻軟體等媒介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派「文化大繁榮」的氣象,不禁使我掩卷沉思——是什麼促使「土味文化」產生?是什麼原因使它「繁榮昌盛」?它的觀眾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態?
誠然,不少人認為「土味文化」基於人民,大俗大雅,而且是農村青年表現自我的獨特方式。但無論如何粉飾、辯解,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土味文化」是走偏的文化,需要正其道;「土味青年」是走偏的青年,需要正其行。
先從「土味文化」講起,「土味文化」的本質,就是以奇葩見聞、搞笑段子為原材料,以手機軟體、短視頻APP為傳播媒介,以博取觀眾眼球、提高知名度為目的的一種流於表面、缺乏內涵深度的文化。或者某種程度上,從它的影響、流行的方式上,可以姑且稱之為「虛假文化」。
那麼它是如何產生的呢?我認為,歸根結底是農村鄉土文化的缺失以及人們對文化的錯誤認識所導致的。由於鄉土文化的缺失,人們的精神無從寄託,加之對文化認識不當,以致讓這種低俗、浮誇的「土味文化」,被誤認為是具有鄉土特色的新文化來傳播。
標本兼治的解決方案只能是復興鄉土文化,填補文化空缺。只有這樣才能為文化正道,為文化掌舵。
其次,「土味青年」代表的是熱衷於在網絡上發布土味視頻、土味歌曲、土味情話以及熱衷於追捧這類「土味文化」的青年群體。其動機應該很簡單:就發出者而言,是想表現自我,博取眼球;就接收者而言,則是出於獵奇心理,享受低級趣味。
這讓我想起前些時候,某「書法大家」用拖把在巨大的宣紙上「鳳舞九天」,美其名曰「狂書」,這種「狂」令人哭笑不得。相比之下,「土味青年」也正是如此,只是做得沒那麼露骨,並加以「文化」粉飾罷了。
究其本源,還是需要提升國民素質,在校內提高學生的精神品位,適度抵制低俗「土味文化」,才能讓青年健康發展,為青年保駕護航。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脊梁」,「少年強,則國強」。只有正確看待、正確對待「土味文化」,正確認識、正確引導「土味青年」,才能真正地、根本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教師點評】
馬爾克斯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什麼會被記住?不是矯揉造作,而是洗盡鉛華。「土味視頻」之所以會吸引我們並且逐漸興盛,是因為它來源於生活,真實記錄了生活本身,在這個快節奏虛浮的社會中顯得真誠而難能可貴。但是,目前網際網路中的「土味文化」又存在低俗浮誇、格調不高的缺陷,從某個角度來說,徒增浮躁與喧囂,因而會引起一些爭議。
肖璇同學的文章較為辯證地看待了「土味文化」的現象:先以淺顯通俗的例子,肯定了「土味文化」本色、真實的主題;而後從社會風氣,特別是對青少年志趣影響的角度客觀批判了「土味文化」的弊端,最後提出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行文極具思辨性,而「眼裡終會有詩情畫意和碧海藍天,書中的境界終會化為你的氣質和風骨」這樣的句子又使得文章理性與感性俱佳。
邱雪濤同學的文章則在思想深度上略勝一籌:先一針見血提出當下的「土味文化」並不是真正值得傳播的鄉土特色新文化,只是被「鄉土」二字粉飾而已;再從「土味文化」產生的原因是鄉土文化的缺失、「土味青年」的動機為博取眼球兩個角度,深度分析了這種文化本質內涵的虛浮性。該文文筆犀利,論證的深度和力度都超過一般中學生水平。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龔宇)
【非師點評】
對待「土味文化」,我選擇溫和與包容。
首先,應當肯定這兩篇作文的作者各有自己的主張,敢於抒發己見,不抄襲,不落套,義正詞嚴,胸有成竹,思路清晰,觀點鮮明。這是兩篇作文共同的特點,值得肯定。比較起來,肖同學溫和一些,邱同學則有批判鋒芒。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按文化學者分類,社會向來有三種文化:官方、精英、民間;也可以表述為國家意識形態、文人立場與民間表達。準確地將三者界限劃分得涇渭分明,稍微困難,因為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並非誰把誰吃掉的問題。
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旋律文化,與文人斯文傳統或稱精英立場,以及民間千百年來的傳統文化以及民間趣味,相互之間的良好交流互動,是一個社會正常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贊成肖同學對「土味不土」的提升願望,但對邱同學的批判鋒芒略感不適。我以為,民間的趣味——對幾千年文明的一種底層表達,質樸、自然,靠近大地,自有其地氣以及文脈,並不可輕易否定。
我建議,對這些內容應當持相對溫和、友好與包容的態度,不必鋒芒畢露,加以簡單否定。比如用「護航」這樣的字眼,就顯得過於嚴厲和沉重了。
(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財經大學教授 江冰)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易芝娜
審籤|鄭宗敏
實習生|吳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