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書寫從西周算起,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五百多年,在造紙術發明和成熟的過程中,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紙簡併用,直到東晉末年桓玄篡立,下令「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簡牘才算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平復帖
西昌《孝經義》殘片
可以說簡牘書寫在各個方面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書寫文化,比如書寫從上到下,竹簡從右向左編排,文稱篇,書稱冊,除此之外還影響著初期紙張的大小形制,西晉時期的《平復帖》,長23.7cm,寬20.6cm。公元5至6世紀的高昌《孝經義》寫本殘片,寬18.6cm,長25.5cm。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紙始終是主流,而其上下則以一尺為度,和竹簡的長度一樣,從技術上來說突破這個尺寸顯然問題不大,之所以如此,主要仍是長期的習慣使然,在具體的使用上,或有將紙張長寬顛倒使用者,長度方面則可以將多張紙張拼接,卷為書卷,亦仿簡帛。
簡牘書寫時,由於書寫材料的限制,字一般都寫的很小,漢朝時竹簡一尺寬度每行容字35字左右,隨著紙張的普及,一尺寬度每行容字為20字左右,有些通信的手卷則為10字左右,其書寫空間較之簡牘是大大增加。字體也相應變大並自然地向上下伸展,比之漢隸的扁闊風格一變,但放到今天來看,其字仍然可歸之為小字,故在宋代就有古無大字的說法。
李柏文書
魏晉時期的執筆姿勢同樣也在相當時期延續了簡牘書寫時的單鉤執筆,因為執簡而書時,竹簡往往是斜向的,單鉤執筆可以較方便地與竹簡保持垂直,所以從反映魏晉時期的古代書畫中往往可以看到書者單鉤執紙而書,便是這種書寫習慣的延續,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當時的部分紙張比較厚硬,可以手執。
校書圖
《女史箴圖》摹本
但隨著造紙術技術的進步,紙張變的薄軟,便只能放在書案上進行書寫,此時單鉤執筆便很難與紙面保持垂直,所以執筆姿勢便由單鉤執筆演變為食指和中指的雙鉤執筆,雙鉤執筆首先有利於保持毛筆與紙面的垂直,其次書寫時可以手腕保持不動,而以手臂帶動全身,將全身的力量注之於筆端,唐代書法家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兩種執筆方法其實是長期並存的。
大愚書法作品
大愚書法作品
註:本文根據大愚觀點整理
「大愚書論」有心纏紙筆與唐代書法的韻失法立
「大愚書論」魏晉南北朝的有心筆與無心筆