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樂的審美碰撞——土味文化的逆流與順流

2021-01-09 澎湃新聞
如今的「土味」大有「農村包圍城市」之態,然而,隨著快手等短視頻應用的整改,土味文化這一次似乎已經用盡了運氣,再難翻盤。

雖然「葬愛」在當今的中國已然過時,但很多像羅剛一樣的「信徒」依然在試圖通過新興的短視頻平臺使這類文化「重回鼎盛」。

觀看土味視頻的「不適感」也普遍存在,因為在審美碰撞的背後,實則是兩種陌生的文化和階級間一場充滿偏見與試探的對話。

「算法的背後是人,算法的價值觀就是人的價值觀,算法的缺陷是價值觀上的缺陷。」

本文原刊於《107調查》第五十三期 / 第六版

記者|董慧瑩 張佳 鍾傲然 何曉晴 趙玥瑾

文編|尹丹濛 易豔鑫 李鑫

近兩年來,快手、抖音等短視頻應用迅速走紅網絡,每天刷視頻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短視頻軟體一時遍地開花,其中快手APP生長尤其迅速。2015年6月,快手用戶破1億,僅8個月後便增至3億。而根據快手2017年底公布的數據,快手用戶已達7億。

在成為「全民APP」的同時,快手在網絡上掀起一種「土味文化」的新潮流。「土味文化」原本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而是網友創造出的一種對快手上最常見內容——「喊麥」「社會搖」(一種早年間風靡於迪廳的舞蹈形式,代表動作有扭腰和扶頭)與鄉土氣息滿滿的「段子」等表演的統稱。從以《一人我飲酒醉》為例的喊麥,到一群穿著緊身褲、豆豆鞋的青年表演的「社會搖」,再到「殺馬特」家族的水泥舞和鄉村家庭倫理劇,這一文化迅速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流行開來。

如今的「土味」大有「農村包圍城市」之態,然而,隨著快手等短視頻應用的整改,土味文化這一次似乎已經用盡了運氣,再難翻盤。

「欣然入土」的年輕一代

 2018年2月,正在上職高三年級的羅剛發布了自己在快手上的第一條短視頻。

這段名為「葬愛家族」的視頻只有20秒,視頻中的羅剛不斷在變幻的場景下做出不同的表情。他頭頂紅色的雞冠發,眼睛和嘴巴周圍用黑色的墨水塗滿圖案,標準的「殺馬特」造型。

這段視頻收穫了兩萬多的播放量,讓羅剛看到了自己在這個平臺上的潛力。陸續發布了六十多條內容相似的短視頻後,短短兩月,羅剛的快手粉絲已經接近八千,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一開始我的目標是突破兩千,沒想到粉絲漲得這麼快。」

「殺馬特」在中國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據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博士王斌統計,「殺馬特」的主體是80後或90後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口,從視覺上來看,他們最為主要的特徵是大都留著五顏六色的髮型,化著極濃的妝,穿著稀奇古怪的衣服。依據王斌的統計數據,截至殺馬特活躍末期的2014年底,百度搜索以「殺馬特」為主題的網頁數量將近1700萬,活躍的QQ群不下200餘個。其不僅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潮流,還逐漸衍生出了「家族」這種社群概念。

羅剛在初中時加入的「葬愛家族」就是殺馬特家族的一個分支,但他坦言並不認識網上流傳的所謂「家族名人」。「葬愛家族」這個名稱對他來說更多是一種抽象的意義,意味著眼前之外的新世界。

羅剛中學時開始接觸到網絡,在此之前,他的日常遊戲就是「掏掏蜂蜜,攆攆小鳥」,直到2005年,一款名為「勁舞團」的遊戲在青年群體中走紅,催生了許多諸如「戰隊」「家族」等遊戲團隊。「葬愛家族」就是在那時興起的,一些青年模仿遊戲裡的虛擬造型,在生活中也給自己化上了誇張的妝發,並自創了一派舞蹈。羅剛形容自己遇上這種舞蹈的感受是:「心中仿佛一下找到了歸屬」。

羅剛的快手帳號界面。圖片來自快手APP

羅剛自小熱愛跳舞,在他的家鄉——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個小村莊裡,哈尼族的男女老少每到節日會聚在一起跳傳統舞蹈「煙盒舞」。對於他來說,「葬愛」的「水泥舞」或許也是「煙盒舞」的延伸,不過是以一種更「新奇、潮流的形式」。

這一「新奇而潮流」的水泥舞的準備工作極其簡單:一袋水泥,一頂假髮和一支沾墨的毛筆。周末放假時,羅剛和幾個朋友約好一起拍攝一段水泥舞的視頻,鏡頭前,他戴好假髮,用墨水化好妝,然後把水泥裝在口袋裡,跳舞時就抓一把撒在空中。一段幾十秒的視頻,似是街舞而又不按套路出牌的舞步,漫天飛揚的水泥粉末,再配上動感的音樂,最終的播放量輕鬆破萬。

「這些動作都是我們幾個商量出來的。只要有更多人看,有『雙擊』,能上熱門就很開心。」羅剛的視頻評論裡,除了最常見的「666」(表示佩服的誇獎),也會有人用奉勸的口吻來教育這個「不懂事」的少年,更甚者還會對視頻內容和他本人進行嘲諷和謾罵。羅剛並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快手之外被冠以「土味視頻」這一戲謔的稱呼。面對不理解,他只是淡淡地說,「他們不懂得藝術。」

除了藝術,羅剛更想把葬愛家族描述為自己的信仰。「(我)玩快手就是為了要復興『葬愛』。」雖然「葬愛」在當今的中國已然過時,但很多像羅剛一樣的「信徒」依然在試圖通過新興的短視頻平臺使這類文化「重回鼎盛」。

與羅剛不同,王曉峰對待快手更多是「玩票」的態度。他高中畢業後接觸到快手,大二開始嘗試自己拍視頻,「 當時感覺挺火的,身邊哥們兒也想試試,我們就合夥了,就是單純發發視頻。」

王曉峰和他的幾個朋友組成了一支拍視頻的小團隊,主要從微博上搜集或自己創作一些關於努力、愛情的語錄,然後拍攝成小故事發布。「如果你願意去努力,那麼你人生最壞的結果也只不過是大器晚成」「願你能在人潮人湧的街頭,與命中注定要陪你白頭的人撞個滿懷。而我飲下烈酒,也能熬過沒有你的寒冬與深秋」。

同羅剛一樣,王曉峰的「語錄類作品」也常被歸類為「土味視頻」,「這種短視頻內說語錄的形式就挺土的。」一位觀眾曾這樣直白地評價道。而在王曉峰看來,「土不土」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判斷標準,而是「要看個人品味」。

就像「土味視頻」從誕生之日就沒有明確的分界,對內容判斷的差異性就像不同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更何況,在王曉峰看來,「土味」也並非意味著全無價值。「其實有時候這種所謂的土語錄會更說到人心裡去,(人們)有點感同身受吧。」

兩個審美的孤島

與羅剛、王曉峰這些「小網紅」相比,「散打哥」「一隻傻高迪」等穩居粉絲排行榜前列的紅人才是快手真正的流量支撐。可即便是他們,在主流平臺新浪微博上的粉絲往往不及快手上的十分之一,影響力很難衝破平臺的限制。

然而,在發布內容以「喊麥」「社會搖」為主的主播頻頻受挫的同時,「土味文化」卻如同一股逆流,在微博上漸漸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2018年4月8日,在大熱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確定九人出道名單後兩天,微博「土味挖掘機」也出於惡搞的目的,為「麵粉哥」「李奎燙jio姐」等九位網友心中「最土的」快手主播編寫了一份「土味練習生」出道名單,該條微博的評論和點讚雙雙破萬。

微博自媒體博主林海川認為,土味視頻之所以如此受微博網友歡迎,主要原因是「獵奇」。「就是感覺那種東西是他們一輩子都見不到的。」他每天的工作是從快手等視頻軟體搜集各類土味視頻,再發布在自己的帳號上,相當於「視頻搬運工」。和林海川一樣,微博上還有許多這樣的「搬運者」,他們是最早把「土味視頻」引向微博的一批人,其中「土味老爹」「土味挖掘機」等都擁有超過三百五十萬的粉絲。 

知名土味視頻博主「土味老爹」的微博界面。圖片來自微博

在林海川的微博粉絲中,有著不少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這些帶著獨特中國鄉土印記的視頻,是他們很難接觸到的,所以他們有著更加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單純覺得不可思議,而且好笑。他們喜歡上某個人的話,還會去直播間刷禮物支持他們。」

在他看來,這些土味視頻的最大價值在於好玩,而不應該是網友鄙夷和批判的優越感來源。「(評論)底下有人罵人的話,我都會制止,然後讓他們放平心態,看著好玩就行,沒必要這樣的。」好在不友善的人只是少數。微博評論裡,大多網友還是在用逗樂的語氣,甚至是模仿一些「土言土語」來討論段子裡的內容。網友「一給我裡giaogiao啵啵啵」每天都會在微博上刷「土味視頻」,這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消遣。

他最喜歡的土味博主是「黑貓警長Giao哥」,一位擁有23萬微博粉絲的土味視頻原創者。「Giao哥」的視頻以果林、農田為背景,他本身樸素的外表也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使他成名的是一段他自創的帶有濃濃「土味」的rap,還有最後那句瘋狂的吼叫:「一給我裡giaogiao」。「Giao」只是擬聲詞,沒有含義,而這句沒有實質意義的口頭禪也讓不明真相的人一頭霧水,卻讓粉絲們瘋狂模仿。

像Giao哥一樣的土味視頻創作者不勝枚舉,在他們成名的背後,是觀者受獵奇吸引的天性,以及對異質文化的狂熱。

Sherry是一名大三的學生,閒暇之餘她會在微博上看一些「土味視頻」放鬆心情。「快手上有很多妝容浮誇、衣服廉價,對著鏡頭擺出各種pose(造型)的女生。這種乍一看都覺得挺low(低俗)的,但是仔細想想,這跟我們平時單反拍照、精修成大片兒發朋友圈的行為好像也沒什麼區別,都是在尋求一種認同感。可在我們看來她們的審美比較有限,但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同是「土味視頻」受眾,今年20歲的陳正卻對土味文化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我最喜歡看的(快手)主播是『牌牌琦』。因為他很有風格,是我不常能接觸到的那種風格——他很土還覺得自己很牛。」然而陳正並不是『牌牌琦』的粉絲,他坦承自己就是以獵奇的心態在看,他也不會向主播贈送禮物,「我為什麼要把有限的金錢送給他們?哪怕我有錢,我也不會。可以這麼說,我打心眼裡瞧不起那些土味視頻。」

土味視頻清奇的畫風往往會驅使著一部分人的好奇心,使他們想要去另一個審美世界中一探究竟,從而獲得獵奇的滿足感;而觀看土味視頻的「不適感」也普遍存在,因為在審美碰撞的背後,實則是兩種陌生的文化和階級間一場充滿偏見與試探的對話。

這種陌生感的原因一如快手官方在去年12月的媒體溝通會上所言,「他們拍的東西在都市精英看起來很low(低俗),但是他們並不在精英的判斷框架裡」。

會上,快手科技合伙人曾光明公開了快手的用戶畫像,其大部分用戶來自二線以下城市、最高學歷低於高中,而視頻中呈現的面貌很大程度上與視頻觀眾的生活環境和審美需求相吻合。「它(土味視頻)滿足了一群長期以來被主流市場所忽視的一個群體的需求。這個群體可能是三四線城市,甚至鄉村的一群青年人。他們熟悉的、美好的東西在一個平臺中被集中展現了。」 曾專研網絡文化現象並開設豆瓣網課《黑鏡人生——網絡生活的傳播學肖像》的董晨宇如此解釋道。

「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城市裡的審美主流文化對他們來講是遙不可及的。這個遙不可及,並不是有一個差距的關係,而是我不帶任何價值判斷地認為,它們是平行的。它們是兩個審美的孤島,或者說是兩個趣味的孤島。

撕不掉的「名牌」

事實上,「土味文化」的生長平臺快手也早已被與「低俗」等字樣綁在了一起。2016年6月8日晚,一篇名為《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中國農村》的文章在朋友圈和各大媒體瘋轉。

「當你打開這個神秘的軟體,肯定會納悶這個低俗、簡陋、粗糙的app為什麼是中國第一視頻app?因為其用戶人群是海量的鄉村人口。而且,當打開快手時,你能看到一個個自虐視頻、低俗黃段子、和各種行為怪異的人。即使你沒有毛主席的洞見能力,憑直覺就能感到其中充滿了殘酷而荒誕的場景,令人不適,隱約看到了我們這個光鮮時代的暗面。」在該文中,作者開篇就將快手與農村、農村與低俗聯繫在一起,隨之,主流媒體的報導也紛紛圍繞這些字樣展開,大量報導快手中個別生吃豬肉、鞭炮炸褲襠等令人不適的視頻內容,將快手與「低俗」劃了等號。

這些標籤一直是快手鬥爭的主要對象。宿華在2016年7月接受創業創新服務平臺「i黑馬」的採訪時就曾澄清:「我們做的是一個多元化、包容性的平臺。其上必然有各種層次的人和事,而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視角去看它。」自2017年初開始,快手在寫字樓、地鐵等線下地區大規模鋪廣告,贊助《吐槽大會》等熱門綜藝節目,試圖玩一場「撕名牌」遊戲,擺脫被外界定義的標籤,但收效甚微。

官方的痛批似乎成為了對快手的最後一擊。

3月31日,央視點名批評快手「未成年少女懷孕」視頻成風,平臺缺乏社會責任感。快手在幾小時內便迅速做出反應,查刪了數百個以低齡懷孕進行炒作的視頻,並「向因這些視頻受到影響的用戶深表歉意」。

4月3日,宿華發布前述致歉聲明,快手卻依舊沒能免於在第二日被廣電總局責令整改的命運。整改過後的快手畫風陡變,先是首頁上方多出了八個醒目的大字:「落實整改,砥礪前行」,首頁作品也替換成了共青團和新華社等帳號發布的固定內容,平臺隨後又封禁了快手四大網紅,即社會搖主播「牌牌琦」、喊麥主播「仙洋」和未成年情侶楊清檸和王樂樂。

「(原來的)快手很瘋狂,很多所謂的知名大主播都有紋身,直播的時候也會有點沒節制。最近點名好幾個大主播之後快手沒有了以前那種瘋狂的感覺了。」快手主播王曉峰切身感受到了平臺的變化。

在微博網友大多拍手叫好時,媒體界浮現了另一種聲音。4月12日,商業新聞媒體「好奇心日報」發布的文章《快手的算法,和這個社會的高雅低俗》中寫道:「短短一個星期時間,快手就不再是以前那個以『生活沒有什麼高低,每個人都值得被記錄』為口號的的短視頻應用了。現在……只有高尚的才能被看到,而後者失去了被記錄的權利。」

「『生活沒有高低』,是算法和技術背後,宿華希望通過快手向外傳達的價值觀。」科技新聞媒體「36氪」在《頭條快手進入深水區》一文中這樣記錄到。整改之前的快手一直不願意過多幹涉用戶生產內容,除了一些明顯違法的內容會被審核團隊刪除,快手堅持由算法主導分配。正是這種相對的「絕對自由」一度催生了土味文化,卻也為快手今日的風波埋下了隱患。

4月3日,整改前夕,宿華在公開道歉信中寫下:「算法的背後是人,算法的價值觀就是人的價值觀,算法的缺陷是價值觀上的缺陷。」在新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快手呈現了另一種面貌。違法違規、色情暴力的視頻都在審核關卡就被刪除,而在沒有清晰的審核判定界限的情況下,整改似有矯枉過正之勢,「土味視頻」中,包括社會搖在內的部分視頻也被作為「低俗內容」刪除。

還有兩個月,羅剛就從職高畢業了。他現在還在更新視頻,但他知道,自己曾經幻想過的「成為大主播,擁有粉絲和名氣」的夢想不大可能實現了。「畢業之後打算去深圳漂泊,未來要好好地工作。」

至於是否離開快手,羅剛自己也說不清楚。

此刻的他,正與快手一同經歷著未知的命運。整改過後的快手也許不會繼續作為亞文化生長的土壤存在,而許多像羅剛一樣的青年只能選擇靜觀其變,等待快手的未來,土味的未來,連同自己的未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除董晨宇外皆為化名)

責校 | 江雨涵 田玉心 郝蘊

美編 | 趙玥瑾 郝蘊

相關焦點

  • 順流逆流,都有柳暗花明
    圖片來源:攝影家 法磊作者前言:生活,是一個人的前行、一個人的感悟,是一路留下的足跡和一路留下的回憶,順流逆流,都有柳暗花明。這個世界,最該去做的事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圖片來源:攝影家 法磊《順流逆流,都有柳暗花明》——作者:肖強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不經意中就遺忘了,有些自始至終都揮之不去,總有些刻骨銘心,陪伴了我們的生活,見證了我們的前行。
  • 解題乾貨:「順流、逆流」應用題的生活模型
    2、一艘輪船從甲地順流而行9小時到達乙地,原路返回需要11小時才能到達甲地,已知水流速度為2千米/時,求輪船在靜水中的速度。以上兩個題都是「順流、逆流」的問題,在做題之前先看個圖這是商場裡的自動扶梯,應用題和上面圖片有什麼關係呢?
  • 順流和逆流,可有和可無的影子
    有多少過往需要遺忘,又有多少如果能夠承擔,那些所謂的承諾,當時間一遍又一遍的衝刷後,總是顯得那麼的可笑又不堪一擊,靠著那些泛黃的記憶和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來附和著時光的順流,讓思緒裡殘存的記憶隨著清風逆流而過,並漸行漸遠,直至最後消失不見……!
  • 老黃:沒有前浪後浪,只有順流逆流
    在順流逆流中進退,除了自己,還需要的是好的工具,一艘船。作者 | 老黃時代變了。過去,一個時代的變遷需要三十年的時光;現在,十年已經物是人非。2011年開始APP創業的年輕人,所剩餘幾?2017年開始小程序創業的年輕人,所剩餘幾?2018年開始短視頻創業的年輕人,所剩餘幾?
  • 堂上作文|廣州仔女看「土味文化」,是低俗還是通俗?
    有人認為,「土味文化」過於低俗、浮誇,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人認為,「土味文化」是農村青年自我表達的方式,折射出他們展示自我的強烈欲望;也有人認為,「土味文化」是大眾審美甚至是大眾文化的倒退;還有人認為,大俗即大雅,高雅的文化都是由通俗的文化發展而來的,「土味文化」需要鼓勵與引導。對此,你怎麼看?請寫一篇文章加以闡述。
  • 土味審美當道的時代,如何做好孩子審美教育?這檔節目親子必看
    在這個「低美感」的社會裡,「土味」,「畸形」審美盛行。幾十年不變的大花臉「舞臺妝」,面目扭曲猙獰的搖搖車,土味到極點的校服還有課本練習冊,大家一起品品:△別人家課本裡的插畫精緻得仿佛春天的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會審美,即使幾歲的孩子也知道什麼是好看的什麼是不好看的。但是在這樣土味畸形的審美包圍下,遲早一日孩子也會成為新一代的「美盲」。
  • 土味網紅比明星還賺錢,《驚雷》爆紅網絡,審醜文化為啥會盛行?
    導讀:土味網紅比明星還賺錢,《驚雷》爆紅網絡,審醜文化為啥會盛行?網絡發達帶火了網絡直播這個行業,而直播的興起帶火了一幫草根網紅,曾經的殺馬特歲月,被演繹成了如今人人「真香」的土味文化。本來我們應該對每一種文化都抱著海納百川的心態去包容,可惜土味文化滋生出的部分惡臭網紅以及他們無下限的操作,讓人感到迷惑和惡臭。試問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我們還會有什麼樣的審美?土味文化的興起與發展在「審美」的時代裡,「審醜」偏偏橫空出世,土味網紅靠著獵奇,讓土味文化開始在網絡中生根發芽。
  • 丁太昇吐槽趙麗穎土味審美,被他懟過的藝人還真不少!
    也許有不少人對於丁太昇還是非常的熟悉的吧,畢竟丁太昇也算是一位「毒舌」了,最近看到丁太昇還盯上了趙麗穎,甚至是吐槽趙麗穎土味審美,這一幕讓人看著十分的尷尬。丁太昇之所以吐槽趙麗穎土味審美,這就要從王一博新歌《熹微》說起了,在王一博的這首新歌上線了之後,網上可是引起了一陣熱議。
  • 【科普】魚為什麼要逆流而上?
    1、當水流達到一定速度,超過魚兒極限體能時,順流直下非常危險,魚兒控制不住方向,容易受到撞擊,輕則受傷,重則丟掉性命。2、魚兒需要呼吸,逆流而上,水容易吸入嘴中,通過鰓部提取氧氣,刺激神經,達到興奮狀態,嬉戲打鬧,時不時躍出水面。魚兒的主要食物是水中的浮遊生物,流水將浮遊生物衝刷而下,魚兒逆流而上,張著嘴巴就能吃到。
  • [研究]「土味網紅」養成秘籍
    什麼是土味文化?雖然走紅的路徑不同和常規網紅也有著明顯的區別,更趨向於惡趣味,如雄鷹高飛,giao哥,小吳基本都是這一類;有些則是以土味乾貨,如美食家王剛,但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土味審美,會源於以下幾個主要因素:1.粗糙感粗糙感主要是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不加修飾的表演,另一方面是拍攝、後期技巧的粗糙。
  • 走紅背後的思考:火遍全網的6大土味網紅
    方言口音大多數土味視頻讓人感到土味的重要原因就是——有明顯的地方口音。口音有暗含著鄉土文化的信息,並且在以往常常會被認為是落後地區的象徵,也因此口音方言也被稱為「土話」。而隨著地方文化的傳播及自信,口音方言開始有了不同的意義,有時候甚至能形成反差萌的感覺。
  • 2019-2020,新一代「土味三巨頭」的崛起
    人們需要新刺激,因此有了新土味,有內味了。2019年,慢火的「土味三巨頭」不同於雄鷹高飛、giao哥、陸超等上一波土味網紅的迅速破圈,在今天土味網紅們想要走紅,大多需要經歷了一個更為漫長的沉默期,即使在走紅之後,也只輻射著更小的亞文化群體。
  • 沉迷土味視頻的我,到底在迷些什麼?
    在快手和抖音兩大土味挖掘機的作用下,土味文化早已從獵奇圍觀,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沉迷其中,發出連綿不斷的、無意義的笑聲,土味,已經建成其牢不可破的亞文化王國。經歷過天涯的「山歌教」、豆瓣的「葫蘆屯文化」、彩鈴的「農業重金屬」,這一輪的土味文化,終於因為「土味群體」自己獲得了充分的話語權,成就了內容和商業上的雙重成功。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即訊息」,不欺餘也。
  • 魔性設計+土味審美,你被哪件雕塑辣到眼睛了?
    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可以說與大眾的接觸相當密切,它們的公共性也決定了其首先要符合公眾的審美標準。本來應該是城市裡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為啥有些雕塑就那麼讓人感到迷惑呢?國外篇就在本月初,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川普在其家鄉斯洛維尼亞的首座雕像被焚燒,腿部和背部被燻黑。
  • 「文學蝙蝠」的順流與逆流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學滲透力不斷增強,傳統寫作、網絡寫作、影視編劇等曾經界限分明的文學選擇,正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作家打破、融合。這些類似「文學蝙蝠」的多棲作家,以充滿靈性的文字,在報紙期刊、數字網絡、影像畫面中,賦予文學更加多變的模樣和豐富的意義。文學是迎來「大同」,還是「三分天下」?剛開始寫作時,正好趕上網絡文學興起。
  • 活著,自得其樂
    活著,自得其樂文:我是素顏友友微信上留言:鄰家有兩隻小貓要送人,超可愛,要不要?幾乎沒思量,直接回復:要上吧。正巧在看季羨林老先生的《讀書、治學、寫作》,本想一下午全看完,看到中間治學部分,有點枯燥,重新選了汪曾祺老生生的《自得其樂》,好應景。一書兩貓一人,貓在盡性地玩,人在自由選擇能看進去的書,皆自得其樂。
  • 73%的人對中國審美沒信心:別把土味留給下一代
    中國式審美曾經領先世界:焚香、茶道、書畫、插花……但現在的中國式審美被群嘲:大紅大綠的街坊招牌、魔性音樂、奇葩建築、土味流行。根據調查,73%的人對中國審美沒信心,畫家吳冠中說:「如今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卻很多」,我們的教育著重實用主義和知識背誦,「學藝術賺不到錢」、「考上好學校才有出息」,一代人的審美缺失,影響的將是下一代人。花蓮明禮小學穿堂改造前(上)與改造後(下)的對比美,從生活的小細節開始。
  • 土味情話是什麼意思 很甜很暖的土味情話表白土味情話大全
    前兩天的網絡情人節,帶火了「土味情話」,而不少網友還不知道土味情話什麼意思,不知道是什麼梗。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下,通俗易懂,看完秒懂。  土味情話什麼意思?  「土味情話」是網絡流行語之一,多用來形容那些聞者噁心聽者肉麻,膩死人不償命的,具有鄉(想)土(吐)氣息的惡俗情話。
  • 動聽河北|你是否見過魚兒逆流而上?這裡的「漁文化」妙趣橫生
    唐山多瑪樂園多瑪樂園位於曹妃甸溼地文化旅遊度假區,是集自然風光、科技創新和親水體驗為一體的大型 「漁文化」主題樂園。多瑪樂園從人與自然的角度,從觀魚、賞魚、尋魚、捕魚,到品魚、論魚,真正將「漁」文化主題貫穿到每一個項目中。本期《動聽河北》帶您走進這裡,了解這裡的「漁文化」。
  • 管虎:很想逆流而上,卻不得不順流而下
    想逆流而上,是不太容易的事。我現在就想在波濤裡站住了,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