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印刷博物館》二層的展廳入口。 想要了解中國古代的印刷,就要先了解中國的文字傳承。 因為文字——是印刷術賴以發明的要件! 文字,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標誌。
漢字是四大古文字之一(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瑪雅人的瑪雅文字、中國的漢字), 不過其它三種文字都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唯有漢字一脈傳承至今。 是流傳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形意文字系統。 先人們在語言和實物的基礎上, 經歷了結繩、契刻、圖畫三個階段,創造了漢字。 漢字的傳承,經歷了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直至現在的楷書,為印刷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條件。
中國早期的文字載體—— 在書寫契刻材料發展史上,中國先民曾使用過陶器、獸骨、青銅、玉石、竹木、絲帛等。 尤其是竹木和絲帛,先人們不僅將其大量應用於書寫, 還把它們制度化,形成比較固定的書籍制度。
這個新石器時期的刻符紅陶缽,留下了當時的記事符號,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距今約有7000--6000年。
這是一塊甲骨文龜板,這個龜甲刻辭,屬於商代(公元前17--前11世紀)晚期之物。 上面刻的文字已經屬於成熟的漢字了。
這是「石刻文書」。刻寫在石頭上的文字,稱為石刻文書。 現存最早的石刻文書實物,是春秋時期的石鼓文。 造紙術發明以後,在石上記事、刻書的傳統仍被歷代所繼承。 石刻文書所記載的內容,主要是儒家、佛家、道教經典等。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使用最早、時間最長、應用最廣、影響最大的書寫材料,是竹片和木板。 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到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竹木簡牘在中國作為文字載體,使用時間長達2500年左右。
金文,指的是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 此鼎為西周宣王(公元前828-前782年)時,毛公所鑄青銅鼎。 腹內鑄有銘文共32行,497字。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
絲織帛書——寫在娟、繒、縑、帛上的文字為帛書,亦稱為素書。 早在春秋時代以前,絲帛就已開始被中國先民應用於書寫。 縑帛質地輕軟,相比於竹簡,具有容量大、體積小、書寫、閱讀、攜帶、收藏方便的優勢。
展館內,布設的,造紙匠人正在造紙的工作場景。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早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公元前8年),中國先民就製造出了植物纖維紙。 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出了工藝完整的造紙術。 從此,植物纖維製造而成的紙張,得以成為最佳的文字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