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菜都用牛皮紙盒裝、吃飯不用餐具用手拿……一段時間以來,類似這樣的「無餐具餐廳」現身省會,並憑藉著獨特的用餐方式掀起了一場「嘗鮮」潮。
在餐廳經營者看來,「無餐具餐廳」一方面以新穎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同時也節約了餐廳的運營成本。然而,在這「熱度」的背後也不禁引人思考:紙盒代替餐盤是純粹的噱頭,還是真環保、節約成本?新鮮勁兒過後,此類餐廳能長長久久走下去嗎?
體驗
紙盒代替餐盤 吃飯用手抓
近日,市民李瀟被朋友帶至位於中山路的一家餐廳,並神秘地告訴她,這家以海鮮為主題的餐廳「很有意思,沒有餐具」。
剛一落座,服務員就過來鋪上了一整張防油紙將桌子蓋住。翻開菜單可以看到,餐廳的主力餐品為海鮮,飯類和面類的主食僅有4款,其它大部分是烤串。點餐後,服務員會提著鐵皮桶過來,成桶的海鮮被直接傾倒在餐桌的防油紙上,而炒飯也沒裝在盤子裡,而是盛在牛皮紙盒當中。筷子或勺子也找不到,只有幾副一次性塑料手套。
沒有餐具怎麼吃?服務員解釋說,該餐廳的一大特色就是貫徹「無餐具」,除非客人特別要求,就餐全過程中餐廳不提供任何餐具,客人需戴著一次性塑料手套以「抓食」的方式用餐。
這樣的無餐具餐廳並不鮮見。在位於廣安大街上一家新開業的小型餐飲店,同樣是以牛皮紙盒代替餐盤的形式提供食物。有留學經歷的「80後」店長王先生告訴記者,這種無餐具的經營方式源自美國,今年迅速蔓延到國內各大城市,受到消費者的熱捧。
不過,王先生表示,自己開無餐具餐館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製造「賣點」,而是看重能夠節約成本這一好處。
「這樣的用餐方式既方便又節約。」他告訴記者,不僅顧客覺得好玩,餐廳也省了不少工作量和後廚空間。因為店面較小人手也不足,「無餐具」省去了以往洗盤子的步驟,待顧客用完餐後,只需將防油紙捲起來包好鋪上新的防油紙,就可直接讓下一批顧客入座了。
「嘗鮮」食客排隊 多為年輕人
對於新奇的「無餐具餐廳」,消費者又是否買帳呢?
在晚間用餐尖峰時段記者走訪了多家「無餐具餐廳」,發現無一例外生意火爆。一家餐廳的負責人介紹,開業之後生意一直很好,很多消費者都慕名前來,尖峰時段經常會出現排隊等位的現象。
「裝修很獨特,『無餐具』的概念也很吸引人。」正在就餐的市民張夢雅向記者表示,她是看到「朋友圈」裡的推薦後專程過來「嘗鮮」。給她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菜品而是新奇的用餐形式。
以後還會不會再來吃?張女士表示,因為菜品口味普通,性價比不高,純粹是吃「環境」和吃「新鮮」。體驗過後可能不會再來吃。但是如果有朋友想來「嘗鮮」,自己還是會樂意陪同。
餐廳內大多數顧客為青年人,在用餐過程中,他們還紛紛拍照發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這往往形成擴散效應,迅速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也有一些消費者表示,不能接受這種用餐方式,感覺用手抓不僅有被燙傷的危險,而且,塑料遇到高溫也有產生有毒物質的危險,並不衛生。
此外,還有年輕食客認為「無餐具餐廳」更多的只是個噱頭。因為在很多快餐店也同樣是紙盒裝食物,吃大排檔時動手不動筷也並不稀奇。如果顧客需要,大部分無餐具餐廳也會提供塑料叉勺,並不是真正的無餐具。對此有「無餐具餐廳」老闆則解釋,「無餐具」主要是指不用筷子,概念和美式快餐店及大排檔完全不同。
味道好才是真的好 拼另類不長久
對於「無餐具餐廳」的風靡,有餐飲界業內人士認為,該餐廳調動了消費者的好奇心,主攻年輕食客,很有創意。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傳播的力量得到充分彰顯,也使得這類餐廳能夠通過話題營銷迅速火爆人氣。
同時,此類餐廳在滿足年輕層面顧客「喜新厭舊」餐飲習慣的同時,也在很多細節上降低了商家的成本。「最直觀的一點就是不需要太多洗碗工了。由於採用去餐具化處理,食物都放在了紙盒中,用餐後可以直接扔掉,減少了人力」,省會一位餐飲業資深人士認為,在「無餐具」噱頭的背後也有提高效率的優點,翻桌速度更快。
然而,對於無餐具形式是否能夠真的節約成本也有不同意見。有業內人士透露,牛皮紙盒的成本其實並不低,一個約為6角。再加上其它餐具成本,不見得比僱傭刷碗工低太多。而且,雖然牛皮紙盒可回收,但是考慮到餐飲業一年製造的大量垃圾,以及製造牛皮紙盒的上下遊產業鏈,這些是否有利於環保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專家們取得共識的是,無餐具餐廳想要走的更遠,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提升味道,找到持續賣點。畢竟,不靠菜品致勝,再新奇的就餐方式也會被其他餐廳仿效複製、代替。此外,餐廳還應在加強服務升級、提高顧客滿意度、多樣化營銷等方面多下功夫,以找到持久的生命力。記者 吳 溫 張 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