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明生 侯馬市人民醫院
人和機器不一樣,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通過勞動,不斷適應自然,也在不斷完善自身結構。比如,冷了會蜷縮起來,熱了會舒展開來,肚子疼了會捂住,腿疼了會拄拐,通過調整自己的姿勢、體位或步態來緩解不適,這是生物的本能。
有個洋人說,人類有1/3的病是不治而愈的,說明人是有自身修復能力的。我們身邊很多老年朋友,聽說有膝關節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等,其實是隨著年齡增長,連接骨的韌帶退變、鬆弛,關節、脊柱不穩,而身體為了改善和適應不穩,而出現修復,才出現關節及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通過增大接觸面,來增加穩定性。
腫瘤其實也是人體器官、組織在損傷或感染的修復過程中出現的超範圍的再生。只不過是在這個自身修復過程中也會出現顧此失彼,或超過了身體需要,打破了機體平衡,從而引發了一些新的疾病。
我們的爸媽老了,歷經了無數的損傷、感染,在自身的修復過程中,身體自然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平時的習慣姿勢、體位或步態就會隨之改變,這預示著已經患上了某些疾病,做子女的稍加留意一定會看出端倪。下面我來科普一下常見的中老年人姿態與疾病關係。
No.1慌張步態
起步後身體前傾,小步快速向前,腳掌不離地,擦地而行,有一種要撲倒在地的趨勢,這是震顫性麻痺患者的典型步態,也稱帕金森氏病。
這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靜止時手抖、運動遲緩、肌強直、難以平衡。與遺傳、環境、神經系統老化等因素相關。神經內科就診,主要為藥物治療。
No.2痙攣性偏癱步態
指患側下肢因伸肌肌張力高而顯得較長,且屈曲困難,患者行走時,偏癱側上肢的協同擺動消失,呈內收屈肘屈腕手心向下姿勢,下肢伸直並外旋,舉步時將骨盆抬高,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轉後移向前方,故又稱劃圈樣步態,多見於腦血管疾病。
如腦卒中,俗稱中風,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又稱為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出血)兩種,是大腦組織細胞缺血壞死的一種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寒冷季節發病率更高。同時,一天內發病的高峰通常是臨近中午的一段時間,通常就診神經內科或急診科,需要頭顱CT或頭顱MRI確診,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No.3跨越步態
行走時髖關節、膝關節提得很高以避免足趾碰地面跘倒,常見於腓總神經麻痺、坐骨神經麻痺、多發性神經炎等患者。就診骨科,行肌電圖檢查可確診,以針灸、理療為主,必要時手術。
No.4間隙性跛行
行走數百米左右,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疼,下肢麻木無力,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後,症狀可以很快緩解或消失,然後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時間後,上述過程和狀態再度出現。騎自行車反而沒事。常見於腰椎管狹窄。
一般就診於骨科,腰椎CT可確診,部分需要手術治療。但需要與脈管炎相鑑別,腰椎管狹窄性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良好,脈管炎性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No.5踩棉花感
雙下肢無力,行走不穩,雙腳麻木,行走時飄飄然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覺,易摔倒。這是典型的頸脊髓受壓迫、刺激所導致,是一種核磁共振能確診需及時骨科手術解除脊髓機械性壓迫的脊髓型頸椎病。出現這種症狀是因為頸椎管狹窄、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骨質增生等,使頸脊髓受到壓迫或損傷而引起的。
No.6羅圈腿或X型腿
中老年人單膝或雙膝變成「O」形就是平時說的羅圈腿,還有單膝變成「K」形,雙膝變成「X」形,多是膝關節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關節軟骨磨損變薄為特徵,X光顯示為膝關節周圍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的疾患。
其症狀多表現為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梯時明顯、長期站立時膝部酸痛不適等。也會有患者表現關節腫脹、彈響、積液等,需就診骨科,多需要手術矯形或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方可治癒。
No.7小步態
就是走路慢悠悠的,兩足擦地行走。表現小步、拖曳,起步或轉彎緩慢,步態不穩。見於大腦額葉皮質或白質病變。就診於神經內科,以藥物治療為主。
No.8醉漢步態
因重心不易控制,步行時兩腿間距增寬,抬腿後身體向兩側搖擺不穩,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或後搖晃,有時不能站穩,轉換體位時不穩更明顯,不能走直線,可能是小腦或前庭系統出毛病了。
當小腦或前庭系統損害時,上下肢肌張力減退、辨距不良或軀幹平衡障礙,故跨步時步伐大,步距加寬,軀幹搖晃不定而呈酒醉狀。神經內科診療。
No.9駝背
駝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脊柱變形,是胸椎後突所引起的形態改變。多見於老年人脊椎壓縮骨折、骨質疏鬆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結核後期和黏多糖病,骨科就診,X射線檢查可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