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戈賢平研究員| 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的發展與展望

2020-12-08 水產養殖網

專訪戈賢平研究員| 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的發展與展望

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趙永鋒 水產養殖網 2016-07-21 16:15:00

河北試點開徵水資源稅的消息相信刺激了眾多水產養殖從業者的神經,雖然該通知沒有指出水產養殖需要徵收水資源稅,但從中也感受到一個強烈的信號,國家對水資源的保護將會越來越嚴格,未來將水產養殖用水納入徵稅範圍也不是沒有可能性,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傳統大排大灌的粗放式養殖方式,探索高效節水型養殖新模式。我們邀請了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戈賢平研究員,為我們解讀新型節水養殖模式: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以期為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
&nbsp
筆者:為什麼要發展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

戈賢平研究員:隨著人類的生產及生活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造成了環境的惡化及資源的短缺,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自然漁業資源的枯竭,目前水產品的供應越來越多地依賴於水產養殖業,而水產養殖業本身也產生大量的廢水,不經處理地排放進一步加劇了水產養殖用水資源的萎縮。水產品需求的加大與漁業生產能力提升困難嚴重地影響到了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而養殖廢水的淨化處理及回收利用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近年來,國內外應用於養殖廢水處理的異位及原位處理的常規技術有浮床技術、生態溝渠技術、生態護坡技術、氧化塘技術、「稻魚共生」技術、「魚藕共生」技術、「魚菜共生」技術。其中浮床技術應用於水庫、湖泊、河道及池塘等水體的生態修復,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對於池塘水質的改善能力有限,氣候、植物及搭配比例對其在養殖中的應用前景影響較大,生態坡也主要作為配套技術,生態溝渠技術依賴於溝渠植物搭配、水流速度及停留時間,淨化效果波動較大,「稻魚共生」「魚藕共生」及「魚菜共生」技術可以達到節水、節肥、控水的目的,但是其應用具有局域性及局限性。

人工溼地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水處理技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試驗階段進入應用階段,人工溼地引入池塘養殖的歷史較短,但是由於該技術較常規技術有著明顯的優勢,在養殖用水的前處理及廢水循環利用方面較為實用。隨著這一技術的引入,一種新型的池塘生產方式產生,即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該模式將人工溼地作為淨水核心與養殖池塘合理配比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生態養殖系統。該系統可有效解決養殖系統對於水體及土地資源的依賴性,有效解決養殖廢水的排放問題,大大減少養殖廢水排放對環境的汙染。同時循環水養殖系統內部水質穩定,有效地改善養殖環境,並可有效防止因外源性引水而造成的病害傳播及汙染物的引入,改善養殖品種的品質,提高水產品的食品安全性,對於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切實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筆者:如何構建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

戈賢平研究員: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的構建流程如下:

(1)根據養殖場的地勢選址。應因地制宜,儘量選擇有一定自然坡度的窪地或經濟價值不高的荒地,降低投資。

(2)確定系統組合形式。根據場地特徵、處理要求和所處理養殖廢水的量來確定,可選擇單一式、並聯式、串聯式、綜合式。

(3)確定水力負荷。根據理論或經驗而定。

(4)選擇植物。根據溼地植物的耐汙性能、生長能力、根系的發達程度以及經濟價值和美觀等因素來確定。

(5)計算表面積&nbspAs=Q/a。As—表面積,Q—進水流量,a—水力負荷。

(6)確定長寬比
①表面流溼地:長寬比10∶1或更大,根據地形來考慮,底坡降0~1%。
②潛流溼地:根據達西定律或厄剛公式確定。達西定律:Q=Ks×A×S。S—水力坡度,A—溼地床橫截面積,Ks—潛流滲透係數。
厄剛公式:As=5.2Q[LN(So-Se)]。So—進水BOD濃度,Se—出水BOD濃度,As—溼地床表面積。

(7)結構設計
①進出水系統的布置:溼地床的進水系統應保證配水的均勻性,一般採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裝置。進水管應比溼地床高出0.5米。溼地的出水系統一般根據對床中水位調節的要求,出水區末端的礫石填料層的底部設置穿孔集水管,並設置旋轉彎頭和控制閥門以調節床內的水位。
②填料的使用:溼地床由三層組成,表層土層、中層礫石、下層小豆石。表層土鈣含量在20~25克/千克為好,礫石層粒徑在5~50毫米,鋪設厚度0.4~0.7米。
③潛流式溼地床的水位控制:當接納最大設計流量時,進水端不能出現雍水現象;當接納最小流量時,出水端不能出現填料床面的淹沒現象;有利於植物生長,床中水面浸沒植物根系的深度應儘可能均勻。

(8)編制施工計劃。

(9)修改設計:根據出現的問題對設計進行相應的修改。

(10)施工。

(11)試運行。

(12)竣工交付使用。

筆者: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在實際養殖中的應用情況如何?

戈賢平研究員:已有的國內報導較早的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於2004年春季建成於該所在武漢官橋的養殖基地。由池塘、溼地水處理單元、曝氣池和水道組成。整個模式的運行從2005年6月12日開始,至1O月30日結束。運行結果顯示,總懸浮固體物(TSS)平均去除率達到85%,總氨氮、亞硝態氮、硝態氮、總磷的去除率分別為53%、83%、54%和89.1%,而且模式下主養品種黃顙魚在養殖容量、控制病害、成活率以及魚體生長速度等方面均優於常規池塘養殖。該模式作為較為成功的模式,凸顯了其實際使用價值,而且還在不斷地優化。
基於上述的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我們於2012年11月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大浦實驗基地建立了一套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系統,摸索這種模式在大宗淡水魚生態健康養殖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及前景。精養池塘的放養模式採用團頭魴為主,混養異育銀鯽、鰱、鱅和草魚的模式。

人工溼地的淨水效果:溼地的處理能力為100噸/天,每日的處理量約佔池塘總體水量的1/30,經複合溼地淨化後,可達到Ⅲ類水,複合溼地對於PO43--P、NH3-N、NO2--N三種物質的去除效果明顯。

池塘的水質狀況:7月下旬,池塘TN出現了峰值,溼地開始滿負荷運行,8月下旬,TN下降了87.6%,確保了高密度養殖,尤其是在氣溫持續異常升高的情況下,整個養殖小區的水質穩定。

魚體生長、健康狀況及存活狀況:3月下旬放養魚種。10月初的採樣結果顯示,主養品種團頭魴的規格達到450~500克/尾,結合每月取樣,魚體健康狀況良好,無寄生蟲。混養魚類除10月初少數異育銀鯽出現錨頭鰠,其他品種未見寄生蟲及病害現象。養殖期間,魚類死亡數為27尾,主要是鰱魚,原因是缺氧。整個塘口畝均產量為1682.54千克,畝均淨利潤2542元,餌料係數約為1.61。

筆者: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方面?

戈賢平研究員:在實際運行中,我們發現該模式還有以下方面需要優化。①植物:我們選擇了再力花、美人蕉、梭魚草3種水生植物作為溼地植物,美人蕉前期長勢良好,後期出現爛根現象,需要第二年進行統一更換。梭魚草與再力花生長旺盛,但梭魚草出現蟲害,持續時間短,人工捕捉,沒有用藥。②藻類堵塞:因為大浦科研實驗基地水源連接太湖,藻類比較豐富,尤其是藍藻,這就可能存在潛在風險和隱患:大量藻類進入溼地系統增殖,造成系統堵塞;藻類衰亡期在系統中死亡、腐爛,易造成水質惡化及溼地系統厭氧和堵塞;由於藻類含有藻毒素,對魚類生長有抑制作用。針對上述問題制訂了優化方案:將原有沉澱池劃分為三個功能區,即混凝反應區、混凝沉澱區及強化曝氣區;調整混凝沉澱區出水位置及標高,將原有底部出水孔封閉,採用溢流跌水方式出水,並在隔牆頂部設置過濾網,攔截可能殘留的漂浮物質。通過進一步優化溼地處理工藝,完善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

筆者: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應用前景如何?

戈賢平研究員: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可有效處理養殖用水中的主要汙染物如TSS、CODCr、BOD5、TAN、NO2--N、NO3--N等,能夠滿足水產養殖用水的要求,與常規循環水養殖系統相比,具有淨化能力多元化、低能耗、維護管理方便等優點,作為一項有效的水處理技術,用於水產養殖用水的淨化回用和無汙染排放,可有效地改善養殖環境,防止因外源性引水而造成的病害傳播及汙染物的引入,改善養殖品種的品質,提高水產品的食品安全性,對於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切實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1.來源:《科學養魚》雜誌社
2.作者:趙永鋒
3.微信號:kxyyzzs&nbsp

(本文已被瀏覽 17367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首個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投運
    首個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投運 2016-07-26 09:36:00來源:湖州日報作者:許峰   日前,湖州市首個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在南潯區菱湖鎮盛江家庭農場建成投入運行
  • 風景這邊獨好的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你見過嗎?
    1淨化池 淨化池不放養任何養殖品種,主要種植有挺水植物荷花、芡實,沉水植物苦草、輪葉黑藻、伊樂藻,以及少量漂浮植物水葫蘆。用於淨化來自集約化養殖場排出的養殖尾水(流經生態溝渠進入淨化池)。2進水溝渠 進水溝渠聯通淨化池和集約化養殖池塘,由抽水泵將淨化池的淨化後水體抽到集約化養殖場。3集約化養殖池塘 集約化養殖池塘水體來源於淨化池,養殖尾水排入生態溝渠,然後經由生態溝渠進入淨化池進行淨化。4生態溝渠 生態溝渠中也不放養任何養殖品種,生態溝渠水面上架設水蕹菜生態浮床,用於淨化水質,並聯通集約化養殖池塘和淨化池。
  • IPRS池塘循環水養殖技術
    說起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就不得不提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經過數年的研究實踐結果,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在2013年將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引入中國,但在IPRS系統設計和技術上作了必要的改進和完善,以便能更好地適合中國現有的環境條件、養殖的品種、市場需求和經濟狀況。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主持的首例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示範試驗是由美國愛荷華州大豆協會資助的,該項目於2013年5月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養殖場正式實施。
  • 浙江湖州市首個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運行
    小池養魚、大塘養水,這樣的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已在菱湖鎮新廟裡村盛江家庭農場建成運行,成為全市首個使用該系統養魚的家庭農場。  說起「盛江」的女老闆盛素紅,菱湖人都不陌生。她養殖的加州鱸魚銷量一直很好,當地人愛吃,遠在北京的人也愛吃。  養魚20多年,如何生態養殖,不給環境添負擔一直是困擾盛素紅的難題。
  • 重慶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
    實現水產養殖的綠色發展,要從觀念到行動上做出改變,水質的提高為魚類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才能生產出優質的水產品,為人民的餐桌安全提供有力基礎保障。因此,尋求研究一種高效環保的池塘養殖用水處理技術,實現水體良性循環,對我國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以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技術| 澳洲「國寶魚」墨瑞鱈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
    技術 | 澳洲「國寶魚」墨瑞鱈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2019-06-13 16: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科學養魚        瀏覽量: 16799 次 我要評論 中國大陸自2001年引進該魚以來,目前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和山東等地均有養殖,是一種極具開發前景的優質魚類。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是近幾年漁業創新發展的一種新模式,長興縣自2016年開始引進該模式,目前全縣已建成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基地7家,運行養殖水槽53條,主要養殖品種有草魚、鯽魚、大口黑鱸和黃顙魚等。
  • 池塘循環水養殖,低碳高效,值得一看
    1、這是位於赤壁市的一個養殖戶自建的池塘循環水養殖場,共建設6個水泥槽,平均每個水泥槽建設成本10萬元2、這是池塘循環水養殖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裝置--增氧推水系統,增氧的同時推動水體流動循環,類似於流水養殖3、這是長達20米長的水泥槽,兩側加裝微孔增氧設備,補充增氧推水系統增氧的不足
  • 武漢漁業養殖「工廠化」 循環水養魚成本高
    有幸的是,近日,由武漢農業集團投資500萬元建設的「武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通過驗收。這意味著,武漢漁業養殖進入「工廠化」時代,並將掀起新一輪的養魚革命。那麼,什麼是「循環水養殖」,這種模式下,一條條魚兒是怎樣長大的,口感如何,價格貴不貴呢?為此,記者作了一番實地探訪。
  • 陽江高密度草魚循環水養殖_廣州環控
    草魚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2018,24 基於池塘內循環水的草魚高效綠色養殖技術試驗 吳明林 李海洋 崔 凱 蔣陽陽(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摘 要:池塘內循環水養殖技術具有高效、綠色、可控的特點,促進了水產養殖模式的轉型升級。
  • 打造池塘養殖循環水示範工程 巴城鎮樹立大閘蟹產業新標杆
    東方網12月3日消息:近年來,為響應《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 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
  • 循環水養殖能否和外塘養殖競爭,看了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有相關數據顯示,90%的循環水養殖是不盈利或者是盈利困難的,很多循環水項目最後只能淪為形象工程,有些一起開始就是一個圈項目錢的幌子。大方向和趨勢都沒有問題,那為什麼循環水養殖發展了那麼久還是不能推廣開來,和傳統的外塘養殖相比有何優劣之別,它能不能取代外塘養殖呢?
  • 水產養殖尾水存在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二、針對養殖現狀可行的尾水處理方式 1.常規魚池塘養殖尾水處理 常規魚池塘養殖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 6%。標準處理工藝由排水渠管道、沉澱池、過濾壩、氧化曝氣池、生態淨化池、外部河道、養殖池塘組成。
  • 佛山三水池塘生態推水養殖...
    作者:廖靜&nbsp羅茵(池塘生態推水養殖)池塘密布、綠樹環繞、果樹飄香……位於浩渺北江畔的佛山市江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邊農業」),引江水入池塘,擁有良好的養殖環境。(推水)&nbsp&nbsp據了解,他們用這2口共計18畝的池塘來做這個推水養殖模式的示範點。
  • 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池塘底排汙水質改良關鍵技術
    池塘底排汙指在養殖池塘底部最低處不同位置,根據池塘大小建一到多個漏狀形的排汙攔魚口,通過移汙管將養殖過程中沉積的魚體排洩物、殘餌、水生生物屍體等在水體的靜壓力和抽提排汙管自溢排出養殖水體。集成創新、配套組裝的該底排汙系統將有機顆粒廢棄物經固液分離池、魚菜共生溼地淨化,固體沉積物作為農作物有機肥,上清液滴灌水生蔬菜、花卉等,通過生物淨化達到漁業水質標準或三類地表水標準再循環回養殖池塘。
  • 坐在家裡自製循環水養魚,足不出戶
    馬芸大哥自製高密度循環水養魚,足不出戶!  近幾年來,隨著養殖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養魚模式已經產生了。下面我們我就介紹一種,自己沒有地方挖池塘,坐在家裡也能高密度循環水養魚。  這種循環水養殖模式具有:高產量(高密度)、低耗能、佔地面積小的特點。  這就是這幾年來比較火爆的循環水養殖模式。
  • 三種新型高效設施化池塘養殖系統構建與應用
    同時,隨著人工繁殖、顆粒飼料和增氧機的發明,我國的池塘養殖水平迅速提升,並快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家。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池塘養殖面積311.9萬公頃,產量達2319.843萬噸,池塘養殖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形式。池塘不僅是魚類生活的場所,也是天然餌料的培育基地和有機物氧化分解的場所。
  • 受控式循環水貨櫃養殖 打響養殖界的「房地產革命」,安全環保
    在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以科技創新推動漁業發展,華大銳護首創的受控式高效循環水貨櫃養殖系統以定製化貨櫃為載體,以高密度、循環水為特色,開創了工廠化養殖新模式,並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軌並行。經過多年的發展,華大銳護先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及了陸基推水養殖系統和「一拖二」養殖系統。
  • 內陸山區養「海蝦」 ——遵義工廠化循環水對蝦養殖的探索實踐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是農業農村部主推的漁業養殖技術之一,正安縣梅華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項目是遵義市唯一一個『全封閉式工廠化循環水設施漁業養殖』項目,填補了我市漁業工廠化設施養殖空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史忠輝說,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四新一高」理念,積極推廣生態健康的水產養殖模式發展壯大生態漁業,加快推進漁業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了「零網箱、生態魚」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格局。
  • 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新思路 投餵一斤飼料 對蝦就能長一斤肉
    「全封閉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凡納濱對蝦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在大連召開項目驗收會。該項目由中科院海洋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孫建明研究員牽頭,帶領水產工業化養殖與工程技術研究團隊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優勢,歷時一年半,攻克矩形養殖池高效集汙、死蝦及蝦殼自動收集等難題,首創間歇式回水和變流高效排汙技術與裝備,實現了凡納濱對蝦全封閉循環水養殖技術的新突破。在蝦病肆虐的當下,全程可控的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為對蝦養殖產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生態塘對養殖池塘水氨氮和亞硝態氮去除的效果
    生態塘對養殖池塘水氨氮和亞硝態氮去除的效果2020-05-08 08:5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柏普泰水產水質汙染導致魚體生長緩慢、成品品質下降,已經不符合綠色健康生態養殖的發展需求。池塘養殖密度過大,養殖餌料投餵增多,相應造成養殖水體的氨氮和亞硝態氮增多。有研究表明,在池塘養殖投餵的飼料中,有5%~10%未被魚類食用,而被養殖魚類食用的飼料中又有25%~30%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而且養殖池塘的尾水、殘餌和排洩物是直接通過排水渠排出塘外,並沒有經過處理,容易造成養殖水資源的浪費和水環境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