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載體的發展|從甲骨到「蝴蝶裝」,再到偉大的印刷術

2020-12-01 文思匯談

紙發明前的文字載體

商代甲骨

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的雛形,商人在佔卜時,用燒紅的木棍灼燒獸骨和甲殼,依照開裂的紋路卜筮吉兇,將這些佔卜的結果就刻在這些骨殼上。考古學家發現的甲骨片上已經有了大約3500個不同的漢字,甲骨的放置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單個放在一起,有的則是幾個捆在要一起擺放的。

竹簡

後來出現了竹簡,用刻刀在塗有清漆的竹片上寫字,這些竹片用線或繩穿在一起。西方考古學家在20世紀初中亞的沙漠中挖掘出來中國最古老的書籍,其中有簡策版牘,上面主要記載一些日曆、藥方,甚至還有一些日記,據考究,這些日記很可能是當時駐紮在絲綢之路上的士兵寫的。隨著大量文物從古墓中挖掘出來,最早的版牘已經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

紙的發明

紙張

竹片後來被縑帛代替,縑帛更輕、更韌、更有彈性,並且可以捲起來,這樣就可以節省空間。由於縑帛昂貴,所以古代人就研究發明可以替代縑帛的東西,經由不屑的努力,人們最終發明了一種糊狀物,當它乾燥後,能夠在上面書寫。這也就是最初的紙。據歷史學家所說,當時所有的發明都要歸功於宮廷,並且當時任宮廷作坊主管的蔡倫在公元105向皇帝首次提到了紙的發明,所以紙的發明者被史書記載為蔡倫。實際上紙的發明是來源於人民大眾的智慧,是他們從絲綢碎布,到破漁網、桑樹皮等不斷的實驗中總結而來的,並且在他向皇帝進呈之前紙張已經使用一段時間了。

現代的「蝴蝶裝」

起初的紙張是以24釐米×45釐米的尺寸生產,且紙張前後粘貼形成長條,可以卷在軸上。但是這樣做有一個缺點:如果想尋找某一篇章,必須展開整個捲軸。後來就促使了書頁的出現,傳聞說書頁的出現可能借鑑了當時印度用來記載經典的棕櫚葉,這些棕櫚葉就是用麻線穿起來的。後來敦煌發掘的一個古代中國圖書館出土了5至10世紀的1.5萬卷手稿,從封閉的牆中發現了各種形式的書。其中有個可以自動翻頁的裝幀辦法,就是「蝴蝶裝」,即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裡對摺,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

印刷術及紙幣的出現

雕版印刷

據說最早的雕版印刷是宗教權威組織用來出於保存經文的。公元932年,馮道給皇帝建議使用雕版印刷來保存經典文獻,因為當時的朝廷還是用的石板雕刻保存經典文獻,但這樣耗費的財力是巨大的,於雕版印刷得到普及,從932到953年,大多數傳世文獻都被印刷出來。這一新技術也得到了官方正式認可,馮道也被認為是印刷術的發明者。其實和東漢時蔡倫一樣,雕版印刷真正的發明者是不得而知的。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的第一次真正嘗試是在11世紀,發明者是一個叫畢昇的鐵匠,他用膠泥製作活字,火燒令堅。這些活字被放入松脂和熔蠟澆灌的鐵板內,松脂和臘汁冷卻後會凝固,能固定活字。當重新加熱的時候,版上的字就會脫落,可以重新排列,組成新的文本。硬木、鉛、銅和錫都曾被用作字模,但都不是很成功。

據西方考古學家說,當時的活字印刷在中國的近鄰朝鮮發展最快。因為當時的國王於1403年頒布了一項特別法令,「須廣布律令、典籍,以揚善去惡;唯有如此,方能長治久安。我邦鄙處海外,自中國輸入之書甚少。而木刻雕版容易腐損,且難以刻盡天下之書。朕欲以銅活字印刷,以印製更多書籍。其利之廣,誠不可限量。工程之費不宜由百姓承擔,當由國庫所出。」法令頒布後,澆鑄了約十萬個銅字,使得活字印刷術在朝鮮廣泛使用。這也對後來印刷術在歐洲的普及起到了輔助作用。

文房四寶

中國人自己並不像歐洲人那樣認為印刷術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文字不是字母文字,而是由數千個漢字組成,所以活字印刷沒有表現出印刷拼音文字那樣的便利性。另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在中國的歐洲人注意到,木版刻字工雕刻一頁漢字的速度同歐洲的排字工編排一頁拉丁文本一樣快。木版印刷還有兩個優勢:雕版可以保存以備後用;雕版既可以刻字,也可以刻圖。因此在早於西方的幾百年前,中國書籍就有彩色插圖。

交子

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具有其他更為實際的用途。例如紙幣,這是宋代的又一項發明,紙幣首次見載於11世紀初。在10世紀的中國也就是宋代之前,國家分裂成十多個各自獨立的政權,每個政權都鑄有自己的錢幣,北方用銅,南方用鐵或鉛。10世紀末,宋代完成了國家的政治統一,並實行單一的貨幣:銅幣。但是,此時正值戰亂頻仍,國家花費巨大。因此,政府大量鑄造銅幣,但仍不足以應對。起初從為軍隊提供軍需品的商人開始,國家開始發行紙券,它們被稱為「飛錢」,是真正的紙幣的始祖。真正的紙幣出現於1024年,它們被稱為「交子」,或「錢引」「關子」。紙幣還促進了其他交易工具的出現。兌票、匯票等,都出現在11世紀。一開始,政府新成立的交子務規定紙幣分界發行,每界三年,不過,後來這一規定逐漸鬆弛。

毛筆的出現也促進了漢字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甲骨示例說起漢字中的生僻字,肯定都是讓大家很頭疼的文字但是上溯到這個生僻字剛剛出現的時代,這個生僻字的意思往往都非常地有趣味!比如今天要討論地這個生僻字「屮」。很簡單地一個漢字「屮」,只要看一眼,就會記住她的寫法。而不像其它的生僻字,筆畫繁複的讓人難以記住!「屮」在現在漢語中,發音che(音同徹),當然漢語字典還有兩外一個讀音cao(音同草)。
  • 文字的載體,除了甲骨文和紙張,你還知道哪些?
    這是《中國印刷博物館》二層的展廳入口。 想要了解中國古代的印刷,就要先了解中國的文字傳承。 因為文字——是印刷術賴以發明的要件! 文字,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標誌。漢字是四大古文字之一(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瑪雅人的瑪雅文字、中國的漢字), 不過其它三種文字都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唯有漢字一脈傳承至今。 是流傳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形意文字系統。 先人們在語言和實物的基礎上, 經歷了結繩、契刻、圖畫三個階段,創造了漢字。 漢字的傳承,經歷了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直至現在的楷書,為印刷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條件。
  • 「萌」版甲骨文 高冷文字變可愛
    除了表情包,這些古董級漢字還擔綱動畫片主角,在《甲骨也嘻哈》中,古董漢字配上了充滿感染力的說唱:「這不是你想的古老文化高高在上,甲骨文也可以時時刻刻就在你身旁……」看完此片後,有網友興奮地表示:「天哪,甲骨文也會即興說唱!」陳楠曾為中國郵政設計了一組卡通風格與甲骨文元素相結合的明信片《甲骨文·吉祥成語》。
  • 有趣的甲骨文字「辰」,先祖們創造出的本意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
    有時候簡直難以想像,這麼美妙的文字,是怎麼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直到清末民初才被重新考古挖掘出來的!?當然,到了現在,經過很多甲骨文大家的解讀和探索,我們對甲骨文的認識已經基本上不如了門檻,儘管到現在為止,也僅僅有不到1600個的甲骨文字被明確的解讀出來。但就是從這千百個甲骨文字中,我們已經可以費力地撥開一絲厚重的歷史迷霧,可以稍微的一窺殷商時期的先祖們的生活狀態。
  • 有趣的甲骨文字「牧」,自古以來牛在家畜中的地位都是最重要的!
    ,就是從美麗的甲骨文字中獲得一些靈感的那些美妙的瞬間!這些瞬間,不僅能夠讓自己牢牢地記住甲骨文字的寫法,而且也加深了自己對漢字極其連帶背景的進一步認知!有時候覺得,甲骨文字的美妙實在是難以言表,而看過甲骨文字後,在去看《說文解字》或者《康熙字典》,反而覺得後世對文字的解讀反而將文字變成了冷冰冰的磚頭文字,甲骨文字本身的所蘊含的那些質樸、可愛、靈動、神氣的特質被完全的拋棄了,覺得挺可惜的!
  • 為什麼數千年來漢字都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許多年前,有一首旋律歡快的歌曲,「姓啥從那百家姓裡查,祖籍在那黃土高坡大槐樹底下,家住東方神州又名叫華夏,走到天邊不改的名咱叫中國娃。」沒錯,它的名字就是《中國娃》,這首歌既有通俗歌曲「一聽就懂」的特點,又能像高雅歌曲那樣讓聽者「回味無窮。」什麼是中國娃?這種歌說了很多,它每句歌詞都是由一種具體的事物上升到那一種抽象但又濃厚的「民族情懷。」
  • 藥材「龍骨」變為國寶「甲骨」?近代甲骨的發現傳奇
    序 言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時出現的文字,記錄商朝人的佔卜活動,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由於它被刻於龜甲或獸骨上,因此被命名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具有完備體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辭是現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時王記實文辭。
  • 有趣的甲骨文字「嘉」,有佳婦在側,還真是一件嘉美的事情!
    甲骨示例說起甲骨文,大家都不會陌生,儘管是幾千年前的古老文字,確實中華文明史上最早地成熟文字,並且在後世文字地傳承和演化中留下了極為深刻地印記。刻畫在骨子裡的那種不可描述的美感,在甲骨文字中比比皆是!有時候覺得創造甲骨文字的先祖們個個都是智者,是精神圓滿的長者,是生活在桃源仙境中的世外仙人。不論是如何的讚譽,先祖們都是能夠坦然承受的!當然,要感謝那些工作在甲骨文字考古和解讀第一線的工作者們,是她們的辛勤汗水,才得以讓我們能夠每天悠閒自在地欣賞和拜讀這些魅力無窮地甲骨文字。
  • 有趣的甲骨文字「既」,原初的意思還真是不可思議地讓人驚訝!
    當然,作為中華文明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或多或少的都有著甲骨文字的影子,受到甲骨文字的影響!有時候,覺得遠在3600年到4000年前的先祖們,智慧的璀璨簡直讓人炫目!當然要感謝那些工作在甲骨文字考古和解讀第一線的工作者們,是她們的汗水讓我們可以如此悠閒的拜讀這些魅力無邊的甲骨文字。
  • 從腓尼基字母到滿文:絲綢之路上的文字流變
    字母文字比較精練,要比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都更加方便。但到了21世紀,似乎它的重要性又沒那麼大了。因為電腦發明後,很多時候可以依靠電腦的聯想。比如輸入「紫氣東來」,只要輸入「紫氣」兩個字,「東來」就已經出現了。所以說,有電腦之後,印刷術的重要性減小了,字母易於掌握的優勢還在,但是也減弱了。
  • 有趣的甲骨文字「宋」,字形從未變過,但原初本意已經消失不見!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姓氏在甲骨文中都有對應的甲骨文字。想一想,甲骨文可是殷商時期(距今不會少於3600年)的先祖們使用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嗯,對我們來說是姓氏的文字,在那個時期可能意義截然不同,比如今天要討論的這個姓氏漢字「宋」。
  • 秦王掃六合,統一六國文字之後,漢字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甲骨文的主要用途是記錄佔卜,因此也被稱為「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先民信奉鬼神,上到國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事無大小,均要先通過佔卜,得出兇吉禍福再做決策,所以現今出土的甲骨文字,大多是有關佔卜的記錄。佔卜的時候,人們將所卜之事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再用火烤,之後根據其上的裂紋來判斷兇吉,最後還要將佔卜結果刻在上面,事後是否應驗,也會補刻記錄,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
  • 「大愚書論」書體發展簡史,從甲骨文到小篆
    書法包含有各種不同的書體,本文從書法的角度簡要介紹漢字書體的發展過程,現在我們一般會籠統的將漢字歸為象形文字,其實人類早期產生的象形文字埃及文字、蘇美爾文都已失傳,唯有漢字流傳使用至今,是有其獨特性在裡面的,可以說漢字雖源於象形卻又是遠高於象形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上說「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 河南安陽殷墟:茅茨土階裡的甲骨青銅驚天下
    世人都說「一片甲骨驚天下」,自1928年殷墟科學發掘以來,大量的甲骨遺存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也奠定了殷墟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佔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
  • 國寶精粹:從中藥鋪走出的「龍骨」一甲骨文
    他立即叫來買藥的家人,帶足銀兩,到買藥地點達仁堂中藥鋪問明來歷,選了一些文字比較鮮明的「龍骨」全部買下,又派人到北京城其他幾家大的中藥鋪,將類似有刻劃痕跡的「龍骨」也都全買了,並且還結識了從河南陝西等地來的專門做「龍骨」買實生意的商販,出很高的價錢全部收購,不到一年,就已經得到「龍骨」1500多片。
  • 古埃及文化:從聖書體到僧侶體的文字演變
    從第1時期到第4時期,是古埃及奴隸制度下國家的形成後王朝的統一時期,第5時期到第7時期是古埃及統一王朝在經歷分裂之後的再統一和帝國的重建時期,第8時期到第10時期是古埃及奴隸制度下國家的衰落和被外族統治的時期。這些時期的劃分,實際上是在討論古埃及文化的時間範圍,由此來細分古埃及文化的演變歷程。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從中藥裡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一服中藥引發了重大歷史發現
    投稿微信:FHzhongyi 甲骨文:從中藥裡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 2020年是甲骨文最早的發現者王懿榮殉難120周年。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裡,設有王懿榮先生銅塑雕像,在放置銅像的長桌上還有兩包中藥,一包是打開的,另一包仍呈包裝形狀。這其中就有一段從中藥「龍骨」中發現甲骨文的故事。
  • 【中國通俗文學】邱健恩丨金庸小說 :從文字到文創
    筆者曾指出,金庸小說的發展,可以歸納為兩個方式:自力輪迴、他力轉生。[1]「自力輪迴」是指金庸不斷修訂其小說,一方面讓小說千錘百鍊,另一方面,讓小說以新面貌與新姿態接觸不同年代的讀者;「他力轉生」則指金庸通過將小說文本不斷轉化為其他載體形式,從而可以接觸文字以外的「讀者」。
  • 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的文字演化,到秦始皇統一全國貨幣
    創建統一文字秦帝國統一中國文明的最大功績之一,是創造性地統一了文字對秦統一文字的記載,散見於種種史料之中,已經是中國與世界公認的歷史事實了,我們不需要去考證落實什麼。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項偉大的文明創造工程,是如何完成的?讓們濾去漫漶神秘的傳說,對華夏文字的形成演變做一個粗線條的回顧。戰國之前的文字演變遠古之世,人們基於種種需求,首先出現了最簡單的線條刻畫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