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潑水節

2021-01-08 華夏網

「潑水節」是傣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的年節,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傣語又稱「楞賀尚罕」,即傣歷新年,每年公曆4月12日左右舉行,節期為3~4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刊」,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春節。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德昂族、布朗族、佤族與傣族時間相同,阿昌族「潑水節」則在農曆五月廿三舉行。

潑水的習俗源於印度,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古老宗教儀式,後被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的一種儀式。在大約700年前,經緬甸,隨小乘佛教傳入雲南西雙版納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潑水儀式逐漸演變為「潑水節」,因此,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但節日期間,除祭祀、浴佛外,慶祝與歡娛的活動日益增多,場面更為壯觀。

現在,「潑水節」已成為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等地少數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都在「宛惱」這天舉行。在眾多民族的「潑水節」中,以傣族的「潑水節」歷史最久,場面最熱鬧,影響也最大。

傣族潑水節

關於潑水節,傣族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古代神將一年劃分為旱、雨、冷三季,並把人間播種、中耕、收穫的時間,交給另一神掌管。但該神胡作非為,下雨降溫不按時,使人間冷熱無常,旱澇頻仍,瘟疫流行。最高天神英打拉提知道後,便扮成小夥子結識該神的7個女兒「串姑娘」,暗中告訴她們父親的惡行,使這7個姑娘聯合起來,大義滅親。但她們父親的頭顱落地以後便會生火災,姑娘們沒法,只好輪流抱著父親的頭,不使落地。每當輪換下一人後,姐妹們便打水來衝潑在前一個姐妹的身上,以衝去穢氣汙臭。

傣族潑水民俗活動

傣族百姓為了紀念這幾位明曉事理的姑娘,所以每年也在人間潑水,為她們洗身祝福。這個傳說,為潑水節增添了揚善抑惡的正義精神。

在節日來臨前,傣族家家戶戶便忙著宰豬、宰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多種粑粑,在節日裡食用,同時要制新衣,收拾房屋,家裡煥然一新。節日一般都分上山採花、賧佛、獻佛、沐佛、潑水祝福、跳舞娛樂等幾個過程。

傣歷新年的第一天清早,人們先用採來的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然後群眾性的潑水活動才開始。開始潑水時,彬彬有禮,姑娘們提著一小桶摻有香水的涼水,用樹枝蘸水向長者、來賓脖後輕輕潑灑,以表示祝福,這是禮節性的潑水。潑水進入高潮時,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銅缽、臉盆盛水,湧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溼透。「水花放,傣家狂」,「潑水節」成了狂歡的節日,平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少女,頓時活躍起來,不甘示弱的與小夥子們對潑。水花在空中飛舞,傳遞著吉祥與祝福。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高興,笑聲朗朗……

「趕擺」與「丟包」是「潑水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新年的第一天舉行。「趕擺」也是野外聯歡活動。「丟包」是傣族未婚青年在節日期間最為浪漫而含蓄的活動。姑娘手中的花包,是她們精心製作的,花包內裝有棉籽或綿紙,花包四角和中心綴著五條花穗,這是姑娘傳情的信物,所以稱為丟包傳情。「丟包」開始時男女青年分為兩個陣營,相距三四十步。起初,姑娘們似乎無目的地把花包丟向對方,要是小夥子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孔雀髻上,姑娘接不住小夥子丟來的包,就把鮮花插在小夥子的胸前。漸漸的,姑娘與小夥子有了默契,相互選中了,姑娘手中的花包會準確地丟向目標,小夥子也會穩穩的把花包接在手裡。飛舞的花包,含蓄地傳遞著傣家青年男女純潔的情感,浪漫地表達著傣家青年追求戀人的方式。

「潑水節」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要舉行划龍船比賽。賽龍舟一般在新年的第二天舉行。水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划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賽龍舟活動已成為傣歷新年節日活動中場面最壯觀、最激動人心的一項活動,把「潑水節」推向高潮。

夜晚,傣族各村寨還要燃放自己製作的焰火,稱作「放高升」。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飛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煙火,到處是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妝點得特別美麗。夜晚,傣族青年要圍著篝火,這時,能聽見獨具特色的章哈演唱,大家在「金絆」、鋩鑼、象腳鼓的伴奏下跳起歡快的舞蹈,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白象舞」,也有的跳「玉臘呵舞」,跳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

德昂族潑水節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比較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多在農曆4月中旬左右舉行。德昂族的「潑水節」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天上仙女們羨慕人間美景,就悄悄地飛到人間。在一次洗澡中不慎被人們發現,仙女們含羞披衣飛回天庭,臨別時贈語德昂族先民,只要在每年清明節後給佛洗身,互相潑水,上天就會降福給人間。從此,德昂族每年舉行「潑水節」以祈福。

臨近節日前,德昂族百姓忙著準備製作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人則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節日當天,大家齊集寺院,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然後,年輕人要將水桶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之後,大家在象腳鼓的前導下,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

同傣族一樣,德昂族的「潑水節」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但與傣族的「丟包」不同,德昂族則流行在「潑水節」前贈竹籃子,趁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最漂亮的籃子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而答案只能在「潑水節」這天揭曉。姑娘究竟鍾情於誰,要看潑水節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因此,「潑水節」這天,德昂族的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小夥子們則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所送的竹籃。一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阿昌族潑水節

雲南德宏一帶阿昌族的「潑水節」,又稱「桑建節」或「澆花水節」,節日來源於阿昌族的椎慄樹神桑建戰勝惡魔給人們帶來幸福的故事。每年農曆五月廿三舉行,節期4天。節日第一天,身著盛裝的青年男子會集起來,進山採椎慄花。行進途中,要有人在隊伍前面揮舞阿昌刀,其他人邊放槍邊走,採花前還要放鞭炮。採花返回時,一路上要敲象腳鼓。留在村裡的婦女們則要準備好蘇子粑粑,聽到槍鳴,立刻到村外迎接採花隊伍。小夥子們向姑娘獻上椎慄花束,姑娘們將粑粑獻給小夥子。吃完粑粑,大家一起邊歌邊舞回村。村裡的老人們則在廣場上立好竹竿,迎接採花隊。人們把椎慄花一圈圈扎在竹竿上,搭成花塔或花轎。夜晚,人們圍著花塔、花轎,載歌載舞到深夜。第二、三天的活動主要是澆花,男子敲響象腳鼓、鋩鑼等,扛著四色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們則排成一長串到河裡挑清水來澆花塔、花轎,並用清水沐浴花轎裡供著的佛像。第四天是節日的高潮,人們互相潑水祝福,但阿昌族的潑水則要文雅許多。首先要請村子裡50歲以上的老大媽按年齡依次排成一排,姑娘們將清水潑灑在老人們的衣袖或手裡捏著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災難祝福長者長壽。然後,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潑灑,要求器具乾淨和潑的水清澈。潑水時還得先用歌聲問對方是否同意,同意後由男的先潑,女的後潑,並互相祝福,說聲「阿彌陀佛」。潑完後,有情者則相約到草地或山坡上對歌,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

布朗族的「潑水節」也稱「厚南節」,也是布朗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日來源於布朗族關於太陽月亮的傳說,所以也稱為「迎接太陽的節日」。因此,節前人們事先在村東搭一彩棚,在太陽還未升起時,大家即穿著一新,帶上擺著糯米、酒、肉和芭蕉的小篾桌,來到彩棚處,隨著太陽的冉冉升起,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迎接儀式,人們迎著太陽載歌載舞,然後就地吃早餐,吃完早飯,列隊到佛寺中堆沙、插花、浴佛,用樹枝蘸水向老人滴灑,然後青年男女則互相潑水以示祝福。潑水一般在山寨的水池邊舉行。節日期間也有與傣族青年男女一樣玩「丟包」的遊戲,還經常舉行一種特殊的遊戲——打竹球。

水是聖潔、美好、光明的使者,是生命之神,互相潑水,就送去了最真誠的祝福,滿身溼透,吉祥平安。因此,節日期間潑水送去祝福已廣為南方地區少數民族認同,在許多節慶活動中也都有類似的儀式與習俗。現在,傣族「潑水節」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阿昌族的「偷雞頭」

阿昌族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習俗,那就是「偷雞頭」。「潑水節」期間,姑娘家要備好8大碗菜餚招待來串門的小夥子,等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落座入席。而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相關焦點

  • 少數民族中,那些與水有關的節日,你知道有哪些?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數不勝數,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杆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 泰國潑水節的習俗有哪些? 泰國潑水節節日由來是什麼?
    泰國潑水節的習俗有哪些? 泰國潑水節節日由來是什麼?時間:2016-04-15 11:03   來源:三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泰國潑水節的習俗有哪些? 泰國潑水節節日由來是什麼?
  • 公務員常識積累:少數民族特色節日、代表性飲食及文化
    備考諮詢,報考指導重慶樂恩,專業解答樂恩教育前期陸續為廣大考生分享了漢族的傳統節日以及習俗,而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節日、習俗、飲食以及文化,這些相關知識點都曾經出現在我們的公職考試中,當然這一板塊對於廣大考生的備考要求並不高
  •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潑水節」做為傣族的傳統節日,又名「浴佛節」,在傣語中俗稱「桑堪比邁」,是為了祭祀傣歷新年發展而來的傳統節日,在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區,此節日又被稱之為「尚罕」或者「尚鍵」,寓意新的一年開始。所以,做為傳統的節日潑水節,在傣族文化裡是極其重要的存在。
  • 堪稱最「霸氣」潑水節,動用直升機空中灑水,3噸水灑向人群
    潑水節又叫浴佛節,是傣族,布朗族,佤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一項傳統節日。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最看重的一項節日,參加節日的人數也是最多的。潑水節就相當於我們漢族的春節,一般持續3~7天,在潑水節期間,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
  • 泰國宋幹節(潑水節)是什麼時候?宋幹節由來、節日習俗活動、熱銷產品
    宋幹節是泰國、寮國的傳統節日,也稱作潑水節,節期3天,每年自公曆4月13~15日舉行。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新年,13日到15日連續三天被稱為宋幹節,是泰國一年中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如同中國的春節。
  •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你知道多少?
    導讀: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你知道多少?中國有56個民族,有55個就是少數民族,56個民族匯成中國這個大家庭。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非常的隆重,在這些節日裡,少數民族人民會聚在一起,盡享歡樂之感。
  • 走進傣族,了解孔雀舞潑水節背後的故事
    #帶你去旅行#中國「最美」少數民族:潑水節傣族相信是大部分人除了漢族外了解到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古裝劇中的白衣人就是現代的傣族人,目前主要分在我國的雲南等地。傣族被稱為水的民族,在多彩多樣的社會特點中與水相關的民族特點更為突出,在西雙版納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聞名全國,潑水節也是傣族三大主要的節日之一,也是最盛大的一個,他們視水為吉祥,潑水是給予最好的祝福。整個潑水節會維持3天,男女老少都是沐浴後盛裝以待,婦女們會先抬水給佛像洗塵,然後上街互相潑水祝福。
  • 諾魯孜節是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春節,節期為春分日
    諾魯孜節是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春節,節期為春分日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等古老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期為每年的春分日。這一天不僅意味著新年的開始,也意味著春天的到來。春節過後,人們將正式投入到春耕春種、草原放牧工作中去。
  • 中國56個民族,原來有那麼多不同的節日
    56民族傣族傣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最著名的節日應該就是潑水節了,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衝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人們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
  • 火把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在什麼時間舉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習俗和民族節日,像火把節、開齋節、潑水節等節日都是少數民族的節日。那麼火把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一、火把節的舉辦時間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 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蒙古族節日介紹
    蒙古族是一個傳統遊牧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那麼大家知道少數民族蒙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那麼接下來就讓少數民族的節日來為大家解答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及相關知識吧。蒙古族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 潑水節的由來是什麼
    瑞麗的自然風光吸引人,卻比不上它的人文風景更加吸引人,在瑞麗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村寨,它們各自都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有自己的民俗節日,這些都成為了瑞麗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如《有一個美麗的地方》裡所唱的那樣,在瑞麗有很多傣族的居民,傣族文化讓人感到既新奇又有趣,每年清明節的七天之後,就是傣族的新年,正好是我們來到瑞麗遊玩的日子,自然就參加到了潑水節的活動之中。傣族人潑水的時候,還會在水中加上花瓣或者香水,這樣的話,潑到身上的水就是香噴噴的,據說這有清洗塵垢的作用。
  • 潑水節過後,答案揭曉
    泰國最有名的節日就是潑水節,代表消除所有不幸和邪惡,並帶著一切美好和幸福開始新的一年,相當於我國的春節。其實我們國家也有潑水節,就是傣族的潑水節,時間跟泰國的一樣,它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寓意去舊迎新,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期望洗去去年的所有不順,被潑到的水越多,洗的就越乾淨,獲得祝福也越多。雖然泰國的潑水節跟傣族的時間、寓意都差不多一樣,但是也有細微的差別。
  • 在上的精彩花卉節有番茄版的「潑水節」
    然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一些節日,許多節日從古至今都保存著。中國的傣族潑水節在當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但是在其他許多民族看來,這個節日真的讓人無法理解,一群人圍著在一起渾身溼透,他們覺得很不舒服。在當地人看來,這是祝福彼此的一種方式,你的水越多,你得到的祝福就越多。在西班牙這個國家有一個與潑水節非常相似的節日,那就是當地的番茄節。每年八月份,節日將如期舉行。
  • 潑水節為什麼要堆沙塔
    潑水節即將到來,按照習俗,潑水節期間人們白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穀豐登。可是你知道嗎,潑水節為什麼堆沙塔?傳說,每一個進入寺廟的人,出來的時候腳上都會粘著沙子,所以為了填補寺裡的沙子,才有人從寺外運來沙子,或者堆沙塔,但是不管怎樣,堆沙塔僅僅是一項活動,使得人們有機會參與佛事活動。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西雙版納是最像泰國的城市,潑水節民俗建築夜市和大象,值得一遊
    在整個西班納,少數民族人口達到78%左右,泰族達到30多萬人。傣族實際上也被稱為傣族(傣族)。泰國人主要分布的地區是中國、泰國、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國家,因此西雙版納很多民族風情和建築都具有東南亞風味。例如,潑水節等傣族潑水節與東南亞同步。通常我們國家喜歡春節,但是傣族人的新年是潑水節。每年潑水的時候,全國人民都休假三天,大家在街上拿著水見人就打翻,表示美好的祝福。
  • 理性分析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和洋節
    萬聖節南瓜燈每個國家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比如中國的「春節」、「端午節」、「國慶節」,緬甸的「潑水節」,還有美國的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按理說蘊含著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節日,應該是深受本國人民喜愛的,每當傳統節日都會有熱烈的慶祝活動,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個人家庭都會有一定的儀式或者活動。比如中國的元旦跨年活動、除夕全家歡聚,或者是中秋吃月餅賞月,端午的龍舟比賽。
  • 珍珠球、射弩、板鞋競速… 山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反映別樣風土...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同於現代競技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各族人民喜愛。    魯網8月20日訊(記者 劉梅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同於現代競技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各族人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