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導演遇上文學大師

2021-01-08 鳳凰網

《逍遙遊》追隨余光中夫婦的腳步,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啟蒙、寫作風格;《如霧起時》是鄭愁予的同名詩,從他第一本詩集切入;《化城再來人》借用佛經典故,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風景……創意迭出的導演,絞盡腦汁發掘以光影表達文學的方式。陳懷恩、楊力州等接受晨報記者採訪,講述當導演遇上作家時那些創作幕後的有趣故事。

晨報記者 彭驥

寡言余光中

一圓墾丁日出夢

《逍遙遊》每章節中穿插講述余光中遊歷的故事和背景。導演陳懷恩是《悲情城市》攝影師,1983年開始從場記起,協助侯孝賢拍攝過五部影片。陳懷恩告訴記者,《逍遙遊》前後跨度14個月,籌拍小半年才找到「遊歷」這個角度,切入余光中的人生,「餘老師是成功的作家,拍攝他有太多的角度和可能性,我在尋求一個足夠合理的角度,把他的文學和影像結合起來。但是,現實中,餘老師的影像化是有問題的。他當時82歲,不太希望我們幹涉他的生活,不允許我們拍攝他是怎麼生活的,這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答應我們的拍攝要求時,對紀錄片的影像要求可以說是沒什麼認識的。他過往接受過非常多的媒體採訪,以為這次也和以往一樣,講下話就行了。」這一度讓陳懷恩很困擾,轉而試圖用採訪回顧的方式,同樣碰壁,「他不會跟你隨便聊天,他不會浪費時間。餘老師是文學大家,你和他談文學,那也是白談,所以他完全可以理都不理我們。我們用文字、語言去採訪他,實際上是蠻虛弱的。我們乾脆專門請人去給他做訪問,但發現那個人太崇拜他,完全不追問。餘老師有個特點,他不大談,但很愛寫,所以他一生的想法都能從他作品找到。」劇本一再地換,陳懷恩不斷閱讀余光中的作品,訪問了很多人,發現大家有個共識,就是余光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在40歲前後,也是他創作《白玉苦瓜》的時期,「但如果完全去回顧那個時期的歷史,那紀錄片的現實意義就不存在了。」此時,陳懷恩剛好看到《逍遙遊》,覺得以此為核心串起余光中一生的追求,不失為好角度。而余光中也逐漸對片方多了些信任和配合,劇組跟著他,拍他在枋寮車站看到牆上刻的自己的詩作《車過枋寮》墨跡稍淡,趁人不見拿出筆把自己的名字描了描。」劇組甚至為他安排墾丁看日出之遊,拍他打水漂。

談到最動人的畫面,陳懷恩稱,墾丁看日出的處理,堪稱得意之筆。陳懷恩介紹,余光中很喜歡墾丁,25年前去墾丁想看日出未果,但照樣寫出了一篇文採飛揚的文章。為完成《逍遙遊》劇情式設計的安排,劇組促成余光中一圓墾丁看日出之夢,「當時他狀態很好,配合度也很高,居然有一些很有趣的表演,這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他會突然抬頭看一看,會打個招呼,但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的對象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在和誰打招呼。後期剪輯的時候,我們想了個辦法,用蒙太奇影像處理方式,在他目光方向回應出一個『青年余光中』,好像他在和過去的自己說話。我的一個副導演,長相、個頭都和他蠻像的,就讓他提著手提箱,帶著鴨舌帽,從棧道走來。這種用視覺表現文學的方式,還挺讓我感覺到創意上的興奮。「

陳懷恩表示,拍余光中的紀錄片,希望可以有紀錄片的精神,讓片子有自己的生命,「那種大量旁白式的紀錄片,配一些畫面,照著臺本念,能很省力,但我們沒興趣。」

已故林海音

回鄉之路尋足跡

林海音是系列紀錄片裡唯一不在世的作家。導演楊力州認為,這對他而言,是莫大的挑戰,但也帶來了創作上的自由,「很多大師都健在,拍攝過程及作品的完成,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他去拍林海音的女兒、兒子和學生,但「大量的訪談會使影片過於乏味」。直到看到林海音的散文集《兩地》,靈感凸現,「讓我突然連接起來,我就開始喜歡『兩』這個字。」但是怎麼「兩」,依然沒什麼頭緒。2009年秋,林海音女兒夏祖麗回京省親,通知了楊力州。楊力州匆忙帶團隊趕過去拍,在北京南城找尋林海音的足跡。在林海音幼年生活過的胡同,一位老太問他們:「找誰啊?」夏祖麗提到《城南舊事》,話沒答完,老太馬上接話,「就這兒了。」原來老太太就是《城南舊事》中林先生家長工老王的女兒,名叫秀貞,她從床底下搬出當年掛在胡同口的招牌「晉江會館」,這是秀貞母親留下來的,她離世前曾叮囑秀貞要保管好,說不定哪天林海音家人就會回來。同時,林海音的兒子給楊力州提供了林海音1990年回京的省親之旅錄像。這樣一來,楊力州為紀錄片找到了極佳切入點,通過巧妙的剪輯,將林海音的人生,在兩代人、相隔20年的回鄉路上展現,仿佛母女兩人在不同時空的對話。剪完之後,楊力州自己都很感動,「這(兩地)就不只是海峽兩岸,也不只是新舊交替,它竟然有時間的關係,甚至是生跟死」。

楊力州表示,拍林海音的紀錄片,希望可以對觀眾走進林海音的世界起到一把鑰匙的作用,「我不敢說這部紀錄片能呈現林海音的百分之多少,一定是非常少。可是,我對紀錄片的一點期待就是它是一把鑰匙。」

個性周夢蝶

婉柔女孩請動他

周夢蝶的傳奇一生足以拍成一部故事片,年過90的他極有個性,跟不熟悉的人通常是不發一語的。廖美立一開始通過好幾家出版社的關係約他,反饋的信息都是拒絕。好不容易與周夢蝶約了見一面,導演陳傳興把劇本拿給他看時,周夢蝶把頭低下來一言不發,十分鐘後說了句「我累了」就回去了。片方又了解到他喜歡跟好友聊天,也有很多的紅粉知己,就找了一個他喜歡的咖啡館,請來一位叫婉柔的女孩,坐著一起聊。那次見面結束後,周夢蝶開始接受拍攝計劃,被問到意見時只說了句很簡單的話,意思是說「婉柔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拍攝過程中,周夢蝶則以92歲之齡老僧入定般入浴、搭公交車搭捷運、從容吟詩不理會攝影機的存在而完成拍攝工作,這對近乎隱士生活的他,幾乎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

相關焦點

  • 萬聖節,他們的電影陪你 恐怖電影大師篇:那些「古生代」大神級導演...
    時光網總結了十位恐怖電影大師和十位有望成為大師的後輩,讓他們和他們的電影陪你一同度過今年的萬聖節。溫馨提示:本專題圖片涉及奇異、恐怖成分,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敬請注意★恐怖電影大師篇★  什麼樣的導演才能被稱作恐怖片大師?
  • 北京|曖昧的相遇:中國電影與文學之間
    《南北和》的好戲文學與電影,上海與香港,光影的縫隙裡潛藏著多少浮城往事嘉賓:沙丹主持:劉盟贇時間:2020年1月11日(周六或許是向壁虛造的小說,也或許是聲色搖曳的電影。它們各自以文字與光影的方式,虛假地構造出另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世界裡,欲望、自我、夢想、激情……重新燃燒。文學與電影似乎是兩種藝術形態,各自有其不同的媒介表達與情感處理方式。在這種巨大的差異之外,二者也共享了某種聯繫:它們都既是對平庸現實的突圍,也是人與世界的另一種聯結。
  • 李安導演北影節大師班實錄
    8月25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大師班正式開講,首位講課的導演是李安,主題為《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受疫情影響,李安電影大師班的形式為線上+線下,李安在線上分享,線下嘉賓有《春江水暖》的導演顧曉剛和《喊·山》的導演楊子。
  • 古希臘文學,一種文學的電影改編
    本次整理的淵源是有幸看到羅西裡尼拍攝的蘇格拉底電影的中文版,同時個人很喜歡的柏拉圖的《會飲篇》的同名電影也得以一睹。有朋友推薦歌德談話錄裡推崇的希臘田園詩《達芙妮斯和赫洛亞》「永遠只有湛藍、純淨的天空,只有清新宜人的空氣和乾爽無塵的地面,讓人隨處都可以赤裸著身子躺臥下去。」找到三個版本的同名電影,各有特色。電影,是文字的各種想像的還原。於是,覺得欠古希臘一個整理吧。
  • 網絡大電影《靈幻大師》在橫店首映
    由盛唐映畫(北京)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製作的網絡大電影《靈幻大師》今日在橫店舉行了首映儀式。該劇主要講述的是豪哥和徒弟志遠、家樂遭到狼妖巴薩的報復,豪哥被陷害殺人被捕入獄,家樂受傷,志遠愛上蛇妖。影片《靈幻大師》的製作團隊實力雄厚,不僅有被冠以殭屍片「開山鼻祖」稱號的香港著名導演劉觀偉,20世紀90年代香港殭屍片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著名演員錢小豪,還有《水滸傳》《還珠格格》《神鵰俠侶》的動作導演郭立坤先生,《人民的名義》《臥虎藏龍》《床下有人》的美術師吳睿凡先生,《狄仁傑》《尋龍訣》的特效李炳銳先生及團隊,《尋龍訣》的3D攝影指導蔚藍先生。
  • 電影"殭屍遇上美人魚"開機 香港演員梁家仁參演
    精益求精凸顯團隊精神這部電影集是一部正宗的原汁原味的奇幻題材,集最現代化的拍攝手法,高清3D呈現特色於一身,經過5年之久的精心策劃創作,奇幻影片《殭屍遇上美人魚》終於走上了它的拍攝道路。攝製組貫徹「既確保劇本的原汁原味,又體現當代高清電影攝製藝術特色」的總體要求,積極開展拍攝的各項工作。
  • 全球影視圈最正派有親和力的實力派導演,電影高質量卻從不潛規則
    全球影視圈最正派有親和力的實力派導演,電影高質量卻從不潛規則,你很難想到他就是這么正值善良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導演。提及韓國娛樂圈電影界,大家肯定映入眼帘的便是「潛規則」、「性交易」等略帶不正當交易的詞彙,但是今天所講的導演,絕對是外國乃至全球最正派最有親和力的實力派導演,從四十三歲開始當導演開始,其僅僅拍攝了六部導演作品,且每一部電影作品都斬獲了國內外各類大獎。電影呈現了高水平,卻從不參與潛規則,是全球影視圈屈指可數的正派導演。那麼,這位導演有什麼樣不為人知的魅力與故事吶?
  • 今年值得期待的文學改編電影:連《黑暗塔》都要有電影版了
    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似乎向來就有「吃力不討好」之嫌,能夠忠實於原著,已屬百裡挑一,倘若能夠拍出文字的精華,那就更堪稱影史傑作了。但是,好萊塢始終對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捷徑樂此不疲,原因無非是看中了其固有的IP價值:故事不用自己平地起樓,相對輕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大批讀者都是潛在觀眾,票房有基本保障。
  • 《偽裝大師》打造新媒體電影教科書
    在網絡電影分流嚴重的今天,有如此好的收視成績,對於一部完全沒有大IP、大卡司的小成本新媒體電影來說,它就是一匹票房黑馬。《偽裝大師》在2017年6月的數據記錄。作為一部名不見經傳的新媒體電影,小編滿懷著好奇探訪了其幕後創作團隊。經探訪得知,這個團隊並不簡單,是新媒體電影班底中典型的老、新、專組合。
  • 《氣球》導演:先寫小說再改編 電影偏重女性視角
    相比導演上一部執導作品《撞死了一隻羊》,《氣球》的故事和主題更具有普世性。並且,導演嘗試在片中塑造了兩個重要女性角色,打破了自己常以男性視角敘事的創作慣例,算是他首部偏重女性視角的電影。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導演萬瑪才旦,聽他講述影片拍攝幕後以及與原著小說的差異。
  • 香港導演三鬼才之大師氣象韋家輝
    導語:香港導演三鬼才之大師氣象韋家輝韋家輝的藝術人生以1995年為界明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無線電視的金牌編劇、監製,後期是銀河映像的主力幹將。他1981年加入無線編劇組,因鬼靈精怪的風格被老師賜名「韋小寶」。
  • 電影大師導演黑澤明臺詞推薦,羅生門、影子武士、亂
    亞洲國家大導演中能稱得上大師的導演不超過5位,其中四位都還有爭議,只能稱為準大師。只有一位稱為大師可謂實至名歸。他的粉絲遍及全球,當今時代好萊塢最傑出的大導演喬治盧卡斯和史匹柏便是他的粉絲。香港導演中徐克、杜琪峯,內地大導演張藝謀、賈樟柯都是他的鐵粉。他就是武士片的開創者黑澤明。
  • 電影《紙騎兵》火熱拍攝中:文人導演範小天帶隊黃金班底 劍指國際...
    日前,由福納影視公司出品的中國首部南方派作家電影《紙騎兵》經過多年精心籌備之後,正在蘇州如火如荼地拍攝。影片改編自中國著名作家蘇童的短篇小說《騎兵》和《紙》,由知名文人導演範小天親自操刀,攜手金牌製片人蔣程,併合作好萊塢頂級製作班底進行拍攝。
  • 吳京憑藉電影《戰狼》獲第20屆華鼎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新銳導演獎
    摘自豆瓣電影:吳京,著名功夫演員、導演、編劇,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1989年,進入北京市武術隊。1994年,獲得全國武術比賽精英賽槍術、對練冠軍。1999年,出演袁和平導演的電視劇《小李飛刀》,並飾演阿飛一角。2001年,主演電視劇《江山兒女幾多情》。
  • 2017,這些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中國篇)
    國產電影這幾年追求大IP,然而故事的原創力不足,文學作品(大部分是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又甚少在口碑和票房上獲得成功。借鑑日韓的原創作品,如何更好的本土化又成了難題。2017年剛剛過去,我們盤點了全年院線公映的影片,會發現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不少,但一年過去能記住的沒幾部。
  • 英格瑪·伯格曼:從魔燈木偶走到電影大師,至今無人比肩的王者
    伯格曼是電影界的藝術大師,李安第一次看他的電影就被深深吸引住,在採訪中戲稱伯格曼奪走了他的童貞。然而也有很多人說伯格曼的電影看不懂,說他總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虛」。得獎無數、享譽全球,卻在自己的國家瑞典電影圈不是那麼受歡迎,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一、不幸的童年,魔燈引路,他開始了一生的藝術之旅。
  • 有位大師曾拍出史上最著名的鳥電影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護鳥鐵娘子6年救鳥百萬隻的事跡,讓人不禁聯想到上世紀60年代一部著名懸念電影《群鳥》,就是講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群鳥大規模攻擊小鎮居民的故事,這部電影出自一位大師手筆,他就是希區柯克。《群鳥》劇照今年是世界懸念大師希區柯克誕辰121周年。這位用鏡頭震撼全世界的導演,與中國觀眾有著不解之緣。
  • 中國導演的平凡之路 我們需要怎樣的電影導演?
    與傳統導演相比,新生代導演思想新潮,善於俯下身子聆聽年輕觀眾的心聲,他們的作品大多符合觀眾快速欣賞的口味,而傳統導演更堅守自己的文藝情懷,堅持用電影作品來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現在的電影市場更需要怎樣的導演?「唯票房論」催生出來的新生代導演能否hold住國產電影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 文學大師-師陀先生
    其後,他又在現代、文學、文學季刊、申報自由談、大公報上發表一批具有進步意義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小說和散文。如小說《谷》、《裡門拾記》、《落日光》,散文《黃花苔》等。反映三十年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表達了對舊社會的強烈斥責。1937年5月,他的短篇小說《谷》與曹禺的劇本《日出》、何其芳的散文集《畫夢錄》同獲《(大公報》第一屆文藝獎金,他本人也在「幾年之間成為中國第一流的作家」。
  • 好萊塢電影大師班談網大 《紅章魚》獲MPA大獎
    艾理善表示,「好萊塢電影大師班把人們匯聚一堂,共同分享優秀的創意和商機,已成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大特色,更成為中美兩國電影產業合作的成果典範」;楊爍在講話中傳達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真誠願望:「通過大師班這座橋梁,推動中美兩國電影更廣泛、更深遠的合作,為兩國的電影合作、文化交流、人文交流開創出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