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書論」書體發展簡史,從甲骨文到小篆

2021-01-18 藝術菁華

書法包含有各種不同的書體,本文從書法的角度簡要介紹漢字書體的發展過程,現在我們一般會籠統的將漢字歸為象形文字,其實人類早期產生的象形文字埃及文字、蘇美爾文都已失傳,唯有漢字流傳使用至今,是有其獨特性在裡面的,可以說漢字雖源於象形卻又是遠高於象形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上說「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漢字造字時仰觀俯察以取物象之本,引申時則形聲並重孳乳有序,抽象而不失形象,以意相聯而以音相貫,正是這些先天的優勢才使漢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變化仍散發著蓬勃的活力,而漢字中所蘊含的無窮意象更是賦予漢字超強的藝術生命力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並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書法藝術。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清末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主要是指中國商代晚期的一種佔卜記事的文字,因以契刀刻於龜甲、獸骨上而名,甲骨文還保留了較多的圖畫特徵,但其契刻工藝促進了文字從象形向筆畫符號的演變。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已經完全具備了章法、結體、用筆等主要構成因素,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布局參差錯落,前後呼應,既多姿多彩又和諧統一,藝術風格刻畫樸勁,古雅寬博,猶存尚質之風,從多方面為書法藝術奠定了基礎。

散氏盤

金文

商朝至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鑄刻在青銅禮器上的文字,因先秦時金屬泛稱為金,故稱金文,又因鍾和鼎是青銅禮器的代表,所以也叫鐘鼎文。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所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金文不僅記載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從書法角度看,金文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又因是用模具澆鑄而成,故彎筆多、團塊多,歷經歲月侵蝕更顯古拙蒼潤,因而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

石鼓文

大篆

廣義的大篆泛指小篆之前的兩周文字,狹義的大篆指籀文,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名籀文或籀書。籀文是對西周金文的一種繁化和規範,自平王東遷後,秦國入據宗周故地,繼承了漢字的正源,並沿著籀文、小篆的路線向前發展,文字規範工整,籀文的代表為唐時出土的石鼓文。與此同時,東方諸侯割據,各自為政,「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俗體盛行,簡省變化較大,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六國古文。「非篆籀無以究文字之意」,籀文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點,線條粗細均勻,字體變化豐富,活潑生動,造型誇張,古趣盎然,是一種極為美觀的書法字體。

嶧山刻石

小篆

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同時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製出的一種文字。小篆由大篆進一步簡化規範而來,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但也正因其過於強調文字的實用工具性,故輪廓、筆劃、結構趨於定型,束縛太多,缺少變化,書寫中往往流於呆板,因而書法的藝術價值不高。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註: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大愚書論」書法中的「煙雲氣」和「雪花氣」

「大愚書論」虛靈妙有,自然天成的壁坼用筆效果

相關焦點

  • 「大愚書論」同源異派,遂分今古,秦國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
    禮樂編鐘儘管各國文字有著這樣那樣的特點,但整體上可分為繼承大篆的秦系文字和東方六國文字,二者又都是從西周的金文發展而來。東周時期各國交流頻繁,春秋時有孔子周遊列國,戰國時有百家之士遊走於各國,李斯楚人,趙高趙人,但他們二人都參與了秦國小篆文字的寫定。這說明七國文字雖然各異,有統一的必要,但在當時由一國文字通曉他國文字並非難事。
  • 「大愚書論」兩漢時期毛筆製作技術的發展與突破
    張芝筆的製作技法是相當超前的,其主要特點,一是硬毫與軟毫合理搭配,軟毫的作用提升,筆頭的表現力增強;二是設計中強調了筆頭的蓄墨功能,這也是紙張普及後制筆技術發展的主要訴求之一。大愚書法作品大愚書法作品註: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大愚書論」變稿為章,由簡牘書寫而產生的章草「大愚書論」超脫實用,東漢末年書法藝術的形成與繁榮
  • 「大愚書論」為什麼說古無大字
    大愚書法作品大愚書法作品註: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大愚書論」有心纏紙筆與唐代書法的韻失法立「大愚書論」魏晉南北朝的有心筆與無心筆
  • 小篆的前世今生……
    作者:周祖兵 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的書體,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篆書屬於古文字,其餘各體屬於今文字。其實這兒的篆書包括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各體。有人說篆書是五體之首,我覺得不無道理。甲骨文、金文等是漢字起源時的形態,發展演變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體系的文字,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統治和交流,對文字進行了統一,於是出現了秦小篆,《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是秦小篆的代表作,書寫工整規範,線條流暢整齊。
  • 小篆
    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的國策,其中有「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文寧,廢除六國文。嶧山刻石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裡程碑。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秦王掃六合,統一六國文字之後,漢字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漢字的創造和演變,以及在小篆的基礎上,總結出的創造漢字的六個基本條例——六書。六書又被分為「四體二用」,四體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漢字的形體結構,這是漢字的基礎造字法,轉注和假借則是漢字的特殊使用方法,叫做二用。除了六書中對漢字的總結以外,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漢字,還有哪些有趣的發展呢?
  • 秦帝國統一中國文字,字體究竟是採用的小篆還是隸書?
    另外一方面,文字的不統一,也不利於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基於上述背景,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以始皇帝為核心的帝國高層決定統一中國文字。要統一文字,首要問題就是要確立文字基準,也就是說,以哪一種文字為統一基準。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小篆和隸書都開始流行了。這兩種書體的差異就在於:小篆,筆畫複雜,整齊協調,寫出來的字像圖畫一樣漂亮,而且利於辨認,但是書寫起來比較麻煩。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的書法文字——小篆
    其綜合六國文字之共性, 在戰國集成大篆用於通行文字後, 再通過簡化、規範而形成小篆, 為日後中國的長久統一提供了劃時代的主要文化載體, 也為文字和書道能藉此承前啟後奠定了基礎。從歷史的角度看, 歷朝歷代國土的統一是一時的, 而文字的統一意義更為深遠。這種統一和規範有利於教育、傳播和文明的積澱, 較之以往文字的複雜多變, 這也是一種「解放」和疏通。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的形體,即漢字的字體,是指漢字在書寫或印刷上的體態形式。漢字從 產生到現 在,雖然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卻一直按照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著,逐漸由直接 表意的圖形變成了間接表意的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
  • 隸書、篆書、楷書、行書哪種書體在文字的轉變中作用最大?
    從篆書到隸書經歷了漢字要想學好書法,篆隸都是必學的,不管主攻的書體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學好了篆書,就是打通了五種書體的任督二脈。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有包括甲骨文和金文,書法講究源流,這個源就是篆書和隸書,後來的三種字體和無數種的書體都來自於這個源,都是由這個源發散出去的流。也就是說篆隸是書法之祖,後來的書體都有這兩種書體演變而來,要想正本清源,就要學習篆隸,尤其是篆書。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甲骨示例說起漢字中的生僻字,肯定都是讓大家很頭疼的文字先看看甲骨文中「屮」字的寫法,嗯,就如同這個漢字的字形一樣,實際上,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到草書、楷書,這個文字的字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這種字形的脈絡也讓我們非常明確的直到:甲骨文中的「屮」字就是對應後世文字中的「屮」字。
  • 藥材「龍骨」變為國寶「甲骨」?近代甲骨的發現傳奇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具有完備體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辭是現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時王記實文辭。因而,甲骨成為語言文字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氣象學、農學、醫學、歷史地理學、考古學等多種學科的重要原始資料。
  • 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寫標題?
    日本護照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而且還是用來寫護照的標題,我查了下資料,也看了幾篇文章,作者都沒有說出所以然來。這種小篆體是秦朝丞相李斯獨創了,秦朝當時實行的書同文政策就是基於這種文字,但是,由於這種文字太複雜了,不好識別和書寫,「書同文」政策並沒有推行下去,實際上當時的民間已經開始書寫更加簡便的隸書了,時隔千年,日本人為什麼把小篆寫在了護照上,還是寫的標題?
  • 「您要找的網頁不存在」,舶來品「404 錯誤」簡史
    編者註:「404 錯誤」是一個網頁錯誤代碼,代表該網頁不存在。這是現在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但是關於它的歷史來源,卻充滿著神秘色彩。有人說,以前整個網際網路的伺服器都裝在歐洲某地一個叫做 404 的房間裡,如果你要訪問網絡內容,就得向這個房間提交請求,如果找不到就會提示你「404 not found」。
  • 篆書入門,小篆的第一課:「末字六法」
    (顏真卿《多寶塔》局部)學篆書之初,因為小篆的形體較為規範統一,比起甲骨文、金文要容易掌握得多,同時小篆又與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掌握了小篆,就可以很容易地上推甲骨文、金文、古文的辨識與書寫。
  • 「每日文物鑑賞」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中國古代的對錢藝術在北宋徽宗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在宋徽宗鑄行的各種錢幣中,除崇寧、大觀錢沒有出現對錢品種外,聖宋、政和、重和、宣和等錢幣都是成雙成對的,其品種之多、質量之精、書法之美,堪稱空前絕後。南宋初年繼續鑄造有紹興、乾道等對錢。但自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起開鑄紀年錢後,錢幣錢文採用呆板的宋體字,曾經盛行一時的對錢漸趨消亡。
  • 「每日釋一字」「」——涎的異體字
    ②是小篆的形體,是由甲骨文直接演變而來的。③是楷書形體。「」字到了後世,一般寫作形聲字「涎'請注意:「涎」字不讀yán(延),必須讀為xián(閒)。「涎」字的本義是「唾沫」、「口水」,如杜甫《飲中八仙歌》:「道逢麴車口流涎。」也就是說:路上碰到拉酒麴的車子,口就流唾液了。當「涎涎」二字連用時,若讀為xián(閒),那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