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球環境構成產生影響的幾大地球生物

2020-12-05 三豐探索

一般說到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大家都知道人們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之中,對於地球的改變和影響是非常大的,其中包含一些好的方面,當然更多是一些壞的方面,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以及全球變暖,霧霾天氣,都是人類的活動影響,那麼對於地球環境的影響,除了我們人類之外,在地球上還有哪些生物能夠構成影響呢!

要說對全球環境的影響最大的,除了人類之外就要算一些植物,像是一些很平常的藻類植物,他們對於地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現在我們大氣層中的氧含量非常高,二氧化碳的含量越來越少,科學家探測地球早期大氣層卻並不是這樣的構成,早期的地球大氣層主要是氫氣、水蒸氣以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跟現在發現的太陽系中別的星球大氣層的構成是比較相似的,這些氣體非常適合一些細菌的生長和繁衍。

像是一種被稱之為藍細菌體,它就可以大量地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從而製造出了有機物以及氧氣,這種細菌體積非常小,但是它的繁殖力特別強,幾乎二十多分鐘就可以繁殖一代,而且數量很大,這種藍細菌的數量大量增加,就導致了,大氣層中的氧氣越來越多,而形成的氧氣在和大氣之中的一氧化碳結合,又會形成二氧化碳,氧氣跟氫氣結合就會成為水,氧氣跟甲烷結合,就會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氧氣的消耗量非常大,早期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是比較少的。科學家探測發現,在距離現在三十多億年前,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只有0.1%,只是經過數億年不斷的增長,才變成現在的水平,而現在的大氣中氫氣、一氧化碳等元素減少,氧氣在不斷的增多。

另外這些,藍細菌和微生物可以改變海水的成分,在遙遠的古代海水中還有大量的二價鐵,當海水中的氧氣越來越多的時候,二價鐵就會被氧化形成了三價鐵,所以我們現在勘探很多海底的巖石構成都是那種紅色的成分,其實就是氧化鐵,而如果這個數量足夠多就會發現一些鐵礦。

另外植物還能夠讓我們地球的表面變成綠色,改善我們地球的一個氣候環境,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最早是從四億多年前才開始增加,之前的陸地是全部巖石,沒有任何的植物,更不可能有動物了。後來最早出現了原始的裸蕨類植物,這一類植物出現之後,迅速的在陸地發展,而當時的氣候比較潮溼,這些植物在陸地進一步的擴散,變成了綠色的森林,隨著覆蓋的不斷增加,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所以來說,植物其實對地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我們現在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改變地球表面植物的覆蓋來造成地球的破壞,而要想很好地保護地球,最好的方式就是退耕還林,重新讓植物覆蓋地球。

相關焦點

  • Netflix出品記錄片《我們的星球》,聚焦地球環境與地球生物。
    Netflix出品記錄片《我們的星球》,聚焦地球環境與地球生物。《我們的星球》不僅僅是記錄這些令人驚豔的自然界奇觀,更是要向觀眾揭示地球生態環境的現狀,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既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到驚豔、震撼,同時也因地球奇觀受到人類行為的威脅而心生愧疚、懺悔,以此警示人類採取行動改變這一切,正如片中所言:「我們未來二十年的所作所為,將會決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
  • 地球上第一個「人」是如何產生的?
    當然,從已知的靈長類化石看,地球上確實原本沒有人,那麼,第一個「人」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生命的起源地球誕生於距今約46億年前,而這個數據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根據地球上放射性物質的衰變速率得來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鈾,平均一克鈾的每年就會損耗1/75億,這些鈾會轉變成氮和鉛。因此,只需要測定巖石中鈾鉛比例,大概就能推算出巖石存在的年月。
  • 地球環境再現異象!50萬海底生物為何集體死亡,人類該何去何從?
    其實歸根究底還是跟地球環境有關,最近這幾年,地球環境在不斷惡化,人類可能無法感應到,但是這些問題真的不容樂觀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導致地球的冰川出現大規模融化,南極的氣溫甚至屢創新高,氣溫竟超過了20℃,這樣的氣溫在南極簡直太異常了,南極原本就是極寒地帶,出現這樣的氣溫是在不應該,這一異象也導致冰川加速融化,很多生物失去了家園,在南極還有很多生物陷入了瀕臨滅絕的絕境之中。
  • 探測器檢測到太陽黑子數量顯著減少,會對地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由於地球距太陽的距離比較適宜,所以才有了地球適宜的光照和溫度,而這些光照和溫度成為了地球生命誕生的條件,所以地球能夠成為生命星球跟太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太陽對於整個太陽系非常重要,它的引力可以管理整個星系的星球,讓太陽系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同時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生存更是離不開太陽,一旦太陽出現了問題,比如突然消失,不再發光發熱,對於地球來說絕對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 遠古時代巨大的生物大規模出現,現代卻很少見,地球生物在變小嗎
    似乎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上的大型生物也慢慢絕跡,是我們在變小,還是世界在變大?原子無外乎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質子所構成的,那么元素的質子數越大,其生成就愈發困難,所以比起質子數只有1和2的氫氦元素,質子數有8個的氧元素生成更加困難。只有當恆星的內核產生核聚變反應之後,在持續的高熱高壓的環境中,氦原子才會發生聚變,生成包含6個質子的碳元素,而碳元素又可以和氦元素進行聚變,生成包含8個質子的氧元素,所以氧元素在宇宙中的含量會比氫、氦要少很多。
  • 地球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97%生物消失,持續了500萬年
    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目前以人類的文明科技探索,只能發現到歷史上出現過的五次的生物大滅絕。分別是發生於4.3億年前的奧陶紀末,3.7億年前的晚泥盆世,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和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以及大家最為熟悉的6500萬年之前的白堊紀末!
  • 地球環境怎麼了?宣布滅絕的物種又重新出現,地球環境在變好?
    地球在很早前環境是非常溫和的,孕育了很多生命,每種生命都能夠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但是自從人類誕生,地球環境就開始發生了變化,人類與大自然一直難以做到和諧共處,對地球環境大肆破壞。另外地球上還有很多生物由於適應不了地球的高溫環境,已經處於了瀕臨滅絕的狀態,據調查顯示,從1500年前開始,超過320個陸棲脊椎動物物種滅絕,剩餘物種也表現出了平均25%的衰退。有專家表示,在脊椎動物當中,全球估計有16%到33%的物種遭受威脅或者瀕危,而大象、長頸鹿等大型動物面臨著最高的衰退率。
  • 為什麼地球生物的體型越來越大?
    恐龍時代有好多巨型的物種,乃至易碎雙腔龍等巨型恐龍的體型已逼近藍鯨了,這在大陸上是非常了不得的,地球歷史上也曾保存過巨型的昆蟲,但是也並不是很廣泛。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講,能順應情況的才是最佳的,而地球物種品種的多樣造就了地球生物體型巨細的差異。
  • 地球上的5次生物滅絕事件,現已步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我們的地球上曾經居住著1.5億種生物,而現存的僅剩下150萬種,99%的物種在過去滅絕了。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並不是指一個物種的滅絕,而是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也有可能極少數倖存下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植物雖然也經歷多次大滅絕,但不像動物那樣顯著。雖然有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
  • 地球五次生物大滅絕都和它有關,臭氧層問題又來了
    臭氧的分子式是O3,它是有三個氧原子構成的分子。因為它有類似魚腥味的臭味而被人們稱作「臭氧」。而我們平時呼吸所需要的氧氣是兩個氧原子構成的分子,分子式O2。地球上的氧氣一部分是以臭氧的形式存在於空氣中的。它們分布在距離地面20~25公裡高的大氣層平流層中。我們把平流層中臭氧分子濃度較高的地方叫做臭氧層。臭氧層是地球為生命撐起的一把保護傘。
  • 地球上5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大約在5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共有85%的生物死亡,其中主要是海洋底棲生物,引起滅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伽馬射電暴。在奧陶紀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生物曾經迎來了一個繁盛的時期: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在短短2千萬年-2.5萬年的時間裡,也就是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1%的時間裡,迅速出現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在此之後,地球環境變得溫暖且穩定,海洋比如今要高100多米,使得奧陶紀時期有許多淺海可以供生物生存。
  • 2019年中考生物複習資料:生物圈、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範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的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 (4)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條件:營養物質、水、空氣、陽光、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 地球環境危機一觸即發?專家警告:地球野生生物40年消亡60%!
    在這份10月30日公開的《2018年地球生命力報告中》,WWF表示世界上只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不受人類活動影響,到2050年將減少到十分之一。而估計世界上含有塑料的海鳥在其胃中的百分比從1960年的5%增加到今天的90%,並且地球已在短短30年內失去了大約一半的淺水珊瑚。
  • 如今地球上的生物,為什麼長不到恐龍的體型了?環境只是其一!
    在整個生命的進化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生命誕生初期,很多動物的體型十分高大,但在此後的演變中體型卻變得越來越小,一些大型生物已經消失在了地球上。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認為恐龍時代的生物都是十分巨大的,這個看法這得準確嗎?史前生物是巨大的嗎?科學家認為這其實都是人類的錯覺,之所以這樣說是與兩個原因有關,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
  • 地球上是否存在比藍鯨還大的生物?
    作為世界上體型最龐大的生物,藍鯨在海洋中的出現往往令人瞠目結舌。見過它的人將其比喻成一艘潛水艇甚至是一座小島,而沒見過藍鯨的人總在想像它到底有多大。根據探測數據顯示,成年藍鯨的體重普遍在180噸以上,如果按照一個成年人體重為70千克來計算的話,那麼一頭藍鯨就相當於兩三個人那麼重。
  • 三葉蟲為什麼可以成為地球生物圈的第一個霸主?
    150億年前,宇宙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而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此後,由簡單到複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由此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這星球環境或「比地球更好」,就在太陽系
    因為生命對環境的要求比較苛刻,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適合生命的生存。在太陽系內雖然有八大行星,但是這些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不同,導致這些行星的環境不同,有一些行星表面的溫度非常高,有一些行星的表面溫度非常低。我們地球剛剛好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所以地球的環境相對溫和,能夠適宜生命的生存。
  • 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是人類嗎?有2種生物不能忽略
    沒有盔甲保護的昆蟲,就獲得了巨大的力量,可以輕輕鬆鬆地舉起比自己體重要重幾倍的食物。這些巨型昆蟲在這個時期也是無所披靡的,任何生物都敵不過這些巨型昆蟲。巨蟲時代過去了,恐龍時代也過去了,幾千萬年又過去了,掙掙扎扎,最終還是人類統治了其它生物。藉助人類自身的智慧,種種發明創造又上升到了科技的時代,在這種開外掛的模式下,根本沒有生物能夠阻擋人類前進的腳步。
  • 病毒不算是生物,只能算是一種類生物體,但卻是地球不能缺少的
    地球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星球,在地球之上孕育著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有以人類為首的動物,形形色色的植物,還有肉眼所不可見的微生物。各種各樣的生物遍布於海洋、陸地和天空之中,共同構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美麗星球。而作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我們人類也一直在致力於保護地球物種的多樣性,因為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對於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而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個地區的物種多樣性會直接影響到該地區的水源、土壤以及氣候。每一種生物對於地球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地球的生態環境並不會因為一種生物的消失就崩潰。
  • 地球生物界發現的新物種,你認識幾個?每一個都造型獨特
    可是近年來,隨著科學家研究探索的深入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地下生物圈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和龐大,有可能陸地和海洋生物圈加起來也沒有地下生物圈龐大。我們想要了解地球生物世界,就需要不斷發現新物種,而地球上的新物種基本每年都有發現,近年來,地球生物界出現了不少的新物種,你認識幾個?每一個都造型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