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自述:用「詩的秩序」拍電影

2021-01-13 騰訊網

告別了熱鬧的國慶檔,一部略顯「清淡」的影片出現在全國院線,這是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也延續了其《島嶼》系列的幕後陣容,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立美擔任出品人的配備。

陳傳興執導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

電影用詩一般的剪輯手法和畫面語言,記錄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先生」葉嘉瑩先生遊歷在詩詞裡的人生。

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作家白先勇、詩人歐陽江河、詩人席慕容、音樂人姚謙等文學和藝術界的大拿紛紛表達了不同階段的自己對《掬水月在手》的喜愛和評價,向觀眾推薦這部走出電影院可以「弄花香滿衣」的作品。

葉嘉瑩先生1924年出生於北京,現年96歲的她歷經了戰火紛飛、「國破山河碎」的年代,也經歷過尋常人難以承受的與至愛、至親的生離死別。

在古典詩詞領域,她是無數人的「引渡人」。反過來詩詞也在某種程度上,給了葉先生精神領域的懷抱和支撐,陪伴她度過漫長、困頓的早期時光,也在歸於平常的生活中,淡淡地融入了她的呼吸和血液裡。

她從吟詩背詩到開始寫詩、教詩,並成為同領域成就最高的研究者之一,中國古典詩歌貫穿、塑造了她的一生。「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影片海報上所截取的這句葉先生在採訪中說的話,也在某種程度上激勵了這部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

她用「弱德之美」四個字,在身體力行地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智慧、堅強、獨立、通達的當代女性形象。為傳統中國女性和受西方影響的現代價值體系下的女性,架起了一座橋梁。

而本片的導演陳傳興,他是大學教授、語言學博士、藝術評論家、攝影大師,2012年更是獲得了法國政府為他頒發的象徵文藝界最高榮譽的「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

芭姐通過電話對話了導演陳傳興,因為多日高頻率的路演活動和訪談,今年已經68歲高齡的陳導聲音略顯疲態,但聊起與葉先生從溝洽、採訪到電影的剪輯細節,不論是技術還是思想層面,他又帶著噴薄的激情與張力。即使很多事實類的訪談內容已經重複多次,但從陳導的聊天中我們也了解到:「做好拍電影這件事」即成了他最核心的初衷。

以下是導演陳傳興的自述。

一邊記錄,一邊傾訴

最開始我和我的團隊接觸到葉先生主要還是靠葉先生周圍的學生引薦,特別是張靜老師(葉先生助理)。另外除了葉先生本人看過我拍的《化城再來人》之外,當然在接受拍攝之前,她要求我們提出整個拍攝的構想、我們的動念起心以及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我們要怎麼拍、用什麼樣的方式等等。這些全部通過張靜老師跟葉先生溝通,之後整個漫長的拍攝過程裡,我們每次拍攝前一定會有訪問大綱,訪問大綱有時候也是葉先生發給我們,有時候是由我們這邊發過去,這其中來來回回會做一些調整和修正等等。

葉先生是一個非常非常勤勞且生活很規律的人,所以她直接說:「我實在是很忙,但我現在要撥出時間來給你們。」

她身體情況也挺不容易的,有時候我們一天會拍兩次,所以你想想看這樣會讓先生蠻累的,而且再加上先生的身體偶爾會有血壓偏高一點、比較不舒服的情況,我們的拍攝也會因為先生的身體狀況停下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真的感激葉先生對我們這種後輩的提攜,同時也感激她對這部電影的這種支持,這一次她是幾乎完完全全開放的。《掬水月在手》除了記錄她的詩詞人生之外,對於她自己過往將近百年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一種傾訴。

我們的拍攝工作對葉先生來說也是一種機緣,這讓她去打開她記憶的房間,就這樣一段段回溯、追索、追尋、追憶等等,事實上是蠻感人的。拍攝的時候我們是近距離地觀察,傾聽、記錄她在回憶過程中整個人的神情、聲音方面微細的變化,這其實就蠻美。如果電影可以捕捉到這種氛圍的話,我想會更動人。

因為葉先生的一生經歷的苦難我都沒經歷過,但通過她的講述,對我來講可能就是她在中國臺灣生活的那一段時期,她所遭受到的這種磨難對我來說有很大觸動。

她的那種沉痛感,其實我可以感受到。她談到父親過世的內容,電影裡只用了一小部分,她說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時候,把她父親的骨灰帶回北京下葬,把自己最摯愛的父親一輩子最想回到故國的心願完成,當她提到她帶著骨灰去坐飛機的時候,那種非常深沉的悲痛和哀傷,她是用平淡的方式去講述,這可能是最讓我動容的地方。

賦予詩詞和文物生命感

其實在拍攝前很多年前我就已經去過陝西博物館,看到過電影裡出現的這些壁畫。還有另外一個因緣是更早我在巴黎的時候,曾經買到了木壁畫,當時它以一種刻錄板非常漂亮的方式印成了彩色,所以那時候在我心裡就已經埋下了一顆非常好的種子:假如有一天我能夠拍攝一部電影、能把這些壁畫用上去,這樣多美好!

而為什麼要拍攝唐朝時期的這些事物作為電影的空鏡,除了儘量讓觀眾至少通過銀幕可以去感受到與詩詞中的年代越來越接近,另外就是我們可以跟電影的主要的音樂——杜甫的《秋興八首》產生一種互動。我一直在講這個音樂不是配樂,它是以一種雅樂的方式在吟誦。幾千年前的吟遊詩人跟葉先生的聲音之間的這種唱和,也賦予了整個畫面立體感和生命感。

《掬水月在手》從初剪到定剪大概經歷了起碼有三到四個版本,從非常長的將近185分鐘,到接近定剪的時候145分鐘左右,最後到了公映版的將近兩個小時。其實我們的錄音文稿有將近100萬字。還有佐藤聰明先生的音樂,如果完整放進去將近45分鐘。

當要進入剪輯之前,我把自己關在一個旅館裡面大概5天,完成了一個剪輯的劇本,把剪接的劇本給我們的剪輯師曉東先生看看,最後我們稍微討論了一下開始進入剪輯,這個剪輯的過程大概花了將近三個月。而我們的拍攝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

對於剪輯來說,基本上有一條線是不能跨過去的,就是葉先生所述說的她自己的生命歷程。然後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葉先生作為「詩詞的女兒」最後變成「詩詞的母親」的過程,整部電影環繞著詩詞,這是一部「電影詩」。

我們知道中國的詩經、樂府這樣的古詩,到了唐朝的時候是整個格律完全成熟了,所以有了所謂絕句跟律詩這樣的區分。詩的這種格律就非常嚴謹,就是說平仄韻腳之間,甚至對聯等等都有它們一定的格式,甚至連這個字數多少等等,都有它一定的格律。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秩序,也很有趣。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最高峰,不只詩本身的這種成就,包括詩人那種非常多彩的創作的生命力,其實就會讓我想到詩詞格律的秩序。所以我就很簡潔地說,我不會以一個所謂的順序敘事的內容作為剪輯的邏輯,我會希望尋求一種真的「跳躍」 ,把詩的格律物化在畫面中來呈現,去營造一種電影裡特有的所謂詩詞和影音的空間感。這個影音空間是自由的、開放的。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觀看這部電影其實是一件「高門檻」的事,說真的以現在觀眾的觀影習慣來講,不要說年輕一代就算是稍微年長一點的,甚至是對於中文界的學者來說,都是有一個門檻的,更不要說一般的普通觀眾。

包括從聲音到剪輯再到後期所有的工作都像一種在穿梭編織一個錦緞一樣,在經緯之間運行,而最後我們會在埋線的位置看到整個工作的過程。就好像我們到美術館去看一個宋畫或中國水墨畫,基本上我們的觀感可能只是一個當下最直觀的印象,不見得真能夠有更進一步、更深一步的反應。這樣觀眾的反應和觀感應該都是當下的,更重要的是這幅畫或者這部作品如何在之後慢慢地沉澱、發酵。

相比起觀眾的反應,我比較擔心的是作品中的影音跟畫面裡的宋畫和唐詩,它們之間是否融合得非常好?是不是真的是一個很美的舉動?因為我覺得透過這種繁複的穿梭,用音樂上比喻就像一首歌的副歌曲一樣的,來回迴旋跳躍的時候,我希望觀眾來一起參與歌曲的迴旋。我不會強制觀眾一定要去看,但是我會耐心地等。

我比較期待觀眾有返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放映電影:《掬水月在手》 放映時間:11月10日(周二)19:00-21:00 地點:海上明珠大寧音樂廣場Imax店 主持人:藤井樹 嘉賓:沈禕 【
  • 李誕加入上海作協,《掬水月在手》電影書陷「洗稿」風波
    過去的一周文藝關鍵詞有:廣西靈山縣成立《武則天她媽在欽州》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引熱議;脫口秀演員李誕加入上海作協;臺灣72歲漫畫家蔡志忠落髮少林寺;《掬水月在手》電影書陷「洗稿」風波;法媒誤發100位在世名人訃告;新《鹿鼎記》2.6分,張一山演技被質疑;真人版《貓和老鼠》首發中文版預告;361件美國返還文物移交南京博物院……# 廣西靈山縣成立《
  • ...廣州電影刷新歷史!《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問鼎金雞獎!
    11月28日晚,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在美麗的「海上花園」廈門圓滿落幕。作為中國電影「專家獎」,金雞獎是我國最專業、最具權威性的電影評獎活動之一。本屆金雞獎,廣州首次有三部作品入圍、兩部喜獲大獎:廣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兒童勵志片《點點星光》喜獲最佳兒童片、4K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獲最佳戲曲片提名獎,同是廣州出品的《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這是廣州影視創作的歷史性突破,也是廣州臺電影創作的首次突破。
  • 創意·情懷,讓粵產電影再上新臺階
    但在困難重重的一年裡,粵產電影卻亮點多多,捷報頻傳,《拆彈專家2》《我的女友是機器人》《掬水月在手》等10餘部影片進入院線,獲得不俗的票房成績。《拆彈專家2》迄今票房已突破10億,引爆國產電影賀歲市場;《空巢》《功夫之城》《愛情呼叫等待》等10餘部影片在愛奇藝等視頻平臺首發;《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刑場上的婚禮》《空巢》等四部影片榮獲金雞大獎(含提名獎);《回南天》《老師別哭》等近10部新片在國內外電影節中展映,獲得好評。盤點2020,展望2021,如何讓粵產電影進一步做大做強?
  • 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她要把「自己親自體會到的古典詩歌裡邊美好、高潔的世界」告訴年輕人,她希望能把這扇門打開,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12017年,關於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開拍。拍攝前,導演陳傳興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功課,他想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
  • 當電影導演遇上文學大師
    陳懷恩告訴記者,《逍遙遊》前後跨度14個月,籌拍小半年才找到「遊歷」這個角度,切入余光中的人生,「餘老師是成功的作家,拍攝他有太多的角度和可能性,我在尋求一個足夠合理的角度,把他的文學和影像結合起來。但是,現實中,餘老師的影像化是有問題的。他當時82歲,不太希望我們幹涉他的生活,不允許我們拍攝他是怎麼生活的,這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
  • 乾貨 導演不懂剪輯,不可能拍好電影!(內附剪輯口訣)
    剪輯師導演最親密的夥伴;同時作為一個導演,如果不懂剪輯,那肯定拍不好電影。眾所周知,剪輯是電影工業各個環節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面對浩如煙海的拍攝素材,剪輯師首先要讀懂導演,才能去粗取精並進行二次創作;其次,剪輯師要對觀眾了如指掌,知道他們的喜好和心理,剪出的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打動觀眾。
  • 李晨獲最佳新導演 對導演一職珍視不會輕易拍電影
    李晨獲最佳新導演 對導演一職珍視不會輕易拍電影 李晨獲第九屆金龍獎最佳新導演1905電影網訊 當地時間2月25日晚,第九屆國際華語電影節在雪梨落下帷幕。
  • 法國導演談電影《狼圖騰》:這是一部拍給全世界的電影
    由知名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狼圖騰》將在大年初一與全國觀眾見面。   《狼圖騰》有太多讓人關注的理由——小說出版10年間,內地再版150多次,正版發行500餘萬冊,被翻譯成30餘種語言遠銷海外;電影首次以真狼為主角,籌備7年,投資超3億元人民幣;600餘人的攝製團隊集結多國電影人,導演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多國劇作家聯合編劇。
  • 《為國而歌》導演白海濱:拍「跨文化電影」是我一生的追求
    該片雙導演之一是70後的邯鄲籍導演白海濱,他說:「拍電影這麼多年,不同的選題給了我不同的人生,它們累積在一起,才成了今天的我,讓我有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創作更好的作品。」白海濱導演(中)在《為國而歌》北京首映禮上(一)從拍文藝電影到走向商業市場1995年,原本在邯鄲市當公務員的白海濱憑著對電影創作的一腔熱血,「跨界」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叩開了影視之路的大門,那一年,他23歲。 「從那會兒起,我就想做一名導演。」白海濱說。
  • 「忠犬八公」導演再拍「人狗情未了」
    原標題:「忠犬八公」導演再拍「人狗情未了」 好萊塢暖心治癒電影《一條狗的使命》將於3月3日登陸中國銀幕,前晚率先在廣州舉行了試映。該片由兩次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拉斯·霍爾斯道姆執導,劇情以小狗貝利的視角展開,講述它經歷多次重生並最終回到最初的主人身邊的故事。
  • 一個執行導演的故事:爛片怎樣拍成的?劇本沒寫完,電影拍完了
    我心琢磨,如此這般煞有介事地畫了千百八幅分鏡頭圖,到最後能用上三百張就不錯了。哈哈哈哈,我畢竟還是太年輕,嚴重樂觀地估計了情況,實際上拍攝過程裡沒有用到一張先前畫過的分鏡頭手稿。是的,畫了一個月,千數張,沒有用到一張,除了開機的時候拿出一堆畫稿來象徵性地擺了擺,就再也沒有拿出來過。
  • "魔女宅急便"確定拍真人版電影 "咒怨"導演執導
    ,主人公小魔女琪琪的扮演者是經約500人試鏡後挑選出的新人演員小芝風花(16歲),這還是她首次擔任電影主演。而影片的導演則是曾拍攝過經典恐怖片《咒怨》的導演清水崇,5月影片將開機,預計明年春天將映。264萬人次觀看,票房為43億日元,成為日本1989年票房最高的電影。
  • 86版西遊記竟是一臺攝像機拍出來的?攝像與楊潔導演關係親密?
    比如,那麼一部經典神話電視劇,前15集居然是一臺攝像機拍出來的!今天不要說拍一部電視劇,就是拍一個微電影,甚至結婚典禮,都會至少用到兩個攝像,目的是便於後期剪輯。對神話類,要求更高,因為要拍神仙們騰雲、變化、瀟灑地飛來飛去,一個攝像機只能拍到一個角度,要多個角度拍,就只能同一個內容拍很多遍。一部影視作品效果如何,演員再牛逼、導演再牛逼,都需要攝像機拍出來的畫面來表現。
  • 專訪《閨蜜2》導演黃真真:《女人那話兒》這樣的電影我還會拍
    黃真真導演的《閨蜜2》3月2日正式登陸全國影院,從1997年自導長片《留下買路情》到如今的《閨蜜2》,黃真真在電影圈打拼了20年。像《女人那話兒》這樣寫實的電影還會不會再拍?黃真真:當然會。其實我覺得拍片是緣分,好像拍拖一樣,為什麼三年前我跟這個男生拍拖而不和那個男生拍拖?那是當年的緣分。所以我永遠不會說我就拍哪一種類型,作為一個導演,最好是你不要重複,常常去挑戰自己,變化是好的,不要愛情片拍的很好就繼續拍,賺多一些錢。
  • 65歲大導演王晶被吐槽一年拍6部爛片高產400部電影的他
    所以王晶導演的片子也大多都賣不動了。尤其是這幾年,各色花樣的爛片在他的統籌下,不斷地翻新,炮製著。  有很多電影,口碑和票房雙撲街。  2019年,王晶導演確實拍了六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2019》《好萊塢有個大老千》《好漢三條半》《新河東獅吼》《追龍2》《最佳男友進化論》。
  • 《吟遊詩人》由謝爾蓋帕拉傑諾夫、多多阿巴希澤導演的愛情電影!
    除了繪畫,從小他就對電影和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1945年,他21歲,求學莫斯科是他一生的轉折點。他進入俄羅斯電影學院(VGIK)導演系學習拍片。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著名電影學校,為歐洲大陸貢獻了大批電影大師。之後成為老師杜甫仁科的助手,杜甫仁科是蘇聯詩電影的祖先,塔爾科夫斯基和帕拉傑諾夫都得益於他的教誨。根據俄羅斯作家萊蒙託夫的故事改編。
  • 鶴壁籍導演作品電影《捉妖靈探》在鶴壁開機
    導演孫愷凱說。4月22日,電影《捉妖靈探》在淇濱區新世紀廣場舉行了開機儀式,新生代青年導演孫愷凱在開機儀式上訴說對家鄉鶴壁的思念和感謝,「我從小的夢想就是當導演,夢想中的夢想就是在家鄉鶴壁拍攝自己的作品,夢想今日終於成真!」孫愷凱說。
  • 【專訪】導演李滄東:電影讓我們回望生活、反思現實,並對此間的...
    在今年10月來到中國參加第二屆平遙電影節時,他與賈樟柯導演的對談一票難求,成為該電影節中最具人氣的活動了,今年他獲得坎城電影節提名的新片《燃燒》也在平遙影展上進行展映,不少影迷早早前去排隊觀看。他更建議短片創作者,可以考慮影像藝術家的傳播模式,「短片如何也用這種思維來看的話,和觀眾見面的機會其實也不是那麼少的。」他也給出建議,若是真的想拍攝長片,沒有必要非得用短片磨鍊自己的技術,鑽研寫出更好劇本更為重要。李滄東的6部影片都是自編自導的,在成為導演之前,他也是以編劇的身份,與樸光洙導演合作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