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心理撰稿人:屈展
有這麼一個孤獨的小男孩,看到兩隻小小的流浪貓,想把這些可憐的小東西帶回家養起來。但他的母親卻一把把兩隻貓搶了過來,瘋狂的用它們的頭砸牆。小男孩很傷心,不是因為母親暴力的行為,而是為早該想到這種結果的自己而後悔。
小男孩孤獨的長大,沒有人愛他,感覺自己是多餘的人。父親對他冷漠,母親對他兇狠,而他自己則離家出走、酗酒、打架、拈花惹草。他不能原諒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母親去世的時候,他甚至拒絕參加葬禮。他冷漠而自卑,卻又長期為此感到痛苦。
因此,小男孩長大以後自然而然的開始學習心理學。他跟隨了很多人學習,從鐵欽納到弗洛伊德,只想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最終,他在精神分析領域裡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並把這種精神分析中愛人愛己的精神發揚光大,成為了一代大師。這個男孩,就是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亞拉伯罕·馬斯洛。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幾乎所有的學派和大師都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某一個大師創造了一個理論學派,然後幾乎所有的學生和信徒都會紛紛反對,推翻大師理論,並將大師的精神傳承下去。馮特如是,鐵欽納如是,詹姆斯如是,華生如是,當然,弗洛伊德也不能免俗。在弗洛伊德名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的好友和學生紛紛與他割袍斷義;而弗洛伊德本人眼睛裡揉不得沙子,只要和他意見不合,他就會把那些人都驅逐出去,老死不相往來。
離開弗洛伊德之後,有的人成為了精神分析的翹楚,比如榮格,繼承弗洛伊德的精神而將精神分析帶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有的人則另立門戶,比如馬斯洛,試圖以新的觀念為心理學帶來新的視野。這些人都化為精神分析學派建立之後的滿天星辰,讓一直紛爭不斷的心理學充滿了勃勃生機。其中,我們首先需要講述的,就是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
安妮和弗洛伊德
安娜是弗洛伊德6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她剛好降生在精神分析正式誕生的那一年,預示著她將成為繼承父親事業的開拓者。14歲的時候,安娜就開始對父親的工作產生興趣,經常躲在角落裡偷聽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各種會議。從22歲開始,出於對父親的信賴和對性心理的興趣,她開始要求父親對自己進行夢境解析。
安娜所報告的夢境大多數都是充滿暴力的內容,而弗洛伊德又堅持宣稱兒童性虐待是不良社會因素出現的原因之一,這讓每次對女兒的釋夢都十分的尷尬。一方面要接受學術性的合理解釋,一方面又要聽取女兒關於對自己亂倫幻想的描述,這讓弗洛伊德經常處於進退維谷的狀態。
1924年,安娜第一次在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上宣讀了她的論文:《戰勝幻想和晝夢》。雖然安娜並沒有直接指明,但幾乎所有人都清楚裡面的病例內容其實說的就是安娜自己。當然,沒有人關心裏面淫穢和亂倫的夢境是否關乎父女兩人的實際生活,大家關心的是安娜對於精神分析技術的領會和實踐。這篇文章受到了協會的一致好評,因此安娜也成為了協會的一員。
弗洛伊德去世之後,安娜一直主持著美國的精神分析學會,並且將它進行了改良,使其中很多弗洛伊德堅持的性心理的內容合理化,後世稱之為「新弗洛伊德學派」。由於安娜的努力,精神分析和其他學院派心理學之間的關係不再那麼緊張,逐漸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將精神分析的部分內容納入實驗心理學當中。
但是,如果按照弗洛伊德本人而言,安娜並非是他理想中的繼承者。在弗洛伊德看來,真正能夠理解他,真正能夠將他的精神分析發揚光大的,則是他曾經的學生和真正的摯友,被弗洛伊德稱為「我的王儲」的人:卡爾·榮格。
榮格出生在瑞士北部萊茵河瀑布旁的一個小村莊裡,他和很多心理學家一樣,童年都是孤獨和不幸的。榮格的父親是一位神父,但幾乎喪失了宗教信念,每天情緒反覆無常。母親也具有一定的情緒障礙,行為詭異多變。榮格的傳記作者認為「這個家庭中母愛的一面似乎沾染了瘋癲的色彩」。
所以,從小榮格就學會了不信任父母,不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真心,同時學會了察言觀色,怎樣在最有利的位置保護自己。少年時代的榮格將自己的理性全部放在了看似遙遠的溫暖和幻想當中,這是他孩提時唯一的樂趣和救贖,也貫穿了他的整個成年生活。
榮格非常重視自己的夢境,他總認為夢境是自己真心的表現——雖然後來他明白那是無意識對自己的影響。他夢到自己挖掘史前動物化石,所以他決定大學的專業去學自然科學;他夢見自己在一個地下洞穴當中,因此決定去學習心理學挖掘人意識之下的無意識內容。
1885年,弗洛伊德獲得了一筆資金,前往巴黎和著名醫師瓊·沙可工作了一段時間。在和沙可工作的日子裡,他驚訝的發現很多神經症的病人其症狀大多數都和性方面或者生殖器有很大的關係。返回維也納後,越是經手更多的病人,他越是發現關於性方面的焦慮和痛苦是導致生活痛苦的根本原因。在布洛伊爾的宣洩法的基礎上,弗洛伊德發明了一種他自稱為「自由聯想」的技術,發現當患者的回憶回到兒童時代後,大多數被壓抑的經驗都是涉及到性及相關方面的內容。
所以後期,弗洛伊德非常關注患者敘述當中所有可能和性相關的素材,他最終確信,神經症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和最實用的目的都可以在性生活的各種因素中找到。
1900年,榮格獲得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醫學學位。由於對精神病學十分有興趣,榮格決定來到了蘇黎世的一所心理醫院工作。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榮格和弗洛伊德恰恰相反,他喜歡讓病人坐在自己的對面而不是躺在睡椅上,有時他甚至會把治療搬到遊艇上吹著海風進行。榮格對病人治療的形式稀奇古怪,大多數都是出於他的靈光一閃。有一次當病人來訪的時候,榮格很是不滿的對病人說:「天!我不想再多見一個病人了,你今天回家自己治療去吧。」
當榮格讀了《夢的解析》之後,他認定弗洛伊德就是自己一直所仰望的那種大師。1906年,兩人開始通信,一年後榮格前往維也納拜訪弗洛伊德,第一次見面兩人幾乎聊了整整一天。對於二人親密的關係來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卡爾·榮格(1875-1961)
但是,弗洛伊德對於榮格如同兒子一般的喜愛有時會激發起榮格的反感,因為弗洛伊德有時會想要支配榮格的生活。所以當弗洛伊德提出希望榮格繼承自己精神分析運動的時候,榮格立刻表示自己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然而弗洛伊德卻不管榮格的想法,在1911年力排眾議,讓榮格這個瑞士來的小夥子成為幾乎全是猶太人組成的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第一任主席。從那個時候開始,榮格可能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無法維持和弗洛伊德所希望的那種親密關係了。
儘管榮格認為自己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這個信徒一點也不虔誠,榮格向來都是批判的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論,尤其是對於弗洛伊德偏執的性認知,榮格很是反感。在開始與弗洛伊德暢談的時候,榮格努力的壓制自己的懷疑和反對,但是後來他覺得自己對這種虛偽越來越痛苦。1912年,榮格一邊著書立作《無意識心理學》,一邊感到痛苦不安。因為他知道,當這本書公開出版之後,就意味著自己公開了和弗洛伊德相左的精神分析觀點,這將徹底的毀掉二人之間親密的友誼。
果不其然,《無意識心理學》一經出版,榮格和弗洛伊德的關係立刻緊張了起來,兩人幾乎完全斷掉了之前一直維持的信件往來,弗洛伊德覺得這是對自己所有信任的一次重大背叛。1914年,痛苦的榮格決定退出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只當了兩年的協會主席。
榮格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貢獻在對於無意識的研究當中。他提出了集體無意識,比弗洛伊德更深入的探究人類的心靈。榮格也非常中意對於夢境的解讀,進一步的發展了弗洛伊德的釋夢技術,將自己幾十年來所有特殊的夢境寫入自己的《紅書》當中,這本書直到2009年才經由榮格後代的同意公開出版。榮格將大量宗教和神秘學的內容匯入自己的理論當中,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就是幫助衛禮賢完成了對中國《易經》的德文翻譯和共同完成譯著道教著作《太乙金華宗旨》,德文版名為《金丹的秘密》。
無獨有偶,和弗洛伊德分道揚鑣的大師並非榮格一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也是其中之一。阿德勒被看作是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學方法的第一個倡導者,在對弗洛伊德的態度上,他可沒有榮格那樣的好脾氣。
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富裕的家庭當中,兒童時代體弱多病,得不到父母的寵愛。所以,幼小的阿德勒奮發向上,力圖在自己的同伴中受到他人的歡迎。最終,他在同伴那裡獲得了在家庭中所不具備的自尊和接納。所以,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當中,所認為補償個人弱點對於個人發展是必須的這種觀點,和他早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由於4歲那年患了重病,所以後來成年之後他決心成為醫生,1895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一開始他對眼科很有興趣,1902年開始喜歡上研究精神病學,因此加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討會,成為早期的4名核心成員之一。
隨後的幾年裡,阿德勒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理論。這個理論不同於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強調社會因素,所以理所當然的遭到了弗洛伊德的排斥。1910年,弗洛伊德任命阿德勒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主席,但是1911年二人的關係就不可避免的破裂了。不像榮格那樣還時刻惦記著記憶中兩人的友誼,阿德勒直接就對弗洛伊德破口大罵,並且認為精神分析就是一坨「垃圾」。弗洛伊德則認為阿德勒就是一個「由於其野心而發狂」的變態,是個「妄想、嫉妒、玩世不恭的矮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阿德勒作為醫生在軍隊服役。後來,他組建了兒童指導診所,為維也納的學校提供服務。20世紀20年代左右,他的個體心理學吸引了大量的追隨者,他的理論在美國大受歡迎。雖然生前曾鬧得不可開建,然而到阿德勒去世之後,弗洛伊德卻十分的悲傷,即使曾深深的遭受因為阿德勒背叛帶來的痛苦。
阿德勒始終都在追求對於個體的發展,認為人可以有意識的知道自己的發展,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優越而完善自身。雖然他的個體心理學遭受了很多批評,其中很多內容也確實來源於他對於早年生活的一種偏執。但是,阿德勒的觀點確實為人性提供了一種更加愜意和樂觀的解釋,比弗洛伊德的扭曲和泛性論要讓人愉快的多。
作為唯一一種解釋人格的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並沒有長久的保持住這種唯一性。在弗洛伊德還活著的時候,就有這麼多人站起來提出了各種其他理論的觀點。當然,無論現代20種典型的人格理論再怎麼花樣繁多,都不可否認它們共同的源頭在於弗洛伊德創造性的努力。從這個角度上看,弗洛伊德當仁不讓的具有和馮特一樣的地位:提供一個靈感的源泉並樹立一個被攻擊的靶子。
而對於個體的解釋,莫過於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所作出的貢獻。重視個體的研究以及人文主義的思潮讓心理學界為之一振,一種獨立於實驗思想和精神分析的思潮:人本主義,就這樣悄然誕生,一點點影響著心理學家們的理念。。
人本主義的創始人就是那個悲慘的小男孩,亞伯拉罕·馬斯洛。一開始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心理學的時候,馬斯洛被鐵欽納慘無人道的實驗嚇到了,認為這門課實在是「可怕而枯燥」。隨後他轉向威斯康星大學進行學習,在哪裡找到了另外一種有趣的研究方式,立馬成為了心理學的忠實粉絲。
最初,馬斯洛一直認為華生的行為主義才是心理學的未來,但是一系列的個人經驗讓他認為行為主義過於狹隘,無法解決人類長久以來的困擾。後來跟隨維特海默學習格式塔心理學的過程中,他對維特海默充滿敬畏之情,給馬斯洛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受到阿德勒的影響後,馬斯洛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究竟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
然而,那個時候馬斯洛關於人本主義早期的嘗試並沒有引起學界的關注,認為他太過於偏離傳統,而他又不想像弗洛伊德一樣成為一個離經叛道的瘋子。主流雜誌拒絕發表他的文章,這讓他的生活來源都有了很大的問題。最後,他在1969年於布蘭迪斯大學完善了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實現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至今仍是眾多社會學科的精華和基礎。
儘管具有一個思想學派的性質,但人本主義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這一點比精神分析更加過分。如果說精神分析的部分內容可以被實驗心理學加以研究,那人本主義就完全不是實驗心理學注意的類型。直到今天,人本主義依然被孤立在主流心理學之外,只有在實際的臨床心理學操作中才能看到人本主義孤獨的身影。
作為一種嶄新的思潮,人本主義卻沒能在精神分析之後帶給心理學徹底的變革,歸根結底還是要考慮時代的背景。隨著研究技術的進步,在人本主義與精神分析的衝擊下,行為主義的實驗心理學家們再也不能只沉浸在外部行為現象而完全忽視對精神與意識的研究,大批學者都再次回到心理學誕生之初,受馮特與詹姆斯的精神指導,轉向對「認知」的研究。一場前所未有的認知科學革命在20世紀中期緩慢形成,最終使心理學產生了質的飛躍,從而為現代心理學的框架奠定了根本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