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要關?潘永泰號:只是暫停,會繼續開下去

2021-01-16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偉芬

潘永泰號,一家老底子的棉花店,坐落在杭州河坊街113號。

在一片古色古香的街道中,潘永泰仿佛就應該屬於這裡,銅製的「潘永泰號」幾個字經過幾十年風吹日曬,沉澱了歲月的痕跡。

放眼望去,十幾個平方的屋子,一張大概是被棉花撫得光滑的木床,一架一看就有年頭的棉花機,還有一些竹杷、磨子、弓等彈棉花的工具被收了起來,懸空的貨架不再滿滿當當,只有幾床棉被被裝在透明塑膠袋子裡。

想像中富有節奏的「嘣、嘣」彈棉聲,聽說已經好久沒有響起過。

這裡,好像被按下了暫停鍵。

前陣子,有讀者在小時新聞客戶端幫幫團欄目留言,說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作坊停工了,覺得很可惜。

小時新聞記者去了好幾次,都只看到河坊街113號,徒留著一個櫃檯,在人來人往的步行街上,吸引著遊客們好奇的目光,再仔細一看,櫃檯上放著兩個租用充電寶的機器。

難道真的就這麼停了嗎?

1】從青絲做到白頭

1月13日這一天,我再去一次,這次很幸運,潘永泰號的門開著,胡蘭蘭奶奶在家。

其實大多數時候,潘永泰號一直都開著門。不過僅僅只是開著,因為已經很久沒有營業了,櫃檯上還有幾盆綠植,櫃檯的玻璃底下,是一張張發黃的舊報紙。胡奶奶指著其中一張照片說,這就是那架在首屆西博會上的獎品,如今已經擺在了博物館。

胡奶奶今年80歲,看著很健朗,不過老人家說自己彈了幾十年棉花,落下了一些「職業病」,比如遇到天氣變化,關節會痛。

潘家的這門手藝,從溫州永嘉開始,曾經到過江蘇宜興、湖州等地方,最後在杭州落腳,一點點做大。

23歲的時候,胡奶奶從永嘉嫁到了杭州,店剛開始是開在運河邊瓜山附近,後來才搬到河坊街這裡。

嫁進潘家之後,彼時還是小姑娘的胡奶奶,一點點學起來。從一朵棉花到一床簇新的棉花被,中間有幾十道複雜的工序,在日復一日中,胡奶奶也從青絲做到了白頭。

「幾年前老頭兒沒了,我年紀也大了,就不做了。」

這門手藝,傳承到了女兒那裡。胡奶奶說女兒小時候,家裡忙的時候就會在旁邊幫忙,所以學會了做棉花被。

河坊街上的這家店,只能做小一些的被子,超過兩米的大棉被,都被送到了女兒家的棉被廠加工。

2】老底子誰家沒個潘永泰的棉被

不管在哪裡製作完成,選用來自新疆的棉花,嚴執行照祖輩傳下來拍打方式讓棉花更加鬆軟,老式的棉花機曾經在河坊街不停運轉,按照潘家自己的標準來引線、蓋紗、折邊、剪邊、軋線……嚴格執行各種規範的「操作標準」,是潘永泰號上百年來的堅持。

一床床自己蓋、結婚用的棉花被,從潘永泰號被提走,走進杭城的千家萬戶。很多老杭州人家裡,或多或少都買過潘永泰號的棉被。

冬天來了,添上一條厚實、鬆軟的新棉花被,是大家記憶中的那一絲絲溫暖。

現在,儘管蠶絲被、羽絨被等可以選擇的被子種類越來越多,買一床被子也很容易,還是有很多人想念潘永泰號的那響了幾十年的彈棉花聲。

老街坊們忘不了潘永泰號昔日的繁忙。

吳先生說自己就住在吳山廣場一帶,今年已經六十多歲的他,記得早些年忙起來的時候,大家都是排隊等著做被子的,「我媽媽那時候就一直在他們家做被子的,現在不做了,毛可惜的。」

黃阿姨和老伴現在還執著地用著棉花被,「我們年紀大了席夢思睡了起來渾身疼,還是硬板床睡著舒服。」

「結婚的時候,準備了十來床被子,最大的有12斤,到現在都沒用過。」黃阿姨說自己知道潘永泰號這家店,不過娘家蕭山一帶也有做棉花被的,「那時候就在村子裡做的,現在的年輕人哪還要學的啊,沒有人會這個了。」

3】困境和堅持

胡奶奶家面臨的是同樣的困境。

前段時間,女兒家的廠房拆遷,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繼續把這床棉花被做下去。

胡奶奶說,彈棉花其實是個很費力氣的活,現在女兒也已經五十多歲了,和自己一樣,偶爾也會關節不舒服。加上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即便找到了,會這門老底子手藝、願意去堅持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潘永泰號會一直開下去嗎?

「會的。要不然我守在這裡做什麼的呢。」胡奶奶說。

正如我們看到的這樣,潘永泰號只是「暫停」,等合適的地方、合適的人找好,記憶中的棉花被,就會回來了。

「彈棉花」老工藝在漸行漸遠,曾經對於潘家來說,這家店只是一份營生,現在卻多了一份責任,要把這份老底子的工藝一直傳承下去。

胡奶奶說,「也有人說我傻,這個地方租出去的話,一年什麼都不做光收租金就有幾十萬。」但是她說要是自己家不做,這門手藝也許會只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她記得,最興盛的時候,杭州有兩百多家製作棉花被的作坊。

「光是這條街上就有13家。」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都開成了各種各樣的其他鋪子,胡奶奶覺得很可惜。

「數世間事惟溫暖寬舒懷抱,願天下人以真情傳承文明」,這是潘永泰號店鋪大門口的兩句對聯,大概也是潘家後人和胡奶奶的對個行業的美好期許護吧。

在時光匆匆裡,我想,可能會有不少人和胡奶奶以及潘家後人一樣,不辜負和拋棄這些帶給過我們溫暖和記憶的老底子的技藝。

你家有棉花被嗎?是在哪裡做的?有關於它的溫暖記憶嗎?來小時新聞後臺一起分享吧。

相關焦點

  • 彈棉花哎彈棉花彈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16:30 網友「新翼」講述  10月5日,我和朋友去奉化溪口玩,路過下蹕駐村偶遇一間彈棉花的小鋪子。  我參加了一個民間草根小組,叫人文視覺,主要關注一些鄉野的東西,包括傳統文化、軼事、人物等。看到久違的彈花匠,就想記錄下來。  彈花匠龐師傅,今年58歲,天台人。
  • 女匠人走街串巷彈棉花12年 盤下門面堅守棉被加工老行當
    王斌 攝  本報訊(記者 王斌 實習生 顏夢婷)「有一天我經過一家古老的棉被店,那裡面傳出一種聲音,聽起來多親切……」這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曲講的是一位彈棉花匠人。今天,這樣的匠人已是「古董」了。在長沙市區,記者尋訪到了一位彈棉花匠人易思瓊。這位四川婦女追隨丈夫到湖南,從事棉花加工業23年。
  • 海歸不要高薪,回家「彈棉花」年入百萬,網友:是人才幹啥都賺錢
    但由於「彈棉花」的工藝繁瑣,辛苦不說,最終還賺不了多少錢,很多手藝人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繼續幹這行。所以就算在農村現在也很難找到有「弾棉花」的地方,這門手藝幾乎到了失傳的境地。但在江蘇蘇州有位小夥,明明是個海歸金融博士,卻偏偏要選擇「彈棉花」的手藝。他原本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工資待遇非常高,但他卻選擇放棄這一切,回家繼承祖傳的「彈棉花」手藝。
  • 海歸碩士「彈棉花」值得點讚
    彈棉花是門老手藝,很多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進入新千年這個老手藝開始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來自蘇州的海歸金融碩士蔣曉棟,在回國後選擇了幫「彈棉花」16年的母親黃翠萍把這項漸漸式微的手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黃翠萍的「彈棉花」手藝已經被蔣曉棟變成了一項年銷售額200多萬元的生意。
  • 市民依然鍾愛棉花被!記者帶您探奇城市裡的彈棉花店
    鍾老先生告訴記者,高級的羽絨被他也用過,受潮之後會產生異味,對呼吸道有刺激,因此對棉花被子情有獨鍾。「這是兒子結婚時的喜被,如今孫子都26歲了,兒子也搬了新家,舊被子都淘汰了,我覺著扔掉太浪費,就那來『彈一彈』,翻新一下。」鍾老先生指著舊棉胎和剛彈好一床棉胎給記者看,「用了20多年又黑又硬的舊棉花,經過師傅一彈,又白又軟,和新的一樣,又能蓋好幾年。」
  • 彈棉花27年 一天能彈七八床棉被
    身挎一個大木弓,一手拿著木槌,隨著「嘣嘣嘣」一聲聲弦響,一片片棉花飛舞……這是年紀稍大點的人有的彈棉花記憶。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傳統工藝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東湖區下水路,「彈棉匠」楊經都至今仍經營著一家棉絮加工店堅持手工彈棉花,為附近居民定做新棉被或翻新舊棉絮。
  • 李子柒彈棉花,網友:她居然會彈棉花,這個需要很大力氣啊
    #李子柒彈棉花#「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種的不多,收成也不大好!剛好夠給她做床新棉絮!李子柒:新年快樂呀!
  • 浙江衢州老手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彈棉花裡的匠心夢
    店內,一位老人身系大長弓、左手緊握長柄、右手握著一隻木錘頻擊在牛筋繩上彈棉花。這是彈棉花師傅汪有亮50多年堅守的日常。  「彈棉花」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元代就已有記載。彈一床棉被,需敲彈7000多下,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再將整床棉花作為整體進行敲彈。而後,用3000多根紗線固定棉花背面,最終經過打磨和縫製,歷經3個小時才能完成。
  • 當彈鋼琴敗給了彈棉花,時代的審美之殤會不會讓我們重回恐龍時代
    整個恐龍王國沒有文學,沒有藝術,更不要說審美,恐龍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這樣硬邦邦的爭得你死我活的生活持續多少年又有何意義呢?人類與恐龍其中一項區別就是我們人類有文藝,可以審美,藉助此使文明得以發展和延伸。我們從原始社會走到現在,不只是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還有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替代品已那麼多 但彈棉花機器還是沒被淘汰
    「現在顧客少了,但是像我們這樣彈的人也少了很多,所以我自己的生意相比來說,過去和現在差不多。」方雪庭說。  方雪庭是「方記彈棉花店」的老闆。他的店不好找,說是在四號線魯班路地鐵站口,卻要從地鐵站背後的一條小道彎進來。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升溫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這兩天,彈棉花作坊受到歡迎,彈新棉被、翻新老棉被,一天總要彈上十幾條。   翻新一條棉被耗時三刻鐘   昨日上午,記者在中山南路上找到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在1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裡,放滿了用來做棉被的棉花以及市民送來翻新的棉花胎,作坊裡還放著一張木板臺子和一架彈花機,舒老闆正戴著口罩,忙著彈棉被。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作坊受歡迎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這兩天,彈棉花作坊受到歡迎,彈新棉被、翻新老棉被,一天總要彈上十幾條。翻新一條棉被耗時三刻鐘昨日上午,記者在中山南路上找到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在1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裡,放滿了用來做棉被的棉花以及市民送來翻新的棉花胎,作坊裡還放著一張木板臺子和一架彈花機,舒老闆正戴著口罩,忙著彈棉被。
  • 海歸碩士幫母親推廣「彈棉花」 年銷售額200多萬元
    彈棉花是門老手藝,很多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進入新千年這個老手藝開始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來自蘇州的海歸金融碩士蔣曉棟,在回國後選擇了幫「彈棉花」16年的母親黃翠萍把這項漸漸式微的手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黃翠萍的「彈棉花」手藝已經被蔣曉棟變成了一項年銷售額200多萬元的生意。
  •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2013-12-27 10:05:17 來源:中國紡織網 把棉花彈鬆軟手工鋪棉胎、縫製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飛針走線縫製幾床大棉被
  • 天漸涼,彈棉花街頭走俏
    市民孫阿姨是老哮喘病人,羽絨、羊毛被都不能用,想在正規店內購買棉花被的願望卻一直無法實現,「最後沒辦法,輾轉了幾個朋友才從鄉下買棉花做了被子。」而買棉花的價格也讓孫阿姨嚇了一跳。「8斤的被子,將近260塊錢!」孫阿姨很納悶,她女兒買了條羊毛被也才兩百多元,怎麼一床棉花被價錢趕上羊毛被呢?
  • 彈棉花、翻蠶絲被 傳統老行當又風行
    彈棉花、手工織毛衣、翻蠶絲被、羊毛衫加工……記者發現,這些老底子風行一時的傳統老行當,在今年秋冬季又流行起來,而且,僅在市區新冒出來的此類加工店鋪至少有好幾百家。  中老年人是忠實「粉絲」  昨天,記者在高塘三村看到,4位專門翻蠶絲被和蠶絲棉襖的大媽,十分忙碌。
  • 老匠一天彈十幾床棉花 氣溫下降棉被生意見好
    天氣漸寒,散落在一些居民小區裡的彈棉花機跑得更歡了。彈棉花,一個對長沙人說來另有他義的詞,來源於他們這一行。雖然一天中有八九個小時,他們的臉都被一張大口罩遮著,雖然他們生活在城裡卻總覺自己是過客,一些長沙人的冬天,卻因為他們而有了暖洋洋的感覺。昨日,記者走進一些背街小巷的棉被加工廠,感受了一番他們的生活。
  • 老字號知味觀開出杭城首家新零售體驗店!
    全靠手工製作的櫻花粉定勝糕,與網紅口味蛋黃肉鬆餡、沁心撲鼻的綠茶香定勝糕,組成了一款全新的杭州伴手禮......最近,在遊人如織的西湖邊,不少人為了這樣一盒鬆軟清香、入口甜糯的伴手禮,不惜在烈日下排起了長隊。
  • 香港經濟再受打擊 百年老字號集中關閉!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老字號,也抵不過疫情的衝擊。無奈之下,羅店長決定在4月底租約到期後,關門大吉......日關閉10餘家門店- 3月13日,在眾聲喧譁的中午,香港老字號甜品店許留山,在官方微博中宣布:香港地區部分門店關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