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載體,除了甲骨文和紙張,你還知道哪些?

2021-01-16 遊遍帝都城裡的博物館

這是《中國印刷博物館》二層的展廳入口。 想要了解中國古代的印刷,就要先了解中國的文字傳承。 因為文字——是印刷術賴以發明的要件! 文字,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標誌。

漢字是四大古文字之一(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瑪雅人的瑪雅文字、中國的漢字), 不過其它三種文字都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唯有漢字一脈傳承至今。 是流傳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形意文字系統。 先人們在語言和實物的基礎上, 經歷了結繩、契刻、圖畫三個階段,創造了漢字。 漢字的傳承,經歷了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直至現在的楷書,為印刷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條件。

中國早期的文字載體—— 在書寫契刻材料發展史上,中國先民曾使用過陶器、獸骨、青銅、玉石、竹木、絲帛等。 尤其是竹木和絲帛,先人們不僅將其大量應用於書寫, 還把它們制度化,形成比較固定的書籍制度。

這個新石器時期的刻符紅陶缽,留下了當時的記事符號,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距今約有7000--6000年。

這是一塊甲骨文龜板,這個龜甲刻辭,屬於商代(公元前17--前11世紀)晚期之物。 上面刻的文字已經屬於成熟的漢字了。

這是「石刻文書」。刻寫在石頭上的文字,稱為石刻文書。 現存最早的石刻文書實物,是春秋時期的石鼓文。 造紙術發明以後,在石上記事、刻書的傳統仍被歷代所繼承。 石刻文書所記載的內容,主要是儒家、佛家、道教經典等。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使用最早、時間最長、應用最廣、影響最大的書寫材料,是竹片和木板。 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到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竹木簡牘在中國作為文字載體,使用時間長達2500年左右。

金文,指的是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 此鼎為西周宣王(公元前828-前782年)時,毛公所鑄青銅鼎。 腹內鑄有銘文共32行,497字。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

絲織帛書——寫在娟、繒、縑、帛上的文字為帛書,亦稱為素書。 早在春秋時代以前,絲帛就已開始被中國先民應用於書寫。 縑帛質地輕軟,相比於竹簡,具有容量大、體積小、書寫、閱讀、攜帶、收藏方便的優勢。

展館內,布設的,造紙匠人正在造紙的工作場景。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早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公元前8年),中國先民就製造出了植物纖維紙。 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出了工藝完整的造紙術。 從此,植物纖維製造而成的紙張,得以成為最佳的文字載體。

相關焦點

  • 甲骨文 你能釋讀多少個
    四川大學的古文字和先秦史研究,由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等老一輩大師開創,一直都是四川大學優勢學科。徐中舒師從王國維、梁啓超,是海內外公認的國學大師。其主編的《甲骨文字典》,不僅從字形、解字、釋義三部分對甲骨文進行解釋,還釋出許多新字,糾正了許多以往考釋工作中的謬誤,成為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是甲骨文研究的必備研究書。
  • 與您共學、網上領讀 | 《文字的力量》——紙張的勝利
    》一書這次他將給我們帶來哪些故事呢?她上前與腳夫搭話,用最溫和動人的語言說:「帶上你的籮筐隨我來。」腳夫驚訝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他連忙提起籮筐,工對自己說,「如此幸運的一天!安拉保佑!」——摘自《文字的力量》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是巴格達的集市,這個故事也從集市流傳開的。用咱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這個故事來源於生活,又傳播於生活。
  • 甲骨文中的龍字栩栩如生:似有角、頭、嘴巴
    甲骨文是地下出土3000多年前的古文字材料,也是中國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獻遺產。「甲骨學」這門國際性顯學,影響廣泛而深遠。甲骨文字是中國文字的鼻祖,與正體字一脈相承。  漢語中「文」和「書」都表示字體類型,但含義有所區別:「文」是用刀具刻劃出來的圖畫性表義符號,具備較強的形象感;「書」是用軟筆寫出來的表義符號,通常規則而抽象。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觀堂」王國維與「雪堂」羅振玉 「雪堂」羅振玉廣收甲骨,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並考證其地為「武乙之都」,撰寫了影響一眾人的《殷墟書契考釋》; 流亡日本的「鼎堂」郭沫若則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1929年完成《甲骨文字研究》的寫作,晚年他還主編了大型甲骨文彙編
  • 中國文字載體的發展|從甲骨到「蝴蝶裝」,再到偉大的印刷術
    紙發明前的文字載體商代甲骨>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的雛形,商人在佔卜時,用燒紅的木棍灼燒獸骨和甲殼,依照開裂的紋路卜筮吉兇,將這些佔卜的結果就刻在這些骨殼上。其實和東漢時蔡倫一樣,雕版印刷真正的發明者是不得而知的。
  • 有趣的甲骨文,發現了「雞」,但是「鴨」和「鵝」哪裡去了?
    象形和表意的融合,讓甲骨文成為了我國成熟文字的鼻祖!即使到了現代的簡化漢字時代,仍然能從中找到一些甲骨文書寫特徵的影子!欣賞拜讀甲骨文字的時候,突然發現,在已經解讀的大約1500到1600個甲骨文字中,能找到甲骨文的「雞」字,但是卻怎麼也找不到「鴨」和「鵝」這兩個字對應的甲骨文字。按說到了夏商時期,家畜和家禽應該很普遍的被蓄養了!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文字,都怎麼稱呼?
    古籀文與漆書,眾多字體的夾雜狀態秦之後的文字主要是「小篆」和「秦隸」,而文字從「隸變」開始才逐漸成熟,無論是小篆還是之前的字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有「小篆」,自然就有「大篆」,是先秦時期其他諸國的文字。但需要明確,無論是「大篆」還是「小篆」,其實都是同一種文字的變體,並不能看成是多種文字,因為這個時候「字」還沒有定型。
  • 甲骨文是怎麼被「讀」出來的
    如果說王懿榮是甲骨文的發現者,那麼,編纂出《鐵雲藏龜》的劉鶚則是甲骨文研究的開拓者,真正讓甲骨從單純的文物收藏,變成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資料。  剛發現甲骨文時,大部分人更注重甲骨的古董價值,也就是對其時代和產地更感興趣。零散的甲骨藏品,也難以讓人琢磨出這種古老文字的讀法規則。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的形體,即漢字的字體,是指漢字在書寫或印刷上的體態形式。漢字從 產生到現 在,雖然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卻一直按照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著,逐漸由直接 表意的圖形變成了間接表意的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
  • 專家驚嘆清鎮觀遊「神秘天書」:比甲骨文還早七千年的漢字!
    經過仔細考察後,王教授驚喜地說,「來子洞」天書的文字早於甲骨文,是中國文化的最早祖先,已經形成了上萬年,是比甲骨文還早七千年的漢字,當即對著「天書」作揖表示祭拜。王教授說,「觀遊天書」字跡已經浸潤入石「石化」,浸入石內約4毫米,見水發亮,不會因遇水而退色。而且字跡上已經有鐘乳石生成,應是書寫上萬年以後才能達到「石化」的程度。
  • 中藥龍骨與甲骨文
    中藥龍骨與甲骨文 中華民族是崇尚龍的民族。中藥中與「龍」字有關的有龍骨、地龍、龍眼肉等等。甲骨文的發現即與中藥龍骨有關。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簡稱。甲文多刻在龜的腹甲上,少數刻在龜的背甲上;骨文主要刻在牛胛骨和鹿頭骨上——二者合稱龜甲獸骨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歷史,這種文字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直到19世紀末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那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名叫王懿榮的人是一位金石學家,他同時也愛好考古。當時他擔任國子監祭酒(古之國子監相當於國立大學,祭酒的職位與校長相當)。1899年的一天,王懿榮患瘧疾,就叫他的學生趙軍去抓藥。
  • 中國最好吃的火腿腸,除了「雙匯」和「金鑼」外,你還知道哪些?
    中國最好吃的火腿腸,除了「雙匯」和「金鑼」外,你還知道哪些?火腿腸是我們在生活當中特別受歡迎的一種零食,不管是直接吃還是用來泡麵或者炒菜,都是特別美味的,其實我們都知道,在生活當中購買火腿的時候,品牌也是變得越來越多了,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最好吃的火腿腸,除了雙匯和金鑼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呢?第1個雙匯火腿腸。
  • 「萌」版甲骨文 高冷文字變可愛
    十二生肖系列表情圖也令人莞爾:你說神馬、咩、我不雞道、想吃狗糧……古老的甲骨文經過形態調整、配色,並與網絡熱詞「牽手」後,瞬間戳中了不少90後、00後的「萌點」。除了表情包,這些古董級漢字還擔綱動畫片主角,在《甲骨也嘻哈》中,古董漢字配上了充滿感染力的說唱:「這不是你想的古老文化高高在上,甲骨文也可以時時刻刻就在你身旁……」看完此片後,有網友興奮地表示:「天哪,甲骨文也會即興說唱!」
  • 澳大利亞,除了袋鼠和考拉,你還知道哪些好玩的景點?
    澳大利亞,除了袋鼠和考拉,你還知道哪些好玩的景點?提起澳大利亞,就會想到肌肉發達的袋鼠和萌萌懶懶的考拉,還有冬季比較流行的毛線毛衣和棉鞋。澳大利亞因其它的國土面積覆蓋整個大陸,因此也被稱為「澳洲」,廣袤的土地擁有著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動植物,是一個多元文化集於一體的國家。當我們在冬天瑟瑟發抖的時候,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卻是炎炎的夏季,如果我們在冬季來一次澳大利亞之旅,該是多麼溫暖的旅程呀!那麼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下面小編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大堡礁。
  • 秦王掃六合,統一六國文字之後,漢字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漢字的創造和演變,以及在小篆的基礎上,總結出的創造漢字的六個基本條例——六書。六書又被分為「四體二用」,四體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漢字的形體結構,這是漢字的基礎造字法,轉注和假借則是漢字的特殊使用方法,叫做二用。除了六書中對漢字的總結以外,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漢字,還有哪些有趣的發展呢?
  • 南鑼鼓巷一拐彎:在敬人紙語聽紙張故事,親自動手做本書
    一本好書不只是文字在講故事,紙張的凹凸起伏,深淺褶皺,冷暖色澤也可以表達思想和感情。從熙熙攘攘的南鑼鼓巷拐進安靜的福祥胡同,走上幾十步,便可看到一家「大店」——敬人紙語。在寸土寸金的南鑼深巷中,它一連三扇雙開玻璃大門以及上下兩層總共500多平米的展示面積,讓路過的遊人很難將它忽略。
  • 有趣的甲骨文字「嘉」,有佳婦在側,還真是一件嘉美的事情!
    甲骨示例說起甲骨文,大家都不會陌生,儘管是幾千年前的古老文字,確實中華文明史上最早地成熟文字,並且在後世文字地傳承和演化中留下了極為深刻地印記。刻畫在骨子裡的那種不可描述的美感,在甲骨文字中比比皆是!有時候覺得創造甲骨文字的先祖們個個都是智者,是精神圓滿的長者,是生活在桃源仙境中的世外仙人。不論是如何的讚譽,先祖們都是能夠坦然承受的!當然,要感謝那些工作在甲骨文字考古和解讀第一線的工作者們,是她們的辛勤汗水,才得以讓我們能夠每天悠閒自在地欣賞和拜讀這些魅力無窮地甲骨文字。
  • 3400個簡帛文字被「找回」 介於篆隸源於商周
    簡帛文字之變  簡帛,指的是書寫在竹簡或木牘上的簡牘和書寫在絲或絹上的帛書。在紙出現之前,簡帛是中國古代主要書寫載體。據史料記載,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承載文字的簡冊。近年出土的簡牘和帛書,主要集中在春秋戰國之際以及秦漢時期。東漢中期蔡倫改造造紙術之後,簡牘帛書逐漸被取代。  簡帛書法,是介於篆書、隸書之間的實用書寫形式。
  • 彩色動態甲骨文表情包 帶著遠古記憶走紅網絡
    從龜甲獸骨到手機屏幕,遠古文字與流行表達的跨時代聯袂引發網友點讚。圖為甲骨文「贊」(左)和「美」。圖為甲骨文「贊」(左)和「美」。在流行語之前,陳楠還設計過一套「生肖表情包」,這可以被視作童趣版「認字教材」:鼠、牛、虎、兔等甲骨文字符旁,畫著與字形相似的動物卡通圖像,象形字的由來一目了然。   親手繪製甲骨文字庫,讓古文字活在當下   甲骨文表情包一朝走紅網絡,這背後其實是貫穿近20年的甲骨文藝術創作的研究設計積累。1999年啟動「數位化甲骨文」設計計劃。
  • 清華美院博導用甲骨文設計表情包 「單身狗」在古代長這樣
    本文供圖:陳楠工作室陳楠賦予古老文字時代氣息 這套甲骨文表情包叫《甲骨有表情》,它的主體恰是若干個以「漢儀陳體甲骨文」為標準字體設計的文字擬人擬物角色。整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愛的甲骨文動態識字卡片,讓幾何化的甲骨文字和漢字一一對應,搭配局部小動畫及流行網絡詞彙,讓每個甲骨文字的圖案意義躍然眼前,方便讀者讀寫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