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包含有各種不同的書體,本文從書法的角度簡要介紹漢字書體的發展過程,現在我們一般會籠統的將漢字歸為象形文字,其實人類早期產生的象形文字埃及文字、蘇美爾文都已失傳,唯有漢字流傳使用至今,是有其獨特性在裡面的,可以說漢字雖源於象形卻又是遠高於象形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上說「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漢字造字時仰觀俯察以取物象之本,引申時則形聲並重孳乳有序,抽象而不失形象,以意相聯而以音相貫,正是這些先天的優勢才使漢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變化仍散發著蓬勃的活力,而漢字中所蘊含的無窮意象更是賦予漢字超強的藝術生命力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並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書法藝術。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清末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主要是指中國商代晚期的一種佔卜記事的文字,因以契刀刻於龜甲、獸骨上而名,甲骨文還保留了較多的圖畫特徵,但其契刻工藝促進了文字從象形向筆畫符號的演變。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已經完全具備了章法、結體、用筆等主要構成因素,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布局參差錯落,前後呼應,既多姿多彩又和諧統一,藝術風格刻畫樸勁,古雅寬博,猶存尚質之風,從多方面為書法藝術奠定了基礎。
散氏盤
金文
商朝至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鑄刻在青銅禮器上的文字,因先秦時金屬泛稱為金,故稱金文,又因鍾和鼎是青銅禮器的代表,所以也叫鐘鼎文。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所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金文不僅記載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從書法角度看,金文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又因是用模具澆鑄而成,故彎筆多、團塊多,歷經歲月侵蝕更顯古拙蒼潤,因而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
石鼓文
大篆
廣義的大篆泛指小篆之前的兩周文字,狹義的大篆指籀文,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名籀文或籀書。籀文是對西周金文的一種繁化和規範,自平王東遷後,秦國入據宗周故地,繼承了漢字的正源,並沿著籀文、小篆的路線向前發展,文字規範工整,籀文的代表為唐時出土的石鼓文。與此同時,東方諸侯割據,各自為政,「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俗體盛行,簡省變化較大,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六國古文。「非篆籀無以究文字之意」,籀文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點,線條粗細均勻,字體變化豐富,活潑生動,造型誇張,古趣盎然,是一種極為美觀的書法字體。
嶧山刻石
小篆
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同時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製出的一種文字。小篆由大篆進一步簡化規範而來,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但也正因其過於強調文字的實用工具性,故輪廓、筆劃、結構趨於定型,束縛太多,缺少變化,書寫中往往流於呆板,因而書法的藝術價值不高。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註: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大愚書論」書法中的「煙雲氣」和「雪花氣」
「大愚書論」虛靈妙有,自然天成的壁坼用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