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香糖對於大家來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東西,是童年回憶裡最常見的美味。這種糖果由食用果膠、糖、香精組合而成,只能嚼不能咽,有多種口味與顏色。不過說起來,它也是一種「無心插柳」的發明。
1870年,一個叫湯馬斯·亞當的人在用一種南美洲的樹分泌的液體做實驗,希望能尋找到橡膠的替代物。在無數次的實驗失敗後,這個鬱悶的發明家乾脆丟了一塊實驗品到嘴裡。結果,他發現:amazing! 味道好極了!於是,世界上第一塊口香糖就此誕生。「亞當·紐約一號」口香糖就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大批量生產的口香糖。
後來,美國人阿達姆斯在加有蜂蜜和甘蔗汁的樹膠裡加了香樟油和甘草精,捏成小圓球出售,這就是最早的商業化口香糖。再後來,人們把它製成長條形,並加入薄荷,使其口味更佳。小時候每次吃口香糖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好奇,它到底是怎麼製作出來的,為啥都嚼不爛呢?後來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原來口香糖和輪胎之間的關係不小,怪不得這麼有嚼勁了。
讓口香糖可以始終嚼不爛的秘方就是其中含有膠基,膠基是一種不溶於水、有韌性的固體。它一般由人造橡膠、樹脂和蠟以不同比例組合而成,常用於製造口香糖的人造橡膠,包括苯乙烯丁二烯橡膠、聚乙烯、聚乙酸乙烯酯等。注意,這些原料一般也用以製作籃球和輪胎。
一則由Science Channel拍攝的紀錄片裡記錄了口香糖的製作過程,在面對大量的已經成型的膠基顆粒時,工人們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根據最終需要的顏色,在膠基顆粒中倒入相應的食用色素。早期大部分泡泡糖都會使用粉紅色的色素,其原因是當時第一個想到要將泡泡糖進行商業生產和販賣的Frank H. Fleer,他的工廠裡面只有粉紅色的食用色素。
但是大家也知道,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於是後來的口香糖製造商照葫蘆畫瓢,顏色一律沿用第一款泡泡糖所使用的粉紅色。之後才慢慢延伸出一些其他的顏色口味和形狀的泡泡糖。
膠基本身是沒有味道的,所以除了顏色的改變,口香糖還需要加入一些其他成分來讓人們願意不斷的嚼下去。使用葡萄糖漿充當甜味劑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因為它是液態的,所以可以將較硬的膠基顆粒進行浸泡,並使之軟化。
根據產品不同進一步加入香精等其他物質後,在高溫環境下,機器對這些混合物進行攪拌。差不多二十分鐘左右攪拌物開始成型,顏色也逐漸變得均勻,開始有了口香糖的雛形。但這個時候的「口香糖」還比較黏更偏向糖的部分,不夠有嚼勁。
所以要繼續攪拌,直到它變成像發泡麵團一樣,表面有一些氣泡口,質感也更加有韌性才可以「出鍋」。
將口香糖團推到預擠壓機,使之變成長條狀,為下一步擠壓成特定的形狀做準備。在到達下一個擠壓成型點之前,這些口香糖預備軍會經過長長的流水線冷卻風乾。根據每個廠商的設計不同,長條狀的口香糖會被二次擠壓成為不同的形狀。
然後進入下一站——冷卻室,在2-7攝氏度的溫度下,進行15分鐘左右的冷卻。冷卻完成之後的口香糖就可以被進行切割和包裝,然後擺上貨櫃。
猶如中國人對茶文化的熱愛,世界上對口香糖情深似海的美國人對口香糖愛得尤其深沉。在二戰中,甚至變成了重要的戰略資源,是士兵們口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美國二戰時期的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飛行員們尤為喜愛嚼口香糖。
坐飛機的人都會出現耳鳴耳脹的情況,通常的做法就是用力咀嚼動向來緩解這個問題,而口香糖是美軍飛行員們的最佳首選,還可以防止打瞌睡,讓精力更集中,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口香糖中的糖分可以維持生命,在戰場上鎮定心情。
正因如此,口香糖從二戰至今都是美軍的戰略物資,最誇張的是在1944年,那時候口香糖大量提供軍隊,民間市場的口香糖較為緊俏,以至於在當時美國民間,如果你嚼著大量口香糖竟然是炫富的標誌。
在戰時本身生產力不足,而大部分口香糖又都供應給了軍方的情況下,普通民眾很難從正常途徑購買,於是就有黑市開始售賣嚼過的口香糖。另外也有因為捨不得扔好不容易買到的口香糖,所以將其浸泡在清水裡第二天再拿來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